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绝经后妇女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与心血管病风险的关系及其对高危心血管病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何津锐 杨雁华 +2 位作者 曾一 黄燕 马孝湘 《四川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697-702,共6页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与弗明翰风险评分(FRS)评估的10年心血管病(CVD)风险关系,并评估AIP对绝经后妇女高危CVD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四川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绝经后妇女462例(绝经后妇女组)和绝经前妇...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与弗明翰风险评分(FRS)评估的10年心血管病(CVD)风险关系,并评估AIP对绝经后妇女高危CVD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四川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绝经后妇女462例(绝经后妇女组)和绝经前妇女196例(绝经前妇女组)。AIP以对数形式计算[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运用FRS评估CVD风险,并根据FRS得分将绝经后妇女分为CVD低危组(307例)和高危组(155例)。分析AIP与变量及FRS间的关系,分析绝经后妇女高危CVD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IP对绝经后妇女高危CVD的预测价值。结果与绝经前妇女相比,绝经后妇女的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TG、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空腹血糖、AIP和FRS均显著升高(均P<0.05)。同时,绝经后妇女中吸烟、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及高危FRS的比例均明显增加(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IP与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LDL-C及FRS均呈正相关,进一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绝经后妇女AIP与FRS独立相关(β=0.43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AIP仍是绝经后妇女高危CVD的独立危险因素(OR 7.301,95%CI 2.469~15.668,P<0.001)。ROC曲线分析表明,AIP预测绝经后妇女高危CVD的曲线下面积为0.868(95%CI 0.836~0.900),最佳截断值为-0.03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47%和81.23%。结论绝经后妇女的AIP较绝经前妇女明显升高并与CVD风险密切相关,且AIP可用于有效预测绝经后妇女的高危CVD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明翰风险评分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心血管病风险 高危 绝经后妇女
下载PDF
调节饮食,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2
作者 张春芳 《漫科学(新健康)》 2024年第9期58-59,共2页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隐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通过日常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来维护心血管健康。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膳食纤维、脂肪管理、盐分与糖分控制...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隐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通过日常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来维护心血管健康。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膳食纤维、脂肪管理、盐分与糖分控制、科学饮酒以及饮食与运动的结合在预防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科学的健康指南。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健康之旅,解锁心血管保护的秘密,享受健康、活力四溢的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健康 日常饮食 心血管保护 心血管疾病 饮食习惯 饮食与运动 心血管病风险 膳食纤维
下载PDF
基于China-PAR模型正常高值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陈瑞芳 黄俏 +2 位作者 杨永红 黄丹佳 洪宝珊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3年第2期98-102,共5页
目的 基于China-PAR(Prediction for ASCVD Risk in China)模型,探讨正常高值血压水平与未来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0年9月至2022年12月在广州市某三甲... 目的 基于China-PAR(Prediction for ASCVD Risk in China)模型,探讨正常高值血压水平与未来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0年9月至2022年12月在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全科和广州市某社区医院就诊的6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一般资料调查、体格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使用China-PAR模型评估所有患者未来10年ASCVD发病风险。结果 正常血压、正常高值血压和高血压的检出人数分别为73例(10.52%)、197例(28.39%)和424例(61.09%);正常高值血压患者检出率基本呈现随年龄增高逐渐下降趋势;与正常血压组比较,正常高值血压和高血压组患者年龄、腰围、血压值、FBG、糖尿病患病率和心血管病家族史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腰围是正常高值血压发生的影响因素。未来10年ASCVD风险评估显示,高危人群比例随血压分级和年龄的增高而增高,男性高危人群比例比女性高。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正常血压患者相比,正常高值血压与未来10年ASCVD发病风险升高明显相关[95%CI=-1.441(-2.177~-0.704),P<0.001]。结论 基于China-PAR模型,正常高值血压与未来10年ASCVD发病风险升高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高值血压 高血压 China-PAR模型 10年心血管病发病风险
下载PDF
HIV抗病毒治疗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及危险因素分析
4
作者 刘怡涵 刘俊 +2 位作者 金永梅 田波 白劲松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140-146,共7页
目的评估抗病毒逆转录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患者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风险,了解昆明地区不同风险等级患者的差异情况,分析影响CVD的危险因素。方法2023年7至12月对已启动ART的患者调查问卷和收集相关资... 目的评估抗病毒逆转录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患者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风险,了解昆明地区不同风险等级患者的差异情况,分析影响CVD的危险因素。方法2023年7至12月对已启动ART的患者调查问卷和收集相关资料,应用D:A:D模型评估风险并将评分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χ2检验和秩和检验比较各因素组间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CVD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4139例患者,低危组3119例(75.4%)、中高危组1020例(24.6%)[中危组756例(18.3%)、高危组264例(6.3%)]。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为男性、年龄≥50岁、吸烟史、高血压史、CVD家族史、同性传播、消瘦、超重、肥胖、糖尿病史、血糖高值、大专及以上文化、血脂异常、ART≥10 a、CD4≥200(个/μL)、ART药物均与CVD风险≥10%有关(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变量仅同性传播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男性、年龄、合并非艾滋病定义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CVD家族史、超重、肥胖、ART超过10 a、血脂代谢异常、CD4细胞计数低和ART药物的患者CVD风险更高,在HIV全程管理中应重点监测血脂、血压和血糖等指标,评估患者CVD风险,及时干预和调整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心血管病风险 D:A:D模型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与心血管病剩余风险的关系 被引量:10
5
作者 容春莉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49-350,共2页
目的分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G)与心血管病剩余风险的关系,探讨HDL-C、TG对心血管病剩余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60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0 mmol/L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分为急性心肌... 目的分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G)与心血管病剩余风险的关系,探讨HDL-C、TG对心血管病剩余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60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0 mmol/L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n=22)、稳定性心绞痛组(n=38),测定血脂和血糖指标,详细记录临床特征并进行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HDL-C水平低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TG/HDL-C的比值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与TG/HDL-C的比值呈正相关(回归系数β值=0.033 2,P<0.001),与HDL-C呈负相关(回归系数β值=-0.095 5,P=0.022),而与总胆固醇(TC)、TG和LDL-C无显著相关。结论 HDLC水平低和TG/HDL-C的比值高是CH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TG/HDL-C的比值能更强地预测CHD患者的心血管病剩余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甘油三酯 心血管病剩余风险
下载PDF
>40岁人群腰臀比、尿素氮、胰岛素抵抗与China-PAP模型10年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评估结果的相关性
6
作者 郝志华 刘学欣 +5 位作者 聂倩 靳艳玲 董素亭 李岩 赵娟 陈菲菲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24期3789-3792,共4页
目的研究>40岁人群腰臀比、尿素氮、胰岛素抵抗与China-PAP模型10年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评估结果的关系。方法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抽取河北省2所大学及7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未患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肝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40... 目的研究>40岁人群腰臀比、尿素氮、胰岛素抵抗与China-PAP模型10年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评估结果的关系。方法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抽取河北省2所大学及7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未患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肝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40岁人群为研究对象,采集腰围、臀围、身高、体重、血压、血生化、血常规、胰岛素等相关数据及完善问卷。利用China-PAP模型进行心血管病10年发病风险评估,按照评估结果分高、中、低危3组。3组之间差异的比较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应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各项指标与心血管病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风险评估模型中纳入的指标未做统计学比较。结果除血白蛋白、球蛋白及血小板(PLT)外,体重指数、臀围、腰臀比、血尿酸、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TG)、肌酐、尿素氮(BUN)、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胰岛素抵抗对数从低危组到高危组均逐步升高,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对心血管病发病风险有影响的变量为log(HOMA-IR)(X1)、TG(X2)、BUN(X3)、臀围(X4)、腰臀比(X5),回归方程为Y=2.819X1+0.764X2+0.877X3+0.255X4+27.551-35.233,标准化回归系数腰臀比0.320、臀围0.304、BUN 0.167、TG 0.144、log(HOMA-IR)0.140。结论>40岁人群臀围、腰臀比、甘油三酯、尿素氮、胰岛素抵抗的升高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病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臀比 尿素氮 胰岛素抵抗 心血管病发病风险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水平与心血管病风险的关系
7
作者 胡爱平 汪扬 +2 位作者 吴静 姜海峰 李冬梅 《实用医药杂志》 2018年第12期1064-1066,1071,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GDF)-15与心血管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选择107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颈动脉斑块分为A组(单纯T2DM)69例,B组(T2DM合并颈动脉斑块)38例,另选择29例体检健康中年人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记录...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GDF)-15与心血管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选择107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颈动脉斑块分为A组(单纯T2DM)69例,B组(T2DM合并颈动脉斑块)38例,另选择29例体检健康中年人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记录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吸烟状态、血压、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弗兰明汉风险评分(FRS),检测血清GDF-15、血脂。B超检测颈动脉有无斑块。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A组及B组血清GDF-15水平、FRS、年龄、体重指数、三酰甘油均高于C组(P<0.05);B组血清GDF-15水平、年龄、舒张压、FRS高于A组(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GDF-15水平与年龄、颈动脉斑块、FRS呈正相关(P<0.01),在校正年龄和存在颈动脉斑块与否后,血清GDF-15水平和FRS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GDF-15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心血管病风险呈独立相关,是较传统心血管病风险评估指标更有效的临床生物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分化因子-15 2型糖尿病 弗兰明汉风险评分(FRS) 心血管病风险
下载PDF
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风险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赵越 张梅 +5 位作者 李伟 应长江 凌宏威 刘馨 张彤 程雪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0年第5期551-555,共5页
目的评估比较血糖控制良好和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未来10年心血管病风险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549例,根据其入院次日空腹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结果,分为血糖控制不佳组(HbA1c>7%)408例和血... 目的评估比较血糖控制良好和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未来10年心血管病风险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549例,根据其入院次日空腹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结果,分为血糖控制不佳组(HbA1c>7%)408例和血糖控制良好组(HbA1c≤7.0%)141例,监测两组年龄、性别、现居地、吸烟史、饮酒史、个人疾病史、体重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并应用Framingham风险评估模型和China-PAR模型预测患者未来10年的心血管病发病风险。结果血糖控制不佳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ramingham风险评估模型和China-PAR模型结果提示:血糖控制良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属于心血管病低、中风险,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属于心血管病高风险。结论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应更加注意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监测与控制,以降低其心血管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血糖水平 心血管病风险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红素与心血管病风险及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吴妍 张爱珍 《健康研究》 CAS 2017年第6期604-607,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胆红素水平与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nited Kingdom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心血管病风险评分及颈动脉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25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用UKPDS评分评估10年心血管病...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胆红素水平与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nited Kingdom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心血管病风险评分及颈动脉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25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用UKPDS评分评估10年心血管病风险,分为低中危组(0%~20%)及高危组(≥20%),按超声结果有无动脉粥样硬化分为2组,比较不同性别的总胆红素水平;分析总胆红素与其他临床指标之间、UKPDS评分与胆红素之间及颈动脉硬化与胆红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男性心血管病高危组较低中危组总胆红素低,颈动脉硬化组较无硬化组总胆红素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红素与年龄(R=-0.153)、糖尿病病程(R=-0.221)、收缩压(R=-0.078)呈负相关(均P<0.05),在调整了相关参数后,总胆红素与10年心血管病风险负相关(β=-0.036,P<0.00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显著负相关(OR=0.683,95%CI:0.492~0.949,P=0.023)。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总胆红素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及颈动脉硬化显著负相关,可以作为心血管病风险的预测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心血管病风险 颈动脉粥样硬化 胆红素
下载PDF
多重危险因素预防是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的重要举措——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赵冬教授 被引量:3
10
作者 潘锋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第4期1-3,共3页
由中国高血压联盟、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等联合主办的"2019年中国高血压年会与第21届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2019年10月17日至20日在厦门举行,来自国内外近千位从事高血压... 由中国高血压联盟、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等联合主办的"2019年中国高血压年会与第21届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2019年10月17日至20日在厦门举行,来自国内外近千位从事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研究的专家学者与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安贞医院 高血压联盟 多重危险因素 心血管病风险 首都医科大学 相关疾病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重要举措
下载PDF
浙江省血脂异常不同诊断切点患病情况及心血管病风险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世云 宣诚 +5 位作者 俞蔚 丁芳 徐小玲 邵建林 黄彦颖 严静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1年第6期535-538,共4页
目的了解浙江省血脂升高和边缘升高不同诊断切点的患病及10年心血管病风险分布情况。方法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调查2015至2016年浙江省35~75岁常住居民,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生化检测,调查血脂升高和边缘升高情况并计算10年心血管病风... 目的了解浙江省血脂升高和边缘升高不同诊断切点的患病及10年心血管病风险分布情况。方法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调查2015至2016年浙江省35~75岁常住居民,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生化检测,调查血脂升高和边缘升高情况并计算10年心血管病风险情况。结果共调查常住居民40751人,其中血脂异常患者15027人(患病率36.9%,标化患病率34.6%),血脂升高和血脂边缘升高者分别为12869人(患病率31.6%,标化患病率29.4%)和13810人(患病率33.9%,标化患病率33.1%)。血脂异常患者的10年心血管病风险为极高危1.0%、高危43.3%、中危24.4%和低危31.3%,而血脂升高和血脂边缘升高者分别为0.7%、42.9%、24.9%、31.5%和0.7%、22.9%、29.0%、47.4%。结论浙江省35~75岁人群血脂异常和血脂边缘升高患病率较高,10年心血管病风险为高危比例较高,应在重点关注血脂升高人群的基础上,加强对LDL-C边缘升高患者的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异常 血脂升高 血脂边缘升高 患病率 10年心血管病风险
下载PDF
颈围与胰岛素抵抗及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红星 杨金奎 《医学综述》 2013年第23期4308-4311,共4页
颈围的测量简单易行,立位平视时绕环甲软骨上缘一周的围度。在不同种族、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颈围是上身皮下脂肪蓄积的标志物,颈围增大可作为筛查超重和肥胖、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及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重要参考指标。非酯化脂肪... 颈围的测量简单易行,立位平视时绕环甲软骨上缘一周的围度。在不同种族、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颈围是上身皮下脂肪蓄积的标志物,颈围增大可作为筛查超重和肥胖、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及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重要参考指标。非酯化脂肪酸水平升高导致身体脂肪的异位分布、亚洲人种的特殊代谢特点及众多脂肪因子发挥的生理和病理效应可能参与其发生机制。在大规模的人群体检及简易的诊室中,通过测定颈围有助于心脑血管事件的早期预防,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围 脂肪 身体测量参数 胰岛素抵抗 心血管病风险
下载PDF
亚临床甲状腺疾病孕妇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子在早孕及晚孕期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郁钢 贾彤 +5 位作者 沈菊英 金萍 魏峰 朱燕 刘凌 闵燕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15年第5期560-562,共3页
目的观察亚临床甲状腺疾病孕妇的心血管疾病相关因子情况。方法本文为前瞻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来自2012年7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在苏州太仓市城乡4家医疗机构及社区建档进行系统检查且在本地分娩的1540例单胎初产孕妇,使用罗氏电化... 目的观察亚临床甲状腺疾病孕妇的心血管疾病相关因子情况。方法本文为前瞻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来自2012年7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在苏州太仓市城乡4家医疗机构及社区建档进行系统检查且在本地分娩的1540例单胎初产孕妇,使用罗氏电化学发光自设的早孕期促甲状腺激素(TSH)及游离甲状腺素(FT4)特异性区间筛选,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L-TSH)80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H-TSH)48例,选择同期筛查的160例为对照组(N-TSH),分别于早孕(6-12+6周)及晚孕期(28-28+6周)观察其体重、血压、血脂和血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L-TSH 80例(8.1%,80/1540),H-TSH 48例(3.1%,48/1540),早孕期及晚孕期,三组的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TSH早孕期TC较对照组为低,而L-TH早孕期较之为高,晚孕期两组间已无明显差异。晚孕期三组的体重、体重增幅、收缩压和舒张压有统计学意义(P〈0.05),L-TSH体重增幅低于对照组,H-TSH体重增幅高于对照组;晚孕期H-TSH和L-TSH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以H-TSH为明显;早孕期收缩压和舒张压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妊娠期甲状腺功能指标的特异性区间进行筛查是判断亚临床甲状腺疾病的重要工作基础,这一疾病对孕期血脂、血压、体重增长有不良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疾病 心血管病风险因子
下载PDF
河南省郸城县农村年龄≥35岁常住居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情况及发病风险评估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秋平 杨肖沫 +1 位作者 王山 刘荣梅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55-660,共6页
目的调查和分析河南省郸城县年龄≥35岁农村常住居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现状、聚集情况及发病风险,为农村居民心血管病防治与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于2021年10—12月在郸城县4家医疗集团中各随机选择1家乡镇卫生院,每家乡镇卫生院随机选... 目的调查和分析河南省郸城县年龄≥35岁农村常住居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现状、聚集情况及发病风险,为农村居民心血管病防治与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于2021年10—12月在郸城县4家医疗集团中各随机选择1家乡镇卫生院,每家乡镇卫生院随机选择3~4家村卫生所,在村卫生所服务的村中,纳入年龄≥35岁留守在家人员,共筛选出3180名调查对象。对入选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方式筛查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肥胖、吸烟等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流行和聚集情况。采用中国成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10年发病危险,评估研究对象的心血管病风险。结果最终纳入分析共3111人。调查对象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及吸烟比例分别是51.3%(1595/3111)、20.4%(636/3111)、41.6%(1293/3111)、25.1%(782/3111)、10.2%(318/3111)。1个、2个、≥3个危险因素聚集的检出率分别为35.8%(1115/3111)、28.1%(873/3111)、17.7%(552/3111)。女性危险因素聚集风险随年龄增加而上升(χ_(趋势)^(2)=36.374,P<0.001),而男性未呈现出随年龄变化的趋势(P>0.05)。10年心血管病风险低危、中危、高危占比分别为26.7%(830/3111)、31.2%(972/3111)、42.1%(1309/3111)。结论郸城县农村居民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检出率及聚集性较高,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是最广泛流行的危险因素。老年和男性人群心血管病发病风险高,应重点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 危险因素 10年心血管病风险 郸城县
原文传递
中心动脉收缩压与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预测研究模型评估的心血管病10年风险的关系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锴印 范芳芳 +3 位作者 贾佳 李建平 张岩 霍勇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5-51,共7页
目的探究无创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与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预测研究(China-PAR)模型评估的心血管病10年风险(China-PAR 10年风险)的相关性。方法2018年9-12月对北京市石景山区动脉粥样硬化人群队列进行随访调查,从中筛选cSBP... 目的探究无创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与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预测研究(China-PAR)模型评估的心血管病10年风险(China-PAR 10年风险)的相关性。方法2018年9-12月对北京市石景山区动脉粥样硬化人群队列进行随访调查,从中筛选cSBP和China-PAR模型所需数据完整、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及脑卒中病史的研究对象共2051例。cSBP通过Omron HEM-9000AI测量获得。10年心血管病风险通过China-PAR模型计算获得,其风险<5.0%、5.0%~<10.0%、≥10.0%分别定义为低、中、高风险。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cSBP水平与China-PAR 10年风险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SBP水平与China-PAR 10年风险是否为高风险的相关性。结果cSBP第1、2、3三分位组China-PAR 10年风险分别为5.05%(2.93%~8.77%)、8.23%(5.05%~12.55%)、11.67%(7.41%~17.27%)。随着cSBP升高,China-PAR 10年风险显著升高(χ^(2)=368.85,P<0.01)。多因素线性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协变量后,cSBP每增加10 mm Hg,China-PAR 10年风险增加0.95%(B=0.95,95%CI 0.80~1.10),10年心血管病高风险的比例增加36%(OR=1.36,95%CI 1.26~1.46);与cSBP最低三分位组相比,第2三分位组的China-PAR 10年风险增加1.06%(B=1.06,95%CI 0.48~1.64),10年心血管病高风险的比例增至1.82倍(OR=1.82,95%CI 1.34~2.47),最高三分位组的China-PAR 10年风险增加3.20%(B=3.20,95%CI 2.56~3.84),10年心血管病高风险的比例增至3.22倍(OR=3.22,95%CI 2.35~4.42)。进一步去除正在服用降压药的人群后,二者的相关性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北京社区人群中,无创cSBP越高,China-PAR 10年风险越高,提示无创cSBP对预测国人10年心脑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 风险评估 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预测研究(China-PAR)模型 无创中心动脉收缩压
原文传递
中国中老年人习惯性饮茶与10年内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宇祥 于冬梅 +2 位作者 朴玮 黄坤 赵丽云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0-188,共9页
目的探索中国中老年人习惯性饮茶与10年内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联性。方法数据来自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42704名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作为研究人群,对其进行基本信息调查、基于食物频率问卷... 目的探索中国中老年人习惯性饮茶与10年内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联性。方法数据来自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42704名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作为研究人群,对其进行基本信息调查、基于食物频率问卷的膳食调查、身体测量(身高、体重和血压)以及抽取空腹血样的实验室检查。通过询问过去12个月内调查对象通常每天饮用茶的杯数定义习惯性饮茶情况,并使用Framingham风险评分计算调查对象10年内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采用多重Logistic回归法分析该人群中饮茶与10年内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并以性别作为分层因素做进一步分析。结果调查对象年龄(59.4±9.4)岁;男性20104人,女性22600人;城镇17194人,农村25510人。对于饮茶情况,纳入样本中有饮茶习惯者12519人(29.32%),其中饮用频率为1~2杯/天者4153人(9.73%),3~4杯/天者3336人(7.81%),≥5杯/天者5030人(11.78%)。对于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28267人(66.19%)为低风险,14437人(33.81%)为高风险。在调整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居住地、文化程度、收入、婚姻状况、吸烟、过量饮酒、体力活动、静态行为、睡眠、一年内参加医学体检情况、DASH膳食评分、能量摄入量和慢性病患病状况后,与不饮茶者相比,饮用3~4杯/天者的10年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降低(OR=0.820,95%CI 0.719~0.934,P_(趋势)=0.03)。分性别分析后,不同性别饮用3~4杯/天者比不饮茶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均更低(男性:OR=0.849,95%CI 0.722~0.997;女性:OR=0.697,95%CI 0.527~0.922),且在女性中观察到的负向关联更强。结论适量习惯性饮茶可降低中国中老年人群10年内心血管疾病风险,且在中老年女性中保护作用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年 营养监测 心血管病风险
原文传递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与Framingham心血管病风险等级的关系 被引量:11
17
作者 郑红梅 张强 +4 位作者 杨丽红 杨蕊珂 王淑辉 孙彩红 周雨菡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Framingham心血管病风险等级的关系。方法入选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83例,按Framingham心血管病风险等级将其分为低危组(n...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Framingham心血管病风险等级的关系。方法入选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83例,按Framingham心血管病风险等级将其分为低危组(n=176)、中危组(n=121)和高危组(n=86),另设正常血压对照组80例,检测所有患者血脂、肝肾功能、空腹血糖、RDW、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值,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应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RDW与Framingham心血管病风险等级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RDW对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判断价值。结果 4组年龄、BMI、吸烟、糖尿病、服用他汀类药物情况、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胱抑素C、RDW、hsCRP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组RDW比较,高危组高于中危组[(13.42±0.92)%比(12.96±0.50)%],高危组、中危组高于低危组[(12.83±0.51)%]和对照组[(12.69±0.66)%](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RDW与LDL-C呈负相关(r=-0.105),与年龄、胱抑素C、hsCRP、Framingham心血管病风险等级呈正相关(分别r=0.182、0.151、0.566、0.312,均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了年龄、BMI、吸烟、糖尿病、服用他汀类药物情况、收缩压、舒张压、LDL-C、胱抑素C、hsCRP后,RDW仍是Framingham心血管病风险等级的独立危险因素(OR=5.601,95%CI1.557~20.146)。ROC曲线分析示RDW>12.95%是预测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最佳截断点,其灵敏度为75.6%,特异度为63.9%,ROC曲线下面积为0.735(95%CI0.676~0.793,P<0.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RDW升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RDW可能与Framingham心血管病风险等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红细胞分布宽度 Framingham风险评分 心血管病风险等级
原文传递
成都市社区居民血压分层调查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被引量:11
18
作者 陈新云 蒋小晶 +7 位作者 周小雁 杨绍清 鲁红梅 冯益身 周林霞 李斌 罗娟 姚园媛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76-780,共5页
目的了解2017年成都市社区居民正常高值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风险现状。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对成都市6个社区调查点年龄≥18岁常住居民5022人进行调查。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目的了解2017年成都市社区居民正常高值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风险现状。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对成都市6个社区调查点年龄≥18岁常住居民5022人进行调查。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测量血压、心率、腰围)和血液生化检查(血糖、血脂、尿酸、肌酐、尿素氮等)。参照《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中ASCVD风险评估方案进行ASCVD风险评估。结果完成有效调查问卷的社区居民4894人,其中,高血压患者2430例,高血压患病率为49.7%,标化患病率为27.3%,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为23.3%,标化后为27.4%。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从年龄40~<50岁组达到高峰后呈现下降趋势。和正常血压人群相比,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腰围、心率、尿素氮、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水平及男性、高血压家族史、肥胖、吸烟、饮酒比例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95%CI),1.013(1.004~1.021)]、男性[1.424(1.107~1.831)]、高血压家族史[2.390(1.563~3.656)]、BMI[1.099(1.012~1.195)]是正常高值血压发生的影响因素。ASCVD风险评估显示,高危人群比例随血压分级增高而增高(正常血压13.5%比正常高值血压15.2%比高血压39.5%,P<0.001),女性高危人群比例较男性低(22.3%比33.0%,P<0.001)。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中,血压水平130~139/85~89 mm Hg者高危患者比例高于120~129/80~84 mm Hg者(16.6%比13.1%,P<0.001)。结论成都市社区居民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高,存在多种代谢异常,ASCVD风险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高值血压 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慢性病高风险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风险干预效果评价 被引量:9
19
作者 倪文庆 白雅敏 +3 位作者 刘敏 袁雪丽 张雪姣 徐健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05-809,共5页
目的评价深圳市福田区慢性病高风险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10年发病风险干预效果,为后续深入开展慢性病高风险人群健康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3年10-11月从深圳市福田区115个社区中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2个,从中筛查... 目的评价深圳市福田区慢性病高风险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10年发病风险干预效果,为后续深入开展慢性病高风险人群健康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3年10-11月从深圳市福田区115个社区中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2个,从中筛查出慢性病高风险人群1 923名。根据社区来源不同非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提供以健康生活方式指导为主的健康管理,对照组不主动采取任何形式的干预活动,进行为期2年的干预和随访。共得到1 563名(干预组1 002名、对照组561名)研究对象。干预前后均计算ICVD 10年发病风险绝对危险。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和χ~2检验,采用倍差法评价ICVD 10年发病风险绝对危险干预效果。结果男性干预组、男性对照组、女性干预组和女性对照组干预前ICVD 10年发病风险绝对危险分别为3.54%±3.05%、4.02%±3.56%、2.30%±2.27%和3.05%±2.71%,中位数(P_(25),P_(75))分别为2.90%(1.50%,3.90%)、2.90%(1.50%,5.40%)、2.10%(0.50%,3.90%)、2.90%(0.50%,3.90%);干预后ICVD 10年发病风险绝对危险分别为3.61%±3.28%、5.07%±5.13%、2.75%±2.92%和4.21%±3.93%,中位数(P_(25),P_(75))分别为2.90%(1.50%,5.40%)、3.90%(1.50%,7.30%)、2.10%(0.30%,3.90%)和2.90%(1.50%,5.40%)。调整混杂因素后,男性或女性ICVD 10年发病风险绝对危险干预效果倍差法模型中,βE分别为-0.973和-0.714,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显示干预使男性或女性干预组ICVD 10年发病风险绝对危险分别下降0.973%和0.714%。干预后,男性干预组ICVD 10年发病风险绝对危险高危个体所占比例由2.23%变为3.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对照组ICVD 10年发病风险绝对危险高危个体所占比例由3.72%上升至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干预组ICVD 10年发病风险绝对危险中危个体所占比例由8.01%上升至10.03%,高危个体所占比例由0.67%上升至1.67%;女性对照组ICVD 10年发病风险绝对危险中危个体所占比例由11.92%上升至28.53%,高危个体所占比例由2.19%上升至5.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干预组相应指标上升幅度低于女性对照组。结论对慢性病高风险人群开展针对性干预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ICVD 10年发病风险绝对危险,为探索慢性病高风险人群健康管理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高风险人群 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风险 干预性研究
原文传递
桐乡市社区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评估 被引量:12
20
作者 郭丽花 俞敏 +4 位作者 钟节鸣 方乐 陈向宇 王春梅 谢开婿 《预防医学》 2019年第2期124-127,共4页
目的评估桐乡市社区管理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未来10年发病风险,为制定心血管病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桐乡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收集桐乡市社区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资料,采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10年发病风险评估表》评... 目的评估桐乡市社区管理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未来10年发病风险,为制定心血管病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桐乡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收集桐乡市社区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资料,采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10年发病风险评估表》评估ICVD 10年发病风险。结果纳入资料完整的社区管理高血压患者27 173例,其中男性11 868例,占43.68%;女性15 305例,占56.32%。ICVD10年发病风险总分的M (QR)为8.00(3.00)分,男性高血压患者为9.00(2.00)分,高于女性的8.00(2.00)分(P<0.05)。评估ICVD10年发病风险高危8 764例,占32.25%;女性高危比例高于男性(P<0.05)。男性ICVD 10年高危风险因素权重依次为年龄(54.58%)、收缩压(17.42%)、吸烟(14.27%)、体质指数(7.77%)、总胆固醇(4.51%)和糖尿病(1.45%);女性ICVD高危风险因素权重依次为年龄(63.57%)、收缩压(14.63%)、体质指数(9.81%)、总胆固醇(6.00%)、糖尿病(5.88%)和吸烟(0.11%)。结论桐乡市社区管理的高血压患者ICVD10年的风险较高;男性应重点控制血压和吸烟的影响,女性应重点控制血压和体质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心血管病 发病风险 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风险评估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