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局灶性癫痫围发作期心率变异性变化特点
1
作者 孙建奎 王群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7期1189-1193,共5页
目的探讨局灶性癫痫围发作期心率变异性变化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癫痫中心进行术前评估并完成手术的癫痫患者102例,选择局灶性发作198次,手动测量相邻两个心电活动的RR间期,计算心率变异... 目的探讨局灶性癫痫围发作期心率变异性变化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癫痫中心进行术前评估并完成手术的癫痫患者102例,选择局灶性发作198次,手动测量相邻两个心电活动的RR间期,计算心率变异性时域参数-相邻正常心跳间期差值平方和的均方根(RMSSD),比较发作前60 s、发作期、终止后60 s RMSSD差异,并比较不同心率变化类型、不同发作类型、不同发作前状态以及不同致痫灶部位和侧别RMSSD差异。结果发作期和发作前60 s及终止后60 s RMSS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发作期RMSSD降低;心率增快类型癫痫发作期RMSSD降低(P<0.001);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期RMSSD降低(P<0.001);颞叶内侧癫痫发作期RMSSD降低(右颞叶内侧P<0.001;左颞叶内侧P<0.001);心率无变化(P=0.556)和心率减慢(P=0.983)类型癫痫发作、单纯部分性癫痫(P=0.869)、颞叶外侧癫痫(右颞叶外侧P=0.204;左颞叶外侧P=0.849)和颞叶外癫痫(右颞外P=0.188;左颞外P=0.068)发作期RMSSD无降低。发作期和发作前60 s RMSSD差值在睡眠期更明显(P=0.039)。结论心率增快类型癫痫发作、复杂部分性癫痫、颞叶内侧癫痫发作期易发生心率变异性下降,提示癫痫发作期副交感活性下降;睡眠期状态下发生的癫痫发作期心率变异性下降相比清醒期显著,提示睡眠期癫痫发作副交感活性下降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癫痫 心率变异性 相邻正常心跳间期差值平方和的均方根 颞叶内侧癫痫 颞叶外侧癫痫 颞叶外癫痫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与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任文璞 祝岩 +3 位作者 吴松哲 张国鑫 张誉籍 宋婷婷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3年第6期408-410,共3页
目的 探讨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与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自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需要行OPCABG的68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 目的 探讨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与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自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需要行OPCABG的68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心脏相邻心跳间期差值的均方的平方根(RMSSD)指标[生理范围值(27±12)ms]将患者分为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n=242,生理范围RMSDD<15 ms,生理范围值(12.71±1.85)ms]、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n=417,生理范围15~39 ms,生理范围值(23.07±6.04)ms]和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组[n=28,生理范围RMSDD>39 ms,生理范围值(46.5±5.3)ms]。观察患者OPCABG围术期RMSSD变化,分析迷走神经功能改变和OPCABG术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结果 所有687例患者在行OPCABG术后7 d的RMSSD指标为(20.41±9.31)ms,低于术前7 d的RMSSD指标(28.98±12.5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患者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21.1%(51/242),明显低于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的30.2%(126/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组的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28.6%(8/28),低于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高于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患者术后出现窦性心律为78.9%(191/242),明显高于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的69.8%(291/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组患者术后出现窦性心律为71.4%(20/28),低于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高于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术后RMSSD指标为(12.73±1.86)ms,低于术前的(26.14±9.94)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术后RMSSD指标为(22.94±6.08)ms,低于术前的(30.21±13.5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组术后RMSSD指标为(46.5±5.31)ms,高于术前的(33.54±14.54)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和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是非线性相关,OPCABG术后迷走神经功能正常时心房颤动发生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术后新发心房颤动 相邻心跳间期差值的均方的平方根 心脏迷走神经系统
下载PDF
运动与心率变异性 被引量:35
3
作者 高炳宏 陈佩杰 李之俊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90-492,共3页
关键词 运动 心率变异性 心跳间期 心脏自主神经张力
下载PDF
用联合熵分析短时心率变异信号的非线性动力学复杂性 被引量:6
4
作者 李锦 宁新宝 马千里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5-289,共5页
用联合熵方法来分析短时心率变异性信号,该方法可以有效地从短时心跳间期信号中提取出动力学信息,从而反映心率变异性的强弱,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方便。我们首先介绍联合熵基本理论,用低维的混沌序列进行了检验,证明该方法有效。然后将其... 用联合熵方法来分析短时心率变异性信号,该方法可以有效地从短时心跳间期信号中提取出动力学信息,从而反映心率变异性的强弱,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方便。我们首先介绍联合熵基本理论,用低维的混沌序列进行了检验,证明该方法有效。然后将其应用于人体短时的心跳间期时间序列,该方法可以揭示复杂生理信号所具有的动力学特征以及衰老和疾病所伴随的非线性动力学复杂性的丢失和降低的个体自适应能力。最后,用联合熵方法来考察短时心率变异性信号的非随机性程度,该方法可以有效的揭示心室对心室纤维性颤动响应的非随机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变异性 非线性动力学复杂性 联合熵 心跳间期时间序列
下载PDF
情绪对驾驶行为影响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张殿业 程静 张艺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9-24,共6页
不良情绪是引发交通事故的因素之一。为预防由驾驶员情绪引发的交通事故,利用3层因果分解(驾驶员神经兴奋一驾驶员原始反应—车辆状态)深入分析情绪对驾驶行为的影响。设计并完成模拟驾驶试验,采集驾驶员高兴、悲伤、愤怒和恐惧4种情绪... 不良情绪是引发交通事故的因素之一。为预防由驾驶员情绪引发的交通事故,利用3层因果分解(驾驶员神经兴奋一驾驶员原始反应—车辆状态)深入分析情绪对驾驶行为的影响。设计并完成模拟驾驶试验,采集驾驶员高兴、悲伤、愤怒和恐惧4种情绪状态下的心电信号和行车数据;采用基线信号消除方法,分析驾驶员心跳间期、转向角和最大车道偏离在不同情绪下的变化值。结果表明:驾驶员在所有情绪状态下都有明显的交感神经兴奋并伴随着转向角度值增加。在高兴和愤怒情绪状态下,会产生更明显的车道偏离,驾驶员趋向更危险的驾驶行为;在悲伤和恐惧情绪状态下,产生较小范围的车道偏离,驾驶员趋向相对安全的驾驶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 驾驶行为 心跳间期 转向角 最大车道偏离
下载PDF
短时心率变异信号非线性程度的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卞春华 宁新宝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0-134,共5页
用非线性自回归(nonlinear autoregressive,NAR)模型对一组健康人的短时心跳间期信号进行建模,用模型最佳阶数来评价心率变异信号(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非线性程度.认为该方法可以有效地从短时心跳信号中提取出非线性信息,从... 用非线性自回归(nonlinear autoregressive,NAR)模型对一组健康人的短时心跳间期信号进行建模,用模型最佳阶数来评价心率变异信号(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非线性程度.认为该方法可以有效地从短时心跳信号中提取出非线性信息,从而反映心率变异性的强弱,给临床应用提供了方便.并与传统评价短时心率变异性强弱的时域方法进行了比较,认为NAR模型的方法更能反映信号的整体复杂性并且不受信号非平稳性以及噪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变异 NAR模型 非线性程度 心跳间期时间序列 非线性自回归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与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
7
作者 李保银 张誉籍 +2 位作者 辛芳冉 刘冠男 赵科研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22年第6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与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AF)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737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目的探讨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与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AF)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737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45例,女192例,年龄(61.97±8.34)岁,年龄范围为44~79岁。术后心脏相邻心跳间期比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低于15 ms提示迷走神经功能下降,据此分为非减低组与减低组。全部患者给予一般常规治疗,并择期行OPCABG。比较两组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和RMSSD围术期变化趋势。结果非减低组心房颤动发生率[31.2%(155/497)]高于减低组[21.3%(51/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减低组术后RMSSD为(25.480±0.621)ms,减低组术后RMSSD为(12.44±0.12)ms,两组术后RMS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和POAF发生的关系是非线性的,OPCABG术后迷走神经亢进或正常的患者更容易发生POA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房颤动 心脏相邻心跳间期比值均方的平方根 心脏迷走神经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