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建筑建设背景探析
1
作者
陈健赛
《美与时代(城市)》
2018年第4期13-14,共2页
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是任仁发于泰定二年所建赵浦闸,从史料记载来看,此次工程进展十分顺利。然而,此次工程顺利开展的背后是任仁发33年的坚持与努力。文章旨在展示任仁发为置闸所做的种种斗争,使世人更加了解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的建设背景。
关键词
任仁发
志丹苑
水闸
建设背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上海志丹苑遗址元代水闸的再现及古河道演变
被引量:
2
2
作者
张玉兰
宋建
赵泉鸿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9期2084-2087,共4页
通过对上海志丹苑遗址剖面地层中盘星藻、双星藻、环纹藻、硅藻、介形虫、有孔虫等微体化石的研究,推测了石闸建造后的古河道水体变化。河道水体早期就受到海水交汇影响,中期从海生硅藻及有孔虫的增多,反映海水上溯能力增强,到后期,剖...
通过对上海志丹苑遗址剖面地层中盘星藻、双星藻、环纹藻、硅藻、介形虫、有孔虫等微体化石的研究,推测了石闸建造后的古河道水体变化。河道水体早期就受到海水交汇影响,中期从海生硅藻及有孔虫的增多,反映海水上溯能力增强,到后期,剖面上部海生藻类、有孔虫数量减少,反映志丹苑所在河道与海水的连通性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志丹苑
遗址
元代
水闸
古河道演变
藻类
介形虫
有孔虫
沉积环境
原文传递
宋元时期吴淞江水系变迁与任仁发治水——以赵浦闸、乌泥泾闸的置废为中心
被引量:
4
3
作者
傅林祥
丁佳荣
《历史地理研究》
2019年第2期15-29,159-160,共17页
元大德、泰定年间,任仁发先后在新泾、赵浦、潘家浜、乌泥泾等处各建两座水闸。通过对乌泥泾水闸废弃过程、《水利集》中的石闸施工规范的分析,可推测出这些水闸不是建在原有河道上,而是建在两侧新开分水河道上,之后再堰断原有河道。水...
元大德、泰定年间,任仁发先后在新泾、赵浦、潘家浜、乌泥泾等处各建两座水闸。通过对乌泥泾水闸废弃过程、《水利集》中的石闸施工规范的分析,可推测出这些水闸不是建在原有河道上,而是建在两侧新开分水河道上,之后再堰断原有河道。水闸建成后,淀山湖、长泖之水全部由六闸外泄,上海浦(黄浦)以西、吴淞江以南水系呈相对封闭形态,赵浦闸与潘家浜闸只有建在吴淞江"二道"(即明代的吴淞江与虬江)的分水河上,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在乌泥泾建闸,是因为淀山湖之水在元代改由曹港、东西横泖、乌泥泾入上海浦(黄浦),这一变化反映了宋元时期东太湖地区从吴淞江水系向黄浦江水系演变过程中的一个断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丹苑
遗址
任仁发
吴淞江
黄浦江
东太湖水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信息
4
《室内设计与装修》
2004年第2期101-102,共2页
关键词
志丹苑
遗址
结构设计规范
遗址博物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元代水闸遗址
5
作者
晨旦(摄影)
《上海故事》
2020年第6期F0002-F0002,共1页
在普陀区热热闹闹的志丹路、延长西路交界处,有着国内考古发掘出的规模最大、做工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元代水闸遗址。这座水闸遗址一经发现,就引起了高度关注,更被评为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志丹苑水闸遗址的发现表明,早在...
在普陀区热热闹闹的志丹路、延长西路交界处,有着国内考古发掘出的规模最大、做工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元代水闸遗址。这座水闸遗址一经发现,就引起了高度关注,更被评为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志丹苑水闸遗址的发现表明,早在700多年以前,上海的水利工程就已经非常先进,内河航运十分发达。遗址保存比较完整,特别是水闸工程建设过程的遗存在国内还是首次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河航运
考古新发现
水利工程
水闸
考古发掘
志丹苑
普陀区
元代
原文传递
题名
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建筑建设背景探析
1
作者
陈健赛
机构
上海大学
出处
《美与时代(城市)》
2018年第4期13-14,共2页
文摘
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是任仁发于泰定二年所建赵浦闸,从史料记载来看,此次工程进展十分顺利。然而,此次工程顺利开展的背后是任仁发33年的坚持与努力。文章旨在展示任仁发为置闸所做的种种斗争,使世人更加了解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的建设背景。
关键词
任仁发
志丹苑
水闸
建设背景
分类号
TU243.9 [建筑科学—建筑设计及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上海志丹苑遗址元代水闸的再现及古河道演变
被引量:
2
2
作者
张玉兰
宋建
赵泉鸿
机构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博物馆
出处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9期2084-2087,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276021,40146024)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重点实验室基金(200001)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基金(2001-4)资助.
文摘
通过对上海志丹苑遗址剖面地层中盘星藻、双星藻、环纹藻、硅藻、介形虫、有孔虫等微体化石的研究,推测了石闸建造后的古河道水体变化。河道水体早期就受到海水交汇影响,中期从海生硅藻及有孔虫的增多,反映海水上溯能力增强,到后期,剖面上部海生藻类、有孔虫数量减少,反映志丹苑所在河道与海水的连通性逐渐降低。
关键词
上海
志丹苑
遗址
元代
水闸
古河道演变
藻类
介形虫
有孔虫
沉积环境
分类号
P531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宋元时期吴淞江水系变迁与任仁发治水——以赵浦闸、乌泥泾闸的置废为中心
被引量:
4
3
作者
傅林祥
丁佳荣
机构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出处
《历史地理研究》
2019年第2期15-29,159-160,共17页
基金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科研项目“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周边历史水系研究”.
文摘
元大德、泰定年间,任仁发先后在新泾、赵浦、潘家浜、乌泥泾等处各建两座水闸。通过对乌泥泾水闸废弃过程、《水利集》中的石闸施工规范的分析,可推测出这些水闸不是建在原有河道上,而是建在两侧新开分水河道上,之后再堰断原有河道。水闸建成后,淀山湖、长泖之水全部由六闸外泄,上海浦(黄浦)以西、吴淞江以南水系呈相对封闭形态,赵浦闸与潘家浜闸只有建在吴淞江"二道"(即明代的吴淞江与虬江)的分水河上,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在乌泥泾建闸,是因为淀山湖之水在元代改由曹港、东西横泖、乌泥泾入上海浦(黄浦),这一变化反映了宋元时期东太湖地区从吴淞江水系向黄浦江水系演变过程中的一个断面。
关键词
志丹苑
遗址
任仁发
吴淞江
黄浦江
东太湖水系
Keywords
Zhidanyuan Site
Ren Renfa
Wusong River
Huangpu River
East Taihu Lake System
分类号
K928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信息
4
出处
《室内设计与装修》
2004年第2期101-102,共2页
关键词
志丹苑
遗址
结构设计规范
遗址博物馆
分类号
TU [建筑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元代水闸遗址
5
作者
晨旦(摄影)
机构
不详
出处
《上海故事》
2020年第6期F0002-F0002,共1页
文摘
在普陀区热热闹闹的志丹路、延长西路交界处,有着国内考古发掘出的规模最大、做工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元代水闸遗址。这座水闸遗址一经发现,就引起了高度关注,更被评为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志丹苑水闸遗址的发现表明,早在700多年以前,上海的水利工程就已经非常先进,内河航运十分发达。遗址保存比较完整,特别是水闸工程建设过程的遗存在国内还是首次发现。
关键词
内河航运
考古新发现
水利工程
水闸
考古发掘
志丹苑
普陀区
元代
分类号
TV6 [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建筑建设背景探析
陈健赛
《美与时代(城市)》
201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上海志丹苑遗址元代水闸的再现及古河道演变
张玉兰
宋建
赵泉鸿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
2
原文传递
3
宋元时期吴淞江水系变迁与任仁发治水——以赵浦闸、乌泥泾闸的置废为中心
傅林祥
丁佳荣
《历史地理研究》
2019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信息
《室内设计与装修》
200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元代水闸遗址
晨旦(摄影)
《上海故事》
2020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