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抑郁症状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风险对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发生的联合影响。方法: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数据库中的2011年基线数据和2013年...目的:探讨抑郁症状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风险对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发生的联合影响。方法: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数据库中的2011年基线数据和2013年、2015年、2018年随访队列数据,对2011年基线抑郁症状、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风险分布特征进行描述,采用Cox生存分析模型分析抑郁症状和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风险对CVD的单独、独立和联合关联。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9412例,基线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4.7%,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中高风险比例为13.62%。平均随访6.19(6.19±1.66)年中,总计观察58258人年,1401例中老年人发生了心血管疾病,发病密度为24.048/千人年。调整因素后,单独影响中,有抑郁症状者的CVD发生危险高(HR=1.263,95%CI:1.133~1.408),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中高风险者的CVD发生危险高(HR=1.892,95%CI:1.662~2.154)。独立影响因素中,有抑郁症状者CVD发生危险高(HR=1.269,95%CI:1.138~1.415),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中高风险者的CVD发生危险高(HR=1.898,95%CI:1.668~2.160)。联合影响结果显示有抑郁症状且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低风险、无抑郁症状且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中高风险、抑郁症状合并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中高风险人群发生CVD分别是无抑郁症状且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低风险人群的1.390、2.149、2.339倍(P<0.001)。结论: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中高风险人群叠加抑郁症状会加剧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结合实际开展生活方式干预和生理指标健康管理的同时,应重视中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干预。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价吲哚布芬在治疗动脉硬化所致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变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以“吲哚布芬”和“indobufen”作为关键词设定一定策略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linicalTrial.gov、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时间由建库至2021年4月)的数据。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29项随机对照试验纳入分析,包括3329例患者,其中观察组1674例、对照组1655例。有效性结局显示,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总有效率方面吲哚布芬单药显著优于阿司匹林(风险比=1.29,95%置信区间:1.21~1.38,P<0.00001);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风险比=1.19,95%置信区间:1.03~1.36,P=0.01);吲哚布芬联合替格瑞洛在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I^(2)=0,风险比=0.25,95%置信区间:0.10~0.65,P<0.01);吲哚布芬治疗冠心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移植血管闭塞事件的短期发生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风险比=0.26,95%置信区间:0.10~0.65,P<0.01)。安全性结果显示,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导致出血事件和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轻微出血事件和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结论吲哚布芬在治疗动脉硬化所致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变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循证证据,吲哚布芬单药或与氯吡格雷联合使用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均显示出较好的优势。
文摘目的:探讨抑郁症状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风险对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发生的联合影响。方法: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数据库中的2011年基线数据和2013年、2015年、2018年随访队列数据,对2011年基线抑郁症状、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风险分布特征进行描述,采用Cox生存分析模型分析抑郁症状和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风险对CVD的单独、独立和联合关联。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9412例,基线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4.7%,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中高风险比例为13.62%。平均随访6.19(6.19±1.66)年中,总计观察58258人年,1401例中老年人发生了心血管疾病,发病密度为24.048/千人年。调整因素后,单独影响中,有抑郁症状者的CVD发生危险高(HR=1.263,95%CI:1.133~1.408),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中高风险者的CVD发生危险高(HR=1.892,95%CI:1.662~2.154)。独立影响因素中,有抑郁症状者CVD发生危险高(HR=1.269,95%CI:1.138~1.415),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中高风险者的CVD发生危险高(HR=1.898,95%CI:1.668~2.160)。联合影响结果显示有抑郁症状且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低风险、无抑郁症状且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中高风险、抑郁症状合并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中高风险人群发生CVD分别是无抑郁症状且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低风险人群的1.390、2.149、2.339倍(P<0.001)。结论: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中高风险人群叠加抑郁症状会加剧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结合实际开展生活方式干预和生理指标健康管理的同时,应重视中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