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冠脉缺血综合症患者血浆内皮素和内啡肽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林朝胜 王凯庚 +1 位作者 赵凯 贺顺川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缺血综合征 (ACIS)几种血浆介质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6 5例 ACIS患者被分为 AMI组(4 3例 )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2 2例 ) ,于其发病后 12、 14、 48小时和 2 0天检查血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内皮素 (ET)、β内啡...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缺血综合征 (ACIS)几种血浆介质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6 5例 ACIS患者被分为 AMI组(4 3例 )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2 2例 ) ,于其发病后 12、 14、 48小时和 2 0天检查血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内皮素 (ET)、β内啡肽 (β- EP)水平。结果 :ET峰值 :AMI组、心绞痛组分别为发病 12小时的 2 88.4± 80 .6 pg/ml,2 45 .1± 6 3.4pg/ml;β- EP峰值 :AMI组为 2 4小时的 2 10 .9± 5 0 .2 pg/ml,心绞痛组为 12小时的 15 4.2± 47.6 pg/ml;CK-MB>15 0 U/L 组 :β- EP2 40 .5± 42 .6 pg/ml,ET30 2 .4± 5 8.1pg/ml,明显高于 CK- MB<10 0 U/L组的 (P<0 .0 5 )。心功能 级患者 :β- EP 2 48.6± 2 7.3pg/m l,ET 311.6± 45 .2 pg/ml,明显高于心功能正常组 (P<0 .0 5 )。结论 :(1) ACIS发病后 β- EP在 2 4小时达到峰值 ,升高程度与心肌缺血坏死程度有关 ,它是 AMI后心衰的病理性介质之一 ;(2 ) ACIS发病后 ET迅速升高 ,12小时达到峰值 ,是急性损伤时的一种内源性致病因子 ,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和血小板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缺血综合征 内皮素 内啡肽 ACIS 心肌酸激酶同工酶
下载PDF
宣痹化瘀解毒方对急性冠脉缺血模型大鼠心肌酶、血脂及心肌组织中V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马敏 罗赤峰 罗莲 《中国中医急症》 2019年第10期1743-1746,共4页
目的观察宣痹化瘀解毒方对急性冠脉缺血模型大鼠心肌酶、血脂及心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冠脉结扎法建立急性冠脉缺血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干预组和阳性组,每组10只,对... 目的观察宣痹化瘀解毒方对急性冠脉缺血模型大鼠心肌酶、血脂及心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冠脉结扎法建立急性冠脉缺血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干预组和阳性组,每组10只,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干预组给予宣痹化瘀解毒方灌胃,阳性组给予复方丹参片灌胃,2周后比较损伤面积、心肌细胞病理变化、心肌酶指标和血脂指标变化,以及心肌组织VEGF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心肌细胞结构完整,细胞排列整齐;模型组细胞界限不清,排列紊乱,部分核溶解,横纹消失,呈片状坏死,炎细胞浸润,间质炎细胞浸润;干预组和阳性组心肌损伤减轻,炎细胞浸润和炎细胞浸润明显减轻。干预组和阳性组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显著低于模型组(P <0.05)。干预组和阳性组三酰甘油(TAG)、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低于模型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高于模型组(P <0.05)。干预组和阳性组心肌组织VEGF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P <0.05)。结论宣痹化瘀解毒方可显著改善急性冠脉缺血模型大鼠损伤面积和组织,改善心肌酶和血脂指标,其机制可能与上调心肌组织VEGF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缺血 宣痹化瘀解毒方 心肌酶 血脂 VEGF 大鼠
下载PDF
急性冠脉缺血综合征病人预后因素的评估
3
作者 郭然 白小涓 +3 位作者 于亚媛 徐健 齐国先 姜欣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7-199,202,共4页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缺血综合征患者的基本特征与预后因素的关系。方法 :入选 15 0例因急性缺血性胸痛而住院的患者 ,对其基本特征及接受不同治疗手段后 7d、6个月的病死率及重大心脏事件发生率进行问卷调查登记及电话随访 ,并做统计学...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缺血综合征患者的基本特征与预后因素的关系。方法 :入选 15 0例因急性缺血性胸痛而住院的患者 ,对其基本特征及接受不同治疗手段后 7d、6个月的病死率及重大心脏事件发生率进行问卷调查登记及电话随访 ,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1)入选患者平均年龄 (6 0 .9± 9.8)岁 ,其中男患占 5 5 .2 % ;诊断为不稳定心绞痛者 134人 ,占 89.3% ,非Q波心肌梗死者 15人 ,占 10 .0 % ;(2 )住院期间 ,行冠脉造影者 6 8人 ,其中接受PTCA治疗者 35人 ;住院期间 ,发生心肌梗死 11例 (占 7.3% ) ,出现心衰 8例 (5 .3% ) ,死亡 5例 (3.3% ) ;(3)与 7d病死率独立相关的预后因素依次为心肌梗死病史、住院期间出现再梗塞 ;(4 )与 6个月病死率独立相关的预后因素依次为载脂蛋白B >1.10 g/L、年龄 >6 5岁、心肌梗死病史及再梗塞病史。 结论 :急性冠脉缺血综合征的危险性可以通过其基本特征及预后因素的评估 ,早期采取恰当的治疗手段可明显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缺血综合征 病人 预后因素 载脂蛋白B
下载PDF
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冠脉缺血综合征中的应用
4
作者 曹雪滨 黄河玲 沐贤友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364-366,共3页
关键词 Ⅱb/Ⅲa受体拮抗剂 急性冠脉缺血综合征 治疗 应用
下载PDF
酒精戒断综合征相关急性冠脉缺血事件临床特征及相关文献复习 被引量:4
5
作者 来丹 李轶雯 +5 位作者 祖凌云 张媛 张燕辉 冯新恒 高炜 郭丽君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3-137,共5页
目的探讨酒精戒断综合征(alcoholicwithdrawalsyndrome,AWS)相关急性冠脉缺血事件病例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1例酒精戒断状态下发生急性冠脉缺血事件患者的临床特征,结合该病例在我院的诊疗经历并复习... 目的探讨酒精戒断综合征(alcoholicwithdrawalsyndrome,AWS)相关急性冠脉缺血事件病例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1例酒精戒断状态下发生急性冠脉缺血事件患者的临床特征,结合该病例在我院的诊疗经历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结果截至目前,已发表的AWS相关急性冠脉缺血事件的个案报道共11篇,其临床症状不甚典型,多存在动态心电图演变及不同程度的心肌酶谱升高。结论AWS相关急性冠脉缺血事件的发生可受交感神经异常激活、心脏小血管病变等多种因素影响,治疗方面尚无统一观点,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经对症支持及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心功能可得到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戒断综合征(AWS) 急性冠脉缺血事件 临床特征 急性冠脉综合征
下载PDF
缺血预处理对兔冠脉急性缺血再灌注期间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6
作者 车玉英 贾国良 陈士良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0期1844-1846,共3页
目的 研究缺血预处理 (IPC)对实验性冠脉急性缺血再灌注期间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及腺苷的作用 .方法 建立兔在体心脏缺血预处理模型 (n=14 ) ,用智能血液凝仪测定血小板聚集率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心肌组织及血液腺苷含量 .结果  IPC组... 目的 研究缺血预处理 (IPC)对实验性冠脉急性缺血再灌注期间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及腺苷的作用 .方法 建立兔在体心脏缺血预处理模型 (n=14 ) ,用智能血液凝仪测定血小板聚集率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心肌组织及血液腺苷含量 .结果  IPC组缺血再灌注期间血小板聚集率无明显升高 ,与缺血前比较 (P>0 .0 5 )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0 .0 1) ,IPC组血液腺苷含量 (3.0 1± 0 .0 2 ) mg· L- 1 高于对照组(2 .2 5± 0 .19) mg· L- 1 (P<0 .0 5 ) ;心肌腺苷含量 (0 .85±0 .0 4 ) m g· g- 1与对照组 (0 .2 7± 0 .0 2 ) mg· g- 1比较差异显著 (P<0 .0 1) ,缺血前静滴腺苷可使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下降 .结论  IPC可使实验性冠脉急性缺血再灌注期间血液和心肌腺苷含量明显升高 ,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下降 ,而腺苷参与了IPC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 冠脉急性缺血 动物实验 再灌注期间 血小板聚集率 影响
下载PDF
缺血修饰白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闫菲 陈魁 《医学与哲学(B)》 2013年第8期54-56,共3页
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是一种反映急性心肌缺血的新的生化标志物,具有灵敏度高、阴性预测值高、时间窗窄等优点,是第一个经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销售的心肌缺血标志物。近年来诸多研究证明缺血修饰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诊... 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是一种反映急性心肌缺血的新的生化标志物,具有灵敏度高、阴性预测值高、时间窗窄等优点,是第一个经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销售的心肌缺血标志物。近年来诸多研究证明缺血修饰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指导治疗以及评估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检测心肌缺血的生化标志物。本文就IMA的形成机制、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等方面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修饰白蛋白 临床应用 急性冠脉综合征
下载PD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in the older adults 被引量:6
8
作者 Xuming DAI Jan Busby-Whitehead Karen P Alexander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01-108,共8页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emains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in the developed world. Advanced age is the single strongest risk factor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and independent predictor for poor outcomes follow...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emains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in the developed world. Advanced age is the single strongest risk factor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and independent predictor for poor outcomes following a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ACS refers to a spectrum of conditions compatible with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 and/or infarction due to various degrees of reduction in co- ronary blood flow as a result of plaque rupture/erosion and thrombosis formation or supply and demand mismat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GING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Older adults Risk assessment
下载PDF
Effect of coronary artery revascularization on in-hospital outcomes and long-term prognoses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 prior ischemic stroke
9
作者 Bo-Yu LI Xiao-Ming LI +3 位作者 Yan ZHANG Zhan-Yun WEI Jing LI Qi HUA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45-151,共7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coronary artery revascularization therapies (CART), includ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and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can improve the in-hospital and...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coronary artery revascularization therapies (CART), includ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and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can improve the in-hospital and long-term outcomes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patients with prior ischemic stroke (IS). Methods A total of 387 AMI patients with prior IS were enrolled consecutively from January 15, 2005 to December 24, 2011 in this cohort study. All patients were categorized into the CART group (n = 204) or the conservative medications (CM) group (n = 183). In-hospital cardiocerebral events and long-term mortality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an average follow-up of 36 months were recorded by 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s and compared by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the Cox regression model. Results The CART patients were younger (66.5 ± 9.7 years vs. 71.7 ± 9.7 years, P 〈 0.01), had less non-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11.8% vs. 20.8%, P = 0.016) and more multiple-vascular coronary lesions (50% vs. 69.4%, P = 0.031). The hospitalization incidence of cardiocerebral events in the CART group was 9.3% while 26.2% in the CM group (P 〈 0.01). CART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risk of in-hospital cardiocerebral events by 65% [adjusted odds ratio (OR) = 0.35, 95% CI: 0.13-0.92]. By the end of follow-up, 57 cases (41.6%) died in CM group (n = 137) and 24 cases (12.2%) died in CART group (n = 197). Cox regression indicated that CART decreased the long-term mortality by 72% [adjusted hazard ratio (HR) = 0.28, 95% CI: 0.064).46], while categorical analysis indicated no s{gnificant dif- ference between PCI and CABG. Conclusions CART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improving the in-hospital and long-term prognoses for AMI patients with prior 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nservative medications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oronary artery revascularization Ischemic strok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