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言与思辨——西方思想家和汉学家对汉语结构的早期思考 被引量:3
1
作者 方维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8-136,160,共9页
欧洲人在明末清初对汉语的最初印象,是后来人考察汉语的起点,一些观点甚至延续了几个世纪,比如:汉语简略生动,但语焉不详;又如:汉字丰富多彩,却资源不足。之后,洪堡从其语言哲学理论出发,追究"汉语精神"亦即汉语与思辨的关系... 欧洲人在明末清初对汉语的最初印象,是后来人考察汉语的起点,一些观点甚至延续了几个世纪,比如:汉语简略生动,但语焉不详;又如:汉字丰富多彩,却资源不足。之后,洪堡从其语言哲学理论出发,追究"汉语精神"亦即汉语与思辨的关系,认为汉语不追求语法上的精确概念,他的价值判断倾向于西方语言的精确性和逻辑性。洪堡之后的一个典型的西方观点是:汉语因为汉字结构而不太适合于抽象思维,更有利于直观的形象思维;中国思维较多地带有审美和伦理色彩,缺乏理论性和思辨性,汉语特性使哲学思考充满模糊性。而所谓欧化文法的精确性和逻辑性,在20世纪的中国得到不少新文化、新文体倡导者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结构 汉语精神 中国思维 思辨形式 中西语言比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