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思旧赋》中的行程及作者心态 被引量:1
1
作者 归青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3期35-37,共3页
借叙洛阳之行抒发怀人之念,其中看似矛盾的行程描述,实则是作者悲愤难抑之情的幽微折射。
关键词 思旧赋》 行程 心态
下载PDF
从“不羁”到“逍遥”——试论向秀山阳之行及《思旧赋》的心态史价值
2
作者 余霞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38-42,共5页
在魏晋辞赋文学中,《思旧赋》乃是竹林文学的最后收束。向秀山阳之行有着意味深长的生命仪式的意蕴,其嵇、李并提所体现出的生命哲思,透露出由魏入晋士人从"不羁"走向"逍遥"的精神世界的裂变与调整,在魏晋士人心态... 在魏晋辞赋文学中,《思旧赋》乃是竹林文学的最后收束。向秀山阳之行有着意味深长的生命仪式的意蕴,其嵇、李并提所体现出的生命哲思,透露出由魏入晋士人从"不羁"走向"逍遥"的精神世界的裂变与调整,在魏晋士人心态史上有着值得深究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秀 山阳 思旧赋》 心态史
下载PDF
试论《思旧赋》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3
作者 罗培兰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06-108,共3页
白先勇是前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的儿子,是当今台湾较有影响的当代作家。他的短篇小说《思旧赋》描绘了一个国民党官僚晚年生活的落魄、僚倒和凄凉景况,从这篇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及创作上的某些特点。
关键词 思旧赋》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下载PDF
朝鲜许筠与向秀《思旧赋》之比较
4
作者 王成 《邯郸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73-76,共4页
朝鲜许筠与向秀创作了同题之作——《思旧赋》,二赋有很多共同之处:均化用典故,运用排比、对偶句,增加了赋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二赋亦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赋作的序文所述侧重点不同;向赋含蓄隐晦,寄意遥远;许赋直抒悲愤之情,情感... 朝鲜许筠与向秀创作了同题之作——《思旧赋》,二赋有很多共同之处:均化用典故,运用排比、对偶句,增加了赋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二赋亦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赋作的序文所述侧重点不同;向赋含蓄隐晦,寄意遥远;许赋直抒悲愤之情,情感炽烈。对二赋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拓宽中朝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筠 向秀 思旧赋》 比较 深化
下载PDF
说《思旧赋》
5
作者 成迅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112-113,共2页
向秀《思旧赋》语言精湛,感慨深沉。通过怀念故人,委婉地向世人表明自己出仕西晋之意。
关键词 向秀 思旧赋》 主题
下载PDF
朝鲜许筠与向秀《思旧赋》之比较
6
作者 王成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年第3期58-61,共4页
朝鲜许筠与向秀创作了同题之作——《思旧赋》,二赋有很多共同之处:均化用典故,运用排比、对偶句,增加了赋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二赋亦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赋作的序文所述侧重点不同;向赋含蓄隐晦,寄意遥远,许赋直抒悲愤之情,情感... 朝鲜许筠与向秀创作了同题之作——《思旧赋》,二赋有很多共同之处:均化用典故,运用排比、对偶句,增加了赋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二赋亦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赋作的序文所述侧重点不同;向赋含蓄隐晦,寄意遥远,许赋直抒悲愤之情,情感炽烈。对二赋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拓宽中朝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筠 向秀 思旧赋》 比较 深化
下载PDF
《思旧赋》“方罪于李斯”说辨析
7
作者 马麟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70-75,137,共7页
《思旧赋》以李斯、嵇康并举,历来有两种见解:一以刘勰为代表,认为"向秀之赋嵇生,方罪于李斯";一以黄侃为代表,认为"此言叔夜胜于李相,所谓志远"。但考诸文献,揆诸情理,便可发现这两种说法都值得商榷。因为向秀本... 《思旧赋》以李斯、嵇康并举,历来有两种见解:一以刘勰为代表,认为"向秀之赋嵇生,方罪于李斯";一以黄侃为代表,认为"此言叔夜胜于李相,所谓志远"。但考诸文献,揆诸情理,便可发现这两种说法都值得商榷。因为向秀本意原不含高下之分,嵇康《代秋胡歌诗》更借李斯之事哀叹自身理想的失落。本文证述嵇康、刘勰论李斯之不同,并分析其与时代、理想之关系,冀补前人之所未逮,而为治文史者别进一新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思旧赋》 评价
下载PDF
白居易《思旧》诗背后的道教情怀
8
作者 叶锋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第2期110-113,共4页
通过对《思旧》一诗的分析,探讨中唐文人官僚中的服食风尚、白居易早年炼丹经历与其依旧的道教情怀及内心根源,并由此发现白居易后期诗歌创作的独特个性与审美情趣。
关键词 思旧 道教情怀 贵生 乐生 精神超越
下载PDF
诀别的挽歌——读《思旧赋》
9
作者 胡菊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5期43-44,共2页
向秀的《思旧赋》是文学史上的名篇。然而因其行文多所隐晦且言短情深,给后人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因此关于此赋的主旨历来被诸多揣测。考《思旧赋》写于向秀奉命赴洛之期,亦是其人生转向之际唯一留下的文字,若认为仅仅只是伤时吊友,... 向秀的《思旧赋》是文学史上的名篇。然而因其行文多所隐晦且言短情深,给后人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因此关于此赋的主旨历来被诸多揣测。考《思旧赋》写于向秀奉命赴洛之期,亦是其人生转向之际唯一留下的文字,若认为仅仅只是伤时吊友,而无关乎个体内心之波澜变动实为不合常情。向秀通过此赋传递了身处困境的艰难抉择,幽暗曲折的表达了他面对故友的愧疚之情以及作别理想的决绝之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秀 思旧 诀别 主旨
下载PDF
真情至文 骈体叙事--庾信《思旧铭》的艺术高峰
10
作者 张晓庆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50-54,共5页
庾信《思旧铭》,以“铭”而非“诔”,乃是借铭文永不磨灭的文体意义,以向秀《思旧赋》为精神源头,悼念故人萧永,书写故国历史,微言表达亡国之痛和身世之悲。六朝铭文虽有褒赞警戒、记物写景等多种功能,但往往内容空洞、形式华美。庾信... 庾信《思旧铭》,以“铭”而非“诔”,乃是借铭文永不磨灭的文体意义,以向秀《思旧赋》为精神源头,悼念故人萧永,书写故国历史,微言表达亡国之痛和身世之悲。六朝铭文虽有褒赞警戒、记物写景等多种功能,但往往内容空洞、形式华美。庾信《思旧铭》却能在四六藩篱制约下,书写真情,记录历史巨变,达到了六朝铭文的情感高峰,开拓了骈体铭文叙事的新功能。《思旧铭》的艺术创新有赖于庾信思想自由灵活,有赖于庾信既有前期精湛的艺术准备,又有后期求真的人生境界。庾信顺应历史情境,引领时代思潮,从而使骈体铭文文质彬彬、和谐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庾信 思旧 抒情高峰 骈体叙事
下载PDF
抒情小赋中的精品——向秀《思旧赋》赏析
11
作者 樊丽华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5年第1期38-39,共2页
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曾说过:"年轻时候,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了头却又煞了尾."确实,篇幅简短、寥寥数语是这篇文章突出的特点.序言部分103字,正文部分也只有265字.真可谓... 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曾说过:"年轻时候,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了头却又煞了尾."确实,篇幅简短、寥寥数语是这篇文章突出的特点.序言部分103字,正文部分也只有265字.真可谓惜墨如金,难怪后世读者心中纳闷.而要弄清向秀为何这么做,还需了解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秀 思旧赋》 文学欣赏 表现手法 时代环境
下载PDF
援翰而写心 昆剧《思旧赋》创作寻声
12
作者 俞霞婷 《上海戏剧》 2019年第5期45-46,共2页
《晋书》说:“ 六国多雄士,正始出风流。”有学者认为,“魏晋风流”是中国的人文觉醒。就历史而言,魏晋是个乱世,神州板荡,生灵涂炭;就文化而言,魏晋是个花园,文艺勃兴,群星璀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竹林七贤”,独立自由、放达脱俗,犹... 《晋书》说:“ 六国多雄士,正始出风流。”有学者认为,“魏晋风流”是中国的人文觉醒。就历史而言,魏晋是个乱世,神州板荡,生灵涂炭;就文化而言,魏晋是个花园,文艺勃兴,群星璀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竹林七贤”,独立自由、放达脱俗,犹如古今文人的一面镜子,至今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风流 竹林七贤 人文觉醒 《晋书》 思旧赋》 放达 群星璀璨
下载PDF
赋短情长——读向秀《思旧赋》(并序)
13
作者 曹远 《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2001年第2期29-30,共2页
赋,从字面上看,有“铺陈其事”之义。汉代的郑玄在《毛诗正义,关雎传疏》中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搞文,体物写志也。”这里所说的“铺”或“铺陈”,是指铺张描写的... 赋,从字面上看,有“铺陈其事”之义。汉代的郑玄在《毛诗正义,关雎传疏》中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搞文,体物写志也。”这里所说的“铺”或“铺陈”,是指铺张描写的文学手法。《汉书,艺文志》称“不歌而诵,谓之赋”,这说明赋只适于口诵,而不同于古代诗歌能够配乐歌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秀 思旧赋》 司马氏 山涛 吕安 日影 统治者 《黍离》 稽康 大赋
下载PDF
短歌微吟 哀思千古——向秀《思旧赋》赏析
14
作者 次仁吉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第5期196-197,共2页
《思旧赋》是向秀为了悼念被司马光所杀的嵇康、吕安而作的一篇抒情短赋,其文并序虽只有寥寥几行,却寄托着作者对昔日友人的无限哀思和他作为一名士人不得不隐饰自己的情感而走向与政治合作的无奈.全文字字血泪,掷地有声,令读过者莫不... 《思旧赋》是向秀为了悼念被司马光所杀的嵇康、吕安而作的一篇抒情短赋,其文并序虽只有寥寥几行,却寄托着作者对昔日友人的无限哀思和他作为一名士人不得不隐饰自己的情感而走向与政治合作的无奈.全文字字血泪,掷地有声,令读过者莫不为之慨然而叹,抑郁感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嵇康 向秀 思旧赋》
下载PDF
长序而小构 语平而情哀——《思旧赋》赏析
15
作者 唐艳梅 周卓敏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9年第1期13-14,共2页
《思旧赋》是文学史上的怀旧名篇,序言占用了全文五分之二的篇幅。作品用一个“情”字将创作缘起(序)、“黍离之悲”、失友之痛、余生之慨贯通。造成这种“长序而小构”特殊章法的原因乃是当时的政治高压。
关键词 思旧赋》 长序小构 悲哀之情 政治高压
下载PDF
以家庭衰落写历史变迁——《思旧赋》与《喧哗与骚动》之比较
16
作者 杨彦玲 《语文知识》 2010年第2期31-34,共4页
中国作家白先勇和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创作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通过《思旧赋》和《喧哗与骚动》来作一比较。这两部作品在主题、切入角度、人物设置及作家的情感倾向上都有相似之处。但是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和不同的人生经历,两人的创作... 中国作家白先勇和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创作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通过《思旧赋》和《喧哗与骚动》来作一比较。这两部作品在主题、切入角度、人物设置及作家的情感倾向上都有相似之处。但是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和不同的人生经历,两人的创作又呈现出差异:亲历巨变使白先勇对人世的沧桑和命运的无常有更多的体会,而远距离的观照使福克纳获得了更客观更广阔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旧赋》 《喧哗与骚动》 比较
下载PDF
林下之游的终结与向秀《思旧赋》 被引量:3
17
作者 顾农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28-33,共6页
七贤的竹林之游到正始十年(249)初的高平陵之变即告结束。尽管此时司马懿已一举彻底消灭了曹爽集团,控制住中央政权,但是在中央和地方还有一批拥护曹氏皇室、反对司马氏的力量,叛乱和阴谋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层出不穷。政局动荡,... 七贤的竹林之游到正始十年(249)初的高平陵之变即告结束。尽管此时司马懿已一举彻底消灭了曹爽集团,控制住中央政权,但是在中央和地方还有一批拥护曹氏皇室、反对司马氏的力量,叛乱和阴谋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层出不穷。政局动荡,不同思想倾向的成员各走各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旧赋》 向秀 嵇康 艺术风格
原文传递
怀旧空吟闻笛赋——唐人对向秀及其《思旧赋》的接受
18
作者 邓溪燕 《求索》 CSSCI 2014年第3期126-129,共4页
《思旧赋》是关于竹林之游的文学记忆,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怀旧经典。唐人怀旧诗文中常引向秀及其《思旧赋》为典故,唐人赋作中有接受《思旧赋》的篇章,唐诗对《思旧赋》的接受亦值得关注。从唐人对向秀《思旧赋》的接受,可见中国传统文... 《思旧赋》是关于竹林之游的文学记忆,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怀旧经典。唐人怀旧诗文中常引向秀及其《思旧赋》为典故,唐人赋作中有接受《思旧赋》的篇章,唐诗对《思旧赋》的接受亦值得关注。从唐人对向秀《思旧赋》的接受,可见中国传统文学怀旧母题的传承与流变,也可见诗赋之间的互渗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秀 思旧赋》 唐人 接受
原文传递
短歌别,暗夜光--读向秀《思旧赋》
19
作者 米晓燕 《文史知识》 2022年第4期41-44,共4页
景元四年(263)的一天,四十岁的嵇康在刑场上“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从此“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潇洒瞬间就定格在历史的画廊中,成就了“魏晋风度”这个词。千百年来,人们回看这一段乱世,在兵荒马乱之中居然看到了美,看... 景元四年(263)的一天,四十岁的嵇康在刑场上“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从此“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潇洒瞬间就定格在历史的画廊中,成就了“魏晋风度”这个词。千百年来,人们回看这一段乱世,在兵荒马乱之中居然看到了美,看到了风度,看到了暗夜里的微光。这一切应归功于那个叫作向秀的人,在嵇康行刑的第二年写了这篇《思旧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风度 思旧赋》 嵇康 第二年 景元四年
原文传递
自悼与自伤:清初文人的自我书写
20
作者 陈丹丹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6年第1期50-56,共7页
本文通过细读清朝初年汉族文人之自我书写,审视明清易代之际的文人心态与文学表达。明代覆亡之后,文人将自我感受化入多种体裁,包括自叙传、自题小像、自为墓志铭等等。井喷的自我表达背后,隐藏着对自我身份的质疑与自我命名的艰难。文... 本文通过细读清朝初年汉族文人之自我书写,审视明清易代之际的文人心态与文学表达。明代覆亡之后,文人将自我感受化入多种体裁,包括自叙传、自题小像、自为墓志铭等等。井喷的自我表达背后,隐藏着对自我身份的质疑与自我命名的艰难。文人于自哀与自悼中,充分传递着痛感、耻感,以及遭遇时间与历史双双放逐的被弃置感。遗民的历史焦虑引发对自我的不断拷打;而后者也借此凝固时间,于历史的灰烬中,铸就过往的废墟与文人时间感的停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易代 清初文人 自叙传 思旧 追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