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TI联合DWI对急性脑梗死早期缺血半暗带的定量评估价值
1
作者 李静 张嘉俊 王可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7期785-786,共2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脑梗死(ACI)早期缺血半暗带(IP)的定量评估价值。方法选取ACI患者80例,均行磁共振DTI和DWI检查,根据患者发病时间将其分为超急性期组(<6h,n=24)、急性期组(6~24h,n=26)...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脑梗死(ACI)早期缺血半暗带(IP)的定量评估价值。方法选取ACI患者80例,均行磁共振DTI和DWI检查,根据患者发病时间将其分为超急性期组(<6h,n=24)、急性期组(6~24h,n=26)和亚急性期组(24~72h,n=30),比较ACI患者梗死中心区、IP区、对侧镜像区的平均扩散系数(DCavg)、表观扩散系数(ADC)、异性指数(FA)值,并比较ACI患者不同发病时期IP区的rDCavg、rADC、rFA值。结果ACI患者不同区域DCavg、ADC、FA值比较:梗死中心区<IP区<对侧镜像区(P<0.05)。ACI患者不同发病时期IP区rDCavg、rADC、rFA值比较:超急性期组>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P<0.05)。结论DTI联合DWI检查的相关定量参数对于ACI早期IP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临床可借鉴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缺血 弥散张量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定量参数 评估价值
下载PDF
3D pCASL不同标记后延迟时间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体积时相对脑血流量阈值的选择
2
作者 黄川胜 郑召龙 +4 位作者 李芹 谢福才 陈永升 于海童 牛庆亮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18-21,共4页
目的 探讨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 pCASL)不同标记后延迟时间(PLD)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缺血半暗带体积时相对脑血流量(rCBF)阈值的选择。方法 对42例AIS患者进行磁共振(MRI)常规序列成像、3D pCASL及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 目的 探讨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 pCASL)不同标记后延迟时间(PLD)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缺血半暗带体积时相对脑血流量(rCBF)阈值的选择。方法 对42例AIS患者进行磁共振(MRI)常规序列成像、3D pCASL及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灌注成像(DSC-PWI),将磁共振弥散成像、3D pCASL和DSC-PWI影像数据导入F-stroke软件自动分析,生成3D pCASL和DSC-PWI的缺血半暗带体积。以DSC-PWI的缺血半暗带体积作为参考标准,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PLD分别为1 525、2 525 ms时,rCBF<30%、<40%、<50%的缺血半暗带体积与DSC-PWI缺血半暗带体积的一致性;比较不同rCBF阈值的缺血半暗带体积与DSC-PWI的缺血半暗带体积的差异。结果 3D pCASL PLD为1 525 ms时,rCBF<40%、<50%的缺血半暗带体积与DSC-PWI的缺血半暗带体积具有一致性(ICC分别为0.595、0.791,P均<0.01);PLD为2 525 ms时,rCBF<50%的缺血半暗带体积与DSC-PWI的缺血半暗带体积具有一致性(ICC=0.577,P<0.01)。PLD为1 525 ms时,rCBF<40%的缺血半暗带体积与PLD=2 525 ms时rCBF<50%的缺血半暗带体积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3D pCASL中,1 525 ms和2 525 ms的PLD均可用于定量评估缺血半暗带,并且不同PLD时的rCBF阈值不同:短PLD(1 525 ms)应选择较高的rCBF阈值(<50%),而长PLD(2 525 ms)的rCBF阈值则要高于短PLD(1 525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 相对脑血流量
下载PDF
多模式CT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梗死核心变化及预后的评估
3
作者 霍敏中 冯锦昉 +1 位作者 方挺松 梁振华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8期863-867,共5页
目的 探讨多模式CT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梗死核心变化及预后的评估。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来佛山市中医院诊治的疑似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治疗前后分别行多模式CT检查。分析头颅CT平扫(... 目的 探讨多模式CT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梗死核心变化及预后的评估。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来佛山市中医院诊治的疑似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治疗前后分别行多模式CT检查。分析头颅CT平扫(NCCT)、CT灌注成像(CTP)、CT血管成像(CTA)结果。比较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区、梗死核心区患侧与健侧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值;比较治疗前后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的灌注参数[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和相对达峰时间(rTTP)];比较治疗前后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核心的灌注参数(rCBF、rCBV、rTTP、rMTT);分析脑组织异常灌注与血管狭窄的相关性。43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发病4.5~9.0 h内经溶栓治疗结果,比较预后良好(改良Rankin评分≤2分,n=28)与预后不良(改良Rankin评分>2分,n=15)缺血半暗带的rCBV、rCBF、rMTT、rTTP值。结果 100例疑似患者经NCCT检查发现,59例患者可见早期的低密度病灶,其余41例患者未见明显异常,NCCT阳性率为59.00%。CTP检查结果发现,100例患者中9例经过CTP检查灌注正常,其余91例患者脑灌注均有异常现象,与临床症状相符,CTP检查发现阳性率为91.00%。CTA检查结果发现,存在责任血管狭窄或闭塞者88例,无存在责任血管狭窄或闭塞者12例。多模式CT结果: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区健侧、患侧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的CBF明显较健侧低,患侧的MTT、TTP明显较健侧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核心区患侧的CBV、CBF明显较健侧低,MTT、TTP明显较健侧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梗死核心区相比,缺血半暗带的rCBV、rCBF明显较高,rMTT、rTTP值明显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前缺血半暗带rCBV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CBF较治疗前高,rMTT、rTTP较治疗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灌注异常者中存在责任血管狭窄或闭塞发生率明显较血流灌注正常者高(95.6%vs.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4.5~9 h内经溶栓治疗患者43例,其中预后良好者28例,预后不良者15例。预后良好者前缺血半暗带rCBV与预后不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者rCBF较预后不良高,rMTT、rTTP较预后不良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模式CT可早期发现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缺血半暗带、梗死核心异常情况,可用于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 多模式CT 梗死核心 缺血
下载PDF
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评估中的应用
4
作者 周建国 符大勇 +2 位作者 孙振虎 马先军 张芸芸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3期386-389,共4页
目的分析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SWAN)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部位及范围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行磁共振检查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55... 目的分析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SWAN)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部位及范围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行磁共振检查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55.7±14.4)岁。均行弥散加权成像(DWI)、T2加权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 Flair)、SWAN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SL)序列检查,将DWI显示高信号区、表观弥散系数(ADC)显示低信号区判定为梗死核心区,分析SWAN序列提示突出血管征(PVS)阳性区域、3D ASL序列提示脑血流量(CBF)低灌注区域分别与梗死核心区间的不匹配范围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SWAN-DWI不匹配区的范围为(2289.42±721.47)mm^(2)、3D ASL-DWI不匹配区范围为(2331.59±730.71)mm^(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5,P=0.838)。结论利用磁共振SWAN序列提示的PVS可用于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部位及范围,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影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 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 突出血管征 脑血流量
下载PDF
基于缺血半暗带为基础探究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预后不良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5
作者 张春海 闫坤 +2 位作者 周建昌 王树纯 刘子波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17-220,225,共5页
目的:在缺血半暗带(IP)的基础上,研究经溶栓治疗后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同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溶栓治疗的402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3例患者预后不良设定为预后不良组,359例患者预后良好设定为预... 目的:在缺血半暗带(IP)的基础上,研究经溶栓治疗后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同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溶栓治疗的402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3例患者预后不良设定为预后不良组,359例患者预后良好设定为预后良好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溶栓治疗后的ACI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据结果构建其预后不良的预测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无IP、高血压、糖尿病、发病至溶栓时间>4.5 h、大面积脑梗死、连续溶栓用时、使用溶栓物剂量及NIHSS评分,是ACI患者溶栓后预后不良发生的相关因素(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IP、发病至溶栓时间>4.5 h、NIHSS评分、溶栓持续时间、大面积脑梗死及高血压是ACI患者溶栓后预后不良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了溶栓治疗后的ACI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模型,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较为贴近,ROC曲线下面积为0.769,当阈值概率为0%~73.1%时对患者进行干预可能使其获益。结论:无IP、高血压、发病至溶栓时间>4.5 h、大面积脑梗死、溶栓持续时间及溶栓前NIHSS评分是溶栓后ACI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建立的预测模型对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溶栓 预后不良 缺血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APTw-MRI对亚急性期脑梗死梗死核心及缺血半暗带酸碱度变化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曹冠杰 王彩华 +3 位作者 史志涛 于昊 秦元林 陈月芹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5期741-744,共4页
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PTw)MRI用于评估亚急性期脑梗死梗死核心(IC)和缺血半暗带(IP)有关酸碱度(pH)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亚急性期脑梗死91例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间段健康志愿者90例为对照组,均予以常规MRI、DWI和APTw检查... 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PTw)MRI用于评估亚急性期脑梗死梗死核心(IC)和缺血半暗带(IP)有关酸碱度(pH)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亚急性期脑梗死91例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间段健康志愿者90例为对照组,均予以常规MRI、DWI和APTw检查,其中观察组26例患者开展灌注加权成像(PWI),将DWI、PWI以及APTw图像当作基础明确观察组IC区域、PWI-DWI不匹配区域和APT-DWI不匹配区域,将观察组的梗死侧和对侧、对照组两侧IC区域、PWI-DWI不匹配区域以及APT-DWI不匹配区域的APTw值开展对比。结果两组各个区域的APTwmax、APTwmin、APTwmax-min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区和IC对侧的各个APTw值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区域内各个APTw数值和对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WI-DWI不匹配区域、APT-DWI不匹配区域有关APTwmax、APTwmin、APTwmax-min均较对侧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WI-DWI不匹配区域、APT-DWI不匹配区域有关APTwmax、APTwmin、APTwmax-min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区的APTwmax、APTwmin、APTwmax-min均较PWI-DWI不匹配区域、APT-DWI不匹配区域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区的APTwmean和ADC值之间为正相关关系(r=0.530,P<0.05)。结论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IC酸碱代谢改变不明显,但IP局部伴随酸碱代谢失衡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急性 缺血 梗死核心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及磁共振血管造影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诊断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价值研究
7
作者 刘中锋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4年第1期65-69,共5页
目的 探究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20年6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均行3D-ASL、MRA、DWI技术检查。分析ASL与DW... 目的 探究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20年6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均行3D-ASL、MRA、DWI技术检查。分析ASL与DWI检出率、ASL与MRA检出率及MRA检出血管狭窄程度。结果 参与本次研究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行DWI检查均可见弥散受限高信号,检出率可达100%,其中73例患者为大面积脑梗死,行ASL检查时可见灌注异常;另27例患者均为小面积脑梗死,ASL检查可见11例脑部灌注显示。大面积脑梗死ASL>DWI组患者检出IP概率高于小面积脑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L<DWI组及ASL≈DWI组患者在不同梗死情况中IP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小面积脑梗死的27例患者中经MRA检出2级狭窄5例,3级狭窄6例,行ASL检查时可见病灶区域均呈低灌注表现,16例患者在ASL检查中均未见明显异常。而发生大面积脑梗死的73例患者中经MRA检出0~2级狭窄56例,行ASL检查可见高低不等灌注及高灌注各2例,52例患者均表现为低灌注。经MRA检查检出3级狭窄17例,行ASL检查可见内低周高灌注及高灌注各2例,其余13例均表现为低灌注。ASL<DWI组MRA狭窄中以4级为主,ASL≈DWI组MRA狭窄以2~3级为主,ASL>DWI组狭窄以0~1级为主。结论3D-ASL、MRA、DWI在IP诊断中能够及时明确病灶灌注情况及病灶位置,同时还可明确责任血管情况,对判断IP病情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急性脑梗死缺血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 弥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7
8
作者 王卓 赵艳生 +2 位作者 张亚杰 陈丽 杜鑫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3期355-358,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ASL)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P)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的7月于开滦总医院就诊的8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3D-ASL、MRA、弥散加权成像(D...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ASL)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P)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的7月于开滦总医院就诊的8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3D-ASL、MRA、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检出情况,比较梗死核心区域、IP区域、对侧健康区域的脑血流量(CBF)、表观扩散系数(ADC),观察血管狭窄分布情况。结果84例患者中大面积缺血性脑卒中61例,均存在3D-ASL异常;小面积缺血性脑卒中23例,其中3D-ASL异常7例。梗死核心区域、IP区域的CBF、ADC均明显低于对侧健康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4例患者中,16例患者3D-ASL未见明显异常,其他68例3D-ASL异常患者的罪犯血管均存在程度不同的狭窄或闭塞,以0~1级为主,占77.9%(53/68)。结论3D-ASL联合MRA可准确判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是否存在IP区域,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急性脑梗死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缺血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半暗带CT灌注成像参数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
9
作者 曾国利 朱木林 +2 位作者 陈晓飞 李金容 赵国泉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1期103-107,共5页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溶栓治疗后CT灌注成像参数变化及其对预后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我院90例AIS患者临床资料为样本开展回顾性研究,均于随访3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并根据结果分组,以mR...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溶栓治疗后CT灌注成像参数变化及其对预后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我院90例AIS患者临床资料为样本开展回顾性研究,均于随访3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并根据结果分组,以mRS≤2分为预后良好组(n=31),>2分为预后不良组(n=59),比较两组溶栓治疗后半暗带CT灌注成像参数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并以健侧为对照计算各参数相对值rCBF、rCBV、rMTT和rTTP,分析各参数对AI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组AIS患者半暗带CBF、CBV、rCBF和rCBV均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MTT和TTP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两组rMTT和r TTP比较未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F、CBV、MTT和TTP预测AIS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1、0.662和0.698,4项参数联合预测的AUC为0.817,敏感度为93.55%,特异性为64.41%;rCBF和rCBV预测AIS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724和0.798,两项参数联合预测的AUC为0.812,敏感度为96.77%,特异性为57.63%。结论CT灌注成像可对AIS患者半暗带血流灌注水平进行定量分析,检测溶栓治疗后CBF、CBV、MTT和TTP等参数及其与健侧镜像区脑组织相对值可为早期评估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预后 CT灌注成像 改良Rankin量表
下载PDF
磁敏感加权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界定脑卒中急性期缺血半暗带及其与灌注加权成像的临床意义研究
10
作者 黄选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6期37-40,共4页
临床治疗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期间,界定缺血半暗带是治疗的基础,同时也是提升治疗效果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本研究界定脑卒中急性期缺血半暗带中实施磁敏感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加权成像,探讨其临床以及与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以纳... 临床治疗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期间,界定缺血半暗带是治疗的基础,同时也是提升治疗效果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本研究界定脑卒中急性期缺血半暗带中实施磁敏感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加权成像,探讨其临床以及与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以纳排标准为研究对象选取依据,从2021年1月~2022年12月这一时间节点就诊的患者中选取66例,所有患者均实施磁敏感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加权成像检查,分析对比检查结果。结果 汇总三种检查方式不匹配范围ASPECTS评分,磁敏感加权成像与弥散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与灌注加权成像评分分别为(2.47±1.24)分和(2.71±1.50)分,组间对比无意义(P>0.05);汇总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中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扩张静脉等级与脑血容量的关系发现,二者呈正相关关系,组间对比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 急性期缺血半暗带临床界定中,磁敏感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加权成像均能够准确界定,可作为主要检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急性缺血 磁敏感加权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灌注加权成像 临床意义
下载PDF
MRI联合DWI评估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诗保 杨德龙 +3 位作者 邓殷俊 马宇驰 张红 杨翠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12期2287-2289,共3页
目的探讨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估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100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接受MRI弥散加权成像以及T_(2)WI扫描检查,比较MRI的T_(2)WI和DWI技术对ACI的诊断准确率。根据患者的发病时间将... 目的探讨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估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100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接受MRI弥散加权成像以及T_(2)WI扫描检查,比较MRI的T_(2)WI和DWI技术对ACI的诊断准确率。根据患者的发病时间将其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比较各时期的DWI表现、梗死区、健侧对应区表观弥散系数(ADC),以及超急性期患者梗死不同区域的ADC值。结果MR弥散加权成像的诊断准确率为100%,大于T_(2)WI的9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脑梗死起病时间的延长,T_(2)WI显示信号逐渐增高,DWI信号逐渐降低;超急性期、急性期的梗死区的ADC值均明显小于健侧对应区,而亚急性期梗死区ADC值明显大于健侧对应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中心区、缺血半暗带、梗死中心对侧镜像区之间ADC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3.412,P=0.032),缺血半暗带和对侧镜像区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中心区ADC值较正常对侧下降幅度较明显,缺血半暗带区ADC值下降幅度较小。结论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可检出脑梗死急性期缺血半暗带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缺血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MRI识别和评估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燕停 于昊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1-165,共5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也称为急性脑梗死,是我国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缺血半暗带作为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的靶点,其早期和精准的识别对于临床医生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及预后评估具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也称为急性脑梗死,是我国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缺血半暗带作为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的靶点,其早期和精准的识别对于临床医生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基于MRI序列的多种不匹配模型从血流动力学、侧支循环和代谢层面研究如何早期和精准地识别缺血半暗带。本文就这些模型在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缺血 磁共振成像 灌注加权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
下载PDF
醒脑静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急性期半暗带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逸坤 吴丽君 +5 位作者 李媛媛 刘浩琦 安娜 宋珂 张华 高永红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23期1761-1767,共7页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急性期半暗带转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除外假手术组,其余各组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醒脑静组。醒脑静组按0.18 mL/100 g腹腔注射醒脑静注射液,假手术组和模型...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急性期半暗带转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除外假手术组,其余各组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醒脑静组。醒脑静组按0.18 mL/100 g腹腔注射醒脑静注射液,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术后24 h,尼氏染色观察大鼠半暗带区神经元形态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NVU)超微结构变化,原位细胞凋亡法检测(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观察大鼠缺血半暗带区细胞凋亡情况,磁共振分别于4.5 h和24 h观察大鼠不同时间段半暗带区缺血演变过程。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尼氏小体结构破坏崩裂,轮廓模糊或消失;透射电镜观察可见NVU超微结构病理形态明显损伤;模型组TUNEL染色可见大量的凋亡细胞(P<0.01);磁共振结果可见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存在大面积梗死。与模型组相比,醒脑静组神经元和NVU超微结构病理形态明显改善;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1),半暗带丢失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能够改善缺血半暗带区神经元状态,减少胶质细胞和微血管损伤,抑制细胞凋亡,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部分半暗带,对脑缺血急性期半暗带区脑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脑静注射液 缺血急性 神经元 核磁
下载PDF
缺血半暗带的识别对卒中急性期闭塞血管再通是否具有指导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冯加纯 谢红燕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8期393-396,共4页
脑动脉闭塞致供血区缺血,超过一定时间后会发生脑梗死。而卒中急性期脑梗死灶周围存在着可逆性损伤的区域——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时间就是大脑”体现了IP存在于有限的时间窗内,故在卒中急性期使闭塞的血管再通... 脑动脉闭塞致供血区缺血,超过一定时间后会发生脑梗死。而卒中急性期脑梗死灶周围存在着可逆性损伤的区域——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时间就是大脑”体现了IP存在于有限的时间窗内,故在卒中急性期使闭塞的血管再通,被公认是取得良好预后的有效措施。但目前临床上仍然缺少简单、可靠的方法来确定IP。近年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影像学检查准确快速地识别IP。有研究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急性 血栓溶解疗法 缺血
下载PDF
早期高压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和神经功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丽珍 《中外医学研究》 2015年第17期35-36,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治疗(HBO)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缺血半暗带(IP)和神经功能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根据磁共振灌注加权...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治疗(HBO)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缺血半暗带(IP)和神经功能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根据磁共振灌注加权像(PWI)与弥散加权成像(DWI)原理,给予患者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同时给予观察组患者高压氧治疗,10 d为一疗程。对比2个疗程后病灶外周区4个点的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 ADC),并采用NIHS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从梗死中心至梗死区外周,呈现为单调递增趋势。而经2个疗程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除梗死中心外,其他3点,即中心与边缘区之间、中心区边缘及梗死区外周的r ADC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早期高压氧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治疗 急性脑梗死 缺血 神经功能
下载PDF
MR扩散及灌注成像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梁岳杰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18期2-4,共3页
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该病常疾病发作,发作后常会出现缺血半暗带,针对这一疾病若不及时诊治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针对疾病的诊断,目前多采取M R扩散及灌注成像的方法,本研究中,具体对M R扩散(D W I)及灌注成像(PWI)联合诊断超急... 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该病常疾病发作,发作后常会出现缺血半暗带,针对这一疾病若不及时诊治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针对疾病的诊断,目前多采取M R扩散及灌注成像的方法,本研究中,具体对M R扩散(D W I)及灌注成像(PWI)联合诊断超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扩散成像 灌注成像 急性脑梗死 缺血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一站式多模态平扫MR动态成像在急性脑卒中的应用及对缺血半暗带的早期干预效果 被引量:9
17
作者 江宇 崔惠勤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0年第3期307-310,共4页
目的:探讨一站式多模态平扫MR动态成像在急性脑卒中的应用及对缺血半暗带的早期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影像资料。对比患者正常区域及病变区域的脑组织血流量(CBF)、造影剂平均峰值时间等参数。结果:弥散加权成像... 目的:探讨一站式多模态平扫MR动态成像在急性脑卒中的应用及对缺血半暗带的早期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影像资料。对比患者正常区域及病变区域的脑组织血流量(CBF)、造影剂平均峰值时间等参数。结果:弥散加权成像显示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高信号梗死灶,其中28例成像显示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与闭塞。在评价缺血半暗带方面,26例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DSC)与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ASL)结果高度一致。8例患者两种检测结果不一致,ASL显示高灌注,而DSC显示正常灌注,DSC与ASL显示缺血半暗带无明显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区域各灌注成像参数相比,半暗带及梗死区域的中枢血容量(CBV)及CBF水平更低(P<0.05),平均通过时间(MTT)水平更高(P<0.05);与半暗带区域相比,梗死区域的CBF及CBV水平更低(P<0.05),MTT水平更高(P<0.05)。结论:一站式平扫MR可快速准确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为临床个性化治疗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一站式多模态平扫 缺血 磁共振成像 灌注加权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下载PDF
MR扩散及灌注成像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8
作者 林东虎 孙德津 《放射学实践》 2005年第5期433-435,共3页
关键词 灌注成像 急性脑梗死 MR扩散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缺血 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死 超早诊断 缺血性中风 病灶部位 治疗方法 研究热点 卒中后 可能性
下载PDF
磁共振全脑灌注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中的运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何芳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8年第6期535-537,共3页
脑梗死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质量的疾病,如何提高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及时发现,即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又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病情,有利于全面改善预后。脑梗死的治疗归根到底就是对缺血区域的挽... 脑梗死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质量的疾病,如何提高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及时发现,即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又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病情,有利于全面改善预后。脑梗死的治疗归根到底就是对缺血区域的挽救,溶栓治疗能够显著增加脑灌注,改善该区域的血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全脑灌注 缺血 磁共振 临床治疗 神经功能恢复 生存质量 人类健康
下载PDF
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影响 被引量:78
20
作者 尹春丽 李永秋 王耀伍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9-221,共3页
目的研究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的影响。方法 61例急性脑梗死(病程<6 h)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组与对照组;在脑梗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丁苯酞组加用丁苯酞软胶囊0.2 g口服4次/d。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 h进行C... 目的研究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的影响。方法 61例急性脑梗死(病程<6 h)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组与对照组;在脑梗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丁苯酞组加用丁苯酞软胶囊0.2 g口服4次/d。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 h进行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组缺血低灌注区及缺血中心区的面积;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后缺血低灌注改善、梗死区未扩大和存在缺血半暗带的比率。结果治疗后,丁苯酞组的缺血低灌注面积[(1630.71±1094.23)mm2]、缺血中心区面积[(811.35±1038.14)mm2]均显著小于对照组[(3233.77±1117.67)mm2,(1661.5±1035.34)mm2](均P<0.05);丁苯酞组缺血低灌注区缩小(77%)、梗死区无扩大(52%)及存在缺血半暗带(71.43%)的比率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53%,20%,37.93%)(均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缺血低灌注,延长半暗带组织的存活时间,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并避免缺血梗死区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丁苯酞软胶囊 缺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