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鲁木齐市35~75岁体检人群心血管病高危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1
作者 马思懿 邹媛 +2 位作者 苏比德·阿力木江 韩雷 刘波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1312-1320,共9页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35~75岁体检人群心血管病(CVD)高危人群检出情况并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与决策树模型预测CVD高危人群,对比分析模型预测效果及准确率,为CVD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3年6月-2024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方...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35~75岁体检人群心血管病(CVD)高危人群检出情况并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与决策树模型预测CVD高危人群,对比分析模型预测效果及准确率,为CVD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3年6月-2024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在乌鲁木齐市某三甲医院体检中心抽取40364名35~75岁体检者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分析CVD高危人群检出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以及决策树模型建立CVD高危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效果和准确性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40364名35~75岁体检人群中,检出CVD高危人群10858名,CVD高危人群检出率为2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商业服务业、退(离)休人员、吸烟、饮食中肉食摄入过多或过少是35~75岁体检人群CVD高危人群检出的危险因素。女性、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或职员、农林牧渔生产人员以及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人、每周运动1次及以上是乌鲁木齐市35~75岁体检人群CVD高危人群检出的保护因素。CVD高危人群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臀围、腰围、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中除高密度脂蛋白低于非高危人群外,其余均高于非高危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以人口学特征(年龄、吸烟习惯、饮食习惯)和体检指标(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为自变量,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以及决策树模型建立CVD高危预测模型,两个模型均具有较好的预测准确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与决策树模型的AUC值均为0.867(95%CI=0.864~0.871,P<0.001)。结论乌鲁木齐市35~75岁体检人群CVD高危人群检出率相对较高。构建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以及可视化的决策树模型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可以预测个体未来成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可能性,为识别CVD高危人群提供了筛查工具,对推进心血管疾病的零级预防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cvd) 高危人群 决策树
下载PDF
硒状态对澳大利亚人群心血管病的影响
2
作者 刘丽君 康龙丽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 CAS 2013年第1期30-32,共3页
硒(Se)是人体的必须微量元素并且机体缺乏硒的临床地位已经被确立。人体主要从食物中获取硒,近期研究发现澳大利亚人群食物中硒元素水平有所下降。鉴于目前澳大利亚人群硒状态的数据有限,本研究的目的是测定澳大利亚人群血浆中元素硒的... 硒(Se)是人体的必须微量元素并且机体缺乏硒的临床地位已经被确立。人体主要从食物中获取硒,近期研究发现澳大利亚人群食物中硒元素水平有所下降。鉴于目前澳大利亚人群硒状态的数据有限,本研究的目的是测定澳大利亚人群血浆中元素硒的含量和一个能很好的反映硒状态的生物标记——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并且调查性别、年龄和心血管病(CVD)的发生对体内硒状态的影响。检测140例健康人(平均年龄54岁,年龄20~86岁)和112例(平均年龄67岁,40~87岁)CVD患者血浆中的Se浓度和GSX-Px活性。结果显示:健康澳大利亚人的血浆中硒的平均浓度为(100.2±1.3)μg/L、GSH-Px活性为(108.8±1.7)mol/L。虽然血浆中Se浓度的平均值达到GSH-Px最佳活性(Se 100μg/L)所需要的水平,但被检人群的47%的健康人低于此水平。进一步的评估显示某些年龄组人群是处于低Se状态的,尤其是在年龄大于81岁的群体中,女性Se=(97.6±6.1)μg/L,男性Se=(89.4±3.8)μg/L,不同性别的人群Se状态没有显著差异。除了年龄大于81岁的年龄组伴随心血管病的发生出现Se状态减少[血浆Se:正常人为(93.5±3.6)μg/L,CVD患者为(88.2±5.3)μg/L;血浆GSH-P_X活性:正常人为(98.3±3.9)U/L,CVD患者为(87.0±6.5)U/L)]外,其他年龄组人群CVD的存在对Se状态没有影响。这些结果强调了饮食中摄入适量的Se对于维持老年人的健康尤其是心血管患者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Se)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 老年人 心血管病(cvd)
下载PDF
2016—2020年河北省35~75岁居民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刘玉环 赵晶晶 +4 位作者 岳福娟 唐丽娟 张帆 刘晓丽 蒋东升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了解河北省35~75岁居民心血管病(CVD)高危人群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当地居民CVD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6年9月—2020年11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河北省11个CVD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点抽取140632名35~75... 目的了解河北省35~75岁居民心血管病(CVD)高危人群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当地居民CVD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6年9月—2020年11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河北省11个CVD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点抽取140632名35~75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血糖和血脂检测,分析CVD高危人群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河北省最终纳入分析的137115名35~75岁居民中,检出CVD高危人群33297人,CVD高危人群检出率为24.3%;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75岁、居住在农村、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是河北省35~75岁居民CVD高危人群检出的危险因素,女性和初中文化程度是河北省35~75岁居民CVD高危人群检出的保护因素。结论河北省35~75岁居民CVD高危人群检出率相对较高,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吸烟情况及是否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是当地35~75岁居民CVD高危人群检出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cvd) 高危人群 检出情况 影响因素 河北省
原文传递
广州市老城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刘览 孙敏英 +5 位作者 利耀辉 林伟权 杨韵鸥 刘慧 刘华章 潘冰莹 《中国公共卫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82-985,共4页
目的了解广州市老城区心血管病(CVD)高危人群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CVD高危人群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7—2018年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在广东省广州市某老城区开展35~75岁常住居民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 目的了解广州市老城区心血管病(CVD)高危人群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CVD高危人群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7—2018年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在广东省广州市某老城区开展35~75岁常住居民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并进行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判定,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危人群检出的影响因素。结果4892名调查对象心血管病高危总标化检出率为15.17%,心血管病史、血压高、血脂异常、WHO10年心血管病患病风险≥20%型标化检出率分别为2.13%、6.68%、6.82%、1.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65~75岁组心血管病高危检出风险高于35~岁组[OR(95%CI)=1.74(1.20~2.53)、2.67(1.82~3.92)],BMI超重、肥胖、现在吸烟、过去12个月饮酒均为心血管病高危检出的危险因素[OR(95%CI)=1.36(1.16~1.60)、1.80(1.43~2.26)、1.35(1.07~1.71)、1.24(1.05~1.47)];而BMI偏瘦为心血管病高危检出的保护因素[OR(95%CI)=0.61(0.38~0.98)]。结论应重点针对社区中老年人群采取体重管理、不良生活方式及血脂异常干预,做好心血管病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cvd) 高危人群 检出率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新疆哈萨克族农村居民不同肥胖程度和类型与心血管病发病关系 被引量:5
5
作者 何佳 齐浩月 +8 位作者 李毓 郭淑霞 刘佳铭 郭恒 丁玉松 张景玉 张向辉 王馨平 马儒林 《中国公共卫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7-301,共5页
目的了解新疆哈萨克族农村居民不同肥胖程度和类型与心血管病(CVD)发病的关系,为哈萨克族居民CVD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0年4月-2012年12月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在新疆伊犁新源县那拉提镇抽取2644名≥18岁哈萨克族农村常... 目的了解新疆哈萨克族农村居民不同肥胖程度和类型与心血管病(CVD)发病的关系,为哈萨克族居民CVD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0年4月-2012年12月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在新疆伊犁新源县那拉提镇抽取2644名≥18岁哈萨克族农村常住居民进行基线调查,随后于2016年4-12月进行随访调查,对完成随访调查的2004名哈萨克族农村居民肥胖程度和类型与CVD发病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新疆2004名哈萨克族农村居民中,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者分别为495、259和881例,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分别为24.7%、12.9%和44.0%;随访期间新发CVD者278例,CVD累积发病率为13.9%;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者CVD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0.2%、17.6%和24.7%,非中心性肥胖和中心性型肥胖者CVD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9.1%和20.0%;在调整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吸烟情况、饮酒情况、是否高血压、是否代谢综合征、血糖情况、血脂情况、淡色蔬菜食用频率、奶制品食用频率、内脏食用频率和新鲜肉食用频率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哈萨克族超重和肥胖的农村居民CVD发病风险分别较正常体重的农村居民增加了76%(RR=1.76,95%CI=1.34~2.31)和136%(RR=2.36,95%CI=1.74~3.20),中心性肥胖的农村居民CVD发病风险较非中心性肥胖的农村居民增加了123%(RR=2.23,95%CI=1.75~2.85)。结论新疆哈萨克族农村居民CVD的发病水平较高,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均会增加CVD的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cvd) 肥胖 关系 农村居民 哈萨克族 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湖北省居民1990-2017年心血管病疾病负担变化情况 被引量:4
6
作者 周素华 潘敬菊 +5 位作者 何田静 唐雨萌 张岚 祝淑珍 董文兰 刘世炜 《中国公共卫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53-1156,共4页
目的了解湖北省居民1990—2017年心血管病(CVD)疾病负担变化情况,为该地区居民CVD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GBD 2017)中湖北省居民死亡数、标化死亡率、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s)、标化YLLs率、伤残损失寿命... 目的了解湖北省居民1990—2017年心血管病(CVD)疾病负担变化情况,为该地区居民CVD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GBD 2017)中湖北省居民死亡数、标化死亡率、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s)、标化YLLs率、伤残损失寿命年(YLDs)、标化YLDs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和标化DALYs率等指标来分析湖北省居民1990—2017年CVD疾病负担变化情况。结果湖北省居民1990—2017年CVD的死亡数、YLLs、YLDs、标化YLDs率和DALYs分别增长了77.53%、40.79%、122.17%、16.82%和46.69%,但标化死亡率、标化YLLs率和标化DALYs率则分别降低了23.70%、32.84%和29.62%;男性居民2017年CVD的DALYs和1990—2017年增长率分别为225.28万人年和57.65%,均高于女性的171.17万人年和34.38%;1990年和2017年湖北省15~49岁、50~69岁和≥70岁居民CVD的标化DALYs率分别为1535.02/10万和1285.31/10万、16300.29/10万和10864.47/10万、57409.87/10万和45105.46/10万,均随年龄增高而升高;湖北省居民1990年和2017年CVD死亡标化率居于前5位的均为脑出血、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但顺位不同,2017年脑出血和高血压心脏病分别由1990年的第1位和第3位降至第2位和第4位,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分别由1990年的第2位和第4位升至第1位和第3位;湖北省居民1990年和2017年CVD标化DALYs率居于前5位的均为缺血性心脏病、脑出血、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心脏病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顺位略有不同,脑出血由1990年的第1位降至第2位,缺血性心脏病由1990年的第2位升至第1位。结论湖北省居民CVD疾病负担持续增长,应重点加强男性及老年人群的CVD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cvd) 疾病负担 变化情况
原文传递
北京市顺义区35~75岁居民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检出情况及高危预测模型建立 被引量:4
7
作者 贾佳 赵红叶 +1 位作者 游凯 李长青 《中国公共卫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56-460,共5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顺义区35~75岁居民心血管病(CVD)高危人群检出情况并建立CVD高危预测模型,为CVD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7年3月—2019年10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北京市顺义区抽取16520名35~75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 目的了解北京市顺义区35~75岁居民心血管病(CVD)高危人群检出情况并建立CVD高危预测模型,为CVD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7年3月—2019年10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北京市顺义区抽取16520名35~75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分析CVD高危人群检出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建立CVD高危预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预测模型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北京市顺义区最终纳入分析的16279名35~75岁居民中,检出CVD高危人群3718人,CVD高危人群检出率为22.84%;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和吸烟是北京市顺义区35~75岁居民CVD高危人群检出的危险因素,女性、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职业为商业/服务业人员和私营业主/其他人员、家庭年均收入>5万元、居住在顺义东部和中部地区是北京市顺义区35~75岁居民CVD高危人群检出的保护因素;CVD高危人群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分别为(27.06±3.62)kg/m2、(158.46±19.39)、(90.36±12.38)mm Hg、(6.78±1.96)、(4.92±1.28)、(1.78±1.03)和(2.86±1.15)mmol/L,均高于非高危人群的(26.40±3.60)、(131.70±14.18)、(79.94±9.05)mm Hg、(6.27±1.58)、(4.63±0.91)、(1.59±0.93)和(2.46±0.73)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纳入年龄、性别、人口学特征(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地区)、吸烟和无创伤可自测体格检测指标(SBP、DBP、BMI)建立的CVD高危预测模型为:Y=-19.315+0.013×年龄+0.009×文化程度-0.005×家庭年均收入+0.113×男性+1×女性+0.358×农民+0.576×工人+0.718×行政/专业技术人员+0.037×私营业主/其他人员+0.439×退休/失业/家务人员+1×商业/服务业人员+0.327×顺义西部地区-0.027×顺义中部地区+1×顺义东部地区+0.223×吸烟+0.009×BMI+0.098×SBP+0.028×DBP,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74(95%CI=0.866~0.882),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果。结论北京市顺义区35~75岁居民高危人群检出率相对较低,构建的CVD高危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cvd) 高危人群 检出情况 高危预测模型 建立
原文传递
基于全球视角的中国心血管病疾病负担现状及趋势 被引量:42
8
作者 王燕逍翔 白建军 宇传华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1年第6期6-11,共6页
目的基于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2019研究,对比全球以及美国、日本和印度,分析中国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疾病负担流行趋势和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全球健康交流数据库(Global Health Data Exchange,... 目的基于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2019研究,对比全球以及美国、日本和印度,分析中国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疾病负担流行趋势和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全球健康交流数据库(Global Health Data Exchange,GHDx)获取数据,分性别、年龄分析中国CVD患病、发病、死亡、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等疾病负担现状和主要危险因素;利用年龄标化率对比中、美、日、印在1990—2019年期间CVD疾病负担变化趋势。结果2019年,中国CVD患病人数为1.20亿,新发病例数1234.11万,死亡458.43万;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从1990年的4235.43/10万、447.81/10万、204.75/10万和5091.03/10万,分别升高至2019年的8460.08/10万、867.65/10万、322.30/10万和6463.47/10万。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均随年龄呈上升趋势,且男性CVD疾病负担高于女性。尽管消除人口老龄化因素影响,中国CVD标化死亡率由1990年的381.21/10万下降至2019年的276.93/10万,标化DALY率由7412.81/10万下降至4938.38/10万,但仍略高于全球,且明显高于美国和日本。此外,2019年中国CVD前4位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饮食因素、空气污染和烟草,这些因素导致的CVD疾病负担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结论由于高血压、饮食因素、空气污染和烟草等原因,加上人口老龄化迅速,中国CVD疾病负担仍然十分严峻,需要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cvd) 患病 发病 死亡 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The role of immune abnormality in depress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被引量:1
9
作者 Ru-Hui LIU Jiang-Qi PAN +3 位作者 Xian-E TANG Bing LI Shang-Feng LIU Wen-Lin MA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1期703-710,共8页
Depress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are both highly prevalent disorders, and some evidence shows that there is a 'vicious cy- cle' linking major depression and CVD. There is also growing evidence that immu... Depress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are both highly prevalent disorders, and some evidence shows that there is a 'vicious cy- cle' linking major depression and CVD. There is also growing evidence that immune abnormalities underpin the common pathophysiology of both CVD and major depression. The abnormalities include the following: abnormal levels of inflammatory markers, such as interleukin-6 (IL-6), interleukin-1β (IL-1β), min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 and interleukin-12 (IL-12); increased acute phase proteins, such as C-reactive protein, fibrinogen and haptoglobin; and abnormal complement factor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major depression and CVD patients have greater immune abnormalities, which may increase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cardiovascular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that there may be a bidirectional relationship, therefore more prospective studies are needed to draw conclu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diovascular disease DEPRESSION Immune abnormal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