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2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科手术中发生的急性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1
作者 孙雪峰 李平 +1 位作者 郝建华 张英民 《颈腰痛杂志》 2004年第1期13-15,共3页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是一种严重的获得性出凝血障碍 ,主要是因为病理性激活凝血级联反应导致凝血因子大量消耗而出现矛盾性的出血倾向。骨科手术发生急性DIC的报到还很少。本文报道了一例 72岁男性颈椎手术后死于严重的急性DIC的病...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是一种严重的获得性出凝血障碍 ,主要是因为病理性激活凝血级联反应导致凝血因子大量消耗而出现矛盾性的出血倾向。骨科手术发生急性DIC的报到还很少。本文报道了一例 72岁男性颈椎手术后死于严重的急性DIC的病例。我们回顾了一些关于骨科手术中发生DIC的病例报道 ,并简述了这种严重并发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手术 急性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获得障碍 术中并发症 发病机制
下载PDF
热毒清对内毒素性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家兔白细胞介素6及急性期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吴朝栋 李鸣真 +3 位作者 张明富 王开富 徐丽君 李红桂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SCD 1996年第1期3-4,共2页
检测内毒素性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家兔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清部分急性期蛋白的变化,并观察中药热毒清注射液对其影响。结果发现,模型组IL6水平显著升高,同时伴有血清C反应蛋白(CRP)、铜蓝蛋白(CP)水... 检测内毒素性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家兔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清部分急性期蛋白的变化,并观察中药热毒清注射液对其影响。结果发现,模型组IL6水平显著升高,同时伴有血清C反应蛋白(CRP)、铜蓝蛋白(CP)水平升高及白蛋白(A)水平降低,其中CRP水平和IL6水平呈正相关,A水平和IL6水平呈负相关。热毒清处理组IL6、CRP、CP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而A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提示IL6参与调节DIC家兔急性期蛋白的合成,中药热毒清可能通过对IL6及急性期蛋白的影响而增强机体的防御机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毒清 内毒素 血管内 急性期蛋白
下载PDF
不同抗凝药物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被引量:3
3
作者 祝彪 李成龙 +1 位作者 陈姣 黄晓兵 《血栓与止血学》 2017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抗凝药物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及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我院从2010年2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2例APL伴DIC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两组均进行实验室指标与体... 目的研究不同抗凝药物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及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我院从2010年2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2例APL伴DIC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两组均进行实验室指标与体征检查,进行常规APL治疗,分别给予小剂量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与诺保思泰抗凝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一周测两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D-D)含量,于治疗后7 d对两组进行疗效评估,治疗后1个月内记录两组胃肠道不适、肺损伤、心功能损伤情况发生率,并统计两组复发和死亡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7 d后血浆PT、a PTT、Fbg及D-D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LMWH组下降程度较诺保思泰组更显著(P<0.05);治疗1周后,LMWH组治疗有效率可达80.43%,与对照组60.87%相比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1个月内两组胃肠道不适、肺损伤及心功能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1个月内均无复发,死亡率也相当(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LMWH治疗APL伴DIC,可获得优于诺保思泰的临床疗效,并显著改善患者凝血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 血管内
下载PDF
维甲酸联合小剂量肝素治疗并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汉冲 叶娴 《苏州医学杂志》 1996年第3期5-6,共2页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病程进展迅速而凶险.易并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化疗疗效差,且能促发及加重DIC,患者常在化疗过程中并发颅内出血死亡,成为血液病治疗中的一大难题。我们采用维甲酸(RA)联合小剂量肝素治疗并发DIC的AP...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病程进展迅速而凶险.易并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化疗疗效差,且能促发及加重DIC,患者常在化疗过程中并发颅内出血死亡,成为血液病治疗中的一大难题。我们采用维甲酸(RA)联合小剂量肝素治疗并发DIC的APL17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甲酸 联合用药 小剂量 肝素 药物治疗 并发症 血管内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
下载PDF
大剂量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白血病并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
5
作者 贺立明 闫平珍 《河北医学》 CAS 2000年第11期1044-1045,共2页
关键词 急性 血管内 护理 复方丹参
下载PDF
低分子量肝素与潘生丁配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被引量:1
6
作者 容中旺 廖丽娟 +1 位作者 殷果 刘传勇 《血栓与止血学》 1998年第2期57-58,共2页
目的: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方案。方法:使用全反式维甲酸加小剂量高三尖杉碱与阿糖胞苷作诱导缓解方式案,配合使用低分子量肝素与潘生丁治疗 DIC。结果:APL 20例合并 DIC全部逆转 (10%)。结论... 目的: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方案。方法:使用全反式维甲酸加小剂量高三尖杉碱与阿糖胞苷作诱导缓解方式案,配合使用低分子量肝素与潘生丁治疗 DIC。结果:APL 20例合并 DIC全部逆转 (10%)。结论:本文认为本治疗方案确实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量肝素 潘生丁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 血管内
下载PDF
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经验性治疗分析 被引量:32
7
作者 杨华 朱成英 +7 位作者 王全顺 牛建花 张琪 朱海燕 姚子龙 徐媛媛 靖彧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5-322,共8页
本研究旨在探索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及最佳治疗方法,以便指导临床治疗。对APL合并DIC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 本研究旨在探索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及最佳治疗方法,以便指导临床治疗。对APL合并DIC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初治APL患者25例,给予全反式维甲酸20mg,每日2次口服;三氧化二砷1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诱导分化治疗。待早幼粒细胞脱颗粒后加用化疗。在患者治疗同时给予血小板补充、新鲜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适当应用氨甲苯酸、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DIC。根据血常规、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调整用药。应用多因素分析初诊时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年龄等因素与出血严重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5例APL患者中(低危组5例,中危组13例,高危组7例)合并DIC 22例,DIC发生率为88%。22例合并DIC患者中经系统治疗后,DIC得到纠正21例(95.5%),死亡1例(4.5%)。第1疗程获得完全缓解(CR)23例(92%),平均CR时间为31.8±7.2 d。诱导至完全缓解期平均输注血小板7.68±5.88 U,红细胞8.90±5.69U;发生DIC患者中平均输注新鲜冰冻血浆21.92±19.32 U,血小板数恢复时间29.3±9.3 d,PT恢复时间12.7±9.5 d,APTT恢复时间为11.6±8.6 d,FDP恢复时间16.0±9.3 d,纤维蛋白原恢复时间12.3±8.3 d。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时白细胞数>10×109/L及APTT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初治APL易发生DIC,因此早期积极输注血制品,积极应用抗凝血及抗纤溶的药物及肝素,尽快使凝血功能恢复正常水平,达到早期纠正DIC,可明显降低早期APL因DIC造成的死亡,高白细胞血症及APTT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 血管内 高白细胞
下载PDF
热毒清对内毒素性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家兔血液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罗明 李鸣真 +5 位作者 叶望云 林宝英 徐丽君 周剑锋 王开富 张艳萍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SCD 1995年第4期193-195,共3页
采用间隔24h两次静脉注射内毒素方法制作家兔内毒素性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同时给予生理盐水、地塞米松和热毒清等不同处理。结果:地塞米松组和热毒清组造模后测得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全血血小板活化因子(... 采用间隔24h两次静脉注射内毒素方法制作家兔内毒素性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同时给予生理盐水、地塞米松和热毒清等不同处理。结果:地塞米松组和热毒清组造模后测得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全血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LMNC)诱生TNF和诱生白细胞介务-1(IL-1)的水平均较模型组有明显降低(P<0.001~0.05);病理学检查亦发现地塞米松组和热毒清组家兔的肝、肺组织出血、坏死和肝、肺、肾组织中微血栓形成的程度均较模型组轻。说明热毒清和地塞米松均能阻抑内毒素性DIC的发生和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降低血液中TNF、IL-1和PAF等炎症介质的水平,从而减轻血管内皮细胞和组织器官损伤,防止凝血系统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毒清 中药 血管内 肿瘤坏死因子
下载PDF
微量肝素治疗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钟灼 张思群 +3 位作者 肖桂元 罗蔚桓 全佩城 冯愉态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1994年第3期106-110,共5页
本文报道52例各种疾病合并DIC,应用微量肝素,6~25mg(750U~3125U/)d静滴,40例有效,有效率76.9%。常规肝素量治疗组48例,12500U~25000U/d静滴,有效14例,有效率29.2%(P<0.01),无肝素治疗组30例,7例有效,有效率23.3%(P<0.01)。... 本文报道52例各种疾病合并DIC,应用微量肝素,6~25mg(750U~3125U/)d静滴,40例有效,有效率76.9%。常规肝素量治疗组48例,12500U~25000U/d静滴,有效14例,有效率29.2%(P<0.01),无肝素治疗组30例,7例有效,有效率23.3%(P<0.01)。观察结果表明:微量肝素治疗DIC疗效高,应用方便,副作用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 微量 血管内 剂量
下载PDF
血液成分输血治疗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文权 朱淼勇 +1 位作者 朱永林 谢炳寿 《中国现代医生》 2011年第7期119-120,共2页
目的探讨血液成分输血在治疗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作用。方法根据29例产科DIC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指标给予不同的血液成分输血。治疗前后测定DIC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浆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 目的探讨血液成分输血在治疗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作用。方法根据29例产科DIC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指标给予不同的血液成分输血。治疗前后测定DIC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浆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TT)等指标并评价治疗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DIC患者PLT、Fg水平明显升高(P<0.05);FDP、DD、TT水平明显降低(P<0.05)。有效率为82.75%。结论血液成分输血治疗产科DIC患者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 成分输 产科
下载PDF
内毒素性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家兔血浆肿瘤坏死因子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罗明 李鸣真 +2 位作者 叶望云 林宝英 吴朝栋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1995年第2期65-67,共3页
采用间隔24h静脉注射内毒素(LPS)的方法,给家兔诱导全身性施瓦茨曼反应(GSR),以此作为家兔内毒素性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在造模前后不同时间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结果:... 采用间隔24h静脉注射内毒素(LPS)的方法,给家兔诱导全身性施瓦茨曼反应(GSR),以此作为家兔内毒素性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在造模前后不同时间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结果:在第1次注射LPS后2h血浆TNF水平最高(76.18±23.18ug/L),其次为第2次注射LPS后6h(66.97±24.75ug/L)和12h(57.90±21.50ug/L,均较实验前(21.60±5.99ug/L明显升高(P<0.01)。作者初步讨论了不同时相出现TNF高峰的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 内毒素 肿瘤坏死因子
下载PDF
蜂毒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播散性血管内凝血1例报告
12
作者 李艳芳 李兵 《吉林医学》 CAS 2002年第2期115-115,共1页
关键词 蜂毒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 血管内 治疗 病例报告
下载PDF
益母草注射液对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大鼠多器官自由基损伤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崔张新 雷慧 +1 位作者 侯亚利 丁跃玲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705-1706,共2页
目的观察益母草注射液(LHI)对高分子右旋糖酐(Dextran500)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大鼠肝、肾、心、肺等器官自由基损伤的影响。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18只,随机分为益母草组、模型组和对照组(均n=6)。静脉推注10%Dex-tran500(10ml/kg)复... 目的观察益母草注射液(LHI)对高分子右旋糖酐(Dextran500)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大鼠肝、肾、心、肺等器官自由基损伤的影响。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18只,随机分为益母草组、模型组和对照组(均n=6)。静脉推注10%Dex-tran500(10ml/kg)复制DIC模型(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6min后,益母草组自颈静脉缓慢推注LHI(5g/kg),其它两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40min后,制备肝、肾、心肌、肺组织匀浆,观察组织匀浆的自由基指标。结果模型组肝、肾、心肌、肺组织匀浆及益母草组心肌组织匀浆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益母草组各器官组织匀浆MD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模型组肝、肾、心肌、肺组织匀浆SOD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益母草组各组织匀浆均高于模型组,其它指标与对照组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母草能明显干预Dextran500致DIC大鼠的自由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母草 血管内 高分子右旋糖酐 自由基 损伤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凝血与纤溶功能变化的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锐 张志泉 +2 位作者 魏文宁 杨焰 宋善俊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1430-1431,1434,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AL)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儿抗凝血酶活性(AT)、D-二聚体等的变化及其关系,以探讨患儿凝血、纤溶功能变化。方法选择AL未并DIC患儿27例(AL组),AL并DIC患儿25例(观察组),健康儿童36例作为健康对照...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AL)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儿抗凝血酶活性(AT)、D-二聚体等的变化及其关系,以探讨患儿凝血、纤溶功能变化。方法选择AL未并DIC患儿27例(AL组),AL并DIC患儿25例(观察组),健康儿童36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均抽取其清晨空腹静脉血1.8mL,离心分离血清。应用发色底物法、免疫学胶乳比浊法及凝固法分别检测A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采用SPSS 10.0软件将AL组和观察组结果与健康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AL组患儿PT延长、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a〈0.01);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AT明显减低,与健康对照组和AL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a〈0.01);AL组各项检测指标阳性率较低(18.5%-66.7%),观察组D-二聚体、AT阳性率明显升高,且在DIC发病的不同临床阶段均保持在较高水平(80%-100%),D-二聚体检测阳性率在DIC早期高达100%。结论AL并DIC患儿存在凝血、纤溶系统的激活,各凝血指标特别是AT和D-二聚体的检测可作为DIC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 急性 D-二聚体 酶活 儿童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室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13
15
作者 刘秀娥 杨林花 +1 位作者 王宏伟 乔振华 《血栓与止血学》 2002年第2期60-62,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伴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487例AL患者进行常规DIC过筛实验即凝血象(APTT、PT、TT、Fbg)及D-二聚体(D-Cimer)、FDP、3P的检测。结果:AL患者DIC组与非DIC组PT、APTT...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伴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487例AL患者进行常规DIC过筛实验即凝血象(APTT、PT、TT、Fbg)及D-二聚体(D-Cimer)、FDP、3P的检测。结果:AL患者DIC组与非DIC组PT、APT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T P<0.05,APTT P<0.01)。AL各亚型之间因病例数少,无法做统计学处理。但AML-M3亚型实验室检测有明显的异常,这与临床相吻合。此外HAL和CML患者(均为慢粒急变)的各项指标(除 Fbg)较其它亚型均也表现出明显的异常。D-Dimer在DIC中的异常率为96.06%,说明在判别DIC及非DIC中有明显意义,是早期诊断DIC的特异性指标。结论:临床可依据对DIC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早对DIC作出诊断并予以预防和治疗,达到降低DIC所致的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血管内 实验室检测 DIC
下载PDF
53例产后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畔 杨荣兰 王兵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06-106,共1页
关键词 产后急性血管内 治疗 诊断
下载PDF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评分系统评分联合C反应蛋白对重症肺炎患者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8
17
作者 高爽 张放 +1 位作者 马帅 郭树彬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22-1126,共5页
目的评价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系统(ISTH)评分联合c反应蛋白(CRP)在重症肺炎患者急性肾损伤(AKI)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01—2015-03收治的104例成人重症肺炎患者,根据2012年“改... 目的评价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系统(ISTH)评分联合c反应蛋白(CRP)在重症肺炎患者急性肾损伤(AKI)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01—2015-03收治的104例成人重症肺炎患者,根据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指南确立的AKI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非AKI组(56例)及AKI组(48例),比较组间差异。绘制ROC曲线,比较和观察ISTH评分联合CRP、ISTH评分、CRP、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对重症肺炎患者AKI的预测价值。结果AKI组患者ISTH评分、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DIC发生率、CRP等感染炎性指标明显高于非AKI组(均P〈0.05)。5种方法对重症肺炎患者AKI均有预测价值,ISTH评分联合CRP除与CRP的曲线下面积(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与其他三者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STH评分联合CRP检查对重症肺炎患者的AKI具有临床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评分系统(ISTH)评分 C反应蛋白(CRP) 急性肾损伤(AKI) 重症肺炎 临床预测
下载PDF
白血病并播散性血管内凝血(附17例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崔钊 窦文东 +2 位作者 孟月生 秦雪梅 宋强 《医学综述》 1995年第3期142-143,共2页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简称DIC)是白血病的严重并发症,预后不佳.但近年来,随着治疗方法的改进和支持疗法的加强已有明显的改善,现就我们所遇17例临床诊治经验总结如下.
关键词 血管内 并发症
下载PDF
急性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时血细胞及氧自由基的变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唐锁勤 张澍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9期471-473,共3页
关键词 血管内 红细胞聚集 氧自由基
原文传递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温春光 罗绍凯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 CAS 2003年第6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白血病(M3)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快速的诊断方法和临床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对我院自1973年3月-2002年5月经住院确诊为M3患者124例,合并DIC33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M3并发DIC其出...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白血病(M3)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快速的诊断方法和临床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对我院自1973年3月-2002年5月经住院确诊为M3患者124例,合并DIC33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M3并发DIC其出血症状最为突出,若并发脑出血病死率高达100%(15例均死亡)。简便,快捷,实用的实验室辅助检查有血小板计数(异常率97.0%),3P试验(异常率91.1%),D-二聚体检测(异常率93.3%)。凝血酶原时间(异常率78.8%),纤维蛋白原定量(异常率87.9%)。对M3的治疗以维甲酸联合DA(或HA)方案治疗缓解率较高,达68.8%。且较合理,治疗DIC的方案以抗血小板药联合抗凝药或抗凝药联合抗纤溶药或仅用抗凝药均补充血制品的疗效较高(治愈+显效率可达57.1-62.5%)。结论:M3患者若出现明显出血症状,就应作DIC方面的实验室检查,以及早作出诊断,选择高效的治疗方案,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治疗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 血管内 临床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