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体重指数(BMI)预测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plus cardiac death,DBCD)供肝脂肪肝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3月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移植中心实施的22例DBCD供体的临床资料。根据供体BMI...目的评价体重指数(BMI)预测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plus cardiac death,DBCD)供肝脂肪肝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3月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移植中心实施的22例DBCD供体的临床资料。根据供体BMI将22例供体和17例受体分为体重正常组(18.0~22.9kg/m2)和体重过重组(≥23.0kg/m2)。比较两组供体的术前临床指标及供肝脂肪肝程度,比较两组受体术后7d肝酶学指标、凝血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Pearson法分析供体BMI和供肝脂肪肝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MI预测供肝脂肪肝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计算最佳截点值及相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DBCD供体BMI为(22.5±1.3)kg/m2,其中体重正常组13例,体重过重组9例,所有捐献者BMI均未超过28.0kg/m2。体重过重组的平均年龄及供肝脂肪肝程度高于体重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受体术后7d的临床指标比较,体重过重组的丙氨酸转氨酶峰值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两组受体术后未发生移植物失功或功能不全和急性排斥反应。供体BMI与供肝脂肪肝呈中等程度相关(r=0.572,P=0.005)。ROC曲线分析显示BMI预测肝细胞脂肪变性率≥30%的曲线下面积为0.87(95%可信区间为0.68~1.00,P=0.005),最佳截点值为BMI≥23.0kg/m2,此时的灵敏度为0.875,特异度为0.643,具有中等程度的预测价值。结论 DBCD供体BMI可以较好地预测供肝脂肪肝,但特异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展开更多
目的总结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体供肝获取及应用于肝移植的临床经验和可行性。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2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Maastricht标准或中国标准,共获取18例DCD供肝,于该院完成经典...目的总结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体供肝获取及应用于肝移植的临床经验和可行性。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2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Maastricht标准或中国标准,共获取18例DCD供肝,于该院完成经典原位肝移植14例,送往其他移植中心3例,放弃1例。对18例供体与在该院完成肝移植的14例受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供肝情况、受体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结果 18例供体中符合Maastricht标准Ⅲ类5例、Ⅴ类2例,符合中国标准Ⅲ类(即脑-心双死亡标准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 plus cardiac death,DBCD)11例。按规范器官获取流程取得供肝。供肝的热缺血时间为11~18min,平均为14.5min;冷缺血时间为90~600min,平均为350min。14例受体均顺利完成移植手术。其中12例受体预后良好,肝功能逐渐恢复,未出现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血栓形成、排斥反应,但2例出现胆道狭窄并发症,经胆道支架置入术后引流通畅;重症监护室(ICU)治疗时间平均7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23d,病情稳定后出院。1例受体术后2d死于肝衰竭,其供体原发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需给予大量多巴胺维持其血压;另1例于术后当日死于腹腔内大出血,其供体为重症哮喘、心肺复苏后死亡。12例受体者平均随访时间为6个月,总体存活率为85%,肿瘤患者尚未发现复发转移。结论 DCD可以扩大供肝来源且近期效果良好,具有可行性。实施可控型DCD捐献,严格掌握供者适应证、加强器官评估、缩短热缺血时间和冷缺血时间,是保障供肝质量的重要因素。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冷缺血时间(cold ischemic time,CIT)对脑-心双死亡(donation after brain plus cardiac death,DBCD)供肝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地评估DBCD供肝肝移植术后1周肝功能的变化,通过与心脏死亡(donation af...目的探讨冷缺血时间(cold ischemic time,CIT)对脑-心双死亡(donation after brain plus cardiac death,DBCD)供肝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地评估DBCD供肝肝移植术后1周肝功能的变化,通过与心脏死亡(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肝肝移植比较,分析CIT与术后1周肝功能受损程度的相关性以及早期肝功能受损程度与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DBCD组CIT时间较DCD组明显缩短(4.6±1.8h比7.9±3.7h,P=0.002)。DBCD组术后第1、3天ALT明显低于DCD组(535±227IU/L比864±386IU/L,P=0.026;254±94IU/L比519±165IU/L,P=0.003),相应的DBCD术后早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DCD组(26.7%比57.1%,P=0.03)。CIT时间长短与术后1周肝功能受损程度明显正相关(r2=0.914,P〈O.001),而术后早期肝功能的受损程度则与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明显正相关(rs=0.791,P=0.002)。结论DBCD供肝肝移植具有较短的冷缺血时间,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受损程度明显减轻,术后早期相关并发症也相应减少。DBCD是当前较为理想的供肝肝移植治疗模式。展开更多
器官来源日益紧缺是目前肾移植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指南(第2版)》中国三类标准,即中国过渡时期脑一心双死亡标准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 awaiting cardiac death, DBCD)为扩大器官来源提供了...器官来源日益紧缺是目前肾移植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指南(第2版)》中国三类标准,即中国过渡时期脑一心双死亡标准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 awaiting cardiac death, DBCD)为扩大器官来源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选择。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内蒙古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007年9月至2012年8月完成的11例DBCD肾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现报道如下。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价体重指数(BMI)预测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plus cardiac death,DBCD)供肝脂肪肝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3月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移植中心实施的22例DBCD供体的临床资料。根据供体BMI将22例供体和17例受体分为体重正常组(18.0~22.9kg/m2)和体重过重组(≥23.0kg/m2)。比较两组供体的术前临床指标及供肝脂肪肝程度,比较两组受体术后7d肝酶学指标、凝血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Pearson法分析供体BMI和供肝脂肪肝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MI预测供肝脂肪肝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计算最佳截点值及相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DBCD供体BMI为(22.5±1.3)kg/m2,其中体重正常组13例,体重过重组9例,所有捐献者BMI均未超过28.0kg/m2。体重过重组的平均年龄及供肝脂肪肝程度高于体重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受体术后7d的临床指标比较,体重过重组的丙氨酸转氨酶峰值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两组受体术后未发生移植物失功或功能不全和急性排斥反应。供体BMI与供肝脂肪肝呈中等程度相关(r=0.572,P=0.005)。ROC曲线分析显示BMI预测肝细胞脂肪变性率≥30%的曲线下面积为0.87(95%可信区间为0.68~1.00,P=0.005),最佳截点值为BMI≥23.0kg/m2,此时的灵敏度为0.875,特异度为0.643,具有中等程度的预测价值。结论 DBCD供体BMI可以较好地预测供肝脂肪肝,但特异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文摘目的总结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体供肝获取及应用于肝移植的临床经验和可行性。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2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Maastricht标准或中国标准,共获取18例DCD供肝,于该院完成经典原位肝移植14例,送往其他移植中心3例,放弃1例。对18例供体与在该院完成肝移植的14例受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供肝情况、受体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结果 18例供体中符合Maastricht标准Ⅲ类5例、Ⅴ类2例,符合中国标准Ⅲ类(即脑-心双死亡标准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 plus cardiac death,DBCD)11例。按规范器官获取流程取得供肝。供肝的热缺血时间为11~18min,平均为14.5min;冷缺血时间为90~600min,平均为350min。14例受体均顺利完成移植手术。其中12例受体预后良好,肝功能逐渐恢复,未出现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血栓形成、排斥反应,但2例出现胆道狭窄并发症,经胆道支架置入术后引流通畅;重症监护室(ICU)治疗时间平均7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23d,病情稳定后出院。1例受体术后2d死于肝衰竭,其供体原发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需给予大量多巴胺维持其血压;另1例于术后当日死于腹腔内大出血,其供体为重症哮喘、心肺复苏后死亡。12例受体者平均随访时间为6个月,总体存活率为85%,肿瘤患者尚未发现复发转移。结论 DCD可以扩大供肝来源且近期效果良好,具有可行性。实施可控型DCD捐献,严格掌握供者适应证、加强器官评估、缩短热缺血时间和冷缺血时间,是保障供肝质量的重要因素。
文摘目的探讨冷缺血时间(cold ischemic time,CIT)对脑-心双死亡(donation after brain plus cardiac death,DBCD)供肝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地评估DBCD供肝肝移植术后1周肝功能的变化,通过与心脏死亡(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肝肝移植比较,分析CIT与术后1周肝功能受损程度的相关性以及早期肝功能受损程度与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DBCD组CIT时间较DCD组明显缩短(4.6±1.8h比7.9±3.7h,P=0.002)。DBCD组术后第1、3天ALT明显低于DCD组(535±227IU/L比864±386IU/L,P=0.026;254±94IU/L比519±165IU/L,P=0.003),相应的DBCD术后早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DCD组(26.7%比57.1%,P=0.03)。CIT时间长短与术后1周肝功能受损程度明显正相关(r2=0.914,P〈O.001),而术后早期肝功能的受损程度则与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明显正相关(rs=0.791,P=0.002)。结论DBCD供肝肝移植具有较短的冷缺血时间,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受损程度明显减轻,术后早期相关并发症也相应减少。DBCD是当前较为理想的供肝肝移植治疗模式。
文摘器官来源日益紧缺是目前肾移植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指南(第2版)》中国三类标准,即中国过渡时期脑一心双死亡标准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 awaiting cardiac death, DBCD)为扩大器官来源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选择。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内蒙古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007年9月至2012年8月完成的11例DBCD肾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