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缘叠溪海盆地40~30kaBP高分辨率快速气候变化记录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岩 朱利东 +4 位作者 杨文光 罗虹 姜琳 何大芳 刘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1-98,共8页
对岷江上游地区叠溪古堰塞湖底部沉积物进行AMS14C定年,得到其沉积时间起始时间约为40.5kaBP。通过沉积物粒度特征的研究得知,粒度指标可以反映降水量变化进而反映气候干湿变化,此外,粒度均值曲线与格陵兰冰心(GISP2)及南京葫芦洞石笋... 对岷江上游地区叠溪古堰塞湖底部沉积物进行AMS14C定年,得到其沉积时间起始时间约为40.5kaBP。通过沉积物粒度特征的研究得知,粒度指标可以反映降水量变化进而反映气候干湿变化,此外,粒度均值曲线与格陵兰冰心(GISP2)及南京葫芦洞石笋氧同位素曲线的显著相似性说明,粒度特征对全球性气候变化有响应,可以反映气候的冷暖变化。由此,研究区古气候演变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阶段Ⅰ(40.5~33.4kaBP)气候冷干,阶段Ⅱ(33.4~31.7kaBP)气候暖湿,阶段Ⅲ(31.7~31.1kaBP)气候较暖湿。而粒度均值曲线与冰心及石笋氧同位素曲线的差异,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另一方面可能与当时太阳辐射变化情况以及季风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 叠溪海盆地 堰塞湖 粒度 快速气候变化
下载PDF
末次盛冰期以来苏拉威西海区上层海水对快速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
2
作者 褚智慧 翦知泯 +2 位作者 乔培军 成鑫荣 边叶萍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6-264,共9页
通过对苏拉威西海MD98-2178站位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表层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镁钙(Mg/Ca)比值反演海表温度(SST),并结合表层和次表层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探讨末次盛冰期以来,苏拉威西海区温度、盐度、生产力、温... 通过对苏拉威西海MD98-2178站位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表层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镁钙(Mg/Ca)比值反演海表温度(SST),并结合表层和次表层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探讨末次盛冰期以来,苏拉威西海区温度、盐度、生产力、温跃层深度变化及其对快速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发现:末次盛冰期苏拉威西海区,海表温度存在明显降温,较现代海表温度下降了2.9℃,但缺乏对快速气候波动明显响应。MD98-2178站位盐度、生产力以及温跃层深度等记录,则明显响应快速气候波动,在H1,YD等变冷事件期间,盐度变高、生产力上升、温跃层深度变浅,指示东亚冬季风加强,热带辐合带(TCZ)南移以及印度尼西亚穿越流(ITF)减弱。末次盛冰期以来,MD98-2178站位属种组合、生产力、盐度以及温跃层深度在11 ks b.P.左右存在明显的突变,且在南海、印尼海区普遍存在,指示了该海域在11kaB.P.左右存在重要的气候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拉威西海区 上层海水 快速气候变化响应 11kaB.P.气候变化
下载PDF
白垩纪快速气候变化研究新进展——温室世界中的冰川证据 被引量:5
3
作者 陈曦 王成善 黄永建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9-418,共10页
白垩纪被认为是两极无冰的典型温室气候时期,但近年来对于白垩纪存在短暂冰川甚至是极地冰盖的猜想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前人提出的冰川或气候变冷证据,如冰川遗迹、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事件以及δ18O正偏事件等,总结了白垩纪可能... 白垩纪被认为是两极无冰的典型温室气候时期,但近年来对于白垩纪存在短暂冰川甚至是极地冰盖的猜想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前人提出的冰川或气候变冷证据,如冰川遗迹、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事件以及δ18O正偏事件等,总结了白垩纪可能存在冰川的时期,包括Berriasian-Valanginian之间、Valanginian晚期、Barremiana期、Aptian-Al-bian之交、Albian-Cenomanian之交、Cenomanian中期和末期、Turonian中期、Coniacian中期、Santonian早期、Campa-nian晚期、Campanian-Maastrichtian之交和Maastrichtian末期等。对这些证据的有效性进行详细的讨论,同时也对白垩纪冰川的可能成因进行探讨。笔者认为,白垩纪即便存在冰川,也是小规模、短暂地存在,因此,精确的年代学约束是进行白垩纪冰川研究的前提;米兰科维奇旋回控制下的气候波动是白垩纪形成短暂冰川的可能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快速气候变化 冰川 极地冰盖
下载PDF
快速气候变化与高分辨率的深海沉积记录 被引量:18
4
作者 翦知湣 黄维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5期673-680,共8页
通过高分辨率海洋古气候序列研究快速气候变化的机制是大洋钻探ODP及相关的国际海洋古全球变化研究IMAGES的重要贡献。研究发现,千年、百年尺度的古气候事件具有全球性,不仅见于冰芯和北大西洋高纬区,也发生在热带太平洋等其它海区和地... 通过高分辨率海洋古气候序列研究快速气候变化的机制是大洋钻探ODP及相关的国际海洋古全球变化研究IMAGES的重要贡献。研究发现,千年、百年尺度的古气候事件具有全球性,不仅见于冰芯和北大西洋高纬区,也发生在热带太平洋等其它海区和地球的其它部分;不仅见于末次冰期,也发生在全新世和早、中更新世。尽管这些快速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机理尚无定论,但至少说明存在有别于冰期/间冰期冰盖体积变化的因素(如热带过程、太阳活动等)在起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地球气候环境系统历史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气候变化 高分辨率记录 深海沉积 大洋钻探
下载PDF
末次盛冰期以来南海西南海区对快速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郝鹏 李铁刚 +4 位作者 常凤鸣 南青云 熊志方 秦秉斌 郑旭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3-91,共9页
以南海西南巽他陆坡CG2岩心为材料,通过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的δ18 O和Mg/Ca重建了近24ka以来的表层海水温度(SST)和盐度(SSS),结合浮游有孔虫定量统计数据分析了末次盛冰期(LGM)以来南海西南海区上部水体环境的演化特... 以南海西南巽他陆坡CG2岩心为材料,通过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的δ18 O和Mg/Ca重建了近24ka以来的表层海水温度(SST)和盐度(SSS),结合浮游有孔虫定量统计数据分析了末次盛冰期(LGM)以来南海西南海区上部水体环境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在YD、H1、8.2ka冷事件期间,巽他陆架海区盐度变高,浮游有孔虫暖水种丰度减少,温跃层变浅。相比其他开放大洋站位末次冰消期的缓慢变暖,南海西南海区Blling早期以及YD事件后期升温迅速,且H1期间具有明显的降温,是典型的"格陵兰式"升温,可能南海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强烈。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造成了海水盐度频繁的波动,在H1、YD期间,东亚夏季风突然减弱,盐度变高,B/A暖期夏季风增强,盐度变低,比较发现在这些气候事件期间,东、西太平洋站位的盐度变化特征几乎是一致的。LGM以来热带西太平洋海区的上层海水环境变化,与热带辐合带(ITCZ)的纬向移动及其相关的东亚季风异常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气候变化 东亚季风 热带辐合带 南海西南部
下载PDF
末次冰消期以来北极东北陆架对快速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6
作者 石学法 董江 +3 位作者 胡利民 冯晗 姚政权 乔淑卿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40-659,共20页
北极快速气候变化越来越深刻影响着北极地区以及全球的环境变化,已成为当今地球科学研究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北极东北陆架作为世界上最宽广平坦的陆架,既是北冰洋季节性海冰形成的主要源区,又是现代海冰变化最强烈的区域,对气候变化敏... 北极快速气候变化越来越深刻影响着北极地区以及全球的环境变化,已成为当今地球科学研究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北极东北陆架作为世界上最宽广平坦的陆架,既是北冰洋季节性海冰形成的主要源区,又是现代海冰变化最强烈的区域,对气候变化敏感,响应强烈,属于环境脆弱地区。通过全面分析近年来国际上在末次冰消期以来快速气候变化背景下北极东北陆架环境响应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沉积物“源—汇”过程、海冰演化历史、碳循环以及快速气候变化事件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发现东北陆架地区沉积物和有机碳来源复杂,时空变化强烈,气候和环境变化过程与海冰演化息息相关。未来的研究应加强现代过程的长期连续观测,重视地质记录中气候环境演变信号的精确解译,深化数值模拟技术和大数据的挖掘与使用,开展不同时间尺度北极快速气候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并加强北极快速气候变化对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对东亚以及我国环境变化影响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气候变化 海冰变化 “源—汇”过程 碳循环 末次冰消期 北极东北陆架
下载PDF
快速气候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的探讨
7
作者 陈国成 杨文光 《海洋地质动态》 2008年第7期1-9,共9页
全球范围内广泛寻找古气候快速变化的沉积记录,研究其内在的驱动机制,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和环境变迁的走向意义重大。近些年来,短尺度气候变化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现末次冰期普遍存在约为1.5 ka周期的暖冷期交替的循环,即Dansgaard-Oe... 全球范围内广泛寻找古气候快速变化的沉积记录,研究其内在的驱动机制,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和环境变迁的走向意义重大。近些年来,短尺度气候变化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现末次冰期普遍存在约为1.5 ka周期的暖冷期交替的循环,即Dansgaard-Oe-schger(D/O)循环,连续几个D/O循环冰阶气温越来越低,后出现Heinrich事件,全新世也存在着千百年尺度气候的波动性。这些短尺度的快速气候变化并非只存在于冰心和北大西洋,而是具有全球性。D/O循环、Heinrich事件以及全新世波动的气候背后的驱动机制,目前争议较多尚无定论。目前,温盐环流(THC)变化和甲烷冰枪两个学说较为流行。前者认为北大西洋北部的大量融冰削弱了深水的形成,使THC减弱,从而向北输送热量减少,使北大西洋气候寒冷,深水形成后便完成一个D/O循环,Heinrich事件只是使过程更激烈;后者认为中上层海水一定幅度的温度变化导致陆坡处的甲烷冰储库崩塌,迅速向大气中释放温室气体CH4,经历正反馈过程迅速进入间冰阶,然后空气中CH4再逐步储存于海底沉积物中,直到下一次促发后释放。末次冰期以来的短尺度气候旋回和快速变化事件,也许不能单单靠一两种模型来解释,其内在的复杂的演变机理与地球各层圈之间紧密相关,解释其规律还需要广大气候研究学者们进一步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气候变化 D/O循环 HEINRICH事件 温盐环流THC 甲烷冰
下载PDF
中亚黄土沉积与西风区末次冰期快速气候变化 被引量:15
8
作者 宋友桂 宗秀兰 +3 位作者 李越 Rustam Orozbaev Yuns Mamadjanov Jamshed Aminov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35-548,共14页
气候快速变化过程与机制一直是古气候研究的热点科学问题,随着不同地区高分辨率地质记录的增多,年代学方法的改进,此类快速气候变化事件的区域差异性日益突出,对比和认识这些区域之间的变化细节,有助于认识快速气候变化的规律和驱动机... 气候快速变化过程与机制一直是古气候研究的热点科学问题,随着不同地区高分辨率地质记录的增多,年代学方法的改进,此类快速气候变化事件的区域差异性日益突出,对比和认识这些区域之间的变化细节,有助于认识快速气候变化的规律和驱动机制。文章以中亚黄土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黄土沉积特征与现代气候特征,将中亚黄土分为西部、北部和东部3个亚区,在总结中亚西风区黄土古气候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回顾了近年来中亚地区末次冰期西风区气候突变事件研究现状与问题,初步探讨了在亚轨道尺度上末次冰期快速气候变化发生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粒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指标均指示中亚这3个黄土亚区末次冰期确实存在千年尺度的快速气候波动信号,但在年代和变率上存在区域差异,这种差异除了缺乏精确的年代学控制外,还与区域水热组合和区域地形结构有关。这些冷暖的快速气候变化与北大西洋高纬地区冰盖收缩扩张、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和范围的变化导致风动力变化和西风带南北迁移有关。今后需进一步加强高分辨率年代序列的建立,进一步遴选中亚黄土中有效的、能够独立反映风力强度、源区信息、古温度、古降水等代用指标,并结合古气候模拟试验研究其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西风区 黄土 末次冰期 快速气候变化 驱动机制
原文传递
千百年尺度气候快速变化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靳立亚 陈发虎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54-1065,共12页
千百年尺度全球气候快速变化是古气候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发现,末次冰期和全新世都存在着千年、百年尺度的快速气候变化,其变化幅度可以达到典型的地质变化或天文因子所造成的冰期/间冰期的气候振荡幅度,同时这些古气候事件具有... 千百年尺度全球气候快速变化是古气候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发现,末次冰期和全新世都存在着千年、百年尺度的快速气候变化,其变化幅度可以达到典型的地质变化或天文因子所造成的冰期/间冰期的气候振荡幅度,同时这些古气候事件具有全球性。对冰期和全新世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揭示了气候系统对地球轨道参数变化的响应以及海洋、植被、冰盖、温室气体等反馈因子的重要性,其中大洋温盐环流对北大西洋淡水注入的敏感性与末次冰期和全新世气候快速变化密切相联。利用中等复杂程度的气候模式(EM IC)CLIMBER-2模拟了末次冰期典型时段(60~20ka BP)D/O和Heinrich事件以及东亚气候的响应过程。模拟研究揭示了全新世青藏高原冰雪环境对亚洲—非洲季风气候的显著影响。今后的古气候模拟研究将在改进模式分辨率、结合古气候代用资料确定更加符合历史时期边界条件以进一步改善气候模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气候突变机制的研究以及加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区域气候的长期变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气候变化 气候数值模拟 气候变化机制
下载PDF
深海沉积与全球变化研究的前缘与挑战
10
作者 刘志飞 陈建芳 石学法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9,共9页
海洋正在经历变暖和酸化等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变化的影响,而深海沉积储存着地球演变历史时期由自然因素驱动过去全球变化的详细档案,通过探究其现今和过去全球变化过程,能够揭示全球变化的特征和规律,为预测未来变化提供依据。近年来在... 海洋正在经历变暖和酸化等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变化的影响,而深海沉积储存着地球演变历史时期由自然因素驱动过去全球变化的详细档案,通过探究其现今和过去全球变化过程,能够揭示全球变化的特征和规律,为预测未来变化提供依据。近年来在该领域的突出研究进展,是针对社会选择的未来排放轨迹,在深海记录中都能够找到相应的类似情形,用于评估未来地球系统各种变化的过程和后果。其中,以Dansgaard-Oeschger变化为代表的千年尺度事件、以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北大西洋涛动(NAO)为代表的十年尺度气候变化事件,是最接近现今地球变暖的快速气候变化场景。地球系统的发展轨迹目前正处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的“热室地球”路径的起点上,如果地球超过了这个“临界点”,它将沿着一条不可逆的道路进入“热室地球”状态,另一种路径则是通向“稳定地球”状态。深海沉积档案中的类似情形能够为社会选择未来排放的轨迹提供重要参考。全球变化研究面临的重大挑战是重新认识其关键过程的理论机制。以海洋变暖和酸化影响硅藻和颗石藻的海洋生物泵过程为例,传统知识认为酸化有利于硅藻建造,但最新的围隔实验研究却发现酸化大幅减少全球硅藻输出;传统知识认为酸化导致海洋生物钙化危机,但近期针对中生代大洋缺氧事件的黑色页岩研究,发现颗石藻的碳酸钙输出在海洋酸化期间大幅增加。这些颠覆性的认识严重挑战了传统全球变化某些关键过程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沉积 全球变化 海洋变暖 海洋酸化 快速气候变化 临界点
下载PDF
南海南部近20万年沉积序列与古气候变化关系 被引量:48
11
作者 陈木宏 涂霞 +5 位作者 郑范 颜文 汤贤赞 陆钧 王保贵 卢苗安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42-548,共7页
NS-93-5柱状样取自南海南部陆坡的平缓台阶上,该处保存了晚第四纪以来正常海洋环境的稳定沉积记录.通过研究建立了南海南部海区高分辨率的近 200 ka以来的沉积序列和氧同位素地层剖面.通过与GISP2冰芯等的对比分析... NS-93-5柱状样取自南海南部陆坡的平缓台阶上,该处保存了晚第四纪以来正常海洋环境的稳定沉积记录.通过研究建立了南海南部海区高分辨率的近 200 ka以来的沉积序列和氧同位素地层剖面.通过与GISP2冰芯等的对比分析,初步揭示并探讨了末次间冰期以来反映短尺度气候快速变化的 D/O事件 1-21和 Heinrich事件 H1~ H6在南海南部的沉积记录,表明近 200 ka来南海南部与北极地区存在着古气候的遥相关和西太平洋暖池的不稳定性.研究还显示:该海区沉积层序的颜色分层与氧同位素地层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沉积物颜色特征随气候而变化,前者一般滞后时间约1-1.5 ka.认为由于气候变化引起海平面波动、通道启闭和上升流活动,造成该海区深层水的氧化还原条件随着水体的动态环境而改变,从而产生海底不同的沉积物特征.此外,在氧同位素 4/5期界线处还发现了一个与 Toba火山喷发有关的火山灰层,厚度约 17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沉积序列 快速气候变化 D/O事件 气候
原文传递
西菲律宾海末次冰期以来的浊流沉积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9
12
作者 党皓文 翦知湣 Franck assinot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78-1085,共8页
菲律宾海西部吕宋岛岸外MD98-2188钻孔揭示末次冰期以来发生过数次浊流沉积事件。研究发现浊流沉积层具有密度高、颜色亮度大等物理特征,含有较多粗沉积组分和翼足类化石碎片,说明其来源于浅海沉积物。本文运用AMS ^(14)C测年和浮游有... 菲律宾海西部吕宋岛岸外MD98-2188钻孔揭示末次冰期以来发生过数次浊流沉积事件。研究发现浊流沉积层具有密度高、颜色亮度大等物理特征,含有较多粗沉积组分和翼足类化石碎片,说明其来源于浅海沉积物。本文运用AMS ^(14)C测年和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建立精细的年龄模式,发现浊流沉积层段主要与末次盛冰期、冰期Heinrich变冷事件以及氧同位素4期等低海平面时期相对应,推测与千年尺度北半球气候冷期相关的海平面快速上升可能是西菲律宾海浊流沉积的触发原因。这对于认识快速气候变化的环境后果和开展西菲律宾海晚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流沉积 海平面波动 快速气候变化 末次冰期 西菲律宾海
下载PDF
MIS2期南海北部粘土矿物记录的东亚夏季风快速变化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绍华 刘志飞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94-904,共11页
运用伊利石结晶度线性剥离法,定量计算了华南、台湾和吕宋这 3 个主要物源区对南海北部陆坡MD12-3432和MD12-3434两个岩芯(分别为50. 80 m和8. 33 m)MIS 2期粘土相对贡献量的时间序列变化.结果显示,台湾对两个岩芯的贡献最大(36%~62%),... 运用伊利石结晶度线性剥离法,定量计算了华南、台湾和吕宋这 3 个主要物源区对南海北部陆坡MD12-3432和MD12-3434两个岩芯(分别为50. 80 m和8. 33 m)MIS 2期粘土相对贡献量的时间序列变化.结果显示,台湾对两个岩芯的贡献最大(36%~62%),吕宋的贡献次之(28%~50%),二者之和一般大于90%,而来自华南的贡献最小(3%~17%).台湾和吕宋的贡献量呈现显著反向的千年时间尺度快速波动,二者贡献量随东亚夏季风增强或减弱而显著变化,因此,吕宋/台湾贡献量比值可以用于指示东亚夏季风的快速演化.吕宋/台湾粘土贡献量比值在B?lling-Aller?d和Dansgaard-Oeschger 2事件期间的增加,反映了同时期东亚夏季风的快速增强;而在Heinrich 1和Heinrich 2事件期间的减小,则指示了东亚夏季风的减弱.吕宋/台湾贡献量比值对东亚夏季风快速变化的指示,在一定程度上要明显优于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比值.南海北部MIS 2期粘土矿物对东亚夏季风快速变化的响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受洋流搬运扰动和物源控制作用影响,陆坡相对浅水区粘土矿物记录的东亚夏季风快速变化信息相对有限,而深水稳定的沉积环境则更有利于保存东亚夏季风快速变化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土矿物 东亚季风 相对贡献量 快速气候变化 南海 氧同位素2期
原文传递
4.2 kaBP事件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绍武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0年第1期75-76,共2页
4.2kaBP事件大约是全新世中期,即大约5kaBP以来最强的一次气候突变,或快速气候变化。其特点是中纬度(45°N)以南到热带(15°N)包括北美洲、北非、地中海到中亚及东亚干旱。干旱期可能持续100~200年,降水量可能减少20%... 4.2kaBP事件大约是全新世中期,即大约5kaBP以来最强的一次气候突变,或快速气候变化。其特点是中纬度(45°N)以南到热带(15°N)包括北美洲、北非、地中海到中亚及东亚干旱。干旱期可能持续100~200年,降水量可能减少20%~30%。由于8.2kaBP事件是早全新世最强的一次事件,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 快速气候变化 全新世中期 气候突变 早全新世 干旱期 北美洲 中纬度
下载PDF
Simulation of Volume and Heat Transport along 26.5°N in the Atlantic
15
作者 MO Hui-Er YU Yong-Qia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2年第5期373-378,共6页
The observed meridional overtuming circula- tion (MOC) and meridional heat transport (MHT) estimated from the Rapid Climate Change/Meridional Circu- lation and Heat Flux Array (RAPID/MOCHA) at 26.5°N are us... The observed meridional overtuming circula- tion (MOC) and meridional heat transport (MHT) estimated from the Rapid Climate Change/Meridional Circu- lation and Heat Flux Array (RAPID/MOCHA) at 26.5°N are used to evaluate the volume and heat transport in the eddy-resolving model LASG/IAP Climate system Ocean Model (LICOM). The authors find that the Florida Cur- rent transport and upper mid-ocean transport of the model are underestimated against the observations. The simulated variability of MOC and MHT show a high correlation with the observations, exceeding 0.6. Both the simulated and observed MOC and MHT show a significant seasonal vari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power spectrum analysis, LICOM can represent the mesoscale eddy characteristic of the MOC similar to the observation. The model shows a high correlation of 0.58 for the internal upper mid-ocean transport (MO) and a densit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boundaries, as noted in previous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ridional overtuming circulation merid-ional heat transport VARIABILITY eddy-resolving
下载PDF
末次冰消期西太平洋暖池上层海温千百年尺度变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殷雅倩 党皓文 +2 位作者 王跃 乔培军 翦知湣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2151-2162,共12页
西太平洋暖池是全球气候系统中最主要的海洋热源,暖池区表层海温的变化与低纬度大气环流紧密联系,而温跃层变化能够调控暖池区上层海水热含量和结构.为探索末次冰消期(末次冰盛期到全新世的过渡期)暖池区的上层海水温度变化,利用暖池核... 西太平洋暖池是全球气候系统中最主要的海洋热源,暖池区表层海温的变化与低纬度大气环流紧密联系,而温跃层变化能够调控暖池区上层海水热含量和结构.为探索末次冰消期(末次冰盛期到全新世的过渡期)暖池区的上层海水温度变化,利用暖池核心区MD01-2386孔岩芯,分析混合层和温跃层浮游有孔虫壳体的δ18O和Mg/Ca指标,重建末次冰消期十年际分辨率的表层和温跃层温度记录.结果表明:(1)末次冰消期早期,表层和温跃层海水在20~21 ka展现小幅度的初始升温,与岁差参数的起始降低同步;(2)与海因里希冷事件1和新仙女木事件近乎同一时段,表层和温跃层海温都表现出升温停滞的平台;(3)冰消期过程中温跃层海温的变化幅度始终大于表层海温.表层和次表层浮游有孔虫的δ18O以及Mg/Ca温度变化与婆罗洲石笋δ18O的变化趋势高度吻合,反映了末次冰消期暖池核心区的温跃层动力、表层海温和大气对流活动之间的耦合关系.对比赤道外暖池区的降水指标记录,提出西太平洋暖池大气对流中心的位置迁移或强度变化是解释末次冰消期千年尺度变化期间暖池区降水变化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另外,百年尺度上暖池上层水体指标记录都体现了明显的220~260 a的周期,与太阳活动的Suess周期近似,可能反映了暖池区上层水体变化对太阳活动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消期 西太平洋暖池 温跃层 快速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西太平洋暖池区古海洋学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常凤鸣 李铁刚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47-858,共12页
热带西太平洋对现代全球气候系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中"西太平洋暖池"区的变异对调节全球气候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轨道—亚轨道尺度上暖池对全球古气候的变化也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低纬热带西太平洋... 热带西太平洋对现代全球气候系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中"西太平洋暖池"区的变异对调节全球气候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轨道—亚轨道尺度上暖池对全球古气候的变化也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低纬热带西太平洋已成为近十几年来古海洋学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从表层海水古温度和古生产力记录、千年尺度的快速气候变化、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式变化以及暖池强弱变动及其位移等角度梳理了西太平洋暖池区古海洋学研究的现状,综述了目前对暖池区海洋环境演化及其气候效应的已有认识,针对目前暖池区古环境研究的状况探讨了未来工作中应重视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暖池 古海洋学 古海洋参数 快速气候变化 暖池变动
原文传递
新仙女木事件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丁晓东 郑立伟 高树基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95-1109,共15页
发生在12.9-11.6 ka BP的一次北半球气候快速变冷——新仙女木(YD)事件在过去30年来一直是古气候研究的热点。当下由于人类活动引起全球变暖,研究类似的快速气候变化事件及其触发机制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时至今日... 发生在12.9-11.6 ka BP的一次北半球气候快速变冷——新仙女木(YD)事件在过去30年来一直是古气候研究的热点。当下由于人类活动引起全球变暖,研究类似的快速气候变化事件及其触发机制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时至今日,科学界对YD事件的发生时间、气候效应、触发机制及其全球性意义依然存在很大争议。对比多个高分辨率记录探讨了YD事件的发生时间及其年代学意义,详细总结了南、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及低纬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YD事件的记录及其气候效应,重点讨论了YD事件触发机制假说的发展与争议,并结合YD事件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研究热点和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气候变化 YD事件 时间标尺 气候效应 触发机制
原文传递
白垩纪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项目获得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批准
19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2-162,共1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成善等人联合美国、奥地利等国科学家申请的“白垩纪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项目”获得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批准.这是继东海和青海湖大陆科学钻探之后,我国获得支持的第三个国际大陆钻探计划项目.项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成善等人联合美国、奥地利等国科学家申请的“白垩纪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项目”获得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批准.这是继东海和青海湖大陆科学钻探之后,我国获得支持的第三个国际大陆钻探计划项目.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科学家进一步对地球历史上在陆地上发生的快速气候变化过程进行追踪,通过对快速气候变化的原因、过程及其对环境、生物的影响等综合研究,进而洞悉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 松辽盆地 白垩纪 快速气候变化 中国地质大学 全球气候变化 计划项目 大陆钻探
原文传递
Holocene peatland development and vegetation changes in the Zoige Basin,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6
20
作者 SUN XiaoHong ZHAO Yan LI Qua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1826-1837,共12页
Peat sediments and peatland evolution process offer abundant clues into the history of vegetation and climate changes.In order to reconstruct Holocene peatland, vegetation and climate changes on eastern Tibetan Platea... Peat sediments and peatland evolution process offer abundant clues into the history of vegetation and climate changes.In order to reconstruct Holocene peatland, vegetation and climate changes on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we conducted analyses of fossil pollen, loss-on-ignition, and carbon accumulation rate on one peat core from Zoige Basin. Our results show local peatland initiated at 10.3 ka, thrived in the early-mid Holocene, and then began to degrade. Throughout the Holocene, Zoige Basin was dominated by alpine meadow. Coniferous forest on montane regions expanded for several times during 10.5–4.6ka, and then dramatically retreated. Results of peatland propert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n fossil pollen suggested the climate maintained warm/wet during 10–5.5 ka, and became relatively cold/dry in the late Holocene. Rapid degradation of peatland, retreat of coniferous forest and climatic drought/cooling occurred at 10.2–10, 9.7–9.5, 8.7–8.5, 7.7–7.4, 6.4–6, 5.5–5.2,4.8–4.5, 4–3.6, 3.1–2.7, 1.4–1.2 and 0.8–0.6 ka. The long-term variations of Holocene climate and vegetation on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ould be attributed to changes in insolation-driven temperature and Asian Summer Monsoon intensity, while those rapid centennial changes were probably triggered by abrupt monsoon failures and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 the high northern latitu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locene Climate change Fossil pollen Peatland Tibetan Plateau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