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哲学创新”还是理论倒退?——再评张一兵的“思想构境论” 被引量:7
1
作者 王金福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15,共11页
张一兵教授认为,他提出的"思想构境论"是"在提倡创新时代"的一个"哲学创新"。然而,无论是作为解释学还是作为哲学,思想构境论都谈不上有什么理论创新,倒是存在着理论上的倒退。作为解释学的思想构境论,... 张一兵教授认为,他提出的"思想构境论"是"在提倡创新时代"的一个"哲学创新"。然而,无论是作为解释学还是作为哲学,思想构境论都谈不上有什么理论创新,倒是存在着理论上的倒退。作为解释学的思想构境论,其基本立场是主观主义,同时,它的许多解释学观念是陈旧的、落后的、混乱的、错误的。作为哲学的思想构境论,具有历史唯心论的倾向。由于张一兵在研究问题时采取不同的理论立场,他在理论上的倒退就不是坚决的、彻底的,而是?徨的、矛盾的、动摇的、折衷的。坚持思想构境论,就不可能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抛弃思想构境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构境 解释学 哲学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从“深层历史解读”到“思想构境”——由“拟文本”看文本对象在方法论创新尝试中的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贾学军 《晋阳学刊》 CSSCI 2011年第2期59-62,共4页
"拟文本"意指读者在阅读某一文本时,留在文本或摘录式资料上的多种读书批注。它所承载的信息往往是随意与散乱的,缺乏固有的逻辑构架。因此,对拟文本的解读必然要求读者确立对于文本的主导地位,并不可避免地在解读过程中体现... "拟文本"意指读者在阅读某一文本时,留在文本或摘录式资料上的多种读书批注。它所承载的信息往往是随意与散乱的,缺乏固有的逻辑构架。因此,对拟文本的解读必然要求读者确立对于文本的主导地位,并不可避免地在解读过程中体现出理论生产的主体性,这恰恰为"思想构境论"提供了理论印证。"思想构境论"创立的目的就是要告别以还原或者逼近客观性为宗旨的传统文本解读方法,坦然承认任何解读都只是读者的一种"创造性的生产"过程。"拟文本"自身固有的特质与"思想构境论"主观要求之间的契合,凸显了文本对象与解读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历史解读 思想构境 拟文本 文本与方法论
下载PDF
唯物主义的动摇:思想构境论的后马克思主义精神症候——评张一兵教授与王金福教授关于“思想构境论”的争论 被引量:2
3
作者 韩欲立 《晋阳学刊》 CSSCI 2011年第6期50-56,共7页
张一兵教授与王金福教授围绕"思想构境论"展开的争论从微观方面看是围绕文本解释的方法进行的哲学争论,而从宏观上看",思想构境论"折射出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后马克思主义精神症候。分析思想构境论的后马克思主义哲... 张一兵教授与王金福教授围绕"思想构境论"展开的争论从微观方面看是围绕文本解释的方法进行的哲学争论,而从宏观上看",思想构境论"折射出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后马克思主义精神症候。分析思想构境论的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渊源,可以看出思想构境论中混合着存在论的、拉康主义的和马克思主义的等复杂的哲学成分。从本质上看,它放弃了文本解释中主观—客观辩证法的客观维度,而抽象地发展了在文本解读辩证关系中的主体的维度,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抽象方法。但是,思想构境论也是重申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维度的理论契机,学界亟待破除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过度依赖,要积极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维度来把握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马克思主义 拉康哲学 唯心主义 思想构境
下载PDF
构境存在论与思想构境论——兼评张一兵的《回到列宁》 被引量:1
4
作者 尤金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4-46,共3页
思想构境论是张一兵教授在《回到列宁》一书中采用的解读方法。因此,理解这一方法本身就成为理解此书的关键。在张一兵教授看来,思想构境论是其"构境存在论"在文本解读方法论上的"映射",而"构境存在论"... 思想构境论是张一兵教授在《回到列宁》一书中采用的解读方法。因此,理解这一方法本身就成为理解此书的关键。在张一兵教授看来,思想构境论是其"构境存在论"在文本解读方法论上的"映射",而"构境存在论"则是一种关于人的存在方式之总体看法的"存在论"。那么两者关系究竟如何来把握?一方面,可以从"实践场"到"理论框架",追溯此书作者关于构境存在论的最初语境;另一方面,应进一步追寻从构境存在论到思想构境论的理论跃迁所带来的质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构境 存在论 《回到列宁》 实践场 理论框架
下载PDF
“思想构境论”的现实逻辑射线及其隐性的逻辑裂隙--兼评张一兵教授的《回到列宁》 被引量:1
5
作者 林密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4-69,共6页
"思想构境论"是张一兵教授在《回到列宁》中首倡并灵活运用的新文本解读方法。该方法突显了解读者对于文本对象的主导性地位,且并不避讳思想解读过程中的主观性,因而更加重视的是思想史解读过程中所能达及的相对客观性。作者... "思想构境论"是张一兵教授在《回到列宁》中首倡并灵活运用的新文本解读方法。该方法突显了解读者对于文本对象的主导性地位,且并不避讳思想解读过程中的主观性,因而更加重视的是思想史解读过程中所能达及的相对客观性。作者对列宁阅读批注细节的细心捕捉和精到分析,在揭示出列宁哲学研究中强烈的现实旨趣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其"思想构境论"无处不在的现实逻辑射线。但在本书中,作者的这一从现实实践出发的立场并没能贯彻到底,尤其在下篇当中,作者的研究和显性表述似乎对于理论逻辑的内在变迁表示出更为明显的偏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思想构境论"的现实逻辑射线,这种隐性的内在逻辑偏向构成了"思想构境论"的逻辑裂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构境论” 《回到列宁》 现实逻辑射线 逻辑裂隙
下载PDF
论“中国梦”思想构境理论及其话语权 被引量:2
6
作者 秦琳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5年第1期29-31,59,共4页
中国梦思想构境理论是基于张一兵教授的思想构境理论而提出的,是把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思想与思想构境理论相结合,涵盖了中国梦思想及其话语权等内容。中国梦思想构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通过直白而响亮的语言方式,... 中国梦思想构境理论是基于张一兵教授的思想构境理论而提出的,是把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思想与思想构境理论相结合,涵盖了中国梦思想及其话语权等内容。中国梦思想构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通过直白而响亮的语言方式,走入全世界人民尤其是中华儿女的内心。随着世界各国对中国梦的热议,针对中国梦在社会中出现泛化的诟病,有必要使中国梦的话语体系整合起来并系统化,以达到中国梦的内涵同一化,获得国内外学界的认同,并赢得中国梦的国际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梦 思想构境理论 话语权
下载PDF
“思想构境论”想说明什么——答王金福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一兵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3-23,共11页
王金福教授对《回到列宁》一书的批评,其实质是试图将已经超越了解释学语境中的后文本学讨论重新拉回到现代性文本学中。王金福不能理解的地方,是在后现代文本语境中,恰恰是承认认知结果的有限性和主观性,才会反证一种历史性的客观性和... 王金福教授对《回到列宁》一书的批评,其实质是试图将已经超越了解释学语境中的后文本学讨论重新拉回到现代性文本学中。王金福不能理解的地方,是在后现代文本语境中,恰恰是承认认知结果的有限性和主观性,才会反证一种历史性的客观性和真理性,这种新的客观性与真理性正是当代哲学和科学认识论的积极反思的结果。然而,《回到列宁》一书在"构境论"基本观点的表述上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逻辑缺环,即它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衔接。实际上,"构境"理论并没有放弃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或者倒过来说,历史唯物主义恰恰是"构境论"的重要逻辑前提。当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诠释,有可能为"构境论"提供一个重要的现实性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到列宁 解释学 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阐释 历史 思想构境
原文传递
一种主观主义的解释学理论——评张一兵的“思想构境论” 被引量:9
8
作者 王金福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12,共8页
张一兵在其新著《回到列宁》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叫作"思想构樈论"的文本解读理论衔?自己虽然是"从假想的真理向主观构境论后退了",但这种后退是一种真正的理论进步,是"在创新时代的哲学创新"。然而,由... 张一兵在其新著《回到列宁》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叫作"思想构樈论"的文本解读理论衔?自己虽然是"从假想的真理向主观构境论后退了",但这种后退是一种真正的理论进步,是"在创新时代的哲学创新"。然而,由于"思想构境论"的基本思想是认为"阅读的本质不是还原,而是创造",在读者和文本的原意(文本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一切言说都只是说出了自己的思想构建而已,而不是真实地说出了对象;因此,在我看来,"思想构境论"所实现的"后退"不是一种进步,而是一种真正的倒退——从客观主义的解释学立场倒退到了主观主义的解释学立场。张一兵的这种倒退并不是彻底的、坚决的,而是犹豫的、彷徨的,"思想构境论"带有折衷主义的特征。一切主观主义解释学的基本错误,是不符合人类理解实践,包括他们自己的理解实践。为了给马克思主义理解运动和其他理解运动确立一种正确的解释学理论,必须批判包括"思想构境论"在内的主观主义解释学,坚持辩证的、客观主义的解释学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构境论” 解释学 主观主义 客观主义
原文传递
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构境论阐释——张一兵《回到海德格尔——本有与构境》(第一卷)解读
9
作者 袁久红 《哲学分析》 2013年第3期18-29,196,共12页
《回到海德格尔》在海德格尔研究的热浪中向我们扑面而来,别具一格。其独特品格是基于一种原创性学术话语(思想构境论)对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精细复境与重新构境,它颠覆了"常人"对海德格尔的"被理解状态",其本身是... 《回到海德格尔》在海德格尔研究的热浪中向我们扑面而来,别具一格。其独特品格是基于一种原创性学术话语(思想构境论)对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精细复境与重新构境,它颠覆了"常人"对海德格尔的"被理解状态",其本身是一个富有争执性也必遭学术争执的"表现性文本"与"现身性文本"。其主体内容所呈现出的马克思、海德格尔与张一兵三位思想者的跨时空思想对话,体现了在当代哲学的高处重新"回到马克思"、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的卓越努力,它是一道凝聚了高度理论自觉与方法自觉的思想清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此在 存在论 思想构境 本有 解释 实践
下载PDF
构境论与列宁“哲学笔记”研究
10
作者 张一兵 《晋阳学刊》 CSSCI 2011年第2期54-59,共6页
构境论为中国哲学研究界近来新显现出来的一种原创性思想。历史是人类社会存在及其存在方式的结构性延伸,人类社会历史本身就是一种过程性的生活构境进程。一定的社会历史物质生产构序结构生成着人们建构自己的社会生活的一定重构方式,... 构境论为中国哲学研究界近来新显现出来的一种原创性思想。历史是人类社会存在及其存在方式的结构性延伸,人类社会历史本身就是一种过程性的生活构境进程。一定的社会历史物质生产构序结构生成着人们建构自己的社会生活的一定重构方式,而任何一种历史认识都是生活在当下的人们借助于历史记载和古物所进行的重新历史构境的主观显现。所以,思想构境论的基本方法论原则植根于历史构境,也可以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那里找到自己的逻辑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构境 列宁 “哲学笔记” 拟文本 历史
下载PDF
思想史研究对象的远与近--试论《回到列宁》文本解读的方法特质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密 《湖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1-196,共6页
在《回到列宁》一书中,作者运用新近提出的文本解读方法——"思想构境论",对列宁"哲学笔记"中大量的"拟文本"进行了构境式的解读,从而拟现出列宁在研究黑格尔哲学过程中发生的多次重大思想转变和"... 在《回到列宁》一书中,作者运用新近提出的文本解读方法——"思想构境论",对列宁"哲学笔记"中大量的"拟文本"进行了构境式的解读,从而拟现出列宁在研究黑格尔哲学过程中发生的多次重大思想转变和"逻辑异轨"。作为一种新的文本研究方式,"思想构境论"何以实现对传统研究方法与结论的突破是本文的关注焦点。本文拟从作为思想研究对象的文本缘何退隐与凸显这一视角出发,来窥探"思想构境论"这一理论生产方式的特质。进而指出,该方法在强调解读构架的科学性的同时,更突显了解读构架与文本对象的辩证关系,从而告别了以还原或逼近客观性为旨归的旧式文本阅读观,走向了承认主观性与相对客观性的"创造性的生产"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到列宁》“思想构境论”解读 文本情 相对客观性
下载PDF
“拟文本”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思想研究--以张一兵《回到列宁》的文本解读为例
12
作者 付清松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4-99,共6页
"拟文本"是指第一读者在阅读某一文本时,留在原文本或其摘录式资料上的种种符号性批注及其空间布局,甚至还包括批注空白或摘录空白。张一兵的《回到列宁》以"拟文本"为主要解读对象,取决于解读模式和研究方法的变迁... "拟文本"是指第一读者在阅读某一文本时,留在原文本或其摘录式资料上的种种符号性批注及其空间布局,甚至还包括批注空白或摘录空白。张一兵的《回到列宁》以"拟文本"为主要解读对象,取决于解读模式和研究方法的变迁;"拟文本"进一步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中的文本眼界;通过对"哲学笔记"中"拟文本"的解读实验及其基础上的"思想构境",揭示出阅读实践中存在的主客体向度并展示了其互动关系,特别是其中起主导性作用之主体的思想再生产。"拟文本"是对人为的外在文本分类法的一次学术"反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一兵 《回到列宁》“拟文本” 思想构境
下载PDF
列宁阅读黑格尔哲学的初始视界——关于“伯尔尼笔记”前期阅读线索的研究
13
作者 张一兵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20,共10页
列宁对黑格尔哲学研究的前期阅读,总体上是在一种外在的、他性镜像支配下发生的并不成功的思想实验,面对黑格尔的巨型思辨哲学逻辑,列宁依据一个外在的镜像他者,形成了对黑格尔哲学的简单否定性判断,这是一种封闭式的理论回路中所发生... 列宁对黑格尔哲学研究的前期阅读,总体上是在一种外在的、他性镜像支配下发生的并不成功的思想实验,面对黑格尔的巨型思辨哲学逻辑,列宁依据一个外在的镜像他者,形成了对黑格尔哲学的简单否定性判断,这是一种封闭式的理论回路中所发生的假性阅读。而随着阅读与思考的深入,列宁对黑格尔哲学的态度逐步发生了转变,他越是走近黑格尔,由《逻辑学》等文本内在的总体逻辑所产生的新的理论思考场就越使他靠近马克思。这种新的思考与其原有的阅读构架发生了激烈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伯尔尼笔记” 黑格尔哲学 思想构境
下载PDF
“回到”五问
14
作者 王金福 《哲学分析》 2013年第3期30-43,196-197,共14页
在哲学思想史研究方面,张一兵教授的"回到"系列,即《回到马克思》、《回到列宁》、《回到海德格尔》、《文本的深度耕犁》等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现代重要思想家文本的深入解读,对哲学思想史研究做出了重大的学术贡献。但... 在哲学思想史研究方面,张一兵教授的"回到"系列,即《回到马克思》、《回到列宁》、《回到海德格尔》、《文本的深度耕犁》等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现代重要思想家文本的深入解读,对哲学思想史研究做出了重大的学术贡献。但是,他在文本解读的理论上,却提出了"思想构境论",认为理解的本质不是还原而是创造,也就是说,理解不可能回到文本的意义或作者的思想。"思想构境论"是违背人类和他自己的理解实践的。必须在理论上正确认识"回到"的问题。在理论上把握"回到"的问题,就是要搞清楚五个方面的问题:什么是"回到"?什么"回到"?回到什么?能否"回到"?何以可能"回到"?张一兵在"回到"问题的理解上的错误在于:对"回到"只作绝对的理解,没有分清认识的"回到"和理解的"回到",在"回到"的问题上发生主客体错位,否定认识和理解回到对象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学 思想构境 认识 理解
下载PDF
从原初性的外在符合到模拟性的主体反思——现代性文本学与后现代性文本学的差异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晓杰 《晋阳学刊》 CSSCI 2011年第2期66-69,共4页
对于现代性文本学而言,文本虽然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和开放性,但仍然处于一种既定的现成状态。文本背后始终假定原初意义的确定存在,思想的生产机制仍旧局限在非生产性的封闭结构中,以再现对某种原初性目的论的符合。在后现代性文本学的... 对于现代性文本学而言,文本虽然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和开放性,但仍然处于一种既定的现成状态。文本背后始终假定原初意义的确定存在,思想的生产机制仍旧局限在非生产性的封闭结构中,以再现对某种原初性目的论的符合。在后现代性文本学的视域中,文本的既成性与意义的原初性,经由复合性和生产性的发生逻辑,被动态化为一种能指意指的生产过程。思想构境论充分结合了主体的生产性反思与特定历史情境的多元编织。它在去中心的、开放的思想生产过程中,颠覆和超越了真理原像的恒久秩序,并把思想的生成当作主体当下所建构的对文本"原初语境"的拟现,从而指向一种后文本学的主体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性文本学 思想构境 原初性 模拟性
下载PDF
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三种治史路径的反思——打破神性文本观、绽出文本真实
16
作者 吕清平 蔡大平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11,共4页
改革开放以来,无根性危机下催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化,迫使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就如何治史提出各种不同治史路径。在这些途径中,现成性寻求路径、生成性视域融合路径和生产性思想构境论路径是三种具有典型意义的路径。第一种路径在... 改革开放以来,无根性危机下催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化,迫使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就如何治史提出各种不同治史路径。在这些途径中,现成性寻求路径、生成性视域融合路径和生产性思想构境论路径是三种具有典型意义的路径。第一种路径在当代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这种路径的现成性特征使之难以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化的重任。第二种路径虽然具有可行性,但仍然具有"神性"残余。作为后现代性文本观的第三种路径是代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治史的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成性寻求 视域融合 思想构境
下载PDF
《论语》“无友不如己者”的多元阐释与实践的哲学反思
17
作者 朱亚坤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09-217,共9页
学界对《论语》中"无友不如己者"一句的阐释比较多元,除了常见的"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往""不结交不与自己同道的人"和"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三种看法外,还有的从词语翻译和文字断句等角度提出... 学界对《论语》中"无友不如己者"一句的阐释比较多元,除了常见的"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往""不结交不与自己同道的人"和"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三种看法外,还有的从词语翻译和文字断句等角度提出一些新见解。本文尝试从哲学角度针对多元阐释本身加以反思,即从阐释者所分析文本对象的复杂与多元情况,阐释者所进行思想构境的再情境化效果与时代性局限,阐释者所面对、内化和使用之语言的开放性与有限性特点,以及阐释者身处的多重主体间性的境界落差与错位互动等方面做出初步的反身性探讨,一定程度稀释了多元阐释背后的独断论色彩。基此进一步辨析了孔子朋友观的实践性问题,重申儒学思想的生活实践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文本 思想构境 主体间性 多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