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死亡蛋白激酶1(DAPK1)与N-甲基-D-天门冬氨酸盐(NMDA)受体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梅莉 李欣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35期15-18,共4页
目的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拜阿司匹林片)、和(或)抗凝(法安明)、和(或)降脂(辛伐他汀)和(或)溶栓(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同时观察血清死亡蛋白激酶1(death-associated protein kinase1,DAPK1)含量的变化,进一步探讨NMDA受体和死亡蛋白... 目的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拜阿司匹林片)、和(或)抗凝(法安明)、和(或)降脂(辛伐他汀)和(或)溶栓(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同时观察血清死亡蛋白激酶1(death-associated protein kinase1,DAPK1)含量的变化,进一步探讨NMDA受体和死亡蛋白激酶(DAPK1)在脑梗死的相互作用,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发病在72h以内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溶栓组11例、常规治疗组56例,并选择我科因后循环缺血住院患者46例做为对照组。溶栓组除了给予rt-PA溶栓外,与常规治疗组均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qd)、和(或)抗凝(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每日2次)、和(或)降脂(辛伐他汀片20mgqN)及活血化瘀(奥扎格雷钠40mgqd)、清除自由基(依达拉奉30mg bid)等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活血化瘀、营养神经等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10d后患者的血清死亡蛋白激酶1(DAPK1)含量的变化,以及肝功能、血小板、凝血机制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定,进一步探讨NMDA受体和死亡蛋白激酶1(DAPK1)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溶栓组及常规治疗组患者的死亡蛋白激酶1(DAPK1)含量均高于对照组,治疗10天后溶栓组及常规治疗组患者的死亡蛋白激酶1(DAPK1)含量均降低,常规治疗组更明显(P<0.05),溶栓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明显降低(P<0.05),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肝功能、血小板、凝血功能、血脂的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死亡蛋白激酶1(DAPK1)通过与NMDA受体的NR2B亚型结合激活神经细胞死亡通路,激发神经细胞死亡,形成卒中[2],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急性患者血清死亡蛋白激酶1(dapk1) N-甲基-D-天门冬氨酸盐(NMDA)受体 相关性研究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巧莲 张茂林 +3 位作者 刘丹 张俊清 郑俊婷 赵丽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4-184,共1页
关键词 急性患者 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 临床意义 含量变化 TGF-β1 细胞因子 免疫反应 病理过程 生物效应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翟中良 柯俊 刘雅芳 《微循环学杂志》 2007年第2期62-62,64,共2页
关键词 血清白细胞介素-1Β 急性患者 IL-1Β TNF-Α 临床意义 水平变化 IL-6 肿瘤坏因子-Α
下载PDF
奥扎格雷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赵锋 刘春华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1年第3期239-240,共2页
近年来,脑血管疾病逐年增多,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有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solubility,sICAM-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 近年来,脑血管疾病逐年增多,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有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solubility,sICAM-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水平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白细胞介素-6 急性患者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奥扎格雷钠 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缺血性血管病 血管疾病 cell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C反应蛋白含量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5
作者 范玮玮 《实用医技杂志》 2009年第6期455-456,共2页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炎症因子在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并为探讨脑梗死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路。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许多炎症因子参与了脑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炎症因子可导致缺血区炎症级联反应,进一步...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炎症因子在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并为探讨脑梗死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路。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许多炎症因子参与了脑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炎症因子可导致缺血区炎症级联反应,进一步加重脑水肿和神经元的损伤。其中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和C反应蛋白(CRP)是两种重要的炎症因子。本研究通过动态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β和CRP的含量变化,进一步探讨炎症反应在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从而为脑梗死的早期抗炎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白细胞介素-1Β 急性患者 C反应蛋白 临床意义 动态变化 蛋白含量 分子生物学技术 炎症因子
下载PDF
依达拉奉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应蛋白浓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李东贤 李冬青 +1 位作者 刘雪梅 孙丽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70-371,共2页
关键词 急性患者 蛋白浓度 依达拉奉 Hs-CRP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高敏C-反应蛋白 白介素-1 血清
下载PDF
急性动脉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血红素氧化酶-1活性变化的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彤宇 田桂玲 姜生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31期6946-6947,共2页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化酶-1(hemeoxygenase-1,HO-1)活性变化与急性动脉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theroscleroticthromboticcerebralinfarction,ATCI)的关系。方法:选择天津渤海石油医院神经内科住院ATCI患者68例(ATCI组),男42例,女26例,年龄65...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化酶-1(hemeoxygenase-1,HO-1)活性变化与急性动脉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theroscleroticthromboticcerebralinfarction,ATCI)的关系。方法:选择天津渤海石油医院神经内科住院ATCI患者68例(ATCI组),男42例,女26例,年龄65~79岁,平均(73.5±8.5)岁,对照组70例,均为本院干部体检者,男47例,女23例,年龄67~82岁,平均(73.8±9.2)岁,应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ATCI组和对照组血清HO-1活性。结果:ATCI组自发病后24h犤(59.61±12.09)nmol/(L·h)犦开始血清HO-1活性升高,于发病后第3天犤(147.11±38.44)nmol/(L·h)犦达到高峰(F=5.64,P<0.01),并一直持续到观察期末(第14天),ATCI发生后第24小时、第3天、第7天、第14天血清HO-1活性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18.656,26.041,16.965,9.473,P均<0.001),ATCI组血清HO-1活性与梗死面积(F=6.18,P<0.01)及部位(F=2.94,P<0.05)有一定关系。结论:血清HO-1活性升高与ATCI这一氧化应激的病理生理状态相关,脑缺血缺氧时HO-1表达及合成增加,其可作为反映ATCI病情发生发展的血清生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 HO-1 对照组 血栓性 动脉硬化 急性 患者 血红素氧化酶-1 活性变化 渤海
下载PDF
杏丁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TNF-α、IL-1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龚玲 杜立 +1 位作者 钮琼 柴雪梅 《贵州医药》 CAS 2005年第3期256-257,共2页
关键词 急性患者 IL-1 杏丁 复方丹参注射液 血清 神经细胞损伤 抑制炎症反应 再灌注损伤 病理过程 细胞因子 病损程度 患者血浆 正相关 水平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可溶性植物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来超 王存福 +3 位作者 谢兆宏 刘莉 孙琳 毕建忠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36-537,共2页
脑梗死发病率高,社会危害大,研究脑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提高脑梗死的诊断和预后评价水平,具有巨大的医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在各主要类型的脑梗死病理生理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患者 血清可溶性 急性 植物 病理生理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 病理生理过程
原文传递
血清PDGF及SDF-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脑侧支循环建立的相关性研究
10
作者 朱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2期63-66,共4页
探讨血清PDGF及SDF-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脑侧支循环建立的相关性。方法 于2020年1月-2023年12月选5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脑血管造影对脑部侧枝血流动力学状况的评估,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FCC组)300例和侧支循环不良组(... 探讨血清PDGF及SDF-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脑侧支循环建立的相关性。方法 于2020年1月-2023年12月选5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脑血管造影对脑部侧枝血流动力学状况的评估,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FCC组)300例和侧支循环不良组(PCC组)200例,并选择100例同期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结果 FCC组和PCC组的收缩压和空腹血糖水平与对照组相比(P<0.01)。对照组、FCC及PCC三组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相比(P>0.05)。PCC组与FCC组相比,NHISS评分及梗死体积较高(P<0.01)。SDF1在FCC、PCC两组的表达均较对照组升高(P<0.01);FCC组和PCC组的PDGF水平都低于对照组(P<0.01)。在PCC和FCC组,血清PDGF和SDF1水平呈负相关(P<0.01)。在PCC和FCC组,PDGF水平分别与NHISS评分和梗死体积负相关,而SDF1水平与NHISS评分和梗死体积正相关(P<0.01)。结论 通过对PDGF、SDF-1基因表达水平与脑内支循环之间关系的分析,对判断疾病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PDGF SDF-1水平 急性患者 侧支循环建立 相关性
下载PDF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脑梗死复发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夏斌 李莉 +3 位作者 赵忠新 赵瑛 周晖 邵福源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8期1279-1281,共3页
关键词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前瞻性研究 MOLECULE 发生缺血性卒中 SICAM 缺血性血管病 患者 心血管事件 冠心病患者 首次发病 治疗费用 二级预防 危险因素 研究发现 复发性 致残率 死亡 增高 血清 浓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