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3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诊断价值
1
作者 张俊凤 李玉恩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第3期3-4,共2页
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预后差,死亡率高死亡率高达70%~80%。因此,早期明确诊断并采取有效治疗对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1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探讨超声心动图对急性... 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预后差,死亡率高死亡率高达70%~80%。因此,早期明确诊断并采取有效治疗对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1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探讨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急性心肌 间隔穿孔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2
作者 蔡娟 朱琳琳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468-474,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发生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VSR)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入选2010年12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明确诊断为AMI的患者4221例,其中发生VSR的患者5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发生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VSR)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入选2010年12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明确诊断为AMI的患者4221例,其中发生VSR的患者50例(VSR组),按照1∶10匹配原则,随机选取未发生室间隔穿孔(且未发生左心室游离壁破裂)的患者500例作为非VSR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1)AMI患者中出现VSR的风险为1.18%。(2)与非VSR组相比,VSR组女性患者较多,前壁心肌梗死较多,心功能更差,院内病死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1例(82.0%)患者VSR发生在AMI起病1周之内,其中12例(24%)24 h内发生VSR;7例(14%)发生于1~2周之间。(4)Logistic回归发现:女性(HR=8.451,95%CI:3.433~20.807,P<0.001)、累及前壁心肌梗死(HR=3.069,95%CI:1.051~8.962,P=0.040)、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HR=10.412,95%CI:1.057~102.525,P=0.045)、入院前胸痛时间大于37 h(HR=6.953,95%CI:2.778~17.405,P<0.001)和就诊时心率快(大于均值80.88次/min)(HR=3.293,95%CI:1.186~9.142,P=0.022)。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VSR的风险约为1.18%,而且通常发生在心肌梗死1周内。VSR的危险因素包括累及前壁的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入院前胸痛时间大于37 h和就诊时心率快,而男性是AMI患者VSR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间隔穿孔 手术治疗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方臻飞 黄亿源 +7 位作者 胡信群 沈向前 唐建军 李江 吕晓玲 赵延恕 周胜华 胡连根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9-152,共4页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发生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疗效及作用.方法 对我院心内科2007-07~2012-04收治的20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发生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疗效及作用.方法 对我院心内科2007-07~2012-04收治的20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其中14例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IABP支持,其即刻血流动力学改善率为57.1%,3例行介入封堵术,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均存活;1例病情稳定出院,其余6例于住院期间死亡.结论 IABP在抢救AMI后VSR患者时能够暂时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为手术争取时间,最终降低病死率,是手术前重要的过渡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AMI) 间隔穿孔(VSR)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7
4
作者 李志强 吕峰 +4 位作者 许建屏 孙寒松 宋云虎 王巍 朱晓东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426-429,共4页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外科手术治疗的时机和方法。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外科治疗2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61.77岁。前室间隔穿孔18例,后室间...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外科手术治疗的时机和方法。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外科治疗2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61.77岁。前室间隔穿孔18例,后室间隔穿孔4例,均合并室壁瘤。22例患者均行室间隔穿孔修补术及室壁瘤切除术,16例患者同期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移植血管2.11±1.57支。结果围术期死亡2例(9.09%),其中1例术后死于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死于大面积脑栓塞。其余20例患者均治愈出院,出院时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4例,Ⅱ级12例,Ⅰ级4例。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未发现有室间隔残余分流,有轻度二尖瓣反流2例。术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小(50.27±5.33mmvs.57.94±6.79mm,t=4.437,P=0.000)。随访16例,随访时间3~24个月(13.9±6.5个月),失访4例。随访期间无晚期死亡,无心血管事件发生。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11例,Ⅰ级5例。超声心动图提示:LVEDD与术前比较明显缩小(49.50±4.66mm vs.57.94±6.79mm,t=5.041,P=0.000),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明显提高(55.08%±6.72%vs.45.57%±11.31%,t=2.719,P=0.013)。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掌握适当的手术时机、完善的术前准备、积极的围手术期治疗、正确的手术方法和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穿孔 心肌 外科手术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4
5
作者 蔡俊锋 赵强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8-15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间隔穿孔(VSR)的外科治疗方法和结果。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的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62~74岁,平均年龄67.5岁,均有急性心肌梗死史,4例有高血压病史,2例有...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间隔穿孔(VSR)的外科治疗方法和结果。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的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62~74岁,平均年龄67.5岁,均有急性心肌梗死史,4例有高血压病史,2例有糖尿病史,6例合并室壁瘤。心功能NYHAⅢ级6例,Ⅳ级2例。术前射血分数(EF)值33%~71%,平均54.5%。患者心肌梗死至手术的间隔时间平均为5.4周。所有患者均采用牛心包补片旷置室间隔穿孔,7例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平均2.7支/例。结果:手术死亡2例,死亡率25%。其中1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于术后32 d死亡,另1例因肾功能不全于术后6 d死亡。存活6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3.2个月,无晚期死亡,无心血管事件。心功能NYHAⅠ级5例,Ⅱ级1例。术后EF值50%~66%,平均58.3%。结论:掌握适当的手术时机、完善的术前准备、积极的围手术期治疗、准确的手术操作和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能有效地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死亡率,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间隔穿孔 外科治疗
下载PDF
心脉隆注射液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赵玲 李凤德 李勇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4期2169-2171,共3页
目的观察心脉隆注射液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8年7月29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14例)与对照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保守治疗,并在常规治疗... 目的观察心脉隆注射液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8年7月29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14例)与对照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保守治疗,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静脉输注心脉隆注射液。比较两组心功能疗效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64.3%,高于对照组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存活病人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脉隆注射液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能够改善病人急性期心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间隔穿孔 心脉隆注射液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N-末端B型利钠肽原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并室壁瘤形成1例
7
作者 吴晓岩 王莎莎 +1 位作者 袁彬彬 李丽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324-1324,共1页
关键词 急性心肌 间隔穿孔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汉美 孙晓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98-400,F0003,共4页
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后严重并发症之一,约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1%~2%。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一旦穿孔发生后往往迅速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而致死亡。手术治疗是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手术风险仍尚高,早期死亡率高,近期出现介... 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后严重并发症之一,约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1%~2%。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一旦穿孔发生后往往迅速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而致死亡。手术治疗是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手术风险仍尚高,早期死亡率高,近期出现介入治疗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穿孔 急性心肌 并发症
下载PDF
介入封堵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预后的危险因素及残余分流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蒋亚鹏 孙子瑞 +4 位作者 陈同峰 刘煜昊 张静 叶发民 郭素萍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954-958,共5页
目的研究介入封堵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VSR)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及术后残余分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 目的研究介入封堵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VSR)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及术后残余分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成功行介入封堵手术的患者76例,封堵后70例(92.1%)有残余分流,院内死亡15例,将其与存活病例进行差异性比较,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对出院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中位随访时间760(IQR:1075)d,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随访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依据术后残余分流量分为小量组(分流直径≤3 mm)及大量组(分流直径>3 mm),用Kaplan-Meier法做出两组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原性休克(OR105.36,95%CI 4.27~2600.78)、穿孔直径(OR 1.89,95%CI 1.13~3.14)为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既往脑卒中病史(HR 2.90,95%CI 1.13~7.46)、心原性休克(HR29.51,95%CI 8.52~102.17)、穿孔直径(HR 1.28,95%CI 1.12~1.48)为随访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小量残余分流组与大量组长期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P=0.601)。结论心原性休克、穿孔直径为介入封堵治疗AMI后VSR患者院内死亡及随访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既往脑卒中病史为随访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术后残余分流对预后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AMI) 间隔穿孔(VSR) 介入封堵 残余分流 预后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10
作者 方曙 汪璐芸 +3 位作者 崔广林 方泽民 丁虎 曾和松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9年第6期442-445,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并发室间隔穿孔(VSR)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AMI合并VSR的30例患者经IABP辅助治疗后临床结局资料。比较患者经IABP治疗前、后一般基线资料、血液动力学、心功能改善情...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并发室间隔穿孔(VSR)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AMI合并VSR的30例患者经IABP辅助治疗后临床结局资料。比较患者经IABP治疗前、后一般基线资料、血液动力学、心功能改善情况和院内死亡率。结果:IABP能显著改善患者血液动力学和心功能,室间隔穿孔直径>1.5 cm是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在IABP辅助下,室间隔穿孔直径<1.5 cm患者存活17例(56.7%),放弃1例,死亡4例;室间隔穿孔直径>1.5 cm患者存活2例(6.7%),放弃1例,死亡5例。结论:IABP救治AMI后并发VSR能显著改善血液动力学和心功能,降低死亡率和不良预后,但对室间隔穿孔直径>1.5cm的患者机械支持效果有限,如何提高此类患者生存率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间隔穿孔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诊治(附6例报告)
11
作者 张明华 张启高 林欣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01年第B12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心肌 间隔穿孔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介入封堵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肖文涛 张静 +5 位作者 高传玉 郭素萍 刘煜昊 齐大屯 叶发民 张优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21-125,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间隔穿孔(VSR)介入封堵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CCU)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47例AMI后VSR(PI-VSR)并行介入封堵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性30例、男性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间隔穿孔(VSR)介入封堵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CCU)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47例AMI后VSR(PI-VSR)并行介入封堵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性30例、男性17例,平均年龄(68.21±6.20)岁,根据是否发生院内死亡分为院内死亡组(n=9)和院内存活组(n=38),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PI-VSR行介入封堵治疗患者9例死亡、38例存活,院内病死率为19.1%。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患者入住CCU时心功能Ⅲ~Ⅳ级(Killip分级)、肌酐水平、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以及术后肌酐水平、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封堵相关机械并发症、消化道出血与患者院内死亡相关(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入住CCU时SOFA评分(OR=1.667,95%CI:1.105~2.513,P=0.015)及合并封堵相关机械并发症(OR=22.884,95%CI:1.053~497.172,P=0.046)、CRRT治疗(OR=19.483,95%CI:1.835~206.821,P=0.014)是患者院内死亡率的危险因素。结论:患者入住CCU时的SOFA评分、合并封堵相关机械并发症及CRRT治疗是PI-VSR行介入封堵治疗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间隔穿孔 介入封堵术 亡率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预后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晶晶 张静 +5 位作者 高传玉 郭素萍 刘煜昊 赵子牛 肖文涛 曹雪明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2年第6期543-547,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预后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重症监护室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AMI合并VSR患者118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66例)和存活组(52例),比较...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预后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重症监护室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AMI合并VSR患者118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66例)和存活组(52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特征,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手术患者的术后累计生存率。结果两组收缩压、升压药应用、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呼吸机辅助、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比例、白细胞、C反应蛋白、肌酐、B型利钠肽、肌钙蛋白I、乳酸、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手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白细胞(OR=1.198,95%CI:1.074~1.335,P=0.001)和SOFA评分(OR=1.54,95%CI:1.301~1.823,P<0.001)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手术与院内死亡呈负相关(OR=0.006,95%CI:0.001~0.058,P<0.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提示,手术患者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未手术组(Log-Rank=112.70,P<0.001)。结论进监护室时的白细胞升高及较高的SOFA评分是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手术治疗(包括介入封堵和外科修补术)可改善AMI合并VSR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间隔穿孔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早期急诊处理分析
14
作者 李传新 谢衍峰 张宇清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4年第5期367-368,共2页
目的评价急性心机梗死(AMI)后室间隔穿孔(VSR)择期手术治疗的预后。方法AMI后VSR以硝普钠,多巴胺纠正血流 动力学障碍,必要时予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4-6周后行手术治疗。结果 择期手术治疗较以往的急诊手术治疗可降低病死 率。结论AM... 目的评价急性心机梗死(AMI)后室间隔穿孔(VSR)择期手术治疗的预后。方法AMI后VSR以硝普钠,多巴胺纠正血流 动力学障碍,必要时予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4-6周后行手术治疗。结果 择期手术治疗较以往的急诊手术治疗可降低病死 率。结论AMI后VSR4-6周后治疗风险小,预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间隔穿孔 AMI 急诊处理 择期手术 急性心肌 早期 目的 结论 方法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介入封堵术围术期的护理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俊鸽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8年第12期124-125,共2页
总结了11例患者在DSA监测下行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介入治疗的护理措施,包括完善术前检查和准备;术中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及神志变化,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加强心电监护、倾听患者主诉、密切观察尿量等。认为通过全面的护理方案,可使患... 总结了11例患者在DSA监测下行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介入治疗的护理措施,包括完善术前检查和准备;术中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及神志变化,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加强心电监护、倾听患者主诉、密切观察尿量等。认为通过全面的护理方案,可使患者心脏得到及时的重建,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间隔穿孔 介入治疗 护理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中长期随访结果
16
作者 孙彪 李保银 +4 位作者 陶登顺 姜辉 韩宏光 赵科研 王辉山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1年第5期404-407,共4页
目的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9年6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心梗后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26例,其中男性17例(65.4%),女性9例(34.6%),平均年龄(62.1±9.4)岁。全... 目的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9年6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心梗后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26例,其中男性17例(65.4%),女性9例(34.6%),平均年龄(62.1±9.4)岁。全部患者均接受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室间隔穿孔心内修复,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3例,左心室成形8例,二尖瓣置换术2例,三尖瓣成形2例。观察围术期手术疗效并进行随访时间3~96个月,平均(33.0±30.1)个月。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效果良好。体外循环时间69~184(129.4±40.0)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41~100(66.0±18.3)min。术前出现肾功能不全行持续血液净化(CRRT)3例,持续至术后,均无需长期透析。术前体外膜肺氧合(ECMO)1例。随访期间术后2月、60个月因心衰分别死亡1例,术后24个月因胃癌晚期及27个月结肠癌晚期各死亡1例。存活22例患者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17例,Ⅱ级4例,Ⅳ级1例。Ⅳ者为ECMO及CRRT抢救患者,1年后仍存活,残余漏1.2 cm。2例术后36个月脑出血,患肢肌力均Ⅳ级。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外科治疗具有满意的长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间隔穿孔 外科治疗 体外循环 随访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手术时机与预后分析
17
作者 赵欣 李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2024年第3期137-142,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最佳手术时机以及与患者院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入选及排除标准, 对我院2019年1月至2023年8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室间隔穿孔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比较患者在不同时间手术的病死率...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最佳手术时机以及与患者院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入选及排除标准, 对我院2019年1月至2023年8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室间隔穿孔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比较患者在不同时间手术的病死率以及死亡组与生存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住院治疗及实验室检查方面的差异。分析与患者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结果 100例患者院内病死率56%, 其中手术治疗患者病死率34.9%, 保守治疗患者病死率91.9%, 手术患者中0~3天手术者院内病死率63.6%, 4~14天手术者院内病死率38.1%, 14天以上手术者院内病死率22.6%;死亡组患者在入院心率、急性心肌梗死后血运重建比例、穿孔大小、休克分期、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上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B型脑钠肽(BNP)水平、肌酐水平以及血乳酸水平均高于生存组(P<0.05)。二元回归模型中纳入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 结果提示白细胞计数、血乳酸水平、BNP水平与患者死亡呈正相关性。结论手术修复是大多数VSR患者最有效治疗方式, 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且代偿期心衰的VSR患者延迟手术可能有更多获益。此外, VSR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还包括白细胞计数、血乳酸水平及BNP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穿孔 手术时机 急性心肌
原文传递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30天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比
18
作者 刘永 赵彤 +6 位作者 罗晓亮 高晓津 李佳 张峻 程慧 高方明 李国庆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8期730-734,共5页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与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30天全因死亡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3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冠心病重症监护病区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与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30天全因死亡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3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冠心病重症监护病区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n=132)的临床资料及30天预后情况,根据TyG均值分为低TyG组(TyG≤9.25,n=71)和高TyG组(TyG>9.25,n=61)。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及Kaplan-Meier分析来验证TyG指数的应用价值。结果与低TyG组(TyG≤9.25)相比,高TyG组患者组年龄更大[(67.6±8.4)岁比(64.0±10.2)岁,P=0.028],男性比例更高(50.8%比31.0%,P=0.020),白细胞水平上升幅度更大[(13.54±5.55)×10^(9)/L比(11.03±4.45)×10^(9)/L,P=0.005],30天全因死亡率更高(57.4%比36.6%,P=0.017)。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低TyG指数(HR=0.502,95%CI 0.302~0.835,P=0.008)是30天全因死亡的保护性预测因素。结论TyG指数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30天全因死亡的潜在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 心肌 间隔穿孔
下载PDF
机械辅助循环在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19
作者 王炳然 张岩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7期658-664,共7页
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post-infarct 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PIVSR)是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常表现为心源性休克,即使提供及时干预,患者院内病死率仍极高。目前指南建议对所有患者立即进行手术,但理想的干预时机仍存在争议。近年来... 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post-infarct 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PIVSR)是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常表现为心源性休克,即使提供及时干预,患者院内病死率仍极高。目前指南建议对所有患者立即进行手术,但理想的干预时机仍存在争议。近年来,包括IABP、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Impella和TandemHeart等在内的现代机械循环支持(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MCS)技术发展迅速,为患者提供稳定血流动力学支持的同时使延迟手术治疗成为可能,其可能成为PIVSR患者成功救治的新希望。然而,相关临床证据的缺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MCS的进一步推广,不同MCS策略的比较和选择也成为PIVSR患者救治过程中丞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基于这些疑问本文就PIVSR患者中MCS的辅助治疗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心肌后室间隔穿孔 机械循环支持 体外膜肺氧合
下载PDF
介入治疗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生存分析
20
作者 景驰 张琼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9期842-846,共5页
目的 对经皮介入治疗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患者进行分析并随访,为临床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患者管理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16年至2021年因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进行经皮介入室间隔封堵术的患者。根据患... 目的 对经皮介入治疗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患者进行分析并随访,为临床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患者管理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16年至2021年因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进行经皮介入室间隔封堵术的患者。根据患者在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对患者病历资料进行系统回顾及统计分析。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有25例,成功置入封堵器的22例(88%),其中住院期间死亡4例(18%),生存18例(82%)。死亡组和生存组相比,男性比例(100%比44.4%,P=0.049)、穿孔大小[(1.6±0.3)cm比(1.0±0.3)cm,P=0.012]及住院时间[(15.8±5.0)d比(23.8±6.9)d,P=0.04]存在统计学差异。术前收缩压(101±5.3比115.0±14.0,P=0.005)及术前IABP辅助时间/术前住院时间(1.0比0.6,P=0.039)反应术前血流动力学的两项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穿孔至闭合的时间均在13d(13.5 d比13.89 d)。随访期间无新增死亡病例。结论 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是心肌梗死的致命并发症。当患者符合手术指征时,经皮介入封堵术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排除手术时机的影响,术前血流动力学受损严重及术后并发症是术后死亡的高危因素。存活至出院的患者在长期随访中有很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间隔穿孔 经皮介入封堵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