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观百年文学镜像,感爱国忧民之情——部级精品课《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单元任务研习》品赏
1
作者 孙胜男 《语文教学通讯》 2024年第17期59-62,共4页
历史赋予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特殊的时代使命,我们也理应在深入理解现当代文学作品内涵的基础上铭记它的价值。课标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的要求是:“研习中国现当代代表性作家作品”,“以正确的价值观鉴赏文学作品,进一步提... 历史赋予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特殊的时代使命,我们也理应在深入理解现当代文学作品内涵的基础上铭记它的价值。课标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的要求是:“研习中国现当代代表性作家作品”,“以正确的价值观鉴赏文学作品,进一步提高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价值取向”。通过对比研读,总结单元作品,深入体会“感时忧国”的时代情感,拓展延伸精神传承,引导学生去宏观深入地解读品鉴现当代文学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元研习 现当代文学 语言艺术
下载PDF
“道德视景”与“感时忧国”: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再审视 被引量:2
2
作者 乔琦 邓艮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3-123,共11页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受“新批评”派及利维斯《伟大的传统》之影响,早已是学界老生常谈的事实。但为什么是“新批评”和“大传统”,亦即新批评和大传统如何影响着夏氏的选择和批评判断,以及这种“影响”在什么意义上才是有效的,却...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受“新批评”派及利维斯《伟大的传统》之影响,早已是学界老生常谈的事实。但为什么是“新批评”和“大传统”,亦即新批评和大传统如何影响着夏氏的选择和批评判断,以及这种“影响”在什么意义上才是有效的,却缺少追问。从道德的形式到形式的道德,夏氏孜孜矻矻于小说史对“道德视景”的呈现,在其持久的道德热情背后,映射出的是一个华人知识分子有关家国和文化传统的道德焦虑及其孤悬海外的道德身影。当我们对这部问世已60年的著作重审细读可以发现,夏氏认同、珍视中国现代小说“感时忧国”的大传统,正是其当年孤悬海外、反观故国时,以学术研究的形式而“感忧”的道德生活与道德抉择,以小说史的写作来完成对自身生命“不完整”的补偿和深切拥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 “形式”的道德 道德视景
下载PDF
“感时忧国”论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从夏志清到王德威中国现代文学史叙事之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胡焕龙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6-149,共14页
20世纪60年代以后,海外华裔学术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以"感时忧国"为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核心思想意涵,同时以西方"新批评"理论为审美标准,使其文学史叙述具有开创... 20世纪60年代以后,海外华裔学术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以"感时忧国"为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核心思想意涵,同时以西方"新批评"理论为审美标准,使其文学史叙述具有开创范式意义。李欧梵在"感时忧国"大传统下,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个性主义、浪漫主义展开研究。王德威则以非历史主义的"假想叙事",视晚清小说自发而杂芜的"求新求变"之"众声喧哗",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真正起点,从而颠覆"五四"新文学相应的历史地位。秉持截然不同的现代性核心意涵,便构建出完全不同历史景观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王德威 多重现代性 假想叙事
下载PDF
杜诗余响——论韦庄忧国伤时之诗 被引量:2
4
作者 徐乐军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40-142,150,共4页
韦庄忧国伤时诗作是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精神在唐末诗坛的余响,也是杜诗在唐末儒学衰微之际的有力回应。韦庄忧国伤时诗作在思想内容上关注国家与人民的命运,并能在反映重大时代事件上发扬杜诗现实主义精神的传统,尤其在与同时代诗人对... 韦庄忧国伤时诗作是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精神在唐末诗坛的余响,也是杜诗在唐末儒学衰微之际的有力回应。韦庄忧国伤时诗作在思想内容上关注国家与人民的命运,并能在反映重大时代事件上发扬杜诗现实主义精神的传统,尤其在与同时代诗人对杜诗精神的承继对比中更能见其价值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诗作 韦庄诗作 国伤 现实主义
下载PDF
新教伦理与感时忧国:晚清《鲁滨孙》自西徂东 被引量:2
5
作者 姚达兑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23,共5页
晚清文学翻译系统有三,分属归化、异化和调适。这三个翻译系统中,Robinson Crusoe各有译本。调适系统较近梁启超的调适思想,采中西杂揉取向。异化系统的译者多是传教士,其译较近原文,基于新教伦理。由异化系统中的粤译本可知,传教士引... 晚清文学翻译系统有三,分属归化、异化和调适。这三个翻译系统中,Robinson Crusoe各有译本。调适系统较近梁启超的调适思想,采中西杂揉取向。异化系统的译者多是传教士,其译较近原文,基于新教伦理。由异化系统中的粤译本可知,传教士引灵的传教与投机的冒险交缠难分。归化取向和调适取向的文人,多有感时忧国倾向。此两系统中的译者,在译本中创造性地转寄了儒家的现实关怀。三个汉译系统的翻译倾向和特征,一方面说明了晚清《鲁滨孙》自西徂东的不同路向,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一个视角,借以解释同时期的翻译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翻译 《鲁滨孙漂流记》 新教伦理 国.
下载PDF
夏志清“感时忧国”说对内地学界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张锦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85-87,共3页
夏志清先生的"感时忧国"说自提出以来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并获得广泛认同,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内地现当代文学研究影响重大,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现当代文学研究观念的更新和研究格局的转变。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感时忧国&qu... 夏志清先生的"感时忧国"说自提出以来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并获得广泛认同,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内地现当代文学研究影响重大,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现当代文学研究观念的更新和研究格局的转变。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感时忧国"说也存在着某些缺陷与不足,对此我们应理性看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下载PDF
“感时忧国”:夏志清文学批评的创新及限度
7
作者 李屹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31-37,共7页
从改革开放开始,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就对国内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发生了深刻的持续不断的影响。考察其关键概念"感时忧国"(obsession with China)的提出及其汉译,可以理解夏志清文学批评的关注重心及理论创新。近年来,... 从改革开放开始,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就对国内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发生了深刻的持续不断的影响。考察其关键概念"感时忧国"(obsession with China)的提出及其汉译,可以理解夏志清文学批评的关注重心及理论创新。近年来,李欧梵、王德威、陈国球和顾彬等学者引用、发展了这一概念,它与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论争紧密相关。"感时忧国"说诞生于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之中,这一批评话语建立在道德与艺术的二元结构之上,其理论的局限性让人不禁追问,讨论中国文学现代性能否有别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史 夏志清 现代性
下载PDF
苏曼殊的感时忧国诗
8
作者 王玉祥 《北方论丛》 1984年第5期72-76,共5页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的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著名作家之一,曾经轰动当时的文坛。郁达夫说过:“苏曼殊是一位才子。”苏曼殊的文学成就,表现在诗歌、小说、散文的创作方面,也表现在外围文学作品的翻译方面,然而,最为人们所注目的,还是...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的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著名作家之一,曾经轰动当时的文坛。郁达夫说过:“苏曼殊是一位才子。”苏曼殊的文学成就,表现在诗歌、小说、散文的创作方面,也表现在外围文学作品的翻译方面,然而,最为人们所注目的,还是他的诗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曼殊 诗歌 著名作家 文学团体 清末民初 文学成就 文学作品
下载PDF
论王之道《相山居士词》的忧患情怀
9
作者 曹秀兰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87-90,共4页
王之道《相山居士词》存词近二百首,词集中有很多唱和之作,表现了他忧时忧民的积极心态。节序词表现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和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个人的政治苦闷。还有一部分词,王之道借陶渊明和苏东坡表达远离政治、意欲归隐的心态。
关键词 王之道 《相山居士词》 忧时 政治苦闷 归隐心态
下载PDF
张秀亚抗战时期诗歌创作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芝国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65-70,共6页
张秀亚作为台湾妇女写作的燃灯人,在抗战时期沦陷的京津地区,不仅坚持编辑纯文学期刊,也在自己的诗作中融合深沉的感时忧国精神和中国传统的女性意识。她在诗歌的美学营造方面,以象征女性气质的秀美与温婉为主,而她在爱伦.坡的《钟声》... 张秀亚作为台湾妇女写作的燃灯人,在抗战时期沦陷的京津地区,不仅坚持编辑纯文学期刊,也在自己的诗作中融合深沉的感时忧国精神和中国传统的女性意识。她在诗歌的美学营造方面,以象征女性气质的秀美与温婉为主,而她在爱伦.坡的《钟声》影响下用长诗讲述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不仅为新诗诗形建构作出了可贵的探索,也引领了北京沦陷区的长诗创作潮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秀亚 传统 女性意识 长诗
下载PDF
论十七年文学的忧患意识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锦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67-71,共5页
从中国远古神话产生起,中国文学中就流贯着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在儒家学说中得以发扬光大并在现代文学中演变为“感时忧国”精神。十七年文学中忧患意识并没有断流而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继承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十七年... 从中国远古神话产生起,中国文学中就流贯着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在儒家学说中得以发扬光大并在现代文学中演变为“感时忧国”精神。十七年文学中忧患意识并没有断流而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继承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十七年小说对古老中国民众所遭受的重重苦难继续作了一定程度的书写与表达;二是十七年作家在以文学作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问题上表现出了高度的自觉性;三是十七年文学作品对现实生活仍保持某种关注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患意识
下载PDF
詹安泰交游词探析
12
作者 许晓云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35-40,61,共7页
《詹安泰全集》卷四《无庵词》中收詹安泰词作296首,其中交游词有70多首。詹安泰前期的交游词多写偏居一隅的不得志与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在写法上多效仿二窗双白。后期因战乱,颠沛辗转,其交游词在书写友情之外,又多抒发山河破碎之悲、民... 《詹安泰全集》卷四《无庵词》中收詹安泰词作296首,其中交游词有70多首。詹安泰前期的交游词多写偏居一隅的不得志与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在写法上多效仿二窗双白。后期因战乱,颠沛辗转,其交游词在书写友情之外,又多抒发山河破碎之悲、民生艰难之哀。在创作上除取法王沂孙,偏重寄托外,也博师百家,归于自然,自成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安泰 交游词 离愁别绪 国伤 寄托
下载PDF
论十七年文学的忧患意识——兼与夏志清教授商榷
13
作者 张锦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38-43,共6页
夏志清教授曾认为“感时忧国”精神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其他各历史阶段的文学是不存在该精神的。但是,如果仔细辨析“感时忧国”精神的源流,深入分析十七年文学相关文本,我们会发现该精神不过是积淀在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深层的忧患... 夏志清教授曾认为“感时忧国”精神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其他各历史阶段的文学是不存在该精神的。但是,如果仔细辨析“感时忧国”精神的源流,深入分析十七年文学相关文本,我们会发现该精神不过是积淀在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深层的忧患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置换与发展,它在十七年文学中并没有全然消失而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继承。对此,夏志清的相关文章也是充满悖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患意识 夏志清 国精神
下载PDF
“感时忧国”与宗教视镜的角力——重探穆旦的“新的抒情”
14
作者 李章斌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6-64,共9页
一、“新的抒情”的争辩与实践“抒情”与“抒情传统”(“抒情主义”)是最近20年来学界热议的话题。不过,“抒情”却从来不仅仅是一个内心情感的抒发的问题。具体文本的“抒情”质地不仅与作家的个人禀赋、性格相关,也隐隐地与历史背景... 一、“新的抒情”的争辩与实践“抒情”与“抒情传统”(“抒情主义”)是最近20年来学界热议的话题。不过,“抒情”却从来不仅仅是一个内心情感的抒发的问题。具体文本的“抒情”质地不仅与作家的个人禀赋、性格相关,也隐隐地与历史背景、思想与文化动向相连,牵一发而动全身。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与40年代初期,就曾发生过一场有关“抒情”的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的抒情 抒情传统 抒情主义 穆旦 个人禀赋 历史背景
原文传递
中国当代文学的海洋意象嬗变
15
作者 叶澜涛 《海洋世界》 2023年第3期76-83,共8页
中国自近代以来,海洋意象就开始摆脱古典海洋意象的浪漫主义倾向,开始与民族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从康有为的《九月二十二重泛大西洋》、朱琦的《关将军挽歌》、王韬的《因循岛》、梁启超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刘鹗的《老残游记》等海... 中国自近代以来,海洋意象就开始摆脱古典海洋意象的浪漫主义倾向,开始与民族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从康有为的《九月二十二重泛大西洋》、朱琦的《关将军挽歌》、王韬的《因循岛》、梁启超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刘鹗的《老残游记》等海洋作品中不难读出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焦虑与不安。真正横扫屈辱悲愤形象的当属郭沫若的《女神》集。如《立在地球边放号》《浴海》等作品都可以看出五四之后昂扬的抒情基调与近代感时忧国的海洋意象相比,发生了根本变化。现代海洋文学最为重要的变化是海洋意识的更新,这种更新是一个从已知向新知、由边缘向中心、由混沌向辨识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残游记》 海洋意象 中国当代文学 海洋文学 朱琦 浪漫主义倾向 刘鹗
下载PDF
论陈子龙诗学体系中的“真”与“雅”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文恒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11-115,共5页
诗学发展到陈子龙所处的时代,无论是文学内部,还是当时的社会形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陈子龙祖述六经,力返风雅,上绍七子,宗法汉唐,提出自己“情以独至为真,文以范古为美”的诗学主张。这种主张又往往与忠君爱国、事功济世、雅正崇古... 诗学发展到陈子龙所处的时代,无论是文学内部,还是当时的社会形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陈子龙祖述六经,力返风雅,上绍七子,宗法汉唐,提出自己“情以独至为真,文以范古为美”的诗学主张。这种主张又往往与忠君爱国、事功济世、雅正崇古、忧时托志的精神交织在一起,引发他创作实践、审美心理的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子龙 诗教 忧时托志 法度 雅正 诗学
下载PDF
王鹏运词思想探析
17
作者 郑晓云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24-25,共2页
王鹏运是晚清四大词人中备受推崇的作家,面对国事衰微,把家国身世之感发诸于词,故在一定数量的作品中表现出了时代的脉动,流露出拳拳的爱国之心。通过词人特定历史时期作品的分析,来探讨其词作的思想意蕴。
关键词 王鹏运 慰勉 赞赏 忧时
下载PDF
明末清初江南著名女诗人方维仪诗歌论
18
作者 宋豪飞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05-110,共6页
江南桐城"方氏三节"于明末清初即享誉诗坛,其中方维仪诗画成就最高,然其婚姻短暂而不幸,归家守志清芬阁。她著作较多,流传极少。诗存百余首,内容大体分为两类:一是感伤诗,抒发了一个守节殉道者的内心孤苦悲戚之情,揭示了封建... 江南桐城"方氏三节"于明末清初即享誉诗坛,其中方维仪诗画成就最高,然其婚姻短暂而不幸,归家守志清芬阁。她著作较多,流传极少。诗存百余首,内容大体分为两类:一是感伤诗,抒发了一个守节殉道者的内心孤苦悲戚之情,揭示了封建社会节妇们真实的内心世界和生存困境;二是忧时伤乱之作,反映明季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其诗感情细腻,真挚沉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 桐城 方维仪 感伤诗 忧时伤乱诗
下载PDF
神龙金翅 振采腾辉——试论近代名家易顺鼎的山水诗
19
作者 刘梦芙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44-49,72,共7页
我国山水诗源远流长,名家辈出,近代诗人易顺鼎才华横溢,其作品广受称誉,山水诗有突出的特色。易氏天才雄放,志在经世,诗中饱含忧时爱国的情怀与自由超逸的个性;在艺术方面表现为雄奇瑰丽,气象万千,无论五、七古大篇或律、绝,皆能独辟新... 我国山水诗源远流长,名家辈出,近代诗人易顺鼎才华横溢,其作品广受称誉,山水诗有突出的特色。易氏天才雄放,志在经世,诗中饱含忧时爱国的情怀与自由超逸的个性;在艺术方面表现为雄奇瑰丽,气象万千,无论五、七古大篇或律、绝,皆能独辟新境,异采纷呈。当今遨游山水、喜作传统诗歌者,易顺鼎诗堪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诗 易顺鼎 忧时爱国 自由超逸 雄奇瑰丽
下载PDF
湖湘文化与古华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阳春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1年第5期67-68,87,共3页
湖湘文化是在湖南境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对湖南文人的审美视野和创作品格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湖南文人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心理定势。在新时期的作家当中,古华受湖湘文化的影响是比较鲜明的,体现在独具特色的湖湘风... 湖湘文化是在湖南境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对湖南文人的审美视野和创作品格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湖南文人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心理定势。在新时期的作家当中,古华受湖湘文化的影响是比较鲜明的,体现在独具特色的湖湘风情描绘和唯情尚情的人物塑造以及"忧时感世"的创作情怀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湘文化 古华 唯情尚情 忧时感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