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9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张昭君 刘跃 《肝脏》 2024年第5期552-556,共5页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确定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的相关预测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诊治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147例,根据是否存在ALF将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确定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的相关预测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诊治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147例,根据是否存在ALF将患者分为ALF组和非ALF组,比较患者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对ALF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比较人口学特征可知,ALF组(n=52)既往肝炎病史的比例、治疗持续时间以及Hy’s定律阳性的比例分别为44.2%、51(7~328)d和51.9%,显著高于非ALF组(n=95)的18.9%、24(2~219)d和14.7%(P<0.05);比较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知,ALF组黄疸比例、恶心比例、腹水比例、腹胀比例、瘙痒比例、ALT水平、AST水平、ALP水平、TBil水平、DBLC水平、PT、WBC水平以及甲胎蛋白水平分别为90.4%、53.8%、42.3%、36.5%、23.1%、243(25,2024)U/L、134(75,1542)U/L、141(79,530)U/L、265(27,528)μmol/L、151(10,289)μmol/L、18.5(3.1,56.7)秒、6.1(2.8,49.6)×109/L和25.7(2.4,1870)ng/mL,显著高于非ALF组的20.0%、20.0%、13.7%、14.7%、10.5%、116(12,724)U/L、88(27,479)U/L、86(61,646)U/L、14(6,138)μmol/L、7(3,102)μmol/L、12.2(9.8,16.3)秒、5.2(2.1,25.6)×109/L和2.3(0.7,3021.1)ng/mL(P<0.05);根据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ST水平、TBil水平、WBC水平、PLA水平、既往肝炎病史、PT、DBil水平、AFP水平、Alb水平、ALT水平、ALP水平、治疗持续时间、黄疸、腹胀、恶心、呕吐、瘙痒以及Hy’s定律阳性是抗结核药物治疗期间发生ALF的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ST水平、TBL水平、WBC水平、PLA水平以及既往肝炎病史是ALF的强预测因子。结论高血清胆红素、WBC、既往肝炎病史、AST水平和低血小板计数是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ALF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急性肝功能衰竭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截断开玄法论治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2
作者 闫春潇 李京涛 +4 位作者 刘永刚 曾立伟 闫曙光 魏海梁 常占杰 《中医药导报》 2024年第4期185-188,共4页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与肝玄府功能失常有着紧密的联系。肝玄府是肝脏最为细微的微观结构,是肝发挥主疏泄及藏血功能的重要场所。从玄府理论为切入点,阐述ACLF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并附验案1则。湿、热、瘀、毒是ACLF主要致病因素...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与肝玄府功能失常有着紧密的联系。肝玄府是肝脏最为细微的微观结构,是肝发挥主疏泄及藏血功能的重要场所。从玄府理论为切入点,阐述ACLF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并附验案1则。湿、热、瘀、毒是ACLF主要致病因素,邪气壅滞,不得宣达通利,闭滞肝玄府,致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使肝玄府开阖失司而诱发疾病产生。通过系统梳理ACLF的证治思路,提出治疗以截断开玄法为纲,解毒通腑开玄府、利湿泄热开玄府、健脾补虚开玄府、活血化瘀开玄府法为目,作为一个新的切入点,合理配伍,宣通气液,恢复玄府正常生理功能,以期为临床治疗ACLF提供新的思路与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玄府 截断开玄法 证治思路
下载PDF
南蛇藤素调节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炎性损伤的影响
3
作者 孙瑞青 邓娟 王秀芳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28-33,共6页
目的 分析南蛇藤素调节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对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大鼠炎性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南蛇藤素12.5 mg/kg组、南蛇藤素50 mg/kg组、促肝细胞生长素组(2 mg/kg)、南蛇藤素+... 目的 分析南蛇藤素调节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对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大鼠炎性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南蛇藤素12.5 mg/kg组、南蛇藤素50 mg/kg组、促肝细胞生长素组(2 mg/kg)、南蛇藤素+甘草酸组(50 mg/kg+20 mg/kg),给药干预持续3 d,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大鼠血清肝功能、炎症指标水平,HE染色观测大鼠肝组织病理,TUNEL染色观测大鼠肝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观测大鼠肝组织HMGB1/TLR4/NF-κB通路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死亡率、血清ALT、AST、TBil水平、肝组织细胞凋亡率、肝组织HMGB1、TLR4、p-NF-κB/NF-κB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南蛇藤素12.5 mg/kg组、南蛇藤素50 mg/kg组、促肝细胞生长素组死亡率、血清ALT、AST、TBil水平、肝组织细胞凋亡率、肝组织HMGB1、TLR4、p-NF-κB/NF-κB表达降低(P<0.05);与南蛇藤素50 mg/kg组相比,南蛇藤素+甘草酸组大鼠血清ALT、AST、TBil水平、肝组织细胞凋亡率、肝组织HMGB1、TLR4、p-NF-κB/NF-κB表达降低(P<0.05)。结论 南蛇藤素可能通过抑制HMGB1/TLR4/NF-κB通路降低ALF大鼠肝脏炎症与肝细胞凋亡,保护肝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蛇藤素 急性肝功能衰竭 炎性损伤 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
下载PDF
NBAS基因突变所致发热相关复发性急性肝功能衰竭一例的临床特征分析并文献复习
4
作者 吴悠 龚雪梅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7期530-535,共6页
目的:分析NBAS基因突变所致复发性急性肝功能衰竭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以提高临床上对该病的识别及诊疗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例NBAS基因突变所致复发性急性肝功能衰竭患儿的临床特征、诊... 目的:分析NBAS基因突变所致复发性急性肝功能衰竭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以提高临床上对该病的识别及诊疗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例NBAS基因突变所致复发性急性肝功能衰竭患儿的临床特征、诊疗经过及随访情况,并NBAS基因突变相关文献的复习。结果:9岁4月女性患儿因反复发热后转氨酶显著升高于2022年2月19日至2024年2月29日期间先后共5次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诊断急性肝功能衰竭,予以保肝、抗感染、维生素K1、丙种球蛋白、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对症支持治疗后均好转出院,完善基因检测发现NBAS基因有c.1341 + 1G > T(p.?)及c.3596G > A (p.Cys1199Tyr)共2处杂合突变,诊断为NBAS基因突变所致发热相关复发性急性肝功能衰竭,出院后嘱患儿避免发热及发热后需积极退热并完善肝功、凝血功能检测,随访至今患儿肝功能系正常范围。结论:对于发热后出现的反复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儿童,应警惕NBAS基因突变所致发热相关复发性急性肝功能衰竭可能,尽早完善基因检查可协助明确诊断,病期积极的评估脏器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及控制体温是治疗的关键,发病期间需合理的预防发热相关性疾病及定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AS基因突变 急性肝功能衰竭 发热 回顾性分析 儿童
下载PDF
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肝细胞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军杰 钟炎平 +10 位作者 毛静 刘鑫华 李姗 刘园园 雷旭 雷飞飞 雷雨 郭鹏 胡波 刘志新 谭华炳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5期63-69,共7页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DPMAS)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患者肝细胞再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十堰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56例HBV-ACLF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PE...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DPMAS)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患者肝细胞再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十堰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56例HBV-ACLF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PE组(44例)、PE+DPMAS组(69例)、对照组(43例)。对照组行抗病毒、促肝细胞再生等内科综合治疗,PE组及PE+DPMAS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分别行PE、PE+DPMAS。统计各组治疗前后乙肝DNA(HBV-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白蛋白(ALB)、血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肌酐(Scr)、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标准比值(INR)、甲胎蛋白(AFP)。根据TBIL、ALB、Scr、INR、AFP数据,应用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模型TACIA评分公式,计算各组治疗前后TACIA评分。结果:PE组、PE+DPMAS组治疗后TBIL、DBIL、IBIL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TBIL、DBIL、IBIL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组、PE+DPMAS组治疗后INR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INR指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DPMAS组AFP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E组、对照组AFP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组治疗后TACIA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PE+DPMAS组治疗后TACIA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在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PE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E+DPMAS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PE+DPMAS组与P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3)。结论:PE+DPMAS能有效清除胆红素等有害物质,改善肝细胞再生环境、促进肝再生,改善HBV-ACLF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血浆置换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甲胎蛋白 TACIA评分
下载PDF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小鼠肝细胞保护机制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玉荣 李高峰 +1 位作者 汤彦 章美元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637-642,共6页
目的 探索ω-3多不饱和脂肪酸(3-PUFA)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小鼠模型的肝细胞保护机制,为临床重症肝病的免疫营养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100只小鼠,空白组8只未采取任何措施干预,其余92只采取D-氨基半乳糖(D-GaIN)联合脂多糖(LPS)诱导急... 目的 探索ω-3多不饱和脂肪酸(3-PUFA)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小鼠模型的肝细胞保护机制,为临床重症肝病的免疫营养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100只小鼠,空白组8只未采取任何措施干预,其余92只采取D-氨基半乳糖(D-GaIN)联合脂多糖(LPS)诱导急性肝衰竭小鼠(BALB/C)造模,分成4组,未干预的模型组20只,用3-PUFA干预24只,以乌司他丁和促肝细胞生长素分别为阳性药物对照组,各24只,干预后6、12、24 h检测并比较各组小鼠相应血清炎症指标、肝功能的酶学、肝组织中microRNA-122a和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造模后,未干预前小鼠累计死亡18只,干预后6、12、24 h获得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碱酯酶(CHE)、microRNA-122a和相应病理学结果,3-PU FA组、乌司他丁组和促肝细胞生长素组均表现为炎症指标的下降和microRNA-122a表达下降,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5)。在组织病理学方面,模型组炎症程度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加重,大量浆细胞浸润和炎性渗出,3组干预后,促肝细胞生长素组炎症减退和浆细胞浸润减少最明显,3-PUFA组、乌司他丁组的结果相似。结论 3-PUFA可能通过调节microRNA-122a表达对肝细胞起到抗炎、修复作用,具有免疫营养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急性肝功能衰竭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 保护作用
下载PDF
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效果研究
7
作者 谷斌 宁峰 +3 位作者 吕海艳 廖荔婵 史曹彦 白凤霞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3年第6期865-868,共4页
目的 对比血浆置换(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ACLF患者9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PE联合... 目的 对比血浆置换(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ACLF患者9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PE联合血浆胆红素吸附(PBA)治疗,观察组采用PE联合DPMAS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不同时间点肝功能指标[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炎性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0(IL-10)、降钙素原(PCT)]水平、安全性及治疗结局。结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12周后,两组肝功能指标ALT、TBIL、DBIL、炎性指标TNF-α、CRP、IL-10、PCT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联合PBA与PE联合DPMAS治疗ACLF效果相当,具有较高安全性,对改善治疗结局有积极作用,但PE联合DPMAS清除炎症介质优势明显,能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肝功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血浆置换 血浆胆红素吸附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下载PDF
PE联合DPMAS不同序贯顺序治疗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短期疗效观察
8
作者 钟岚 桂若虎 +2 位作者 张丹霞 王晓洋 盛尧慧 《江西医药》 CAS 2023年第2期234-236,242,共4页
目的 比较不同序贯顺序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 纳入2019年11月至2021年8月在衡阳市中心医院治疗的68例ACLF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双重血... 目的 比较不同序贯顺序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 纳入2019年11月至2021年8月在衡阳市中心医院治疗的68例ACLF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后序贯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组(DPMAS+PE组,30例),血浆置换(PE)后序贯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组(PE+DPMAS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等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4 h复查ALT、AST、TBil水平均显著降低,TB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AS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改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复查TBil和PT,DPMAS后序贯PE组显著低于PE后序贯DPM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DPMAS后序贯PE组28 d好转率为80.00%(24/30),显著高于PE后序贯DPMAS组68.42%(2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两组均能改善慢加急肝功能衰竭患者的肝功能;(2)与PE后序贯DPMAS相比,DPMAS后序贯PE组可更有效改善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肝功能,提高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28天生存率,因此DPMAS后序贯PE对患者肝功能改善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血浆置换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下载PDF
抗结核药物致急性肝功能衰竭死亡1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8
9
作者 蔡雄茂 姚思敏 +2 位作者 付向东 刘智 陈心春 《中国防痨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0-142,共3页
目的 提高对抗结核药物治疗引起肝功能衰竭的认识 ,减少因抗结核治疗导致的肝衰竭和临床死亡的发生。方法 对 11例结核病抗结核治疗期发生急性肝衰竭死亡的病例和 2 2例严重肝功能损害经护肝治疗后恢复的病例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 目的 提高对抗结核药物治疗引起肝功能衰竭的认识 ,减少因抗结核治疗导致的肝衰竭和临床死亡的发生。方法 对 11例结核病抗结核治疗期发生急性肝衰竭死亡的病例和 2 2例严重肝功能损害经护肝治疗后恢复的病例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抗结核药物性所致急性肝衰竭多出现在抗结核治疗 3月以后 ,老年人多见 ,平均年龄 5 1.38± 14 .5 7岁 ,半数以上 (7/ 11)合并HBV感染 ,临床症状较明显 ,黄疸出现早而重 ,以黄疽指数升高为主的肝功能异常 ,晚期有明显的肝性脑病表现 ,腹膜炎腹水形成以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显著降低。从症状出现到死亡时间为 6 6 .5±4 4.5d。结论 重视和监测结核病化疗引起的肝功能损害 ,对有肝功能损害尤其是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者要及早停药进行综合护肝治疗。黄疸指数 (TBIL)比ALT及AST在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结核药物 急性肝功能衰竭 死亡 临床分析
下载PDF
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 被引量:5
10
作者 何金秋 杨玲玲 +2 位作者 雷延昌 杨文龙 周锡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99-1802,共4页
背景:对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治疗,目前尚缺乏特效手段。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环境下可分化为具有部分肝功能的类肝样细胞,从而参与肝功能的修复和重构,为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目的:评价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背景:对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治疗,目前尚缺乏特效手段。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环境下可分化为具有部分肝功能的类肝样细胞,从而参与肝功能的修复和重构,为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目的:评价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培养并纯化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肝衰竭组和移植组:用腹腔注射四氯化碳石蜡油溶液的方法复制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后24h分别经其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第1,2,3,7天抽血检测其肝功能,并取肝脏行病理学检查。结果与结论:急性肝功能衰竭鼠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生存率为70%,与肝衰竭组大鼠存活率2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功能指标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相比,移植组明显低于肝衰竭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脏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移植组肝细胞变性及坏死程度以及炎症浸润程度轻于肝衰竭组。因此,经尾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提高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生存率、改善肝功能及减轻肝脏坏死程度,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肝功能衰竭 动物模型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巴马小型猪85%肝切除术后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7
11
作者 桑剑锋 马虎成 +3 位作者 施晓雷 黄韬 伊丹丹 丁义涛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4-180,共7页
目的探索不同比例肝切除体积对巴马小型猪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影响,为建立合适的小型猪大部分肝切除后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提供合适的方法。方法分别行75%、85%及95%肝切除,CT检查残留肝并记录存活情况,术前、术后1、3、5 d和术后1、2、3周... 目的探索不同比例肝切除体积对巴马小型猪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影响,为建立合适的小型猪大部分肝切除后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提供合适的方法。方法分别行75%、85%及95%肝切除,CT检查残留肝并记录存活情况,术前、术后1、3、5 d和术后1、2、3周定期抽血检测肝功能,获取肝组织HE染色,检查肝病理情况。结果75%、85%及95%肝切除小型猪平均存活时间为(19.0±5.6)d,(17.3±5.5)d,(1.3±1.5)d,不同肝切除比例的巴马小型猪病理学评分分别为(5.67±0.52)、(8.17±0.82)、(8.50±0.71)。随着肝切除比例增加,肝功能衰竭发病率升高。85%肝切除可引起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总胆汁酸水平显著增高。结论85%体积肝切除可造成典型的小型猪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肝功能衰竭 肝大部切除术 动物模型 巴马小型猪
下载PDF
肝细胞移植联合肝再生增强因子治疗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志毅 张艳 +1 位作者 石小枫 刘杞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899-902,共4页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肝细胞腹腔移植联合肝再生增强因子(augmenter of liver regenration,ALR)对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D-gal诱导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诱导后24h,59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肝细胞腹腔移植联合肝再生增强因子(augmenter of liver regenration,ALR)对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D-gal诱导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诱导后24h,59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Ⅰ组15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Ⅱ组15只:经腹腔移植2×107肝细胞,以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Ⅲ组15只:经腹腔移植2×107肝细胞,同时腹腔注射ALR50μg.kg-1.d-1;Ⅳ组14只:腹腔注射ALR50μg.kg-1.d-1。观察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移植肝细胞存活情况、病理变化。结果Ⅱ组、Ⅲ组大鼠存活率(46.7%、66.7%)显著高于Ⅰ组(0.0%)(P=0.006;P=0.0002),Ⅲ组(66.7%)与Ⅳ组(14.3%)有显著差异(P=0.008),其他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移植后第1、2天Ⅱ组腹水AST高于Ⅲ组(P=0.001),Ⅱ组第1、2天腹水ALT高于Ⅳ组,Ⅱ组、Ⅲ组第1、2天腹水TBil高于Ⅰ组(P<0.05)。Ⅲ组肝脏病理改变轻于其他组。Ⅲ组大鼠腹腔移植的肝细胞存活数多于Ⅱ组。结论同种异体肝细胞经腹腔移植联合ALR可明显改善D-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促进移植肝细胞存活和增殖,促进肝组织及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移植 肝再生增强因子 急性肝功能衰竭
下载PDF
APA微囊猪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涛 舒桂明 +2 位作者 杜智 宋继昌 孙绵方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4年第3期133-135,共3页
目的探讨APA微囊猪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性。方法用胶原酶灌注分离猪肝细胞,用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lginate-polylysine-alginate,APA)包埋肝细胞,测定肝细胞产量和存活率。用氨基半乳糖诱导建立大鼠急性肝... 目的探讨APA微囊猪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性。方法用胶原酶灌注分离猪肝细胞,用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lginate-polylysine-alginate,APA)包埋肝细胞,测定肝细胞产量和存活率。用氨基半乳糖诱导建立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fulminatehepaticfailure,FHF)模型(n=68),实验动物分为微囊肝细胞植入组、游离肝细胞植入组、空囊组、对照组4组。分别将微囊肝细胞、游离肝细胞、空微囊、生理盐水植入或注入FHF大鼠腹腔,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分离肝细胞产量为1.74×1010~2.90×1010个,微囊肝细胞存活率>80%。APA微囊肝细胞组与游离肝细胞、空囊和对照组相比,能提高FHF大鼠存活率,延长存活时间,改善肝功能。结论APA微囊猪肝细胞腹腔移植治疗FHF大鼠有较好疗效。ExperimentalStudyonHepaticFailureRatInstitute,Tianjin300170AbstractObjectiveThepaticfailurerat.Methpolylysine-alginate(APA(FH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肝功能衰竭 肝脏 再生 大鼠 APA微囊肝细胞 氨基半乳糖 细胞移植
下载PDF
肝再生增强因子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中的水平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春 陈文 +3 位作者 邓存良 毕义亮 唐黎 吴刚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2579-2581,共3页
目的研究肝再生增强因子(ALR)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中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病例来源于该科门诊及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包括ACLF组(n=214)和慢性乙型肝炎轻度组(n=196);对照组(n=200)来源于输血科健康献血者。采用... 目的研究肝再生增强因子(ALR)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中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病例来源于该科门诊及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包括ACLF组(n=214)和慢性乙型肝炎轻度组(n=196);对照组(n=200)来源于输血科健康献血者。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对象血清ALR水平,分析ACLF组ALR水平与患者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关系。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ALR水平与ACLF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ACLF组ALR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轻度组和对照组(P<0.01)。ACLF患者ALR水平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r2=-0.249,F=13.955,P<0.01)。ACLF患者生存组ALR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P=0.004)。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ALR水平与ACLF患者24周预后相关,高水平ALR患者预后较好(P=0.012,OR=0.807)。结论 HBV相关ACLF患者ALR水平明显升高,有利于肝细胞再生,可以作为评价患者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再生增强因子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表达
下载PDF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病人维生素B_1的缺乏与补充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雪梅 侯维 +5 位作者 黄沛力 于红卫 李娟 冯岩梅 王馨 孟庆华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2-74,共3页
目的:评价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病人维生素B1的营养状况、缺乏原因以及常规补充治疗效果。方法:选择ACLF早、中期病人26例,用膳食营养软件记录分析病人入院3 d饮食中维生素B1摄入量。按标准治疗量(30 mg/d)连续治疗10 d,留取治疗前... 目的:评价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病人维生素B1的营养状况、缺乏原因以及常规补充治疗效果。方法:选择ACLF早、中期病人26例,用膳食营养软件记录分析病人入院3 d饮食中维生素B1摄入量。按标准治疗量(30 mg/d)连续治疗10 d,留取治疗前后的静脉血液和24 h尿液标本,分别检测维生素B1的含量。按预后将病人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结果:88.5%(23/26例)的病人摄入维生素B1不足或缺乏,最低摄入量不足正常人体需要量的1/10。血液检查证实治疗前100%缺乏维生素B1,治疗后仍有61.5%的病人缺乏维生素B1,15.4%的病人维生素B1不足。治疗前后血维生素B1检测结果有统计学差异。尿检34.5%的病人维生素B1缺乏或不足,治疗后所有病人尿检正常;尿维生素B1排出量与尿量相关。服药后血维生素B1与预后相关。结论:ACLF病人维生素B1摄入严重不足,补充常规剂量的维生素B1可明显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但仍显不足。治疗后仍缺乏维生素B1的病人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维生素B1缺乏与补充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实验性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许海云 施晓雷 +1 位作者 褚薛慧 丁义涛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62-968,共7页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联合内科方法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动物的协同治疗作用.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建立猪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12只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n=3),联合治疗组:诱导24h后,...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联合内科方法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动物的协同治疗作用.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建立猪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12只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n=3),联合治疗组:诱导24h后,门静脉移植5×107自体MSCs,每24h自体血浆100mL、甘利欣100mg滴注;单纯内科治疗组:诱导后每24h自体血浆100mL、甘利欣100mg滴注;单纯自体MSCs移植组:诱导24h后,经门静脉移植5×107自体MSCs;对照组:除普通观察护理外,不予以任何治疗.以对照组存活时间为整个实验观察窗口,观察家猪的肝脏功能及病理变化.结果:对照组全部死亡后(存活44±3.5h),其他3组所有实验动物人为促死.肝脏功能指标在联合治疗组、单纯内科治疗组及单纯MSCs移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比较单纯内科治疗组及单纯自体MSCs移植组有明显改善(P<0.05).肝脏病理HE染色提示联合治疗组、单纯内科治疗组病理改变轻于其他组,联合治疗组病理改变轻于内科治疗组,单纯MSCs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联合治疗组肝脏细胞增殖率(34%)明显优于其他组,单纯内科治疗组、单纯MSCs移植组及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单纯骨髓MSCs移植或者内科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有一定效果,骨髓MSCs移植联合内科治疗具有一定协同作用,可明显改善D-Gal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家猪的肝脏指标,促进肝组织及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移植 联合治疗 急性肝功能衰竭
下载PDF
非人灵长类动物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17
作者 徐玉振 薛琨 +4 位作者 高毅 潘明新 简国登 刘晓明 饶军华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1985-1989,共5页
目的:构建一种稳定的非人灵长类大动物急性肝衰竭模型.方法:将15只食蟹猴随机分成3组,经颈外静脉分别注射0.45、0.3和0.15g/kgD-氨基半乳糖胺,构建食蟹猴肝衰竭动物模型.动态检测给药前(0h)、给药后12、24、36、48、60、72、96h生命体... 目的:构建一种稳定的非人灵长类大动物急性肝衰竭模型.方法:将15只食蟹猴随机分成3组,经颈外静脉分别注射0.45、0.3和0.15g/kgD-氨基半乳糖胺,构建食蟹猴肝衰竭动物模型.动态检测给药前(0h)、给药后12、24、36、48、60、72、96h生命体征、颅内压(ICP)及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红素(TBIL)、血氨(NH3)的变化.观察动物临床表现及病程进展情况,记录动物生存时间,动物死亡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0.45g/kg和0.3g/kg组动物全部死亡,生存时间分别为56.1h±8.1h和109.8h±11.2h,0.15g/kg实验猴除1只98h死亡外其余全部存活.0.45g/kg和0.3g/kg组动物各时点的ALT、TBIL、PT、NH3及ICP均明显高于基线值(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15g/kg实验猴各指标在60h后渐恢复正常.死亡动物组织病理检查见肝细胞坏死,肝内炎性细胞浸润.结论:以0.3g/kg的D-氨基半乳糖胺诱发食蟹猴急性肝功能衰竭动物模型,符合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可用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动物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肝功能衰竭 食蟹猴 D-氨基半乳糖胺 动物模型
下载PDF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163和CD69的表达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珊珊 马春华 +6 位作者 李璐 张丹丹 仵永枫 陈煜 冯霞 丁美 段钟平 《肝脏》 2014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了解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163和CD69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HBV-ACLF患者3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25例、慢性乙型肝炎18例、健康对照15例外周血单核细胞CD... 目的了解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163和CD69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HBV-ACLF患者3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25例、慢性乙型肝炎18例、健康对照15例外周血单核细胞CD163与CD69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合肝功能衰竭患者病情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HBV-ACLF组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CD163的表达率低于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随肝功能衰竭早、中、晚期病情进展,CD163的表达率逐渐降低(F=10.921,P=0.000),死亡组CD163的表达率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HBV-ACLF组CD69的表达率高于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随肝功能衰竭早、中、晚期病情进展,CD69的表达率逐渐增高(F=11.504,P=0.000),死亡组CD69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CD163和CD69评估HBV-ACLF患者3个月内死亡情况所对应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6、0.735。结论 HBV-ACLF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163和CD69的表达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CD163 CD69
下载PDF
82例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临床资料生存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慧芬 胡瑾华 +1 位作者 季伟 苏海滨 《肝脏》 2003年第4期6-8,共3页
目的 调查分析急性肝功能衰竭 (ALF)的病因、转归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0年~ 2 0 0 1年 11年间ALF临床资料 ,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ALF共 82例。生存分析显示 ,唯一对ALF患者生存影响有显著意义的临床指标是凝血酶原... 目的 调查分析急性肝功能衰竭 (ALF)的病因、转归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0年~ 2 0 0 1年 11年间ALF临床资料 ,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ALF共 82例。生存分析显示 ,唯一对ALF患者生存影响有显著意义的临床指标是凝血酶原活动度 (PA ,相对危险度为 2 .661,P =0 .0 0 0 5 )。生存时间由短到长的并发症依次为肝肾综合征 (相对危险度为 14 .776,P =0 .0 2 4)、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相对危险度为 5 .70 ,P =0 .0 19)及肝性脑病 (相对危险度为5 .3 18,P =0 .0 0 4)。结论 ALF发病年龄以 12岁~ 40岁青年人群居多 ,最常见的病因是乙型肝炎。药物性肝炎存活率最高。对ALF患者生存影响最具意义临床的实验室指标是PA ,并发肝肾综合征者生存时间最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肝功能衰竭 病因 临床转归 影响因素 调查
下载PDF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0
作者 谢青 桂红莲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4-9,12,共7页
关键词 急性肝功能衰竭 重症肝炎 病毒性肝炎 药物性肝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