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笛卡尔与卢梭:他心问题域中的理解儿童探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杨颖慧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51,共14页
一般性的他心问题主要包涵他心是否存在以及他心能否被认识或理解两个基本问题。相应的,在成人—儿童的关系中,他心问题转变为儿童之心是否存在,以及成人能否认识或理解儿童之心两个基本问题。笛卡尔和卢梭代表着关于儿童之心的两种不... 一般性的他心问题主要包涵他心是否存在以及他心能否被认识或理解两个基本问题。相应的,在成人—儿童的关系中,他心问题转变为儿童之心是否存在,以及成人能否认识或理解儿童之心两个基本问题。笛卡尔和卢梭代表着关于儿童之心的两种不同理解路径,笛卡尔催生了一般性他心问题,并怀疑儿童之心的存在,是唯我认识论的理性主义路径;卢梭在与笛卡尔“对话”的基础上,发现了作为身体感受之心与自然善好之心的儿童之心,是德性论的浪漫主义路径。不过,卢梭的发现依然带有笛卡尔痕迹。笛卡尔和卢梭是奠基并影响儿童观念的两个早期关键人物,他们对儿童观念的现代化与现代儿童教育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问题 理解儿童 笛卡尔 卢梭 儿童教育
下载PDF
他心问题与交互主义:第二人称神经科学的探究与实践
2
作者 刘庆明 崔慧敏 董达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10期11-18,共8页
心智哲学领域采用理性论、理论论以及模拟论来解释我们是如何理解他人的心理活动的,而互动理论强调了人际互动在理解他心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哲学、认知神经科学以及心理学等领域学者的重视。第二人称神经科学超越观察的社会认知方... 心智哲学领域采用理性论、理论论以及模拟论来解释我们是如何理解他人的心理活动的,而互动理论强调了人际互动在理解他心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哲学、认知神经科学以及心理学等领域学者的重视。第二人称神经科学超越观察的社会认知方法,主张一种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在师生互动、教育神经科学、合作与竞争、创造性及社会决策等研究领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他心问题的第二人称转向以及第二人称神经科学的实践出发对该问题进行探讨,认为这一科学方法将会为社会互动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人称神经科学 心问题 社会认知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他心的身体现象学分析——梅洛·庞蒂对他心问题的三维解读 被引量:4
3
作者 崔中良 王慧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9-54,共6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他心问题密切相关。梅洛·庞蒂通过将心灵融入于身体的方法,将他心的认识论问题和概念论问题进行化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心的经验论问题。梅洛·庞蒂在其思想的3个阶段分别使用3个不同的概念来回答这一问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他心问题密切相关。梅洛·庞蒂通过将心灵融入于身体的方法,将他心的认识论问题和概念论问题进行化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心的经验论问题。梅洛·庞蒂在其思想的3个阶段分别使用3个不同的概念来回答这一问题,即前期的互惠关系、中期的融合社交和后期的交织。以梅洛·庞蒂关于他心问题的融合社交为基点对这3种经验导向的他心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对比和分析,尝试以身体现象学为分析手法指出三者对他心问题解读的不同视角,认为三者相辅相成并共同构成了梅洛·庞蒂解决他心的经验论问题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心问题 身体现象学 梅洛·庞蒂
下载PDF
当代英美哲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语境中的他心问题 被引量:5
4
作者 江怡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9-45,共7页
身心问题是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常也被看作形而上学问题的主要内容。但自从20世纪初的一场哲学革命之后,随着形而上学的被抛弃,身心问题也被英美哲学家们看作思辨哲学的最后堡垒而被抛弃了。由于语言哲学的深入发展,特... 身心问题是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常也被看作形而上学问题的主要内容。但自从20世纪初的一场哲学革命之后,随着形而上学的被抛弃,身心问题也被英美哲学家们看作思辨哲学的最后堡垒而被抛弃了。由于语言哲学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因为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工作,哲学家们愈加关注语言使用者的心灵活动对语言使用所产生的重要的甚至是关键性的影响,对心灵问题的研究正逐渐成为英美语言哲学发展的最新形式,“心灵哲学”被看作是语言哲学的核心。而在这个领域中,他心问题则是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焦点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问题 私人语言 第一人称 已知与未知
下载PDF
西方他心问题研究的最新态势 被引量:1
5
作者 沈学君 《社会科学动态》 2017年第4期58-63,共6页
西方对他心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人们把它理解为一个认识论问题,中期把它理解为一个概念问题。21世纪人们对它的研究更加多元化:首先,欧洲大陆哲学也进入这一领域,并且把它朝价值论方向引导。其次,当代学界还大量运用了自然... 西方对他心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人们把它理解为一个认识论问题,中期把它理解为一个概念问题。21世纪人们对它的研究更加多元化:首先,欧洲大陆哲学也进入这一领域,并且把它朝价值论方向引导。其次,当代学界还大量运用了自然科学的成果、方法来认识他心。此外,现象学方法也得以拓展到他心问题的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问题 镜像神经元 具身认知
下载PDF
“生成认知”、“互动理论”与“预测加工模型”——“他心问题”的新思考 被引量:10
6
作者 苏佳佳 叶浩生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19-1526,共8页
"他心问题"是认知科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生成认知"视域下的"互动理论"有望整合传统的他心理论,形成统一的社会认知纲领。文章首先介绍了"互动理论"的认知科学背景,对"生成认知"如... "他心问题"是认知科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生成认知"视域下的"互动理论"有望整合传统的他心理论,形成统一的社会认知纲领。文章首先介绍了"互动理论"的认知科学背景,对"生成认知"如何作为认知科学新转向进行了考察;其次,梳理了"互动理论"的核心主张,对"肉体间性"如何解决意义生成难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尝试回答了"互动理论"的局限性问题,讨论了"预测加工模型"如何能用数学化思维廓清"表征黑箱",并建立了一个"互动理论"的"预测加工非表征模型"。文章结论认为,"生成认知"、"互动理论"与"预测加工模型"的联动可能是彻底解决"他心问题"的一种最佳组合,未来也将为认知科学新统一范式的数学化趋势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认知 互动理论 预测加工模型 表征 心问题
下载PDF
具身叙事:解开他心问题的希望之匙 被引量:2
7
作者 何冠岐 郭露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共8页
他心的存在问题和运作机制问题一直是心灵哲学的经典问题,当下解决他心问题的两个主要路径分别是具身模拟论和具身直通论。两者分别以神经科学和通过人类表征现象推理的角度阐释他心的运作机制。但是两个理论都有明显的缺陷,具身模拟论... 他心的存在问题和运作机制问题一直是心灵哲学的经典问题,当下解决他心问题的两个主要路径分别是具身模拟论和具身直通论。两者分别以神经科学和通过人类表征现象推理的角度阐释他心的运作机制。但是两个理论都有明显的缺陷,具身模拟论面临着镜像神经元建模以及神经元感知层次问题的科学挑战,具身直通论则无法对自身的“主体间性”理论缺陷进行自洽。能够把他心问题研究继续向前推进的理论是具身叙事理论。该理论是将托马斯洛的“叙事能力”和具身理论结合之后由梅纳里提出的一种解决他心问题的理论。具身叙事理论不但能够回避具身模拟论研究路径上的科学壁垒,还可以对具身直通论研究路径的理论缺陷进行弥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问题 具身模拟论 具身直通论 具身叙事
下载PDF
人工智能研究中“他心问题”研究对人机交互的启示--从维特根斯坦对“他心问题”的论述谈起 被引量:1
8
作者 崔中良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共9页
“他心问题”是人机交互得以实现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详细分析维特根斯坦对于“他心问题”的论述,认为维特根斯坦是一种经验实在论的“他心”观。通过借助维特根斯坦对于“他心问题”的解释路径来探讨人机交互过程中“他心问题”的解... “他心问题”是人机交互得以实现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详细分析维特根斯坦对于“他心问题”的论述,认为维特根斯坦是一种经验实在论的“他心”观。通过借助维特根斯坦对于“他心问题”的解释路径来探讨人机交互过程中“他心问题”的解决方案,指出人机交互研究应该摆脱行为主义而接近现象学,从而走向维特根斯坦的经验实在论,需要更注重交际氛围、生活形式和生活经验的作用,人机交互的实现依赖感知的、直接的和经验生成的方式通达“他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交互 心问题 行为主义 现象学 经验实在论
下载PDF
他心问题的进化方案评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沈学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21,共8页
他心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哲学问题:我如何知道在我心之外还有其他心灵存在?传统的哲学方法在解决这一难题时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抵制怀疑论的侵袭。而一些学者别出心裁,利用生物进化论来解决问题。他们强调,自然选择给我们植入了心灵的观念;... 他心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哲学问题:我如何知道在我心之外还有其他心灵存在?传统的哲学方法在解决这一难题时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抵制怀疑论的侵袭。而一些学者别出心裁,利用生物进化论来解决问题。他们强调,自然选择给我们植入了心灵的观念;从自我到他心不是一个从行为到心灵的推理,生物谱系可以保证推理的合法性。相比于传统方法,这一方案让人耳目一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问题 进化论 怀疑论
下载PDF
从感受性角度探讨他心问题
10
作者 吴晓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4年第2期81-83,122,共4页
他心问题自提出以来就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对于能否获知他心这一问题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本文在维特根斯坦、罗素及斯特劳森对于他心问题的不同解答的基础上,从感受性角度出发探讨他心问题,认为关于他心知识的获得是可能的,但从根本上... 他心问题自提出以来就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对于能否获知他心这一问题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本文在维特根斯坦、罗素及斯特劳森对于他心问题的不同解答的基础上,从感受性角度出发探讨他心问题,认为关于他心知识的获得是可能的,但从根本上理解他心又是不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受性 心问题 本体论承诺
下载PDF
试述二程哲学心范畴的多重涵义——谈葛瑞汉对于心问题的有关论述
11
作者 徐方平 《河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年第2期45-48,共4页
葛瑞汉先生所著《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以西方学者特有的视角,对二程理学思想作了深入的研究,是众多研究洛学和中不可多得的优秀之作,但是葛氏的大著已要问世四十多年了,其间二程思想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葛瑞汉先生所著《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以西方学者特有的视角,对二程理学思想作了深入的研究,是众多研究洛学和中不可多得的优秀之作,但是葛氏的大著已要问世四十多年了,其间二程思想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因此该书中的某些观点难免会引起不同的思考,本文仅就葛氏著作中有关二程心范畴的论述,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瑞汉 心问题 范畴 涵义 程颢 程颐 理学思想
下载PDF
重心问题——问题解决的教与学一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思明 《数学教学》 1997年第3期33-35,共3页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教学或学习方式常常可以通过教师为学生创设的问题环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问题环境设计不单单是问题本身的设计,而且还包...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教学或学习方式常常可以通过教师为学生创设的问题环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问题环境设计不单单是问题本身的设计,而且还包括问题的引入方式、利用方式、预计解决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解决 教与学 心问题 三角形的重 五边形 坐标 计算 教师 正方形 问题环境
下载PDF
人工智能可以解答他心问题吗?——以塞尔与格勒纳等人的争论为例
13
作者 沈学君 郭良杰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62-69,共8页
人工智能的发展为解答传统的他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契机。以计算来类比心灵是一个新的认识心灵的方式,图灵测试实际上是一种关于心灵的功能主义的方案,将人们常认为智能属于内部心灵的问题变为一个由外部行为来说明的问题,从而为心... 人工智能的发展为解答传统的他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契机。以计算来类比心灵是一个新的认识心灵的方式,图灵测试实际上是一种关于心灵的功能主义的方案,将人们常认为智能属于内部心灵的问题变为一个由外部行为来说明的问题,从而为心灵“祛魅”,由此也为解答他心问题带来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心问题 图灵测试 计算主义
下载PDF
例谈平面向量背景下三角形四心问题
14
作者 丁三芹 张刚 《河北理科教学研究》 2021年第4期21-23,共3页
本文以高中数学平面向量为载体,探究三角形中的四心问题(即垂心、外心、内心、重心),通过借助平面向量的工具性特征,快速、巧妙地处理三角形中的复杂问题,从而使四心问题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本文结合数学实例说明如何进行应用... 本文以高中数学平面向量为载体,探究三角形中的四心问题(即垂心、外心、内心、重心),通过借助平面向量的工具性特征,快速、巧妙地处理三角形中的复杂问题,从而使四心问题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本文结合数学实例说明如何进行应用,以便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提高高考数学复习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向量 三角形 心问题
下载PDF
德川儒者对人心道心问题的阐释
15
作者 谢晓东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80,191,共9页
人心道心问题是东亚儒学中的重要问题,故而德川儒者大多注意到了该问题。从学派角度而言,朱子学派、阳明学派和古学派都对该问题有不同的诠释、理解和见解。从这些论述来看,德川儒者对人心道心问题的阐释呈现出如下特点:不成体系、非原... 人心道心问题是东亚儒学中的重要问题,故而德川儒者大多注意到了该问题。从学派角度而言,朱子学派、阳明学派和古学派都对该问题有不同的诠释、理解和见解。从这些论述来看,德川儒者对人心道心问题的阐释呈现出如下特点:不成体系、非原创性和非独立性等。出现上述特点的可能原因在于:日本民族的思维特性(反形而上学)、道统自立愿望的影响、神道的存在以及日本朱子学没有形成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川儒者 心问题 学派 阐释特点 成因
原文传递
他心问题的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进路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巍 丁峻 《心智与计算》 2007年第3期300-308,共9页
作为当代心智哲学九大问题之一的他心问题,肇始于Descartes主义对心身关系的认识。问的是:我们能否知道以及怎么知道他人有心,亦即有思想、经验和情感等?对于他心问题的解决方案,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当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神经生物学... 作为当代心智哲学九大问题之一的他心问题,肇始于Descartes主义对心身关系的认识。问的是:我们能否知道以及怎么知道他人有心,亦即有思想、经验和情感等?对于他心问题的解决方案,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当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神经生物学、认知神经科学和大脑测试技术等)的深入发展,哲学家与心理学家的知识联姻和交叉合作研究,提供了关于他心问题的若干重要成果和实证资料。他心问题不再成为"理论的死角"。当代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出现(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SCN,2000),在科学方法论上更加关注对社会性心智现象的神经机制考量,一系列研究成果都为揭示他心问题提供了科学旁证。这不仅说明了认识他心的可能性,而且表明了通向认识他心方式的多样性,物理学的方法并不是与他心相隔绝。本文尝试从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进展:镜像神经元系统,他知与自知、他心知觉和再认的社会标记、他心社会判断和归因入手来论证他心问题的可释性,为他心问题的论证提供一条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新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问题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 镜像神经元系统 自我和他人共享表征观 智理论
原文传递
基于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探究
17
作者 周义 《数理天地(高中版)》 2024年第18期93-95,共3页
高中物理教学需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引导之下,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更加高效地对物理知识进行学习,提高其学科核心素养.基于问题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理解和消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首先对以... 高中物理教学需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引导之下,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更加高效地对物理知识进行学习,提高其学科核心素养.基于问题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理解和消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首先对以问题为中心开展高中物理教学的必要性进行简要分析,其次对具体的教学途径进行探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物理综合水平,加快教育改革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 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下载PDF
他心知问题上的怀疑论及意义
18
作者 刘明海 《皖西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15-18,共4页
他心知怀疑论因其不合常理,甚至有悖事实,而声名狼藉。但解决他心问题却必须克服怀疑论的指责,方能站稳脚跟。在现代西方心灵哲学中,怀疑论和可知论之争从来没有消停过。本文试图对他心知怀疑论和论证方式进行剖析,以重新发掘其存在的... 他心知怀疑论因其不合常理,甚至有悖事实,而声名狼藉。但解决他心问题却必须克服怀疑论的指责,方能站稳脚跟。在现代西方心灵哲学中,怀疑论和可知论之争从来没有消停过。本文试图对他心知怀疑论和论证方式进行剖析,以重新发掘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内在的逻辑,从而为解决他心问题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问题 怀疑论 灵哲学
下载PDF
康德需要面对他心问题吗?——论康德自我理论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曾允 《系统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16,23,共6页
围绕康德是否会像以笛卡尔为代表的传统主体性哲学那样,因坚持主体性立场而面临他心问题的困扰,学界曾展开争论,并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但无论哪一方都忽视了康德的自我理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必须看到,要回答康德是否需要面对他心... 围绕康德是否会像以笛卡尔为代表的传统主体性哲学那样,因坚持主体性立场而面临他心问题的困扰,学界曾展开争论,并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但无论哪一方都忽视了康德的自我理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必须看到,要回答康德是否需要面对他心问题,必须联系他在认识论中对自我的三重划分。其中,先验自我和本体自我由于各自的特征而不会引发他心问题,但有关经验自我的认识则由于它在内容构成和获得渠道上的特征,会使康德需要面对他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心问题 先验自我 经验自我 本体自我
原文传递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创新模式 被引量:23
20
作者 顾建民 王沛民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7-40,共4页
本文介绍了丹麦奥尔堡大学的院系设置、学位课程及教学模式创新的内容,并对以问题为中心的课题开放式教学模式所具有的内部适应性和外部适应性特点做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丹麦 奥尔堡大学 问题 教学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