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思辨的思维性质及其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
作者 杨耀坤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1期1-6,共6页
本文分析了对思辨的各种传统的和现今流行的理解,并将思辨划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在认识论的根本立场上体现出非经验性的思辨;二是仅仅在方法论意义上体现出非经验性的思辨。两类思辨均具有:(1)思维内容的非经验性;(2)思维形式... 本文分析了对思辨的各种传统的和现今流行的理解,并将思辨划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在认识论的根本立场上体现出非经验性的思辨;二是仅仅在方法论意义上体现出非经验性的思辨。两类思辨均具有:(1)思维内容的非经验性;(2)思维形式的超逻辑性;(3)思维程序采取从一般到个别的方式。这些特征正是科学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这决定了思辨同创造想象一道,成为科学创造基本的思维形式之一,同时决定了思辨优于创造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辨 思维性质 创造功能
下载PDF
化学的物质性质思维及其教学 被引量:2
2
作者 吴俊明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10,共8页
化学的物质性质思维的教学意义。性质与物质性质思维的界定。物质性质的认知思维;物质性质的归类思维;物质性质的探因溯源思维;物质性质的应用思维。物质性质思维的主要问题与内容结构。物质性质思维的深化发展。物质性质认知思维的教学... 化学的物质性质思维的教学意义。性质与物质性质思维的界定。物质性质的认知思维;物质性质的归类思维;物质性质的探因溯源思维;物质性质的应用思维。物质性质思维的主要问题与内容结构。物质性质思维的深化发展。物质性质认知思维的教学;物质性质探因溯源思维的教学;物质性质优化思维的初步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思维 物质性质 物质性质思维 化学教学 现代化学
下载PDF
《易经》的思维模式与心态追求
3
作者 孙希国 张德春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1期66-71,共6页
《易经》是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可是,我们的祖先究竟为什么要建构这样一个繁密的体系呢?如果我们能从《易经》的思维模式和心态追求方面予以考虑,就不但可以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而且还能够发现《易经》在中国哲坛和思维... 《易经》是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可是,我们的祖先究竟为什么要建构这样一个繁密的体系呢?如果我们能从《易经》的思维模式和心态追求方面予以考虑,就不但可以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而且还能够发现《易经》在中国哲坛和思维发展史中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模式 改造客观世界 主体精神 中国传统哲学 思维发展 思维程式 意谓 现实生活 思维性质 易经
下载PDF
因果共识性探略
4
作者 周敦耀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6期22-26,共5页
因果共识性是指人们经由习惯性的经验认知的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心理。区域性的因果共识形塑了现代化的区域模式,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创新。万物有灵论、巫术说、“集体表象”说是人类学研究中对因果共识性的最早表述,有着追溯制度模... 因果共识性是指人们经由习惯性的经验认知的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心理。区域性的因果共识形塑了现代化的区域模式,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创新。万物有灵论、巫术说、“集体表象”说是人类学研究中对因果共识性的最早表述,有着追溯制度模式原始起源的意义。社会学上研究,无论是迪尔凯姆、韦伯,抑或是帕累托,都是这样或那样地与探讨西方现代化模式相关的。亚洲模式的现代化是在与西方模式相抗衡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不能排斥社会主义的传统与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因果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共识性 区域模式 人类学 原始思维性质 社会学 社会主义传统
下载PDF
Discussion on the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sychology of creative thinking
5
作者 Guohong CU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4年第7期142-144,共3页
intellectual and non-intellectual factors are the two basic elements of talent qualities. With the deepening of talent studies, there is growing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t role of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on a person... intellectual and non-intellectual factors are the two basic elements of talent qualities. With the deepening of talent studies, there is growing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t role of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on a person's talent. Psychological research tells us that there is no big difference in people' s innate intellectual, but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in non-intellectual factors, which lead to different career achievements. Non-intellectual factors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a creative tal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PSYCHOLOGY creative thinking
下载PDF
基于“结构、性质、应用”的大概念教学——以“乙醇和乙酸”为例
6
作者 廖伟梁 王怀文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24年第35期22-27,共6页
以大概念统领单元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形成学科思维模型,促进核心素养落地。以“乙醇与我们的幸福生活”为主题情境,整体规划包含三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在问题解决中逐步形成“结构、性质、应用”三位一体的思维模型,引导学生运用该模型... 以大概念统领单元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形成学科思维模型,促进核心素养落地。以“乙醇与我们的幸福生活”为主题情境,整体规划包含三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在问题解决中逐步形成“结构、性质、应用”三位一体的思维模型,引导学生运用该模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认识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性质、应用”思维模型 大概念教学 乙醇和乙酸
原文传递
思维图式的虚拟测验
7
作者 王传旭 邱章乐 《思维科学通讯》 2010年第2期15-26,共12页
本文介绍了思维图式的概念及其在思维体系中的重要性,重点研究了思维图式的虚拟情境测验的特征和设计技术。从电脑动画和心理测量二个方面规划思维图式的虚拟情境测验样式;本文还以当今测量学界最有影响的经典测量理论(CTT)、概化... 本文介绍了思维图式的概念及其在思维体系中的重要性,重点研究了思维图式的虚拟情境测验的特征和设计技术。从电脑动画和心理测量二个方面规划思维图式的虚拟情境测验样式;本文还以当今测量学界最有影响的经典测量理论(CTT)、概化理论(GT)和项目反应理论(IRT)等二大理论作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创立网络环境下思维图式的虚拟情境测验的当代数学模型,藉以构筑思维图式的虚拟情境测验的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图式虚拟情境测验类型性质法则
原文传递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8
作者 邓妍 《数理化学习》 2008年第12期67-68,共2页
一、促使学生思维发散化,多样化学生的创造性不一定都是逻辑思维迸发出的创新火花,不少是由具有直觉逻辑思维性质的"心血来潮"激发出来的灵感.它往往是在热烈的互动氛围中和相互议论的启迪下产生出来,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化学教学 培养学生 学生学习 创新精神 创造性思维 创新意识 逻辑思维 互动氛围 思维性质
原文传递
创造学讲座(三)
9
作者 庄寿强 《当代矿工》 1998年第7期17-19,共3页
创造性思维训练 从某种意义上讲,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一个不善于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人,根本就谈不上发 挥他自己的创造力。 狭义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指的是发散性思维。从恩维的角度分析,现在的大、中、小学生所接受的各种教育和训练,... 创造性思维训练 从某种意义上讲,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一个不善于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人,根本就谈不上发 挥他自己的创造力。 狭义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指的是发散性思维。从恩维的角度分析,现在的大、中、小学生所接受的各种教育和训练,绝大部分都属于集中性思维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训练 创造学 发散性思维 发散点 训练题 习惯性思维 创造力 讲座 设想出 思维性质
原文传递
表征浓硫酸特性的可视化创新教学设计
10
作者 吴文中 沈彩娣 叶望尧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23年第1期17-21,共5页
浓硫酸教学知识落点主要是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教科书通过“黑面包”和“铜与浓硫酸共热反应”两个经典实验予以表征,但无法呈现浓硫酸与稀硫酸性质不同的内在原因。通过设计浓硫酸浓度逐渐变小的“黑面包实验”以及稀硫酸浓度逐... 浓硫酸教学知识落点主要是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教科书通过“黑面包”和“铜与浓硫酸共热反应”两个经典实验予以表征,但无法呈现浓硫酸与稀硫酸性质不同的内在原因。通过设计浓硫酸浓度逐渐变小的“黑面包实验”以及稀硫酸浓度逐渐变大的铜与硫酸反应等创新性实验,展示从不同视角表征浓硫酸特性的可视化教学设计片段,以期帮助学生从物质组成和结构视角感悟浓硫酸与稀硫酸在微观上的本质差异,实践和发展“组成-结构-性质”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硫酸性质思维可视化 创新实验设计 认识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