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87篇文章
< 1 2 1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治疗急性早期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曹栋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第20期313-314,共2页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急性早期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早期前循环脑梗死患者104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2例,两组都给予急诊丹参注射液注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加用电针治疗,都连续治疗14 d。结果治...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急性早期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早期前循环脑梗死患者104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2例,两组都给予急诊丹参注射液注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加用电针治疗,都连续治疗14 d。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和8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FMA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评分都明显上升(P<0.05),同时组间对比明显(P<0.05)。结论电针治疗急性早期前循环脑梗死能取得很好的预后疗效,改善运动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期前循环脑梗死 丹参注射液 电针 运动功能
下载PDF
多模式CT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梗死核心变化及预后的评估
2
作者 霍敏中 冯锦昉 +1 位作者 方挺松 梁振华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8期863-867,共5页
目的 探讨多模式CT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梗死核心变化及预后的评估。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来佛山市中医院诊治的疑似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治疗前后分别行多模式CT检查。分析头颅CT平扫(... 目的 探讨多模式CT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梗死核心变化及预后的评估。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来佛山市中医院诊治的疑似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治疗前后分别行多模式CT检查。分析头颅CT平扫(NCCT)、CT灌注成像(CTP)、CT血管成像(CTA)结果。比较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区、梗死核心区患侧与健侧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值;比较治疗前后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的灌注参数[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和相对达峰时间(rTTP)];比较治疗前后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核心的灌注参数(rCBF、rCBV、rTTP、rMTT);分析脑组织异常灌注与血管狭窄的相关性。43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发病4.5~9.0 h内经溶栓治疗结果,比较预后良好(改良Rankin评分≤2分,n=28)与预后不良(改良Rankin评分>2分,n=15)缺血半暗带的rCBV、rCBF、rMTT、rTTP值。结果 100例疑似患者经NCCT检查发现,59例患者可见早期的低密度病灶,其余41例患者未见明显异常,NCCT阳性率为59.00%。CTP检查结果发现,100例患者中9例经过CTP检查灌注正常,其余91例患者脑灌注均有异常现象,与临床症状相符,CTP检查发现阳性率为91.00%。CTA检查结果发现,存在责任血管狭窄或闭塞者88例,无存在责任血管狭窄或闭塞者12例。多模式CT结果: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区健侧、患侧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的CBF明显较健侧低,患侧的MTT、TTP明显较健侧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核心区患侧的CBV、CBF明显较健侧低,MTT、TTP明显较健侧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梗死核心区相比,缺血半暗带的rCBV、rCBF明显较高,rMTT、rTTP值明显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前缺血半暗带rCBV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CBF较治疗前高,rMTT、rTTP较治疗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灌注异常者中存在责任血管狭窄或闭塞发生率明显较血流灌注正常者高(95.6%vs.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4.5~9 h内经溶栓治疗患者43例,其中预后良好者28例,预后不良者15例。预后良好者前缺血半暗带rCBV与预后不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者rCBF较预后不良高,rMTT、rTTP较预后不良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模式CT可早期发现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缺血半暗带、梗死核心异常情况,可用于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循环缺血性卒中 多模式CT 核心 缺血半暗带
下载PDF
鼻饲时机对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后卒中相关肺炎的影响
3
作者 方敏 干克娜 +2 位作者 刘卉 曾宏亮 罗征进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12期36-39,43,共5页
目的探讨鼻饲时机对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后卒中相关肺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30)、B组(n=30)和... 目的探讨鼻饲时机对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后卒中相关肺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30)、B组(n=30)和C组(n=30),三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24 h留置胃管,比较三组并发症发生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mRS)评分。结果A组肺部感染发生时间短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及低蛋白血症发生率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三组入院第7天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3个月A组NIHSS评分均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入院3个月mRS评分均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时,于手术前开展鼻饲,能够降低肺部感染相关发生率,有助于促使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生活状态,整体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饲时机 急性循环大动脉闭塞性 卒中相关肺炎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致严重脑梗死患者康复的影响观察
4
作者 刘海 安志卫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7期0086-0089,共4页
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所造成的严重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观察运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而出现的严重脑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目标,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为介入组,接受标准药... 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所造成的严重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观察运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而出现的严重脑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目标,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为介入组,接受标准药物治疗的为对照组,各组人数相同,对患者基本信息进行记录,帮助了解患者的血管情况和病因类型。其次,记录患者入院和出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另外,记录术中及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死亡率,评估手术风险和安全性,以及随访90天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 介入组和对照组患者接受治疗后,患者血管再通概率中有TICI≥2b级、TICI3级、TICI2b、TICI2a级等数据,对比患者住院时和后期的NIHSS评分。对90天的随访结果进行对比,介入组的死亡概率更低。在此期间,分析影响介入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影响因素,从单因素分析结果可看出,治疗后的介入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住院时和住院后的NIHSS评分、取栓次数等各方面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患者住院时NIHSS评分、病发一直到血管再次通的时间都会对治疗后期产生影响的独立因素。结论 对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更有利于其快速恢复健康,这种治疗方法更安全有效,在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率的过程中,还能使其血流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 急性循环大血管闭塞 康复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桥接治疗和单纯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疗效
5
作者 王晓丽 秦晋辉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2期156-158,共3页
目的:比较桥接治疗和单纯机械取栓治疗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收治的50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成桥... 目的:比较桥接治疗和单纯机械取栓治疗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收治的50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成桥接组(n=25)和单纯机械取栓组(n=25)。比较血管再通情况、取栓相关指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预后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血管再通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23,P>0.05)。两组患者取栓次数和术后再灌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4;χ^(2)=0.095,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入院时改良Rankin(m 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4、0.415,P>0.05)。单纯机械取栓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情况低于桥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3,P<0.05)。结论:手术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选择桥接治疗和单纯机械取栓治疗均有很好的临床疗效,疗效相当。单纯机械取栓能够降低术中出血转化发生率,取得理想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循环大血管闭塞性 桥接 单纯机械取栓 疗效
下载PDF
替罗非班对IVT桥接EVT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6
作者 陈静 陈泽鹏 +3 位作者 江沛 张强 周敬华 周华军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8期1-5,共5页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acute large vessel occlusion stroke,ALVOS)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桥接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herapy,EVT)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宜...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acute large vessel occlusion stroke,ALVOS)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桥接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herapy,EVT)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宜都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3例ALVO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6例和研究组37例。对照组采用IVT桥接EVT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取栓次数及血管再通率、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神经功能血清学指标[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central nervous system specific protein β,S100β)]、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D-二聚体(D-dimer,D-D)]及安全性。结果:研究组取栓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mRS评分及S100β、D-D水平低于对照组,NGF、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PT、APTT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各种类型出血率、复发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VT桥接EVT治疗过程中加用替罗非班可改善ALVOS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及凝血功能水平,短期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循环大血管闭塞性 替罗非班 静脉溶栓 桥接治疗 血管内治疗 预后
下载PDF
单纯机械取栓与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前循环颅内大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7
作者 陈露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4期10-12,共3页
目的分析单纯机械取栓与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前循环颅内大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管最大血流速度(V_(max))、脑血管最小血流速度(V_(min))、脑血管平均流量速度(Q_(mean))、脑血管外阻力(Rv)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 目的分析单纯机械取栓与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前循环颅内大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管最大血流速度(V_(max))、脑血管最小血流速度(V_(min))、脑血管平均流量速度(Q_(mean))、脑血管外阻力(Rv)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50例前循环颅内大动脉闭塞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措施分为单纯机械取栓组(25例,单一机械取栓治疗)和联合静脉溶栓组(25例,在单纯机械取栓组的基础上加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后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随访结束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治疗前后患者前循环颅内大动脉的脑血流灌注、脑血管储备能力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4 h,联合静脉溶栓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较单纯机械取栓组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静脉溶栓组24 h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高于单纯机械取栓组,90 d全因死亡发生率低于单纯机械取栓组;治疗后24 h,两组患者V_(max)、V_(min)、Q_(mean)、脑血管储备力(CVR)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联合静脉溶栓组较单纯机械取栓组更高;两组患者Rv、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PI)水平均降低,且联合静脉溶栓组较单纯机械取栓组更低(均P<0.05)。结论对于前循环颅内大动脉闭塞ACI患者而言,单纯机械取栓联合静脉溶栓治疗较单一使用单纯机械取栓治疗具有更高的临床疗效,还可有效增加患者机体的脑血流灌注量,改善脑血管储备能力,虽然24 h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较高,但患者死亡率更低,远期预后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颅内大动脉闭塞急性 单纯机械取栓 静脉溶栓 血流灌注
下载PDF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甘露醇对初诊急性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继发脑水肿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8
作者 常勇 李莉 +1 位作者 陈琳 曾超胜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6期98-101,共4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甘露醇对初诊急性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MCI)继发脑水肿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神经内科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MCI继发脑水肿患者1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患者均...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甘露醇对初诊急性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MCI)继发脑水肿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神经内科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MCI继发脑水肿患者1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血管内介入取栓联合去骨瓣减压手术及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并予甘露醇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组患者加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静脉滴注。两组均连续治疗15 d。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45%(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脑水肿体积显著缩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钙结合蛋白β、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1β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7.27%比12.73%,P>0.05)。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甘露醇治疗初诊急性前循环MCI继发脑水肿,能明显缩小脑水肿体积,改善神经功能,抑制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右莰醇 甘露醇 初诊 急性 循环 大面积 水肿 神经功能 炎性反应
下载PDF
不同静脉溶栓方案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9
作者 贺琦 米晓斌 《贵州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397-399,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静脉溶栓方案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方案的55例患者为阿替普酶组,接受注射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方案的55例患者为尿激酶组,比较两组神经功... 目的观察不同静脉溶栓方案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方案的55例患者为阿替普酶组,接受注射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方案的55例患者为尿激酶组,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生活能力、脑血管储备功能变化、溶栓后24 h脑出血情况及预后状况。结果两组总有效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阿替普酶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低于尿激酶组,Barthel指数高于尿激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阿替普酶组CVR值高于尿激酶组,PI值低于尿激酶组(P<0.05),SS-QOL评分高于尿激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注射用尿激酶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疗效显著,阿替普酶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生活能力以及脑血管储备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方案 急性循环 血管储备功能 神经功能 出血
下载PDF
替罗非班治疗超时间窗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10
作者 张世正 陈新新 黄建平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6期94-97,共4页
目的 探讨静脉应用替罗非班注射液治疗超时间窗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2月入住温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的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目的 探讨静脉应用替罗非班注射液治疗超时间窗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2月入住温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的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组患者予静脉泵入替罗非班注射液维持48h,再桥接常规抗血小板治疗,疗程均为2周,后续随访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血栓弹力图、脑梗死出血转化情况。结果 治疗14d,治疗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d和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的MRS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P<0.01);随访6个月,治疗组患者的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7d、14d,随访6个月,治疗组患者的MBI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14d、随访6个月,治疗组患者的MB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小板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均无脑梗死出血转化情况发生。结论 替罗非班桥接常规抗血小板治疗可阻止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恶化,大大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且不增加脑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 替罗非班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疗效比较及安全评估
11
作者 李若男 马慧林 孙红婕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56-158,共3页
目的研究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ACI)静脉溶栓疗效比较及安全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脑梗死类型的不同,分为前循环组37例,后循环组39例。观察2组患者在静脉溶栓前、溶栓后24 h、溶栓14 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 目的研究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ACI)静脉溶栓疗效比较及安全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脑梗死类型的不同,分为前循环组37例,后循环组39例。观察2组患者在静脉溶栓前、溶栓后24 h、溶栓14 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分量表(NIHSS)评分情况,静脉溶栓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静脉溶栓前后生活质量(SF-36)量表对比,静脉溶栓后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后循环组溶栓14 d后,NIHSS评分明显高于前循环组(P<0.05)。2组患者静脉溶栓后出现消化道出血、脑出血转化、肝功能异常、皮肤黏膜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组静脉溶栓14 d后,SF-36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后循环组(P<0.05)。前循环组临床疗效高的总有效率为91.89%,高于后循环组的69.23%。结论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早期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效果显著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急性 静脉溶栓 疗效比较 安全评估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参数对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及与术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
12
作者 时建文 杨忠泽 刘森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2期42-44,共3页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I)参数对急性脑梗死(ACI)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及与术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3年2月收治的106例ACI患者,以数字血管造影(DSA)作为诊断“金标准”,将其分有侧支循环组(46例)与无侧支循环组(6...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I)参数对急性脑梗死(ACI)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及与术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3年2月收治的106例ACI患者,以数字血管造影(DSA)作为诊断“金标准”,将其分有侧支循环组(46例)与无侧支循环组(6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CTPI检查,对比两组受试者CTPI参数[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TPI参数对ACI侧支循环的预测价值;比较CTPI参数评估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侧支循环与DSA检查的一致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ACI患者的CTPI参数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g量表(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有侧支循环组CBV、CBF均高于无侧支循环组(P<0.05),MTT、TTP均低于无侧支循环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BV、CBF、MTT、TTP及联合检测对ACI侧支循环均有预测效能(P<0.05),其AUC分别为0.793、0.705、0.841、0.669、0.879,单独检测中MTT效能最高,但仍低于联合检测效能。CTPI参数联合检查对ACI侧支循环的诊断灵敏性为84.78%、特异性为90.00%、准确率为87.74%、阳性预测值为86.67%、阴性预测值为88.52%、Kappa值为0.750。有侧支循环组NIHSS、mRS评分均低于无侧支循环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CBV、CBF与NIHSS、mRS评分呈负相关(P<0.05),MTT、TTP与NIHSS、mR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ACI有侧支循环患者的CBV、CBF均较无侧支循环患者高,MTT、TTP均较无侧支循环患者低,CTPI参数用于评估ACI侧支循环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且有侧支循环患者近期预后较好,同时CBV、CBF、MTT、TTP与ACI患者近期预后均存在相关性,可通过检测CBV、CBF、MTT、TTP预测患者近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灌注成像 急性 侧支循环 评估价值 近期预后 相关性
下载PDF
定量化脑电图对前循环脑梗死血管重建术后患者预后判断的研究
13
作者 卢知娟 赖锦星 +3 位作者 刘华石 黄靖茹 李俊达 赖朝晖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68-71,共4页
目的探讨定量化脑电图对前循环脑梗死血管重建术后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选取赣州市人民医院2022年1月至12月收治的89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血管重建术治疗,并随访3个月,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预后... 目的探讨定量化脑电图对前循环脑梗死血管重建术后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选取赣州市人民医院2022年1月至12月收治的89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血管重建术治疗,并随访3个月,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所有患者均行定量化脑电图检测,包括(θ+δ)/(α+β)比值(DTABR)、大脑对称指数(BSI),比较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组基础资料间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前循环脑梗死血管重建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定量化脑电图预测前循环脑梗死血管重建术后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89例患者随访3个月,其中61例预后良好为预后良好组,28例预后不良为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DTABR、BSI为(0.84±0.11)、(0.09±0.02),低于预后不良组的(1.35±0.16)、(0.2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TABR、BSI为影响前循环脑梗死血管重建术后预后的高危因素(OR>1,P<0.05);ROC曲线显示,DTABR、BSI及联合检测预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重建术后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0、0.833、0.965,联合检测价值更高。结论定量化脑电图在预测前循环脑梗死术后预后中具有较高价值,且操作简单、更为客观,可作为早期必检项目推广,以便于完善脑梗死的早期救治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 血管重建术 定量化电图 预后 预测价值
下载PDF
机械取栓治疗超时间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近、远期疗效评估
14
作者 张晓磊 陈博谦 +1 位作者 牛明磊 代云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8期1834-1836,共3页
目的:探究机械取栓治疗超时间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20年5月至2023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8例超时间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98例超时间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根据取栓方式的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 目的:探究机械取栓治疗超时间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20年5月至2023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8例超时间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98例超时间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根据取栓方式的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静脉溶栓,n=47例)与观察组(机械取栓,n=51例)。分析对比两组的血管再通率、近期疗效、远期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近期疗效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m,观察组的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静脉溶栓,机械取栓对超时间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更佳,能提高血管再通率,提升患者的近期、远期疗效,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取栓 超时间窗急性循环 近、远期疗效
下载PDF
优化溶栓护理流程联合超早期个性化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康复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
15
作者 张伟 周俐红 路燕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4期501-502,共2页
目的探讨优化溶栓护理流程联合超早期个性化护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优化溶栓护理流程联合超早期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康复效果和并发症... 目的探讨优化溶栓护理流程联合超早期个性化护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优化溶栓护理流程联合超早期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康复效果和并发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Barthel评分高于参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优化溶栓护理流程联合超早期个性化护理可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的康复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溶栓护理流程 早期个性化护理 急性 康复
下载PDF
导管抽吸取栓术与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
16
作者 韦韬 高文 覃彬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0期149-152,共4页
目的 评估导管抽吸取栓术和支架取栓术应用于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于柳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治疗效果... 目的 评估导管抽吸取栓术和支架取栓术应用于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于柳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及临床预后。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治疗(mTIC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分别评价患者手术再通成功与否及临床预后。结果 共有75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46例患者首选导管抽吸取栓治疗,29例首选支架栓治疗。导管抽吸取栓组完全再通成功率(mTICI 3级)略高于支架取栓组(73.91%vs. 62.0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导管抽吸取栓组和支架取栓组患者的成功再通率(mTICI 2b/3级)、术后7 d NIHSS评分、术后90 d良好功能预后(mRS≤2分)及住院期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导管抽吸取栓组患者脑出血、血管夹层形成及血栓逃逸的发生略低于支架取栓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导管抽吸取栓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相当,安全性相似,均有助于疏通闭塞血管、改善患者预后生存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抽吸取栓术 支架取栓术 急性循环闭塞
下载PDF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左室射血分数及心电图碎裂QRS波群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17
作者 魏苇 韦柳江 +1 位作者 覃宏慧 兰菲菲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3期6-8,共3页
目的:探究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电图碎裂QRS波群(fQRS)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于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目的:探究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电图碎裂QRS波群(fQRS)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于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MI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后6个月是否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进行分组,将预后不良的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随后在研究队列人群中按照1∶2频数配比纳入预后良好的患者为预后良好组。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临床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NT-proBNP、LVEF及fQRS与AMI预后不良的相关性。结果:96例AMI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发现预后不良患者19例(19.7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NT-proBNP水平上升、LVEF降低、发生fQRS是AMI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NT-proBNP、LVEF、fQRS是AMI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在预测心血管不良事件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碎裂QRS波群 氨基末端钠肽 左室射血分数 心功能 心血管不良事件
下载PDF
血5′tRF-LysCTT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判定的价值
18
作者 苏茜 孟德龙 +2 位作者 王孟可 苏志强 李国忠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8期733-736,F0003,共5页
目的探究血5′tRF-LysCTT表达水平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早期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判定的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为ACI组(n=114),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 目的探究血5′tRF-LysCTT表达水平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早期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判定的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为ACI组(n=114),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n=112)。根据NIHSS评分将ACI患者分为轻型组(NIHSS≤5分,n=66)和中重型组(NIHSS>5分,n=48)。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技术检测两组血5′tRF-LysCTT水平。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5′tRF-LysCTT对区分轻型、中重型ACI的诊断价值。结果ACI患者血5′tRF-LysCT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34±0.56 vs.3.28±1.01,P<0.001)。与轻型组比较,中重型组血5′tRF-LysCTT表达明显降低(1.65±0.45 vs.0.89±0.36,P<0.001)。与5′tRF-LysCTT相对表达量与ACI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负相关(P<0.001)。ROC曲线分析5′tRF-LysCTT对区分ACI组与对照组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56(95%CI 0.9317~0.9805),敏感度为94.6%,特异度为84.7%,截断值为2.11;区分ACI轻、中重型的AUC值为0.908(95%CI 0.8543~0.9618),敏感度为93.3%,特异度为80.2%,截断值为1.41,具有较高诊断效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5′tRF-LysCTT是预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5′tRF-LysCTT可能成为ACI患者早期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判定的新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tRNA衍生片段 5′tRF-LysCTT 标志物 早期诊断
下载PDF
急性穿支动脉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列线图的建立与验证
19
作者 步红静 马娜 +1 位作者 张盼盼 刘远洪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8-166,共9页
目的 探讨急性穿支动脉脑梗死(penetratingarteryinfarction,PA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3年2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急性外... 目的 探讨急性穿支动脉脑梗死(penetratingarteryinfarction,PA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3年2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急性外侧豆纹动脉及脑桥旁正中动脉脑梗死患者,入院后5 d内NIHSS评分增加≥2分的患者纳入急性脑梗死后END组;入院后5 d内NIHSS评分增加<2分的患者纳入非END组。按7∶3的比例将数据集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测试集用来评估模型性能。在训练集中,用R(4.2.3)软件行单因素分析,对于P<0.10的变量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运算(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PAI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分别对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ROC曲线及其AUC评估模型的区分度,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curveanalysis,DCA)评估模型的临床实用性,采用校准图评估模型准确度。结果 共纳入400例急性外侧豆纹动脉或脑桥旁正中动脉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261例(65.25%),年龄64(56~70)岁;END组135例(33.75%),非END组265例(66.25%)。训练集中急性PAI患者280例,94例(33.57%)发生END;测试集120例,41例(34.17%)发生END。训练集中11个变量(P<0.10)进入LASSO回归,筛选出5个变量:入院时舒张压、糖尿病病史、吸烟史、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梗死灶最大直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OR 40.85,95%CI 13.34~196.43,P<0.01)、糖尿病病史(OR 24.10,95%CI 6.92~106.30,P<0.01)、吸烟史(OR 6.16,95%CI 1.54~28.39,P=0.01)、梗死灶最大直径(OR 4.93,95%CI 1.35~19.82,P=0.02)是PAI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列线图。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分别绘制训练集及测试集的ROC曲线、校准曲线、DCA曲线。训练集和测试集ROC的AUC分别为0.88、0.87;校准图预测值与实际值一致性较好、DCA曲线显示预测模型临床实用性较高。结论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吸烟史、糖尿病病史、梗死灶最大直径是急性PAI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穿支动脉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危险因素 列线图
下载PDF
后循环脑梗死轻症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20
作者 钱倩 张静 +5 位作者 边伟林 邢晓明 张欣 白艳梅 赵小妹 高娟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4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分的轻症急性后循环脑梗死(APCC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入院时NIHSS评分≤5分的APCCI患者116例,... 目的探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分的轻症急性后循环脑梗死(APCC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入院时NIHSS评分≤5分的APCCI患者116例,根据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与非END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ND的影响因素。结果21例发生END,发生率为18.10%。以END为终点事件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胆固醇(TC)水平(OR=1.096,95%CI=1.034~1.158)、基线NIHSS评分(OR=2.263,95%CI=1.085~3.44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OR=1.187,95%CI=1.043~1.332)、中段梗死(OR=4.012,95%CI=1.579~7.688)和肺部感染(OR=1.285,95%CI=1.164~1.406)是APCCI患者发生END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水平TC、基线NIHSS评分高、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中段梗死和合并肺部感染是轻症APCCI患者发生END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