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原始儒家忠道观念的初衷与疏漏 被引量:1
1
作者 陈鹏 马兰兰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6-10,共5页
原始儒家忠道观念所涉及的方面很广,是爱国与忠君的结合。其中包含了朴素的民主思想、权利与义务平等、抑君申民等内容。但是,原始儒家忠道观念的初衷并没有能够完全实现,因为其理论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疏漏。正是这些疏漏给了后人篡改... 原始儒家忠道观念所涉及的方面很广,是爱国与忠君的结合。其中包含了朴素的民主思想、权利与义务平等、抑君申民等内容。但是,原始儒家忠道观念的初衷并没有能够完全实现,因为其理论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疏漏。正是这些疏漏给了后人篡改原始儒家忠道观念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忠道 原始儒家 初衷 疏漏
下载PDF
论原始儒家忠道思想的变异
2
作者 陈鹏 马兰兰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48-52,共5页
原始儒家提倡的忠道思想是君臣双向的权利和义务的实现,其中包含了民主的种子。但是为了生存,原始儒家不得不接受统治者对其理论的肆意篡改。统治者通过回避限制君权,将忠解释成"愚忠",强化伦理本位观,伪装成圣人,最终把变异... 原始儒家提倡的忠道思想是君臣双向的权利和义务的实现,其中包含了民主的种子。但是为了生存,原始儒家不得不接受统治者对其理论的肆意篡改。统治者通过回避限制君权,将忠解释成"愚忠",强化伦理本位观,伪装成圣人,最终把变异后的忠即"愚忠"树立成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并强制实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忠道 原始儒家 变异
下载PDF
范仲淹人格与儒家忠道意识
3
作者 郭学信 《学海》 2002年第5期138-140,共3页
范仲淹是古代中国士人阶层中极具儒者风范的典型代表。仅从支配其行动的观念上看 ,范仲淹的人格就与儒家的忠道意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其人格中所表现出来的“事君有犯无隐 ,有谏无讪”的诤谏精神 ,从忠君出发派生出来的诚厚立国、无... 范仲淹是古代中国士人阶层中极具儒者风范的典型代表。仅从支配其行动的观念上看 ,范仲淹的人格就与儒家的忠道意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其人格中所表现出来的“事君有犯无隐 ,有谏无讪”的诤谏精神 ,从忠君出发派生出来的诚厚立国、无欺天下、关心国家兴亡的精神境界 ,以及忧民、爱民、为政清廉的仁政思想 ,无不鲜明体现出儒家忠道意识中许多具有永恒价值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仲淹 人格 儒家 忠道意识 仁政思想
下载PDF
学习阿炳精神弘扬无锡道教音乐——访无锡道教协会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尤武忠道长
4
作者 褚洪深 《中国道教》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8-39,共2页
作客无锡道协筹委会,很自然想到世界名曲《二泉映月》及其作者华彦钧道长,无锡人惯称其小名阿炳。我说:“华道长是无锡道教界的骄傲,也是中国道教界引以自豪的人物。”“也曾令无锡道教中人颇感委屈心酸的人物。”发此言者乃无锡道... 作客无锡道协筹委会,很自然想到世界名曲《二泉映月》及其作者华彦钧道长,无锡人惯称其小名阿炳。我说:“华道长是无锡道教界的骄傲,也是中国道教界引以自豪的人物。”“也曾令无锡道教中人颇感委屈心酸的人物。”发此言者乃无锡道协筹委会副主任尤武忠道长,“几十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音乐 筹备委员会 阿炳 《二泉映月》 教文化 华彦钧 副主任 忠道 杨荫浏 音乐天赋
原文传递
中日孝道之比较 被引量:2
5
作者 桑凤平 李响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12-113,共2页
孝道是中国人数千年之久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它由一种家族道德演变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政治道德规范。日本人在接受中国的儒家思想后,孝道成为人们的基本行为规范,也成为统治阶级治理天下的重要手段。中日两国社会制度、... 孝道是中国人数千年之久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它由一种家族道德演变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政治道德规范。日本人在接受中国的儒家思想后,孝道成为人们的基本行为规范,也成为统治阶级治理天下的重要手段。中日两国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和家庭结构的不同,孝道有其各自的特点;着眼于中日孝道中不同的方面,分析造成此种差异的历史、社会、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忠道 异文化
下载PDF
论道德判断的形式
6
作者 王润生 《求索》 1983年第4期21-25,共5页
所谓道德判断,是指在行为选择之前或行为之后对行为道德与否的判断。在道德准则明确的情况下,道德判断的形式是单一而明了的,人们只须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来衡量行为的是与非就足够了。现在的问题是,在各种具体行为场合,并非总有清晰的... 所谓道德判断,是指在行为选择之前或行为之后对行为道德与否的判断。在道德准则明确的情况下,道德判断的形式是单一而明了的,人们只须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来衡量行为的是与非就足够了。现在的问题是,在各种具体行为场合,并非总有清晰的标准可循。道德与法不一样,它并不必定有明确的条文形式,而多是靠风俗习惯和社会舆论表现出来的一种对行为的要求。所以,一方面,它并不总是很具体的;另一方面,即使有些内容在舆论中被具体化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判断 判断形式 普遍意志 绝对命令 恕之 康德 德形成 行为场 忠道
下载PDF
先秦时期楚与诸夏忠的观念之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自斌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2期66-71,共6页
楚国与诸夏在“忠”的观念上是不同的,在君臣关系中,楚人讲忠君,诸夏讲忠道。这里有如下社会原因:楚国建立县制较早,国君可以直接控制土地,楚国疏于礼义,楚国宗法势力较弱。
关键词 忠道 楚国 国君 《左传》 君观念 先秦时期 家臣 太子 君臣关系 君王
下载PDF
儒家《诗》教视域下的夫妇之道
8
作者 刘青衢 《天府新论》 CSSCI 2021年第4期74-83,共10页
《诗经》描写的爱情、婚姻、家庭等主题反映了儒家礼乐教化传统中的夫妇伦理观念,婚前男女关系遵循匹配、感应、真诚、节制等原则,婚后夫妇关系遵循隆礼、齐家、葆爱、劝教等原则。这些价值观念可能仍然适用于现代夫妇伦理,但须进一步... 《诗经》描写的爱情、婚姻、家庭等主题反映了儒家礼乐教化传统中的夫妇伦理观念,婚前男女关系遵循匹配、感应、真诚、节制等原则,婚后夫妇关系遵循隆礼、齐家、葆爱、劝教等原则。这些价值观念可能仍然适用于现代夫妇伦理,但须进一步揭示其本体理据和实践工夫,以增强理论易代转化的普遍效力。此间,忠道为夫妇伦理原则的理论本体,确立于“天”“中”“诚”“一”“敬”“尽己”等内涵。恕道为夫妇伦理原则的实践工夫,落实于“仁”“正”“如”“推”“度”“贯”等意蕴。儒家《诗》教蕴含的夫妇伦理肯定人的主体性,也强调对主体性的规范,使现代性的夫妇关系在注重实现个体价值的同时,也可望臻至以君子人格为指归的生命修养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夫妇 伦理 忠道
下载PDF
软岩浅埋段双连拱公路隧道施工技术 被引量:6
9
作者 汪汉生 《铁道标准设计》 2004年第8期41-43,共3页
结合云南元磨高速公路忠爱桥隧道的施工实践 ,介绍连拱隧道Ⅱ类软岩浅埋段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 ,并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 软岩浅埋段 双连拱公路隧 施工技术 云南元磨高速公路 爱桥隧
下载PDF
日本无著道忠禅学研究著作整理与研究刍议 被引量:2
10
作者 雷漢卿 《汉语史研究集刊》 2013年第1期82-91,共10页
日本无著道忠(1653-1744)禅师一生致力于禅学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禅录的注释、俗语的解说和禅语辞书编纂两方面。但总体而言目前中日学者对无著学术著作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总结某一部或某几部著作学术价值的阶段,还未触及对文本... 日本无著道忠(1653-1744)禅师一生致力于禅学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禅录的注释、俗语的解说和禅语辞书编纂两方面。但总体而言目前中日学者对无著学术著作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总结某一部或某几部著作学术价值的阶段,还未触及对文本的整理和校勘。我们认为从无著的禅学研究著作整理入手并进一步对其汉学研究成果给予系统整理,无疑是域外汉学研究一项十分必要而有意义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著 点校 文献校勘
原文传递
第四章 新平壤城与南部朝鲜及辽河流域的高句丽遗址
11
《历史与考古信息》 2001年第2期70-87,共18页
高句丽将首都迁到平壤后,进入国力的最盛期,达到文化的成熟期。在此时期,高句丽为统一三国大力向南挺进,故其领域大大向南扩张,而向西、向北、向东也更加扩展了。高句丽根据长期与外来侵略者斗争的经验,建设了更加合理的都城,针... 高句丽将首都迁到平壤后,进入国力的最盛期,达到文化的成熟期。在此时期,高句丽为统一三国大力向南挺进,故其领域大大向南扩张,而向西、向北、向东也更加扩展了。高句丽根据长期与外来侵略者斗争的经验,建设了更加合理的都城,针对大陆形势的变动,在西部国境地带形成强有力的城防体系。以此为基础,高句丽有效地击退了作为东方大国的隋和唐的侵略,捍卫了国家的尊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句丽遗址 朝鲜 平壤城 考古工作 石佛 寺址 江原 清南北 城防体系
下载PDF
社会文化视角下教师同情心践履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江淑玲 陈向明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1-78,70,共9页
有同情心的教师是培养学生同情心的关键因素。教师同情心的践履不是一味地表达和展示自己的同情,一个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会在真正共情和理解的基础上,把自己对孩子的同情心用巧妙的策略化在具体的行为中。本文以一位数学教师十几年如... 有同情心的教师是培养学生同情心的关键因素。教师同情心的践履不是一味地表达和展示自己的同情,一个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会在真正共情和理解的基础上,把自己对孩子的同情心用巧妙的策略化在具体的行为中。本文以一位数学教师十几年如何对待学困生为个案,揭示了该教师在同情心践履中,无不渗透着绵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恕之道"、"絮矩之道"等以求"和"的观念,体现其"用心灵关注心灵"的理念。研究发现:"忠""恕"之道才能使教师及时回应学生的呼唤与达成对学生的真正的关心,教师同情心践履通过"中庸之道"走出各种两难困境。同时,其同情能力和同情心是在文化与制度环境的塑造和与之抗衡之中得以生长,此过程中还蕴含了教师本人的学科理念及本人深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情心 践履 ”“恕”之 社会文化视角
原文传递
《臨濟錄疏瀹》獻疑
13
作者 雷漢卿 《汉语史研究集刊》 CSSCI 2016年第1期257-272,共16页
《臨濟錄疏沦瀹》是無著道忠禪師禪錄注疏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對其中8條註疏提出商榷意見。
关键词 無著 《臨濟錄疏淪》 獻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