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6篇文章
< 1 2 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省2005年甲乙类自然疫源性和虫媒传染病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杨慧军 栗文元 张杰敏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96-297,共2页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上报《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资料分析,了解2005年山西省甲乙类自然疫源性和虫媒传染病疾病的特点,提出控制对策。方法检索2005上报《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资料,从流行病学角度分析山西省甲乙类自然...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上报《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资料分析,了解2005年山西省甲乙类自然疫源性和虫媒传染病疾病的特点,提出控制对策。方法检索2005上报《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资料,从流行病学角度分析山西省甲乙类自然疫源性和虫媒传染病疾病的三间分布特点,并比较分析其中各种疾病的变化情况,综合分析该类疾病的特点。结果2005年山西省该类传染病发病率7.60/10万,死亡率0.01/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3-8月,月平均病例均在200例以上,发病前三位的疾病依次是布鲁氏菌病(2320例)、出血热(148例)、流行性乙型脑炎(82例)。其中布病发病波及最广,占全省县区数的97.39%,发病率也排在全国的第三位。流行性乙型脑炎占此类疾病死亡构成的75%,出血热发病率下降了20.35%,但波及范围较广。结论山西省的甲乙类自然疫源和虫媒传染病有鲜明的季节特点和人群特征,该类疾病在全国的传染病中虽然发病率较低,但病死率高。作为连续2年排在全国布鲁氏菌病发病率第三位的疾病,是全省目前需要下大力气控制的疾病。该类疾病中的其他病种。在重点发病地区要加强监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疾病 虫媒传染病 法定传染病
下载PDF
广西2007年甲乙类自然疫源性和虫媒传染病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周丽莎 黄丽华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8年第10期1798-1799,共2页
目的分析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甲乙类自然疫源性和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为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国家疾病监测系统对2007年广西传染病疫情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7年广西甲乙类自然疫源性和和虫媒性传染病的发病人数... 目的分析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甲乙类自然疫源性和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为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国家疾病监测系统对2007年广西传染病疫情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7年广西甲乙类自然疫源性和和虫媒性传染病的发病人数为合计940例,发病率为1.9919/10万,病死率为55.43%;发病率排名前3位的疾病是:狂犬病1.0511/10万(496例)、乙脑0.5828/10万(275例)、疟疾0.1674/10万(79例)。结论广西甲乙类自然疫源性和虫媒性传染病在全国发病率较低,但是在高发季节和地区应做好监测工作;由于广西狂犬病发病率高,要重点做好防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疾病 虫媒传染病 流行病学分析
下载PDF
郴州市1992-2006年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分析
3
作者 姚令辉 段良松 +1 位作者 陈伟华 苏小可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7年第6期1755-1757,共3页
目的了解郴州市近15年来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有效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运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三间分布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该市15年来共报告甲乙类自然... 目的了解郴州市近15年来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有效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运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三间分布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该市15年来共报告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7种共474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06/10万,死亡530例,年平均死亡率为0.79/10万,年平均病死率为11.16%。该类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除狂犬病稍有上升外,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该类传染病在法定传染病中发病率较低,但病死率较高,防治工作不容忽视。狂犬病占此类传染病死亡构成的71.32%,狂犬病的控制尤其重要。该类传染病有明显的季节特点和人群特征,应做好重点地区高危人群的防治干预。该类传染病经过多年的防治,基本得到控制,但应高度警惕新发传染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传染病 甲乙类传染病 发病率 病死率
下载PDF
一种新发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无形体病
4
作者 刘宁春 张勇杨 《健康博览》 2008年第12期20-20,共1页
2008年7月,来自安徽明光的57岁农妇张大妈连续9天发热,体温达到38.5℃,同时伴头晕乏力、胸闷恶心、肌肉酸痛等症状。在当地医院按照感冒治疗后没有任何效果,而后,赶紧转到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就诊。经医院实验室检查发现,张大妈红细胞... 2008年7月,来自安徽明光的57岁农妇张大妈连续9天发热,体温达到38.5℃,同时伴头晕乏力、胸闷恶心、肌肉酸痛等症状。在当地医院按照感冒治疗后没有任何效果,而后,赶紧转到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就诊。经医院实验室检查发现,张大妈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均明显降低,肝脏转氨酶升高。经专家紧急会诊,张大妈的症状“符合”2008年2月卫生部颁布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诊断标准,确诊张大妈患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病情确诊后,给予相应的抗生素对症治疗,同时辅以保肝、护肝等治疗,张大妈第二天就退热了,其他症状及生化指标也逐渐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传染病 形体 医院就诊 感冒治疗 人粒细胞 实验室检查 转氨酶升高 肌肉酸痛
下载PDF
山西省2004年甲乙类自然疫源和虫媒传染病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慧军 张杰敏 冯立忠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05年第8期645-646,共2页
关键词 2004年1月 虫媒传染病 自然 山西省 传染病分析 甲乙类 传染病 传染病数据 监测信息报告
下载PDF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预防控制相关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庄振荣 《口岸卫生控制》 2011年第4期39-44,共6页
前言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原发于野生动物的传染病,由于人类接触病源或带菌者,而使之开始流行于人间的疾病。近几十年来,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球一体化进程,带来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同时,产业结构、规模、
关键词 自然传染病 预防控制 自然疾病 人类社会 一体化进程 野生动物 自然 产业结构
下载PDF
自然疫源性疾病调查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进展
7
作者 买力哈吧·白克力 张艺严 +3 位作者 热米拉·吐尔洪 阿扎提·热合木 肖吾开提·塞麦提 王启果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15期1896-1901,共6页
自然疫源性疾病(NFD)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高致死率,逐渐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关注焦点。受当前经济发展、环境变化、人口流动等因素影响,其发病率不断增加,对人类健康及社会安全造成的危害进一步加深。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全面、有效的调查,... 自然疫源性疾病(NFD)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高致死率,逐渐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关注焦点。受当前经济发展、环境变化、人口流动等因素影响,其发病率不断增加,对人类健康及社会安全造成的危害进一步加深。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全面、有效的调查,以控制其发生和流行。而NFD的调查研究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领域,涉及诸多学科的交叉,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地理信息系统、无人机等技术和方法被广泛应用,未来跨学科、跨平台整合运用将是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以期为该类传染病的快速、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疾病 宏基因组测序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广东省1986~1995年急性传染病发病趋势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林矛 曾汉武 +1 位作者 陈茂香 徐勇 《广东卫生防疫》 1998年第1期1-3,共3页
根据疫情资料统计,广东省各类急性传染病“七五”期间(1986~1990年)年均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为165.26/十万和1.06/十万,“八五”期间(1991~1995年)分别为107.84/十万和0.25/十万,后者比前者发病率平均下降了34.74%,... 根据疫情资料统计,广东省各类急性传染病“七五”期间(1986~1990年)年均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为165.26/十万和1.06/十万,“八五”期间(1991~1995年)分别为107.84/十万和0.25/十万,后者比前者发病率平均下降了34.74%,其中呼吸道传染病下降幅度最大(72.47%);死亡率下降了76.42%;十年平均发病率最高为肠道传染病(107.59/十万),死亡率最高为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0.44/十万);1990年以来性病发病数及占传染病总发病构成比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传染病 发病率 发病趋势 死亡率 自然 发病数 情资料 广东 最大 下降
下载PDF
1994~1997年梅州市急性传染病疫情动态分析
9
作者 钟玉梅 潘林祥 《广东卫生防疫》 1999年第4期22-23,共2页
关键词 梅州市 急性传染病 情分析 发病率 死亡率 肠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疾病 自然传染病 新生儿破伤风
下载PDF
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之二 我国小反刍兽疫的发现及其在西藏地区自然演化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志亮 《兽医导刊》 2009年第10期10-11,共2页
小反刍兽疫(PPR),俗称羊瘟,是由副黏病毒引起的小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眼、鼻分泌物,胃炎,腹泻和肺炎为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因动物品种、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20%~90%不等。牛和牦牛亦可感染... 小反刍兽疫(PPR),俗称羊瘟,是由副黏病毒引起的小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眼、鼻分泌物,胃炎,腹泻和肺炎为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因动物品种、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20%~90%不等。牛和牦牛亦可感染,但无临床症状,也不排毒。本病最早于1942年发现于西非的象牙海岸(现音译为科特迪瓦),现已在非洲赤道到撒哈拉的地区、阿拉伯半岛、大部分中东国家和南亚、西亚等地区流行。国家外来动物疫病诊断中心于2007年7月首次在西藏发现本病,随后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学分析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反刍兽 西藏地区 演化规律 急性接触传染病 自然 流行病学调查 临床症状 小反刍动物
下载PDF
三峡库区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分析 被引量:22
11
作者 张静 汪诚信 +4 位作者 白呼群 苏崇鳌 鄂启顺 武桂珍 黄玉英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5-148,共4页
为了解三峡库区人群近7年来主要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病水平和流行趋势,在选出的15个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点,按照《三峡库区疾病监测方案》,每月收集传染病发病资料及鼠、蚊类等媒介生物监测资料。结合全国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的有... 为了解三峡库区人群近7年来主要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病水平和流行趋势,在选出的15个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点,按照《三峡库区疾病监测方案》,每月收集传染病发病资料及鼠、蚊类等媒介生物监测资料。结合全国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的有关发病资料,分别进行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发病趋势的比较和影响因素分析。连续7年的监测结果显示,甲类传染病鼠疫未发生,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以病媒生物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的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累计报告病例157例,其总体发病呈下降趋势。疟疾、出血热发病水平明显低于全国,而钩体病和乙脑发病水平则高于全国,除疟疾外的其余3种疾病均伴有小的发病高峰出现,但仍以散发为主。表明这些与环境变化关系较为密切的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生,随着工程施工、移民新址建设和移民搬迁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由于环境因素影响的长期性、复杂性,仍需长期连续地开展监测,密切关注发病趋势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虫媒 自然疾病 疾病监测
下载PDF
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因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36
12
作者 罗成旺 刘起勇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93-297,共5页
目的总结和分析我国1991-2006年重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和分布情况,探讨新时期疫情的影响因素,提出加强自然疫源性疾病监测建议。方法收集1991-2006年全国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钩端螺旋体... 目的总结和分析我国1991-2006年重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和分布情况,探讨新时期疫情的影响因素,提出加强自然疫源性疾病监测建议。方法收集1991-2006年全国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布鲁氏菌病(布病)、登革热、疟疾等重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疫情监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1-2006年全国鼠疫、HFRS、狂犬病、乙脑、钩体病、布病、登革热、疟疾等报告病例1 859 295例,死亡39 028例,发病比例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7%左右降至2%,下降近70%,死亡比例则由50%降至目前的40%左右,所占比重依然较大;疫情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特点。全球气候变暖、媒介和宿主动物入侵与耐药性、生态环境变化以及畜牧养殖业和其相关产品加工产业的高速发展等因素是目前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的影响因素。结论在监测工作中重点加强预警监测、免疫接种和防制策略的效果评价以及媒介生物和宿主动物综合治理等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疾病 流行因素
下载PDF
广州市鼠、蚤分布及自然疫源性疾病调查 被引量:3
13
作者 潘志明 周端华 +5 位作者 陈小霜 罗雷 郭荣同 高雨藩 唐锡美 刘小宁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202-203,219,共3页
目的调查广州地区鼠、蚤分布情况及其感染自然疫源性疾病状况。方法夜笼法。对捕获鼠类及蚤类进行分类鉴定,采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用直接免疫荧光法(IFAT)检测HFRS抗原,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HFRS抗体,用显微凝集试验检测钩端螺... 目的调查广州地区鼠、蚤分布情况及其感染自然疫源性疾病状况。方法夜笼法。对捕获鼠类及蚤类进行分类鉴定,采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用直接免疫荧光法(IFAT)检测HFRS抗原,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HFRS抗体,用显微凝集试验检测钩端螺旋体抗体。结果广州地区鼠类优势种是褐家鼠,占70.97%,其次是黄胸鼠。鼠类染蚤率为12.45%,鼠体表寄生蚤优势种为印鼠客蚤,占98.20%,主要宿主是黄胸鼠。未查出鼠疫F1抗体;鼠类HV带毒率为5.4%,褐家鼠带毒率较高,为6.1%;鼠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率为0.97%。结论广州未发现鼠间鼠疫,但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因素仍广泛存在。应加强监测,灭鼠灭蚤,防止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类 蚤类 自然疾病
下载PDF
3S技术在自然疫源性疾病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被引量:11
14
作者 方立群 曹务春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07-810,共4页
关键词 3S技术 自然疾病 发展前景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西藏察隅自然疫源性疾病调查——Ⅰ流行病学侦察 被引量:4
15
作者 马士金 卢登明 +1 位作者 张有植 张欣 《西南国防医药》 CAS 1994年第4期249-250,共2页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由媒介传播的动物源性疾病,该病在自然界中长期存在,当人进入自然疫源地时就可能被感染,发病,许多自然疫源性疾病对军民健康和国民经济建设造成很大危害,因此,世界许多国家极为重视自然疫源性疾病的调查研究和防治工作。
关键词 自然疾病 流行病学侦察 自然 动物疾病 媒介传播 边境地区 宿主动物 部队卫生 医疗水平 情统计
下载PDF
庆元县历史疫源地的鼠疫自然疫源性探讨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文有 卢苗贵 +1 位作者 王传敏 周光仁 《中国地方病防治》 2002年第4期201-207,共7页
目的研究浙南庆元历史疫源地的鼠疫自然疫源性存在情况,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鼠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监测、流行病学调查与血清学病原学实验研究,结合疫史调查资料对比分析判别确认鼠疫历史疫源地的现况。结果历史疫源地内主要宿... 目的研究浙南庆元历史疫源地的鼠疫自然疫源性存在情况,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鼠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监测、流行病学调查与血清学病原学实验研究,结合疫史调查资料对比分析判别确认鼠疫历史疫源地的现况。结果历史疫源地内主要宿主黄胸鼠、褐家鼠在鼠疫间歇期的不同年代,其地位发生了改变,褐家鼠由50年代的次要位置上升为优势种群,黄胸鼠数量回升已达到50年代初期人、动物鼠疫流行时期水平,并均有外迁野外生活的习性;主要媒介印鼠客蚤指数回升、比例增加、并大量游离于室内地面;鼠疫病原学、血清学检测发现动物鼠疫静息35年后又于1989年首次在该县屏都历史疫点检出鼠疫RIP阳性抗体12份,总阳性率0.208%,阳性动物为黄胸鼠、褐家鼠、黄毛鼠与黄鼬;其余项目检验均为阴性。结论浙南庆元县历史鼠疫疫源地内,存在鼠疫自然疫源性的迹象己日趋明显;鼠疫复燃的危险性日益严峻;家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多元性,应引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元县 历史 自然
下载PDF
广德县急性传染病发病趋势分析
17
作者 王琼 何陵生 《上海预防医学》 CAS 1997年第3期117-118,共2页
关键词 发病趋势分析 急性传染病 广德县 病毒肝炎 肠道传染病 50—70年代 80年代 传染病发病 流脑多糖菌苗 自然
下载PDF
西藏察隅自然疫源性疾病调查(定点调查)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仕金 卢登明 +1 位作者 张欣 张有植 《西南国防医药》 CAS 1994年第6期377-377,共1页
定点调查是自然疫源性疾病调查课题中极其重要的一步,在调查点对所要调查的疾病种类进行全面综合的调查,以了解该地区主要自然疫源性疾病种类、分布、传播方式、临床表现及流行特征等。根据总题组实施方案的安排,我们选择察隅和米林两... 定点调查是自然疫源性疾病调查课题中极其重要的一步,在调查点对所要调查的疾病种类进行全面综合的调查,以了解该地区主要自然疫源性疾病种类、分布、传播方式、临床表现及流行特征等。根据总题组实施方案的安排,我们选择察隅和米林两县作为定点调查的调查点,对所调查的疾病进行全面综合性调查,现将察隅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疾病 调查课题 实施方案 传染病发病 米林 双份血清 血清学调查 桑昂曲宗 血清抗体 现症病人
下载PDF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性传染病防制科工作介绍
19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07年第3期F0004-F0004,共1页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性传染病预制科负责全省急性传染病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通过开展疾监测、疫情管理工作,组织和参与突发疫情调查处理,将霍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肝炎、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等作为防制重点...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性传染病预制科负责全省急性传染病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通过开展疾监测、疫情管理工作,组织和参与突发疫情调查处理,将霍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肝炎、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等作为防制重点,兼顾出血热、狂犬病等作为防制重点,兼顾出血热、狂犬病及流感等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防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传染病防制 急性传染病 O157:H7感染腹泻 肠出血大肠杆菌 自然传染病 预防控制工作 情调查
下载PDF
西藏察隅自然疫源性疾病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仕金 卢登明 张有植 《现代预防医学》 CAS 1998年第2期202-203,共2页
本文报告了西藏察隅流行性出血热(EHF)、森林脑炎(TBE)、乙型脑炎(EEB)、基孔肯雅热(CKF)、辛德毕斯病(SIN)、类鼻疽(MEL)和土拉菌病(TUL)血清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结果表明该地可能存在EHF、TB... 本文报告了西藏察隅流行性出血热(EHF)、森林脑炎(TBE)、乙型脑炎(EEB)、基孔肯雅热(CKF)、辛德毕斯病(SIN)、类鼻疽(MEL)和土拉菌病(TUL)血清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结果表明该地可能存在EHF、TBE、EEB、CKF、MEL和TUL及该病自然疫源地,病原学的证实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自然疾病 血清流行病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