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校园欺凌现象的犯罪学评价及预防路径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婉楠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5-19,共5页
屡屡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在犯罪学上因侵害了怜悯感这一人类最基本的道德情感而应当认定为自然犯罪。如此现象的发生源于欺凌者怜悯感的缺失、家庭和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席与错位、法律保护与惩治方面的空白。要预防这一现象,必须通过合理... 屡屡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在犯罪学上因侵害了怜悯感这一人类最基本的道德情感而应当认定为自然犯罪。如此现象的发生源于欺凌者怜悯感的缺失、家庭和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席与错位、法律保护与惩治方面的空白。要预防这一现象,必须通过合理的道德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建立正确的道德体系,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几率;通过个案的惩处、正确的矫治手段以及被欺凌者的认知重建,实现特殊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欺凌 自然犯罪 怜悯感 道德教育 被害预防
下载PDF
无法回避的必然——《汉堡剧评》中的悲剧理论与余华小说《活着》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晓青 《家教世界》 2012年第10X期153-154,共2页
莱辛在《汉堡剧评》中阐述了自己的戏剧理论,其中也包括悲剧的理论。有一个原则是这样阐述的:"悲剧作家在选择一个殉难者作为英雄人物,必须赋予他最真实的最恰当的动机赋予他踏上危险境地时无法回避的必然性!"但是,在作家创... 莱辛在《汉堡剧评》中阐述了自己的戏剧理论,其中也包括悲剧的理论。有一个原则是这样阐述的:"悲剧作家在选择一个殉难者作为英雄人物,必须赋予他最真实的最恰当的动机赋予他踏上危险境地时无法回避的必然性!"但是,在作家创作的实践中,很多都没有遵循这一原则。余华的一部似乎具有一点悲剧意味的小说《活着》,正好是莱辛这一悲剧原则的一个反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必然性 余华《活着》偶然性 崇高 怜悯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