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2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脑损伤后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康新 伏光辉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9期45-47,共3页
目的 通过对比颅脑损伤患者的相关数据,为临床上针对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寻找有效的影响因素,以便临床上及时干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分析9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伤后10 h内是否出现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分为进展组(n=38)与... 目的 通过对比颅脑损伤患者的相关数据,为临床上针对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寻找有效的影响因素,以便临床上及时干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分析9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伤后10 h内是否出现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分为进展组(n=38)与稳定组(n=52)。比较两组入院时CT征象异常率、发病到入院后首次CT时间、性别、年龄、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凝血功能异常率,分析颅脑损伤后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 进展组入院时CT征象异常率76.3%、年龄(48.71±13.61)岁、凝血功能异常率73.7%大于稳定组的5.8%、(41.97±13.37)岁、21.2%,发病到入院后首次CT时间(1.05±0.36)h短于稳定组的(1.58±0.54)h,入院GCS评分(9.92±2.48)分低于稳定组的(11.35±2.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女性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是否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为因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为自变量,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CT征象异常、年龄、入院GCS评分、凝血功能异常是颅脑损伤后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到入院后首次CT时间是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颅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出现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临床应重点关注其发生的各种影响因素,有利于预判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展性出血性损伤 CT征象异常 预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颅脑损伤病儿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文召 李娜 刘一鸣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266-270,共5页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病儿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颅脑创伤病儿130例,根据第二次CT检查结果(入院后24 h内)将病儿分为PHI组(32例)和无进...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病儿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颅脑创伤病儿130例,根据第二次CT检查结果(入院后24 h内)将病儿分为PHI组(32例)和无进展组(98例),收集病儿一般资料;采用凝固法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白蛋白(Alb)水平,并计算FAR;采用ROC曲线分析FAR对颅脑损伤病儿发生PHI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颅脑损伤病儿发生PHI的危险因素。结果PHI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颅脑创伤类型、赫尔辛基CT评分[(4.70±1.38)分比(2.55±0.72)分]、受伤时间[(1.39±0.42)h比(2.01±0.63)h]、受伤到首次复查CT时间[(3.75±1.04)h比(8.12±2.59)h]、入院时血小板计数[(175.33±56.29)×10^(9)/L比(201.45±62.07)×10^(9)/L]、入院时D-二聚体[(7.28±2.32)mg/L比(3.09±1.01)mg/L]及癫痫、头痛和呕吐、瞳孔散大比例与无进展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I组病儿血浆Fib水平[(3.41±0.52)g/L比(3.74±0.63)g/L]及Alb水平[(33.25±5.27)g/L比(41.97±6.58)g/L]均低于无进展组(均P<0.05),FAR高于无进展组(0.103±0.012比0.089±0.009,P<0.05)。FAR预测PHI的曲线下面积为0.89,明显高于血浆Fib水平(Z=3.96,P<0.001)、血浆Alb水平(Z=1.66,P=0.048)。受伤到首次复查CT时间、入院时D-二聚体、血浆Fib、Alb水平及FAR均是影响颅脑损伤病儿发生PH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FAR升高与颅脑损伤病儿发生PHI有关,可作为预测颅脑损伤病儿发生PHI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展性出血性损伤 纤维蛋白原 白蛋白
下载PDF
CT影像学特征及FM、FAR水平与颅脑外伤患者并发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关系研究
3
作者 袁少勇 王媛 +1 位作者 闫均 相波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9期2045-2049,共5页
目的探究CT影像学特征及纤维蛋白单体(FM)、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率(FAR)水平与颅脑外伤患者并发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青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6例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 目的探究CT影像学特征及纤维蛋白单体(FM)、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率(FAR)水平与颅脑外伤患者并发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青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6例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24 h内均行头颅CT复查,根据复查结果将35例并发PHI的颅脑外伤患者纳入进展组,71例未并发PHI患者纳入非进展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CT影像学特征、FM和FAR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颅脑外伤患者发生PH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受伤至入院时间、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和致伤原因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患者发生混杂征、岛征、颅骨骨折、硬膜外出血、硬膜内出血、脑实质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比例分别为25.71%、11.43%、34.29%、42.86%、51.43%、62.86%、71.43%,均高于非进展组(4.23%、1.41%、14.08%、22.54%、28.17%、36.62%、43.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患者FM和FAR水平分别为(182.72±45.27)mg/L、0.114±0.013,均高于非进展组[(113.77±46.73)mg/L、0.090±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FM、FAR、混杂征、岛征、颅骨骨折、硬膜外出血、硬膜内出血、脑实质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均为影响颅脑外伤患者发生PH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脑外伤后PHI患者CT特征明显,且FM和FAR表达水平越高,提示患者发生进展性出血风险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 展性出血性损伤 CT 纤维蛋白单体 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率
下载PDF
老年急性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凝血指标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相关性 被引量:14
4
作者 胡悦 宋灏哲 +4 位作者 陈佳树 梁雨婷 赵安琪 王沐榕 李力卓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02-306,共5页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指外力导致的大脑的损伤,是致死率和致残率居全身创伤首位的疾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PHI)是其严重合并症之一,也是颅脑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凝血功能紊乱...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指外力导致的大脑的损伤,是致死率和致残率居全身创伤首位的疾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PHI)是其严重合并症之一,也是颅脑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凝血功能紊乱是其发生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颅脑创伤患者中老年人的比例逐渐上升,同时年龄是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老年颅脑创伤患者更易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一旦发生,其病情往往较非老年患者更严重,预后更差。因此,研究老年急性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凝血指标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相关性及各凝血指标对PHI的预测价值,有利于临床参考以早期发现,及时诊治。本文主要结合相关文献综述老年患者创伤性脑损伤后凝血指标与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损伤 展性出血性损伤 凝血 老年
下载PDF
D-二聚体动态变化对进展性出血性颅脑损伤PHI及其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章国海 过宓 +8 位作者 黄杭斌 李赵 杨春松 周晶 吕庆伟 吕志坚 沈良军 杨松斌 张铖 《浙江创伤外科》 2016年第2期360-362,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对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100例颅脑创伤患者(PHI组和非PHI组各50例)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PHI发生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对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100例颅脑创伤患者(PHI组和非PHI组各50例)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PHI发生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PHI发生的关系。结果 PHI组的D-二聚体浓度分别为(5.57±6.05),(7.11±6.03),(4.90±4.54),(2.71±3.63),(1.56±3.11),对照组分别为(3.06±3.92),(1.90±3.26),(1.52±2.67),(0.93±1.68),(0.58±1.33),两组间同一时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浓度与PHI的发生有关(OR=1.018,95%CI:0.894~1.158,P=0.034)。ROC曲线推算D-二聚体浓度的最佳临界值为1.245mg/L,此时灵敏度为96%,特异度为75%。结论颅脑损伤后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可作为PHI发生的一个预判指标,结合影像学检查及其他相关临床因素分析可以更好地预判和及时诊断颅脑损伤后PH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D-二聚体 展性出血性损伤
下载PDF
脑挫裂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防治 被引量:6
6
作者 刘仍利 田素臣 +1 位作者 孟凡鹏 韩帮华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年第10期623-625,共3页
目的探讨脑挫裂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两年收治的213例脑挫裂伤患者,入院时均无或仅有较小颅内血肿,均首先采用保守治疗。治疗组106例脑挫裂伤患者早期用速尿脱水,7h内不用甘露醇;对照组107... 目的探讨脑挫裂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两年收治的213例脑挫裂伤患者,入院时均无或仅有较小颅内血肿,均首先采用保守治疗。治疗组106例脑挫裂伤患者早期用速尿脱水,7h内不用甘露醇;对照组107例早期用甘露醇脱水,其他止血、护脑等基本治疗两组相似。72h内动态复查头颅CT,观察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发生率及手术率,伤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出现颅内PHI36例(34.0%),对照组为62例(57.9%);治疗组需开颅清除血肿者12例(11.3%),对照组为27例(25.2%);GOS评价预后,治疗组恢复良好者73例(68.9%),对照组53例(49.5%),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挫裂伤后早期应用速尿脱水,不用甘露醇,能减少颅内PHI的发生率及因此而需手术患者的比例,降低脑挫裂伤患者的残死率,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挫裂伤 展性出血性损伤 甘露醇
下载PDF
颅脑损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吴炳山 洪文明 +3 位作者 单明 包明月 王卫红 程宏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8年第7期486-487,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外损后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27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PH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27例中,58例(45.7%)发生PHI,69例(54...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外损后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27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PH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27例中,58例(45.7%)发生PHI,69例(54.3%)未发生PHI。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伤后瞳孔异常(OR=5.944;95%CI 2.139~16.515;P=0.001)、血清D-二聚体浓度≥5 mg/L(OR=4.308;95%CI 1.685~11.013;P=0.002)是颅脑损伤后发生PH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脑损伤后建议早期头颅CT检查,如果存在瞳孔对光反射异常、D-二聚体浓度升高,提示PHI风险较高,应及时复查CT,了解病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展性出血性损伤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沈良军 章国海 +1 位作者 黄杭斌 吕庆伟 《浙江创伤外科》 2012年第3期289-291,共3页
目的调查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168例脑外伤患者。收集年龄、性别、入院时间、入院时GCS评分、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线移位、环池形态、瞳孔散大、急诊... 目的调查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168例脑外伤患者。收集年龄、性别、入院时间、入院时GCS评分、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线移位、环池形态、瞳孔散大、急诊手术、首次CT时间、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和APACHEⅡ评分等资料。计算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发生率,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63例(37.5%)脑外伤患者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OR=12.421,95%CI=1.263~42.715,P=0.001)和首次CT时间(OR=0.421,95%CI=0.263~0.715,P=0.002)是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生率较高,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短时间内完成首次CT检查是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 展性出血性损伤 发生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急性颅脑损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吴智刚 沈颖 朱建军 《浙江创伤外科》 2012年第5期594-596,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74例你和性颅脑外伤患者临床资料,分为进展组86例和非进展组188例,对照分析两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除首次头颅CT时间外,年龄、性别、GCS评分、瞳孔扩大、平均动脉压、合...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74例你和性颅脑外伤患者临床资料,分为进展组86例和非进展组188例,对照分析两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除首次头颅CT时间外,年龄、性别、GCS评分、瞳孔扩大、平均动脉压、合并颅骨折、合并硬膜外血肿、合并脑挫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双侧伤、首次CT血肿量、两次CT血肿量差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GCS<12分、瞳孔扩大、合并脑挫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首次CT血肿量>10ml为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及时进行头颅CT检查,对血肿量>10ml,GCS评分1<12分、瞳孔扩大及合并脑挫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进展,尽早复查头颅CT以及时发现进展性出血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展性出血性损伤 危险因素 CT检查
下载PDF
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137例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栾晓祖 高广文 +1 位作者 肖德勇 陈刚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 2007年第9期58-59,61,共3页
目的总结和提高对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PH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伤后距首次CT检查的时间、血肿类型与PHI发生的关系,PHI部位分布情况及治疗方... 目的总结和提高对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PH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伤后距首次CT检查的时间、血肿类型与PHI发生的关系,PHI部位分布情况及治疗方法、预后情况等因素分析PHI的临床特点。结果颅脑原发性损伤越重、伤后距首次CT检查的时间越早,PHI的发生率越高;PHI出血类型中,脑内血肿(ICH)、硬膜外血肿(EDH)、硬膜下血肿(SDH)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分别占40.88%、27.74%、17.52%和13.87%。结论对于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尤其伤后距首次CT检查时间在2h以内者,要在之后的6h内行CT复查,以便及时发现PHI,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展性出血性损伤 动态CT检查
下载PDF
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与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培军 程林贵 +1 位作者 包柳明 叶显文 《浙江创伤外科》 2014年第5期773-774,共2页
目的揭示血浆D-二聚体浓度对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本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和同期健康体检者各168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血... 目的揭示血浆D-二聚体浓度对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本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和同期健康体检者各168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关系。结果行t检验,颅脑外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1.74±0.85)mg/L较对照组(0.16±0.05)mg/L显著升高(P〈0.001)。45例(26.8%)颅脑外伤患者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行t检验,进展性出血性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2.62±0.72)mg/L较非进展性出血性损伤患者(1.36±0.67)mg/L显著升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D-二聚体浓度(OR=1.220,95%CI=1.109-2.408,P〈0.001)是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D-二聚体浓度对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生有显著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848,95%CI=0.784-0.907,P〈0.001),且判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大于2.17 mg/L,对预测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生有84.4%的灵敏度和73.2%的特异度。结论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且具有较高的临床预测价值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 展性出血性损伤 D-二聚体
下载PDF
血浆和肽素在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与预后的临床关系
12
作者 李运平 余国峰 +4 位作者 戴伟民 黄强 揭园庆 范晓峰 吴安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34期17-19,23,共4页
目的 综合分析血浆和肽素在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与预后的临床关系。方法 2010年6月~2016年6月,选取在我院收治的100例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我院3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 目的 综合分析血浆和肽素在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与预后的临床关系。方法 2010年6月~2016年6月,选取在我院收治的100例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我院3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浆和肽素、C-反应蛋白、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多因素相关分析颅脑外伤患者血浆和肽素浓度与入院时GCS评分的相关性,探讨其对脑外伤预后的早期预测作用;多因素分析颅脑外伤患者血浆和肽素浓度与死亡率的相关性。结果 (1)观察组血浆和肽素浓度别为(356.12±123.52)pmol/L,对照组血浆和肽素浓度为(85.92±31.02)pmol/L,观察组血浆和肽素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入院时GCS评分与血浆和肽素浓度呈负相关性(r=-0.521,P〈0.05);血浆和肽素浓度和GCS评分对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患者的预测价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组血浆和肽素显著高于非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组(P〈0.05)。结论 血浆和肽素在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对预后预测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 和肽素 展性 出血性 损伤患者
下载PDF
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叶云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年第10期63-63,71,共2页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48例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48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诊治资料,计算其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发生率,并将脑外伤后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48例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48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诊治资料,计算其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发生率,并将脑外伤后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患者与未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患者做比较,分析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48例脑外伤患者中共有17例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生率为35.42%。17例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患者与31例未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患者相比,蛛网膜下腔出血率与首次CT检查时间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发生率较高,蛛网膜下腔出血与首次CT检查时间长是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了避免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发生,临床上应当加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监控和防治力度,并注意复查头颅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 展性出血性损伤 蛛网膜下腔出血 CT
下载PDF
轻中度创伤性脑损伤后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14
作者 王武盛 李爱民 +7 位作者 陈军 颜士卫 吴海滨 陈震 周辉 江伟 李宁 李世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99-403,410,共6页
目的探讨轻中度[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9]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发生进展性出血损伤(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PH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5年8月132例... 目的探讨轻中度[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9]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发生进展性出血损伤(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PH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5年8月132例轻中度TBI患者颅内出血进展情况,41例(31.1%)进展为PHI(PHI组)。单因素分析包括性别、年龄、受伤原因、损伤类型、瞳孔大小、瞳孔对光反应、入院时高血压(收缩压≥140 mm Hg)、受伤到首次CT检查时间、血肿部位、血肿类型、是否合并脑挫裂伤、是否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入院首次凝血功能指标、血糖、血常规、肾功能,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并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损伤类型、入院时高血压、合并脑挫裂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D-二聚体、红细胞计数、血糖和出院GO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高血压(OR=2.417,P=0.045),合并脑挫裂伤(OR=2.792,P=0.017)和D-二聚体≥6500μg/L(OR=4.968,P=0.000)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轻中度TBI患者若存在入院时高血压、合并脑挫裂伤和较高水平D-二聚体(≥6500μg/L)更易发生PHI,需要加强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损伤 展性出血损伤 D-二聚体
下载PDF
创伤性颅脑损伤发展为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彦娜 孙志刚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第14期21-23,31,共4页
创伤性颅脑损伤易发生凝血功能异常,而后发生的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与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有密切联系,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包括组织因子释放、纤溶系统亢进、血小板作用、C反应蛋白通路、血液稀释作用、炎性反应、代... 创伤性颅脑损伤易发生凝血功能异常,而后发生的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与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有密切联系,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包括组织因子释放、纤溶系统亢进、血小板作用、C反应蛋白通路、血液稀释作用、炎性反应、代谢性酸中毒、低体温等几个方面,本研究就创伤性颅脑损伤后发生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的发展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颅损伤 展性血性损伤 研究
下载PDF
D-二聚体、血钾及血栓弹力图参数与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关联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蒋先孝 聂见云 杨劲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2年第10期1035-1040,共6页
目的 探讨D-二聚体、血钾及血栓弹力图参数与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关联性。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1年5月本院209例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CT扫描复查总出血病灶是否增加25%,分为PHI组(161例)和非PHI(48例... 目的 探讨D-二聚体、血钾及血栓弹力图参数与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关联性。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1年5月本院209例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CT扫描复查总出血病灶是否增加25%,分为PHI组(161例)和非PHI(48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PHI的危险因素,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D-二聚体、血钾和血栓弹力图(TEG)参数单独、联合指标与PHI的关联性。结果 209例TBI患者,23.0%(48例)发生PHI。单因素分析两组间,GCS评分、年龄、对光发射、收缩压、血钾、血钙、血糖、R值、PT、APTT、INR、D-二聚体、蛛网膜出血、硬膜下血肿、脑挫伤、中线位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确定5个独立危险因素(P<0.05):D-二聚体≥3.52μg/mL、血钾<3.70 mmol/L、R值≥5.65 min、硬膜下血肿、脑挫伤。根据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发生PHI模型,D-二聚体+血钾+R值+硬膜下血肿+脑挫伤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889 9。结论 D-二聚体≥3.52μg/mL、血钾<3.70 mmol/L、R值≥5.65 min、硬膜下血肿、脑挫伤是影响TBI患者是否发生PHI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颅损伤 展性出血性损伤 D-二聚体 血钾 R值
下载PDF
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68例诊疗体会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强 葛永兴 王寿海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24期4103-4104,共2页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临床特点及有效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PHI患者的临床资料。因术中脑膨出或临床观察到异常恶化表现,及时CT复查发现PHI 45例;常规动态CT复查发现PHI 23例。结果:PHI确诊后行手术治疗3...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临床特点及有效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PHI患者的临床资料。因术中脑膨出或临床观察到异常恶化表现,及时CT复查发现PHI 45例;常规动态CT复查发现PHI 23例。结果:PHI确诊后行手术治疗38例,非手术治疗30例。恢复良好44例,轻度残疾13例,重度残疾5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3例。结论:多数PHI患者临床表现有明显的进展过程,部分患者临床表现隐匿。对于PHI的发生,要通过多种措施提前预见和预防,早期确诊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 展性出血性损伤 预防
下载PDF
单纯性颅脑损伤后肝功能异常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玉瑶 胡悦 +1 位作者 何松柏 李力卓 《创伤外科杂志》 2022年第2期150-153,F0003,共5页
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有极高致死率和致残率,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是TBI常见的并发症,也是TBI患者的主要死因,严重影响着TBI患者的预后。由于肝脏是出血、止血过程中重要的作用器官,TBI后通过多种机制产生对肝脏的损伤,从而在出血机制... 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有极高致死率和致残率,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是TBI常见的并发症,也是TBI患者的主要死因,严重影响着TBI患者的预后。由于肝脏是出血、止血过程中重要的作用器官,TBI后通过多种机制产生对肝脏的损伤,从而在出血机制、凝血活化、纤维溶解方面产生影响,增加延迟性颅内出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肝功能的异常可以在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肝功能检测指标中体现出。故本文通过对颅脑损伤后肝功能损伤相关指标与PHI的相关性进行探讨,判断检测肝功能相关指标是否对TBI后发生PHI有预测价值,有利于在临床工作中作为早期参考以及时发现并积极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损伤 展性出血性损伤 肝功能异常
下载PDF
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高危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9
作者 帅俊坤(综述) 吴金玉 陈军(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45-949,共5页
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世界范围内造成45岁以下人群死亡和严重残疾的主要原因[1],全球每年大约有5000万人发生TBI[2],2017年在美国TBI造成约61131人死亡[3],成为威胁全球健康的重大医学和公共卫生问题,给社会及... 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世界范围内造成45岁以下人群死亡和严重残疾的主要原因[1],全球每年大约有5000万人发生TBI[2],2017年在美国TBI造成约61131人死亡[3],成为威胁全球健康的重大医学和公共卫生问题,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PHI)在TBI患者中发生率为21%~74%[4~7],TBI合并PHI的多项研究[6,8~10]证实,PHI患者具有更高的临床恶化风险和更差的预后,使临床不良结局的风险增加5倍[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颅损伤 展性出血性损伤 全球健康 高危因素 TBI 不良结局 公共卫生问题
下载PDF
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雄新 李玉雄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49-52,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143例未行急诊手术治疗的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根据颅内是否发生PHI分为进展组(并发PHI)46例与非进展组(未并... 目的探讨分析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143例未行急诊手术治疗的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根据颅内是否发生PHI分为进展组(并发PHI)46例与非进展组(未并发PHI)97例。回顾性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发生PHI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两次CT血肿量差、合并颅骨骨折、意识障碍、瞳孔扩大、D-二聚体(D-D)和血小板(PLT)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50岁、入院时GCS评分<12分、两次CT血肿量差>20 ml、意识障碍、瞳孔扩大、D-D>1.24 mg/L、PLT>300×109/L是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发生PH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针对上述危险因素,临床应尽早发现,早期处理和预防,可以有效降低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PHI的发生率,改善预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展性出血性损伤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