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护理对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颅内压及预后的影响
1
作者 邢颖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182-0185,共4页
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护理对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颅内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抽取我院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30例,分为两组进行比较,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效果以及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对... 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护理对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颅内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抽取我院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30例,分为两组进行比较,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效果以及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针对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实施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护理后能够降低颅内压,提高临床的整体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 持续腰大池引流 脑脊液护理 颅内压 护理质量 心理护理
下载PDF
介入栓塞术治疗对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脑血流灌注、氧化应激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王磊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2期0027-0030,共4页
论证指向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群体推进介入栓塞术治疗处置的作用效能。方法 2021年2月-2023年4月,将84例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分两组,各42例,参照组开颅夹闭术处置,研究组介入栓塞术处置,测算对比两组的治疗结果满意度测... 论证指向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群体推进介入栓塞术治疗处置的作用效能。方法 2021年2月-2023年4月,将84例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分两组,各42例,参照组开颅夹闭术处置,研究组介入栓塞术处置,测算对比两组的治疗结果满意度测算数据值。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结果满意度测算数据值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围绕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实施介入栓塞术治疗,效能优质,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 介入栓塞术 开颅夹闭术 临床效能 测算对比
下载PDF
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分析
3
作者 陈阳 蔡菁 +3 位作者 宗艺 张朋杰 李健 刘于海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2期1-5,共5页
目的对比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对比两组... 目的对比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程度、预后良好率及手术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预后、健康状况、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23.27±4.50)ml少于对照组的(120.65±24.76)ml,手术时间(1.98±1.03)h、术后卧床时间(4.89±0.74)d、住院时间(14.25±1.98)d短于对照组的(3.45±1.20)h、(5.94±0.95)d、(17.34±2.6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3天,实验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为(4.46±1.21)、(3.85±1.16)、(3.37±0.82)分,均低于对照组的(7.52±1.67)、(6.94±1.41)、(6.15±1.3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预后良好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本组手术前降低,且实验组血清CRP(5.89±1.06)mg/L、PCT(0.46±0.15)ng/L、TNF-α(10.83±2.07)μg/L均低于对照组的(7.02±1.27)mg/L、(0.69±0.23)ng/L、(13.49±2.46)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均较本组手术前降低,卡氏功能状态量表(KPS)评分、Barthel指数均较本组手术前升高,且实验组NIHSS评分(17.90±1.34)分、mRS评分(1.73±0.45)分低于对照组的(19.74±1.53)、(2.45±0.62)分,KPS评分(67.13±3.48)分、Barthel指数(82.96±7.15)分高于对照组的(63.52±2.34)、(74.85±6.56)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生理、心理、环境及社会关系评分均较本组手术前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相比于开颅夹闭术,介入栓塞术在减轻手术创伤和术后疼痛感方面具有优势,有利于加快患者术后康复,促使其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改善预后,提升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 介入栓塞术 开颅夹闭术
下载PDF
介入栓塞术治疗对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脑血流灌注、氧化应激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王栋华 曹友林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第9期1181-1182,共2页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术治疗对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脑血流灌注、氧化应激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随机分为开颅组和介入组各40例。开颅组行开颅夹闭术治疗,介入组行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脑...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术治疗对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脑血流灌注、氧化应激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随机分为开颅组和介入组各40例。开颅组行开颅夹闭术治疗,介入组行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情况[脑血流量(CBF)、脑血流容积(CBV)、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MTT)]、氧化应激反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清丙二醛(MDA)]及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术后1周,介入组MTT、MDA及NIHSS评分均低于开颅组,CBF、CBV、SOD高于开颅组(P<0.05)。结论与开颅夹闭术治疗相比,介入栓塞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的脑血流灌注,缓解其氧化应激反应,减轻神经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栓塞术 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 脑血流灌注 氧化应激 神经功能
下载PDF
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 被引量:19
5
作者 谭显西 钟鸣 +2 位作者 李则群 林晨 鲁祥和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204-206,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00例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早期采用经股或经颈动脉穿刺行全脑选择性血管造影术,应用电解可脱微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 100%动脉瘤腔闭塞的45个,95%闭塞的39... 目的探讨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00例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早期采用经股或经颈动脉穿刺行全脑选择性血管造影术,应用电解可脱微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 100%动脉瘤腔闭塞的45个,95%闭塞的39个,90%闭塞的18个.G1asgow预后评分:I级86例,Ⅱ级5例,Ⅲ~Ⅳ级4例,V级5例.1例椎动脉瘤栓塞后8 h,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死亡.1例栓塞术后36 h再出血,再次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随访0.5~2年无再出血.结论早期动脉瘤囊内栓塞,是治疗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栓塞后早期再出血可能与瘤颈破裂性动脉瘤及夹层囊性动脉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 早期 血管内栓塞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3D-CTA在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刘兵 胡国章 +2 位作者 姜军 吴冰 罗祺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7-409,共3页
关键词 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 3D-CTA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常规DSA 诊治 脑血管病患者 影像诊断技术 显微外科技术
下载PDF
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急性破裂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4
7
作者 张鑫 刘建民 +5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黄清海 周晓平 张珑 佘家贵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228-230,共3页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急性破裂的临床体会 ,对其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5 7例急性破裂宽颈动脉瘤 ,均先植入冠脉支架覆盖动脉瘤颈 ,再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超选进入动脉瘤腔...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急性破裂的临床体会 ,对其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5 7例急性破裂宽颈动脉瘤 ,均先植入冠脉支架覆盖动脉瘤颈 ,再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超选进入动脉瘤腔内填塞GDC。结果  1例因血管扭曲不能植入支架 ,5 6例成功 ,均达到 90 %以上栓塞 ,载瘤动脉通畅 ,所有患者无神经功能障碍出现。结论 血管内支架植入结合GDC填塞是治疗急性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簧圈 颅内宽颈动脉瘤 动脉瘤急性破裂 血管内支架 介入治疗 GDC 肿瘤
下载PDF
急性破裂出血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治疗与脑血管痉挛 被引量:1
8
作者 洪波 刘建民 +4 位作者 周晓平 许奕 赵文元 黄清海 何峑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分析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急性破裂出血动脉瘤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治疗。方法Hunt-HessⅠ~Ⅲ级并在发病后72h内进行GDC栓塞治疗的动脉瘤病人86例,症状性血管痉挛的诊断根据迟发性神经功能损害,并有TCD和/或脑血管造影的证... 目的分析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急性破裂出血动脉瘤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治疗。方法Hunt-HessⅠ~Ⅲ级并在发病后72h内进行GDC栓塞治疗的动脉瘤病人86例,症状性血管痉挛的诊断根据迟发性神经功能损害,并有TCD和/或脑血管造影的证据。结果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17例(19.8%),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和Hunt-Hess分级及Fisher分级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平均随访13个月,17例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病人中恢复良好12例,中度致残4例,重度致残1例。结论GDC栓塞治疗动脉瘤后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并不高于常规手术治疗;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能对降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治疗 急性破裂出血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血管内治疗 脑血管痉挛
下载PDF
支架辅助栓塞老年急性期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2
9
作者 马修尧 刘彬 +2 位作者 任超 王荣 王强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5673-5675,共3页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栓塞老年急性期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行支架辅助栓塞老年急性期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手术患者131例,分析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因素,采用多因素Log...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栓塞老年急性期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行支架辅助栓塞老年急性期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手术患者131例,分析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手术相关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行支架辅助栓塞老年急性期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手术患者131例中,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25例(19. 08%)。单因素分析表明,有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性别、合并高血压、支架释放方式、颈宽和动脉瘤最大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有并发症组合并糖尿病显著多于无并发症组,血管痉挛无并发症多于无并发症组,Hunt-Hess分级Ⅳ~Ⅴ级显著多于无并发症组,大型动脉瘤显著多于无并发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的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血管痉挛、Hunt-Hess分级和动脉瘤分型为影响手术相关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支架辅助栓塞老年急性期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合并糖尿病、血管痉挛、Hunt-Hess分级和动脉瘤分型为其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辅助栓塞 急性期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 手术相关并发症 糖尿病 血管痉挛 HUNT-HESS分级 动脉瘤分型
下载PDF
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护理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瑜 吴雪洁 徐静 《护理与康复》 2005年第5期349-350,共2页
关键词 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护理技术 病情观察 可脱弹簧圈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发生出血、缺血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杜伟 高永开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36期48-51,共4页
目的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发生出血、缺血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以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50例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观察并记录出血、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分... 目的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发生出血、缺血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以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50例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观察并记录出血、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影响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发生出血、缺血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50例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中,有7例出现出血相关并发症,12例出现缺血相关并发症,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8.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出血相关并发症患者的术前Hunt-Hess分级Ⅳ~Ⅴ级、动脉瘤直径<3 mm、前交通动脉瘤占比高于无出血相关并发症患者(P<0.05);有缺血相关并发症患者的术前Hunt-Hess分级Ⅳ~Ⅴ级、动脉瘤直径11~25 mm、大脑中动脉瘤占比高于无缺血相关并发症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Hunt-Hess分级Ⅳ~Ⅴ级、动脉瘤直径<3 mm、前交通动脉瘤是患者发生出血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前Hunt-Hess分级Ⅳ~Ⅴ级、动脉瘤直径11~25 mm、大脑中动脉瘤是患者发生缺血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应加强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围手术期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以促进患者预后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 出血、缺血相关并发症
下载PDF
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护理对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颅内压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陈映红 《齐鲁护理杂志(下半月刊)(外科护理)》 2010年第2期19-20,共2页
目的:探讨做好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的护理对急性颅内动脉破裂患者颅内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98例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行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持续腰大池外流脑脊液... 目的:探讨做好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的护理对急性颅内动脉破裂患者颅内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98例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行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持续腰大池外流脑脊液护理干预,监测两组患者脑脊液压力,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出院时按格拉斯昏迷结果评分法(GCS)标准评价治疗。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脑脊液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7,10,14天两组患者脑脊液压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患者存在脑梗死、颅内感染、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并发症,护理干预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GOS评定结果显示,护理干预组患者恢复良好36例(73.5%),对照组恢复良好26例(56.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度残疾、严重残疾、植物状态以及死亡病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护理干预可有效干预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颅内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康复起到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 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 护理干预 颅内压
下载PDF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急性破裂致死尸检1例
13
作者 张培谊 岳新华 +3 位作者 邹赛英 唐新萍 明晓翠 韩茹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1年第5期380-381,共2页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on,AD)又称为主动脉内膜剥离症或壁问动脉瘤,是一种急危重症,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首诊易误诊漏诊,迄今仍有较高死亡率㈩。现将我院1例因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急性破裂致死...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on,AD)又称为主动脉内膜剥离症或壁问动脉瘤,是一种急危重症,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首诊易误诊漏诊,迄今仍有较高死亡率㈩。现将我院1例因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急性破裂致死尸检病例分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急性破裂 胸主动脉夹层 尸检 致死 动脉夹层动脉瘤 动脉内膜剥离症 急危重症 病情进展
下载PDF
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护理
14
作者 李宗业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12期1413-1413,共1页
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病急 ,症状重 ;目前国内外多在早期采用经血管内途径介入栓塞治疗 ,疗效显著。栓塞过程中要及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肢体活动等改变 ,同时在适当栓塞动脉瘤后采取有效的抗凝措施 。
关键词 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 血管内栓塞 护理 介入疗法 并发症 手术配合
下载PDF
3D-CTA与3D-DSA在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8
15
作者 刘俊平 龙治华 焦慧娟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年第2期111-113,共3页
目的分析三维C 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在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 目的分析三维C 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在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疑似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纳入研究,均行3D-CTA与3D-DSA检查,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比较3D-CTA与3D-DSA检查准确性。结果 3D-CTA诊断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灵敏度为91.46%(75/82),特异度87.50%(7/8),准确性91.11%(82/90);3 D-D S A诊断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灵敏度为9 8. 7 8%(8 1/8 2),特异度100.00%(8/8),准确性98.89%(89/90),Kappa值均>0.4;3D-DSA检查方式灵敏度与准确性均明显高于3D-CTA检查方式(P<0.05)。结论相较于3D-CTA,3D-DSA诊断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准确性,可为患者临床诊治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造影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 诊断
下载PDF
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开颅夹闭术治疗急性破裂期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飞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32期5993-5995,共3页
目的分析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开颅夹闭术治疗急性破裂期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睢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7例急性破裂期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38)与试验组(n=39)。对照... 目的分析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开颅夹闭术治疗急性破裂期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睢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7例急性破裂期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38)与试验组(n=39)。对照组接受开颅夹闭术治疗,试验组接受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开颅夹闭术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根据疗效判定标准评估患者治疗效果,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7 d脑脊液压力(CSFP)、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记录并发症(包括脑积水、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NIHSS评分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68%(28/38),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87%(37/39),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CSFP、VMCA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NIHSS评分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56%(1/38)]与对照组[7.89%(3/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开颅夹闭术治疗急性破裂期颅内动脉瘤患者,能提升疗效,调节脑脊液循环再生,改善神经功能,具有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破裂期颅内动脉瘤 持续腰大池引流 开颅夹闭术
下载PDF
对比显微手术、介入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
17
作者 许磊 廖秋凌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第36期48-49,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期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破裂采用显微手术、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80例患者,均在蛛网膜下出血急性期进行外科手术治疗,采取随机分... 目的:探讨急性期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破裂采用显微手术、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80例患者,均在蛛网膜下出血急性期进行外科手术治疗,采取随机分组方式,观察组40例进行显微外科手术,对照组40例进行血管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为。结果:观察组完全闭塞率为92.5%,对照组完全闭塞率为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IA破裂中,观察组解剖痊愈率为88.2%,而对照组仅为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循环IA破裂中,观察组解剖痊愈率为50.0%,对照组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7.5%,对照组为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率为95.0%,对照组为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采用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效果显著低于显微外科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手术 介入治疗 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行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疗效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肖都盼 陈立永 边旭朝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1年第5期343-344,348,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行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临床疗效,分析其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于定州市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54例,采用双盲...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行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临床疗效,分析其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于定州市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54例,采用双盲法分为常规组(n=27)与观察组(n=27)。常规组患者给予抗纤溶、脱水、防治脑血管痉挛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DSA监视下行GDC栓塞治疗。治疗14 d后,测定两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两组患者日常能力。治疗后半年,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两组患者预后情况,以GOS评分≥4分为预后良好,并计算优良率。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脑出血、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及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患者MMP-9、NSE、TNF-α、IL-6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MBI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预后优良率为92.6%(25/27),显著高于常规组的55.6%(1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发生脑出血、脑梗死各1例,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各2例;观察组发生脑积水1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1/27),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2.2%(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DSA监视下的GDC栓塞对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能够降低患者脑组织、神经元损伤,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提高患者日常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 神经功能
下载PDF
显微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辉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8期1264-1266,共3页
目的:比较分析显微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66例,根据不同术式分为开颅组(n=33)与介入组(n=33),开颅组患者采用显微开颅夹闭术治疗... 目的:比较分析显微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66例,根据不同术式分为开颅组(n=33)与介入组(n=33),开颅组患者采用显微开颅夹闭术治疗,介入组患者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介入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开颅组,住院费用显著多于开颅组(P<0.05)。介入组患者术后3d、7d的血清MMP-2水平及红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开颅组(P<0.05)。介入组患者术后3d、7d的MCA血流速度、颅内压显著低于开颅组(P<0.05)。介入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开颅组(P<0.05)。结论:介入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疗效更佳,但会增加治疗费用,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 显微开颅夹闭术 介入栓塞术
下载PDF
经翼点入路的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效果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伟成 《华夏医学》 CAS 2020年第3期147-149,共3页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是常见的颅脑肿瘤疾病,该病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其中以40~60岁的女性居多[1]。在疾病发生后,受高血压、血管炎、动脉硬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常会引起动脉瘤破裂的问题,这样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且若不及时的治疗还...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是常见的颅脑肿瘤疾病,该病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其中以40~60岁的女性居多[1]。在疾病发生后,受高血压、血管炎、动脉硬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常会引起动脉瘤破裂的问题,这样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且若不及时的治疗还使患者有很大的死亡概率[2]。针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目前多采取外科手术治疗的方式,在显微技术的发展下,疾病的治疗效果提高且创伤降低,其中翼点入路是经典且常用的入路方式[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点入路 显微手术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