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4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慧远念佛思想特色探究
1
作者 姜元奎 谢路军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2年第4期74-79,共6页
在早期净土思想传播中 ,最值得称道的是东晋宏庐山慧远的西方净土信仰。他的净土思想融观相念佛于一体 ,形成慧远流念佛一系 。
关键词 念佛思想 慧远 观想念佛 智慧念佛 净土思想史 佛教 思想特色 儒学
下载PDF
论昙鸾的念佛方法(下)
2
作者 陈扬炯 《五台山研究》 1991年第4期18-24,共7页
1、什么是观想念佛观想西方弥陀净土的庄严美妙以及佛的形相和功德成就,叫做观想念佛。观想念佛是单纯观想西方净土诸相,不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体验实相,亦即不必去作哲理性的探索。因此,比起实相念佛来,是低一个层次的念佛方法。观想... 1、什么是观想念佛观想西方弥陀净土的庄严美妙以及佛的形相和功德成就,叫做观想念佛。观想念佛是单纯观想西方净土诸相,不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体验实相,亦即不必去作哲理性的探索。因此,比起实相念佛来,是低一个层次的念佛方法。观想的内容,世亲《往生论》举二十九种,称二十九观,前面已经介绍过。《观无量寿经》举十六种,称十六观,即: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树观想、八功德水想观(宝池观)、总想观(宝楼观)、花座想观、像想观、佛身观(真身观)、观音观、势至观、普观、杂想观、上辈观、中辈观、下辈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想念佛 实相念佛 往生论 持名念佛 八功德水 十六观 地想观 十念 弥陀净土 往生净土
下载PDF
形象教育法——观想念佛
3
作者 传明 《佛学研究》 2003年第0期74-77,共4页
将观想念佛列为净土宗四种念佛方法之一的提法,乃出自圭峰宗密大师的《普贤行愿品疏钞》卷四,师把念佛分为称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四种。念是系念,即心在所缘境上转,明记不忘,念佛就是以佛为所念境界,心在佛境上转,如... 将观想念佛列为净土宗四种念佛方法之一的提法,乃出自圭峰宗密大师的《普贤行愿品疏钞》卷四,师把念佛分为称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四种。念是系念,即心在所缘境上转,明记不忘,念佛就是以佛为所念境界,心在佛境上转,如依此得定,即名为念佛三昧。念佛分口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想念佛 教育法 阿弥陀佛 十二相 念佛三昧 佛像 白毫相 日常生活 称名念佛 净土宗
下载PDF
称名与十念——昙鸾念佛往生方法辨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魏农 《晋阳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6-78,共3页
北魏名僧昙鸾被认为是中国净土宗重要法门"称名念佛"的最早倡导者。但实际上,昙鸾的念佛方法"十念"并未偏离印度传统的观想念佛法。昙鸾推崇"称名念佛"对于净土理论的真正创新意义在于:认为根器较差的众... 北魏名僧昙鸾被认为是中国净土宗重要法门"称名念佛"的最早倡导者。但实际上,昙鸾的念佛方法"十念"并未偏离印度传统的观想念佛法。昙鸾推崇"称名念佛"对于净土理论的真正创新意义在于:认为根器较差的众生必须通过这一法门才能使自己的思维进入"十念"观想;以阿弥陀佛名号作为媒介,可以沟通佛与"十念",从而使后者在作用上胜过众生以往所造的恶业,最终实现往生净土。昙鸾认为印度传统的净土法门方法不够简易,且与"业报"理论有冲突,他提倡"称名念佛",乃是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所做的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昙鸾 十念 称名念佛 观想念佛 佛教
下载PDF
观相念佛:盛唐至北宋一度流行的净土教行仪——敦煌写本《佛说相好经》新探 被引量:7
5
作者 张先堂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2-42,115,共12页
本文在对敦煌文献中所存《佛说相好经》写本进行考察的基础上,结合传世佛教史籍,探考了盛唐至宋初净土教发展过程中在敦煌和内地一度流行而后被历史烟云所湮没不彰的观佛相好的行仪。
关键词 唐宋 敦煌写本 净土教 观相念佛 行仪
下载PDF
敦煌本《道安法师念佛赞文》探赜 被引量:2
6
作者 于淑健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5期77-82,共6页
敦煌本《道安法师念佛赞文》乃净土宗信徒所撰戒杀生食肉及劝布施行善之赞文,大抵是8世纪后半叶的作品,而与生活在4世纪的道安无涉。此赞文最早似出现于五台山一带,其严格的用韵及宣讲的内容与净土宗四祖法照及其门徒创作的赞文多有相... 敦煌本《道安法师念佛赞文》乃净土宗信徒所撰戒杀生食肉及劝布施行善之赞文,大抵是8世纪后半叶的作品,而与生活在4世纪的道安无涉。此赞文最早似出现于五台山一带,其严格的用韵及宣讲的内容与净土宗四祖法照及其门徒创作的赞文多有相同或相通之处。此赞文的产生或与法照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之后北上五台山一带的布教活动时间相当甚至更晚。其作者或为法照弟子,或为受法照净土宗影响的中下层信徒。直至10世纪中叶的曹元忠政权时期,该赞文仍在敦煌地区流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净土宗 劝善 念佛 研究
下载PDF
晚明文人士大夫居士化的多元景观——以刻经、念佛、纵欲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傅湘龙 《云梦学刊》 2010年第1期29-34,共6页
晚明僧侣们或以静坐参禅接引学者,或以西方净土化诱士人,形成了居士化的狂飙,且呈现出多元景观,诸如文人结禅社、注疏佛典等。刻经、念佛、纵欲三方面显示了晚明文人居士的多元景观,别具风味。
关键词 晚明文人 居士化 刻经 念佛 纵欲
下载PDF
《红楼梦》中的礼佛与念佛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根亮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33-36,共4页
在《红楼梦》中,贾母、王夫人、刘姥姥保持着相似的礼佛习惯,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下层女性共同的精神生活信仰。这种礼佛风气同时又影响了人们的口头语言习惯。
关键词 《红楼梦》 礼佛 念佛
下载PDF
唐代法照“五会念佛”的艺术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代宏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44-51,共8页
据《大正藏》广、略二种五会念佛行仪文,从五会念佛的缘起、唱诵仪式、和声和赞文等方面对唐代法照"五会念佛"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法照 五会念佛 唱诵仪式 和声 赞文
下载PDF
智(岂页)念佛思想研究——以《摩诃止观》为中心 被引量:1
10
作者 乔宇 《五台山研究》 2009年第3期8-12,共5页
"四种三昧"是智(岂页)开创的天台止观实践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禅观理论。其中前两种三昧从修持上可说是一种"念佛三昧"。在智(岂页)禅学思想代表作《摩诃止观》中,其"念佛三昧"都以... "四种三昧"是智(岂页)开创的天台止观实践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禅观理论。其中前两种三昧从修持上可说是一种"念佛三昧"。在智(岂页)禅学思想代表作《摩诃止观》中,其"念佛三昧"都以法界、中道实相为系缘,体现了"实相念佛"的理论特色;其中智(岂页)对自力与他力关系的看法也有独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频 摩诃止观 三昧 念佛
下载PDF
道信“念佛禅”与心理分析中的“自我”问题
11
作者 宇恒伟 毕秀芹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5-19,共5页
近些年来,禅在西方获得广泛的关注,其中西方心理学家特别注重从心理测量方面关注禅,而有些学者则力图用"比拟"方式进行对比阐释东西文化。针对禅宗四祖道信"念佛"法门,结合西方心理学的"自我"概念,从中... 近些年来,禅在西方获得广泛的关注,其中西方心理学家特别注重从心理测量方面关注禅,而有些学者则力图用"比拟"方式进行对比阐释东西文化。针对禅宗四祖道信"念佛"法门,结合西方心理学的"自我"概念,从中窥视两种思维和表现形态的些许差别,以从个案层面丰富东西文化的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信 念佛 自我
下载PDF
禅净兼修中的圆融型佛教——以文殊院念佛堂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宗性 《佛学研究》 2008年第1期38-41,共4页
前言 中国佛教自两汉之际传人后,在隋唐时期,形成了以弘扬佛教不同经典、论著或理论为核心的不同宗派.中国佛教虽然有宗派的差异,但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各立山头的宗派佛教.
关键词 文殊院 宗派 净土宗 佛教教派 念佛 释教 佛教 念佛法门 圆融
下载PDF
慧远与善导之念佛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桥弘次 《佛学研究》 1996年第0期13-18,共6页
关键词 《般舟三昧经》 念佛三昧 阿弥陀佛 善导 称名念佛 大正藏 《庄子》 《庄子注》 无量寿佛 《大乘义章》
下载PDF
论《那先比丘经》对明清时期净土临终念佛思想的影响——兼谈译本及性质
14
作者 马玉堂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4-81,共8页
《那先比丘经》不仅在哲学层面对一切有部乃至后来佛教哲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其宗教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后来佛教的发展。如"临终念佛得生天上"的说法就深刻影响了净土临终念佛思想,尤其表现在明清时期的净土类典籍中。此类... 《那先比丘经》不仅在哲学层面对一切有部乃至后来佛教哲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其宗教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后来佛教的发展。如"临终念佛得生天上"的说法就深刻影响了净土临终念佛思想,尤其表现在明清时期的净土类典籍中。此类著作在论述临终念佛功用的时候都引用《那先比丘经》作为理论根据,但是多有发挥,明显作了符合净土思想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先比丘经 弥兰陀 临终念佛 净土
下载PDF
《九宫正始》所收《拜月亭》之【念佛子】曲牌格律考论
15
作者 蔡珊珊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9-230,共2页
《九宫正始》收列元南戏《拜月亭》之【念佛子】曲牌四首,笔者从曲文格律角度对其进行梳理,并将其与宋元南戏《小孙屠》之【念佛子】曲牌进行比对,探究《拜月亭》之【念佛子】曲牌格律衍变规律与传承关系。
关键词 戏曲艺术 念佛子】 《九宫正始》 《拜月亭》 《小孙屠》 曲文格律
下载PDF
东晋慧远“念佛三昧”禅法论析
16
作者 霍贵高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31-34,38,共5页
东晋慧远修习"念佛三昧"禅法的具体法门是"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此禅法在实践中融合了老庄的思想观念与方法:思想观念上,慧远追求的佛家终极境界与《老子》的"道"同实而异名;其禅定方法接... 东晋慧远修习"念佛三昧"禅法的具体法门是"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此禅法在实践中融合了老庄的思想观念与方法:思想观念上,慧远追求的佛家终极境界与《老子》的"道"同实而异名;其禅定方法接近于《庄子》的"心斋"、"坐忘",强调昧然忘知、心神虚静。故此禅法的实质是"澄怀观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慧远 念佛三昧 澄怀观道
下载PDF
从文化学与宗教学角度看净土信仰与念佛法门
17
作者 张坦 《贵州文史丛刊》 1994年第2期5-7,共3页
关键词 念佛法门 净土信仰 西方极乐世界 教学角度 实相念佛 净土宗 往生 原始佛教 修持 印度佛教
下载PDF
《無量壽經》的念佛方法——梵漢對勘的解讀
18
作者 黄國清 《佛教文化研究》 2016年第2期330-347,392,共19页
《無量壽經》(大本《阿彌陀經》)為成立於初期大乘佛教時期的經典,却在漢傳佛教圈大放異彩,發展出以持名念佛為主流方法的净土學派。稱名念佛的盛行,加上漢語'念'字的語義模糊性,中國佛典注家不自覺地以持念佛名解釋《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大本《阿彌陀經》)為成立於初期大乘佛教時期的經典,却在漢傳佛教圈大放異彩,發展出以持名念佛為主流方法的净土學派。稱名念佛的盛行,加上漢語'念'字的語義模糊性,中國佛典注家不自覺地以持念佛名解釋《無量壽經》的念佛法,如此可能隱没經中原本教導的實踐方法。有鑒於此,透過語義疏通來了解其中念佛的文義,是修學此經法門的重要基礎。本文通過梵漢對勘進路來厘清《無量壽經》涉及念佛的文句意義,以便進一步探索其念佛實修方法。此經'念'的對應原語有'manaskara'(作意)與'(samanusmarati)'隨念,令人聯想到佛隨念(Buddhanusmrti)的傳統。由於《無量壽經》本身缺乏對念佛内容的具體説明,參考至其時代為止的念佛傳統的憶念、思維方法,實有助探索此經念佛方法。初期佛教經典是以隨念如來的十號為主,其後發展出憶念佛身相好、種種功德的方法;初期大乘經典《大品般若經》大抵不出如此的隨念内容;《般舟三眛經》的念佛方法先以專念阿彌陀佛導入,以佛身的憶念為主,除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還特别提出憶念佛身的光明徹照。世親《往生論》也提到稱嘆阿彌陀佛的'名號',并能依其'名義'的'光明智相'而修行。足見憶念阿彌陀佛的色身形相,佛身光明為其要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無量壽經 念佛 梵漢對勘 佛隨念 持名念佛
下载PDF
楚山绍琦的两种念佛禅——浅析明初禅净互动的一则案例
19
作者 李想 《普陀学刊》 2022年第1期166-197,337,共33页
楚山绍琦是明初四川地区颇具影响力的禅师。他在与弥陀净土信仰者的交流中,显示出极强的禅宗本色。他开示了两种不同的念佛禅:其一是参话头的一种特例;其二是空观念佛的一种变式。可看作楚山绍琦从禅宗本位对净土念佛法门的重构。楚山... 楚山绍琦是明初四川地区颇具影响力的禅师。他在与弥陀净土信仰者的交流中,显示出极强的禅宗本色。他开示了两种不同的念佛禅:其一是参话头的一种特例;其二是空观念佛的一种变式。可看作楚山绍琦从禅宗本位对净土念佛法门的重构。楚山绍琦关于净土信仰的表述,既是对宋元之际禅净双修潮流的省思,又是对早期禅宗思想特色的复归。两种不同的念佛禅,从不同角度阐明了楚山绍琦关于净土往生和念佛法门的独特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山绍琦 念佛 参究念佛 净土信仰
下载PDF
念佛证心 心悟即佛——楚山禅师念佛禅思想研究
20
作者 李万进 《佛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06-325,共20页
在楚山禅师的思想中,念佛禅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楚山禅师所传授的念佛禅法门,却是在明代禅净双修这一背景下形成的,但其主要的宗旨与归宿仍然是禅宗,念佛只是一种参究入禅的方式而已。在确立了这一根本宗旨后,楚山禅师的念佛禅思想主... 在楚山禅师的思想中,念佛禅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楚山禅师所传授的念佛禅法门,却是在明代禅净双修这一背景下形成的,但其主要的宗旨与归宿仍然是禅宗,念佛只是一种参究入禅的方式而已。在确立了这一根本宗旨后,楚山禅师的念佛禅思想主要论证了念佛与参禅的关系,认为念佛即是参禅。进而提出了念佛是要念自我心中之佛,从而将禅宗心性论引入了念佛禅的思想,得出了"念佛念心,念心念佛"的结论,以此发挥了历代禅门大师的心性论思想。并且楚山禅师在论述念佛与参禅,以及由念佛禅引入心与佛的关系这一基础上,还论述了念佛与无念的关系,认为念佛禅的最高境界就是无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佛 参禅 心性 无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