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72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沉思之思”与“计算性思维”——数智时代网络社交用语的隐喻探究
1
作者 师曾志 《台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9-26,共8页
网络社交用语作为生命传播的表征,反映了日常交流方式,通过情感性、即时性的高效互动,体现出个人和组织的存在感与参与感,为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变革提供了可能。以“搭子社交”和“草台班子”为隐喻,结合海德格尔的“沉思之思”和“计... 网络社交用语作为生命传播的表征,反映了日常交流方式,通过情感性、即时性的高效互动,体现出个人和组织的存在感与参与感,为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变革提供了可能。以“搭子社交”和“草台班子”为隐喻,结合海德格尔的“沉思之思”和“计算性思维”思想,指出“沉思之思”作为根基持存性的思维方式,探索生命形式的持续生成,揭示人类认知和思维在交流中是如何转变的。网络社交用语的生成与流行体现了高度计算化、数字化世界中的隐喻作用,展现了人类思维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使语言成为抵抗“计算性思维”的工具“。沉思之思”以生命形式的持续生成为中心,让人类保持对自身存在与意义的深刻理解和反思,避免被技术物化和简化的异化,为研究个人和组织的存在方式和生命价值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交用语 存在 “沉思之 “计算性维” 隐喻
下载PDF
沉思之思:追求幼儿“本质”思维培育的教学策略
2
作者 李丽春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10-112,F0003,共4页
沉思之思的教育是一种追求本质思维的教育理念。针对幼儿园教育中存在忽视幼儿的深度学习,缺乏引导和培养幼儿对事物本质思维的追求等问题,指出教师要树立沉思之思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意识,并通过经验式“本质”讨论、探索式“本质”讨论... 沉思之思的教育是一种追求本质思维的教育理念。针对幼儿园教育中存在忽视幼儿的深度学习,缺乏引导和培养幼儿对事物本质思维的追求等问题,指出教师要树立沉思之思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意识,并通过经验式“本质”讨论、探索式“本质”讨论和反思式“本质”讨论等讨论的支持方式,实现沉思之思的教育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教育 思之 本质
下载PDF
思之视域下自我教育的三种形态
3
作者 袁圣洁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6-40,共5页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对教育实效性的精确概括,也是对自我教育这一实践活动的真实写照。从“思”的视角,阐述自我教育的无思之思、唯理性之思、沉思之思三个阶段,分析三个阶段受教育者所经历的宁静状态、逃避状态、自主状态,为进一...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对教育实效性的精确概括,也是对自我教育这一实践活动的真实写照。从“思”的视角,阐述自我教育的无思之思、唯理性之思、沉思之思三个阶段,分析三个阶段受教育者所经历的宁静状态、逃避状态、自主状态,为进一步了解掌握自我教育发展规律提供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教育者要正确把握理性之思,积极倡导诗性之思,提高受教育者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反思和自我塑造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教育 三状态 诗性之 理性之
下载PDF
“子思之儒”著述辨正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健胜 《中原文化研究》 2018年第1期123-128,共6页
判定"子思之儒"著述时,应当以子思为坐标;既不能把相关作品归于子思一人之手,也不能笼统地视为该学派的集体创作;在出土文献及其形制可以确定的前提下,应当把与之相关的文献确定为"子思之儒"的作品;与"子思之... 判定"子思之儒"著述时,应当以子思为坐标;既不能把相关作品归于子思一人之手,也不能笼统地视为该学派的集体创作;在出土文献及其形制可以确定的前提下,应当把与之相关的文献确定为"子思之儒"的作品;与"子思之儒"主体思想相合的《性自命出》等出土文献可认定为"子思之儒"的作品;不能把明显作伪的材料当作"子思之儒"的作品。据此,"子思之儒"的著述应当包括《礼记》四篇,郭店楚简《五行》《穷达以时》《鲁穆公问子思》《性自命出》《成之闻之》《尊德义》和《六德》,以及《累德》等见诸传世文献的佚文。子思作《孝经》《大学》等观点,虽为陈说,但并无实据,它们应当出于曾子及其门人弟子之手,并非子思所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思之儒” 著述 《孝经》 《大学》
下载PDF
拨动“思之隐线”:儿童问学课堂的理论审思 被引量:1
5
作者 吕林海 《江苏教育》 2023年第35期24-28,共5页
经历着时间考验的“儿童问学课堂”,富含理论意蕴和发展空间。从理论层面审思“儿童问学课堂”,需要做如下的要点把握。“学”是“儿童问学课堂”的首要处,需要以“学”来把握“问”。由“问”到“学”,牵引其中的“隐线”是“思之线”... 经历着时间考验的“儿童问学课堂”,富含理论意蕴和发展空间。从理论层面审思“儿童问学课堂”,需要做如下的要点把握。“学”是“儿童问学课堂”的首要处,需要以“学”来把握“问”。由“问”到“学”,牵引其中的“隐线”是“思之线”。“问”中之“思”是“惑思”,其基本特征是对“认识的断裂”之察觉和对“认识的修补”之欲求。“学”中之“思”是“探思”,它包含“辨思”和“理思”两个方面。“问”启动了“学”,对于“启学之问”或“拨思之问”,需要关注“近景之问”和“远景之问”的差别,并特别需要通过“远景之问”来提升学生“问”与“学”的思想境界和认识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问学课堂 思之隐线 近景之问 远景之问
下载PDF
“此在”与沉思之思——海德格尔人学思想概略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文喜 《台州师专学报》 2000年第1期10-15,共6页
海德格尔存在思想的起点,与传统形而上学根本不同,他是把人(此在)的生存(日常生活)中最明显,却同时是最隐晦的情绪领悟作为分析起点的,并运用现象学原理,从此在“本己的可能性”来理解自身,毫无疑问,这在海德格尔看来,是对人的一种更原... 海德格尔存在思想的起点,与传统形而上学根本不同,他是把人(此在)的生存(日常生活)中最明显,却同时是最隐晦的情绪领悟作为分析起点的,并运用现象学原理,从此在“本己的可能性”来理解自身,毫无疑问,这在海德格尔看来,是对人的一种更原初的、更真实的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此在 情绪 思之
下载PDF
史料选取与思想发微——从治学之途到致思之径
7
作者 王纪波 宋晓杰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25-28,共4页
对“历史文本”的重新阐释、对“边缘史料”的再度疏解,使得学术界——特别是思想史界、哲学界、历史学界,出现了有别于以往的治学方式,并进而导致“致思路径”的新取向。葛兆光的思想史研究和福柯的哲学研究可算是这一变化的成功典范。
关键词 历史文本 边缘史料 重释 治学之途 思之
下载PDF
论安徒生童话对周作人“无意思之意思”的文本言说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蕾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1期21-23,27,共4页
"无意思之意思"的儿童文学价值观是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者首次将衡量儿童文学价值的标尺从先前的强国智民、救国图存以及教育儿童等功利价值转向了以儿童为本位、只要儿童快乐的非功利价值。周作人认为安徒生的作品《小伊达... "无意思之意思"的儿童文学价值观是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者首次将衡量儿童文学价值的标尺从先前的强国智民、救国图存以及教育儿童等功利价值转向了以儿童为本位、只要儿童快乐的非功利价值。周作人认为安徒生的作品《小伊达的花》比其经典作品《丑小鸭》更好,这并不是因为《小伊达的花》"讲花的跳舞会,灌输茫神的思想,实在只因他那非教训的无意思"。"无意思"并非无意义,儿童通过阅读大人看似"无意思"的作品,能够使儿童充满空灵的幻想与快活的嬉笑,让他们"愉快的活动,这便是最大的实益"。在周作人看来,"无意思之意思"的作品算是儿童文学的最上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徒生童话 无意思之 儿童文学理论 文学价值观 周作人
下载PDF
论杨慎、黄峨夫妇的离思之作
9
作者 喻芳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2018年第1期109-115,共7页
杨慎因'议大礼'被谪戍云南永昌卫,终身不得赦免,杨慎、黄峨夫妻也被迫分离三十多年,尝尽离别的悲苦。他们长歌当哭,写下大量的离思之作,真实地记录了他们的情感历程,表现了家庭失和、爱情缺失对男性、女性的不同影响,展现了男... 杨慎因'议大礼'被谪戍云南永昌卫,终身不得赦免,杨慎、黄峨夫妻也被迫分离三十多年,尝尽离别的悲苦。他们长歌当哭,写下大量的离思之作,真实地记录了他们的情感历程,表现了家庭失和、爱情缺失对男性、女性的不同影响,展现了男性、女性在人生痛苦中的不同境遇,更是揭示出女性在封建时代不可逆转的悲剧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黄峨 思之
下载PDF
培养儿童的“沉思之思”——技术统治时代超越技术两重性的可能路径 被引量:6
10
作者 孙蓉鑫 陈乐乐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55,共12页
在当今的技术统治时代,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各个领域。人们对作为教育手段的技术表现出一种乐观和积极的态度。然而,技术具有两重性,它虽然可以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但也会对儿童形成全面的束缚和控制。不过,人之为人的技术本... 在当今的技术统治时代,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各个领域。人们对作为教育手段的技术表现出一种乐观和积极的态度。然而,技术具有两重性,它虽然可以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但也会对儿童形成全面的束缚和控制。不过,人之为人的技术本质又决定了如果我们由此走向盲目抵抗的另一极,仍然是不对的。这就需要我们超越对技术的工具论、计算主义或享用论的狭隘认识,借鉴海德格尔等人的技术哲学,通过一种现象学的还原、建构和解构,走向对技术的“沉思之思”。这本质上是让我们对技术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态度,使我们既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为何需要技术、应该如何发展与运用技术,又不会被技术奴役和控制。幼儿园教育可以通过丰富儿童对自然物的经验、支持儿童动手劳作、开展儿童哲学对话等方式,培植儿童对于“沉思之思”的心理意识萌芽。小学、中学和大学可以继续这种思维方式的培育,直至个体具备成熟的“沉思之思”,以此重建人类与技术出自本然需要的本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统治时代 技术的本质 技术哲学 “沉思之
下载PDF
“情之和”与“思之美”——试论先秦与古希腊和谐意识之异同 被引量:2
11
作者 符亚敏 《贵州社会科学》 2001年第5期55-61,共7页
和谐是中西方古典审美理想的共同凝结 ,但在不同的生存背景下 ,先秦与古希腊发展出内涵极其不同的和谐观。先秦的和谐意识是天人交感合一的和谐 ,用情感去维系 ,而古希腊的和谐意识是冲突斗争中的和谐 ,用理性的不断探求去推动。
关键词 情之和 思之 先秦 古希腊 和谐意识 异同
下载PDF
“子思之儒”学术理路辨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董波 李健胜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1期59-64,共6页
"子思之儒"的文本创作与思想主张中有着三条明确的学术理路:在学术思想的继承方面,将孔子思想条理化、体系化、形而上化是其重要的学术理路;通过在思想观念形成的时代因素方面,引入其他学派的理论框架、思想观念,以丰富儒家思... "子思之儒"的文本创作与思想主张中有着三条明确的学术理路:在学术思想的继承方面,将孔子思想条理化、体系化、形而上化是其重要的学术理路;通过在思想观念形成的时代因素方面,引入其他学派的理论框架、思想观念,以丰富儒家思想;在政治观的表达方面,通过继承先秦贵族政治及其文化传统,将先秦贵族集团限制、消解王权的政治因素转化为儒家以德抗位,要求君王施仁政、尚贤能,并通过教化君子以控御权力的思想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思之儒” 学术理路 五行 先秦贵族政治
下载PDF
“漫话哲学”:无界的运思之路 被引量:1
13
作者 敦鹏 戎军涛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53-56,共4页
哲学人类学告诉人们,人的本质是不确定的,人永远都是一种开放性的存在。作为矛盾化的混合体,"人"通过哲学来揭示自身的奥秘,哲学也以此为己任取得合法性地位。但历史的进程表明,哲学作为"思想中的时代"已经背离了... 哲学人类学告诉人们,人的本质是不确定的,人永远都是一种开放性的存在。作为矛盾化的混合体,"人"通过哲学来揭示自身的奥秘,哲学也以此为己任取得合法性地位。但历史的进程表明,哲学作为"思想中的时代"已经背离了人们对幸福的追求,现实对哲学的质疑已经到了终结哲学的边缘,哲学被逐出了赖以生存的家园。当哲学变得"无家可归"的时候,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哲学本不需要自己的疆界,哲学的本命就是人类对自身的一种无规定的"思",当哲学变得离家出走的时候,也就真正踏上了回家的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知识 智慧
下载PDF
论东亚“近思之学”的文献构建与价值
14
作者 程水龙 曹洁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2-38,共7页
“近思之学”在南宋虽无其名却早有其实,朱熹与吕祖谦合编《近思录》即首次展露“近思之学”的学术思想,东亚汉字文化圈众多学者所论切问近思之学源于此。“近思之学”是建立在关于身心、切于行习基础上的。我国反映该思想的文献建构,... “近思之学”在南宋虽无其名却早有其实,朱熹与吕祖谦合编《近思录》即首次展露“近思之学”的学术思想,东亚汉字文化圈众多学者所论切问近思之学源于此。“近思之学”是建立在关于身心、切于行习基础上的。我国反映该思想的文献建构,坚守朱子主旨,在东亚一直是处于建构该学术思想输出国的地位。后世学者从近思切问出发,建构融会“近思之学”思想的诸多文本适合求学者阅读,也得到朝鲜半岛、日本社会的高度肯定。该思想在古朝鲜、日本的发展与进化,表现为体现该学术思想的名目繁多的文本面世。“近思之学”的实质是入道阶梯构建之学,其文献构建的价值与影响,是东亚其他理学文献无法媲美的,在当下的经济社会仍具有其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朝鲜半岛 日本 “近思之学”
下载PDF
阿伦特无思之恶理论及其价值的思考
15
作者 张永 龙红霞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8期37-39,43,共4页
批判邪恶是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的鲜明主题及其逻辑线索。阿伦特以"根本之恶"来界定德国纳粹体制邪恶,以"平庸之恶"来对应纳粹个体邪恶,勾勒了纳粹邪恶的两个面向。无思的"平庸之恶"提出,支撑了&qu... 批判邪恶是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的鲜明主题及其逻辑线索。阿伦特以"根本之恶"来界定德国纳粹体制邪恶,以"平庸之恶"来对应纳粹个体邪恶,勾勒了纳粹邪恶的两个面向。无思的"平庸之恶"提出,支撑了"根本之恶"悬空的逻辑,架构了无思之恶理论。它的产生不仅厘定了德国纳粹主义与其参与者的罪责,也促使阿伦特于其批判中形成了反抗无思之恶理论,希冀恢复人的思考、意志与判断能力来抵制邪恶,以提升人的自主性、人与人构建的人类复数性的空间。同时,通过阿伦特阐释与探寻邪恶现象与存在,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伦特 思之 理论 价值
下载PDF
对有关性别与科学的智力迷思之批判性反思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小李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35-39,共5页
有关性别与科学的智力迷思主要体现为如下三种观念:大脑存在性别差异,只有抽象思维(男性思维)适合科学学习,以及母性非智性。这些智力迷思与事实真相并不一致,但由于社会性或历史性力量的作用,其影响至今依旧普遍而深刻。批判性地反思... 有关性别与科学的智力迷思主要体现为如下三种观念:大脑存在性别差异,只有抽象思维(男性思维)适合科学学习,以及母性非智性。这些智力迷思与事实真相并不一致,但由于社会性或历史性力量的作用,其影响至今依旧普遍而深刻。批判性地反思有关性别与科学的智力迷思,有助于为女性的科学弱势提供客观而公正的归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差异 科学 智力迷
下载PDF
开端之命运与思之状况
17
作者 苏振甲 《黑河学刊》 2011年第1期34-35,共2页
西方哲学的开端在古希腊,而古希腊哲学论述之基本问题就是:是什么与何以是,前者在追寻实体,而后者在追寻逻各斯。总归是在为世界的这般展开寻找根据。因此,可以说是什么与何以是就是开端之命运,而在这个命运不断展现自己的时候,思代替... 西方哲学的开端在古希腊,而古希腊哲学论述之基本问题就是:是什么与何以是,前者在追寻实体,而后者在追寻逻各斯。总归是在为世界的这般展开寻找根据。因此,可以说是什么与何以是就是开端之命运,而在这个命运不断展现自己的时候,思代替了这个开端成为一个新的命运形态。那么在一种思宰制住世界的前提下,是否能改变思的这一命运身份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斯兰 中道精神 自然观 社会观 人生观 生活方式 开端 命运 思之状况
下载PDF
吴承恩:《西游记》著作权的发现——关于20世纪初小说考据学的省思之一
18
作者 潘承玉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106-110,共5页
百年轮回,有关上个世纪中国小说研究发轫期的回顾,在少数学者中引发了全盘推倒、一切由"我"重来的冲动。然而,以《西游记》著作权的发现为例,平静地省思可以发现,第一代小说研究巨擘的有关考据容有思虑欠周、方法未密、结论... 百年轮回,有关上个世纪中国小说研究发轫期的回顾,在少数学者中引发了全盘推倒、一切由"我"重来的冲动。然而,以《西游记》著作权的发现为例,平静地省思可以发现,第一代小说研究巨擘的有关考据容有思虑欠周、方法未密、结论欠当的地方,但他们将文本和文献结合,确立从文学审美角度去研究文学的原则,在梦呓、臆说为学复行大畅的今天仍然不失路向意义;他们从社会异文化的沦陷中将小说的审美属性抢救回来的良苦用心和功劳,不容后人简单抹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吴承恩 古典小说研究
下载PDF
论孟子难以“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19
作者 尤明庆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35-36,共2页
司马迁《史记·孟荀列传》称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是目前史学界的一般看法。不过由于子思的生卒年已不可考 ,若根据孔子 (公元前 5 5 1~前 4 79年 )和孟子 (公元前 3 72~前 2 89年 )的生卒年限 ,大致可以推断 ,子思离世时... 司马迁《史记·孟荀列传》称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是目前史学界的一般看法。不过由于子思的生卒年已不可考 ,若根据孔子 (公元前 5 5 1~前 4 79年 )和孟子 (公元前 3 72~前 2 89年 )的生卒年限 ,大致可以推断 ,子思离世时其十余岁的年轻弟子 ,在孟子 10岁时也已达到 90岁 ,难以直接向孟子传授知识。因此 ,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儒学
下载PDF
“技术垄断”之思之道路:波兹曼和海德格尔
20
作者 陈皓钰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19-124,共6页
美国著名媒介环境学家尼尔·波兹曼提出的"技术垄断"时代的论点,得出了文化在向技术投降,并沦为技术的奴仆的结论。他通过阐释"技术垄断"提出的背景及其含义,得出了人类文化历史进程可划分成工具使用文化、技... 美国著名媒介环境学家尼尔·波兹曼提出的"技术垄断"时代的论点,得出了文化在向技术投降,并沦为技术的奴仆的结论。他通过阐释"技术垄断"提出的背景及其含义,得出了人类文化历史进程可划分成工具使用文化、技术统治文化、技术垄断文化三个时期的结论。当今世界正在向技术垄断文化的方向发展,人类历史的传统符号、经典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因此波兹曼的媒介批判之路与哲学家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中的哲学思考就成了抵挡这股洪流的人类自我救赎之法门。只有永远地批判、警醒技术可能带来的危害,永远地追问技术的本质,人类才可以保持精神的独立与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垄断 波兹曼 传统符号 技术之 海德格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