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机械取栓预后危险因素研究
1
作者 柏丽娟 叶晓燕 苏稳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6期1111-1113,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经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预后与颈内动脉末端闭塞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90例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根据患者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后90 d的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n=39... 目的探讨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经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预后与颈内动脉末端闭塞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90例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根据患者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后90 d的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n=39)和预后不良组(n=51),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根据患者颈内动脉末端闭塞位置将其分为Ⅰa型、Ⅰb型、L型及T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NIHSS)量表评分、房颤史、颈内动脉末端闭塞分型情况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史、高血脂史、糖尿病史、发病至取栓治疗时间、手术时间和血管再通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房颤史和颈内动脉末端闭塞分型T型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房颤史和颈内动脉末端闭塞分型和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预后有关,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颈内动脉闭塞 机械取栓 颈内动脉末端闭塞
下载PDF
机械取栓治疗对急性颈内动脉末端T形闭塞患者血管再通率和临床预后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陈华向 《科技与健康》 2024年第15期61-64,共4页
分析机械取栓治疗对急性颈内动脉末端T形闭塞患者血管再通率和临床预后的影响。选择黔南州人民医院2021年5月—2023年5月收治的40例急性颈内动脉末端T形闭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比对组(n=20,采取单纯支架取栓治疗)和试... 分析机械取栓治疗对急性颈内动脉末端T形闭塞患者血管再通率和临床预后的影响。选择黔南州人民医院2021年5月—2023年5月收治的40例急性颈内动脉末端T形闭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比对组(n=20,采取单纯支架取栓治疗)和试验组(n=20,采取支架联合中间导管抽吸取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穿刺到再通时间短于比对组(P<0.05);试验组出院时神经功能评分低于比对组(P<0.05);试验组患者血管再通率、90天良好预后率高于比对组,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低于比对组(P<0.05);试验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比对组(P<0.05)。研究发现,临床上针对急性颈内动脉末端T形闭塞患者采用支架联合中间导管抽吸取栓治疗,血管再通率高,患者的预后较好,神经功能损伤较低,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联合中间导管抽吸取栓 急性颈内动脉 末端T形闭塞 血管再通率
下载PDF
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患者早期预后影响因素及与颅内血供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影 李凤 +1 位作者 陈慧娟 陈然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6期699-703,共5页
目的 探讨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及与颅内血供情况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01—2022-10于六安市人民医院就诊并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患者108例,根据术后90 d预后情况分为良好组(41例)和不良... 目的 探讨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及与颅内血供情况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01—2022-10于六安市人民医院就诊并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患者108例,根据术后90 d预后情况分为良好组(41例)和不良组(67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机械取栓术后早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评价其用于早期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基线NIHSS评分、机械取栓操作时间、合并房颤情况、末端闭塞类型及Willis环变异均与机械取栓术后早期预后不良有关(P<0.05);颈内动脉末端闭塞类型和Willis环变异情况均是机械取栓术后患者早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Hosmer-Lemeshow χ^(2)=1.069,P>0.05)。利用Logistic预测概率、颈内动脉末端闭塞类型、Willis环变异情况对机械取栓术后患者的早期预后进行预测,约登指数分别为33.56%、25.09%、29.23%。结论 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患者早期预后与颅内血供情况关系密切,其中急性颈内动脉末端T型闭塞和Willis环变异者预后更差,同时上述两种因素联合可准确预测患者早期预后的不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 机械取栓 预后 Willis环变异 颅内血供
下载PDF
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笑 《中国民康医学》 2023年第7期20-22,32,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4月该院139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均行静脉溶栓治疗,统计患者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n=65)和预后不良组(n=7... 目的:分析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4月该院139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均行静脉溶栓治疗,统计患者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n=65)和预后不良组(n=74),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并分析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139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良好65例,占46.76%,预后不良74例,占53.24%;预后不良组合并房颤、发病至溶栓时间≥3 h、合并糖尿病、病情中重度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饮酒史、吸烟史、合并高血压、入院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 mmol/L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房颤、发病至溶栓时间≥3 h、合并糖尿病、病情中重度均为影响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合并房颤、发病至溶栓时间≥3 h、合并糖尿病、病情中重度均为影响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 静脉溶栓 预后不良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颅内支撑导管联合Solitaire FR取栓支架技术治疗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倪华夫 王锦华 方兴 《心电与循环》 2023年第3期286-289,293,共5页
目的观察颅内支撑导管联合Solitaire FR取栓支架(SWIM)技术治疗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宁波市北仑区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脑梗死患者13例,均行SWIM技术取栓再通治疗,观察临... 目的观察颅内支撑导管联合Solitaire FR取栓支架(SWIM)技术治疗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宁波市北仑区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脑梗死患者13例,均行SWIM技术取栓再通治疗,观察临床结局。结果术后颈内动脉成功再通12例(92.3%);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0级1例,2a级2例,2b级1例,3级9例;术后24 h并发脑实质出血3例,最终均因脑疝形成而死亡;术后3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2(0,5)分,较术前18(14,18)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3例,1分5例,3分2例,6分3例。结论SWIM技术治疗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脑梗死相对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开通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 脑梗死 Solitaire FR取栓支架 颅内支撑导管 机械取栓 疗效
下载PDF
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脑梗死 被引量:5
6
作者 张青 金征宇 +10 位作者 黄一宁 徐蔚海 任祖渊 苏长保 王任直 刘巍 潘杰 崔丽英 高山 叶健 戴建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46-649,I002,共5页
目的观察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10例发病在6h内的患者行动脉溶栓治疗,并对其中2例辅以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血管再通程度用TIMI分级评价。临床结果评价... 目的观察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10例发病在6h内的患者行动脉溶栓治疗,并对其中2例辅以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血管再通程度用TIMI分级评价。临床结果评价在溶栓后30d进行,根据ModifiedRankinScale(MRS)分类。结果溶栓前10例患者均为TIMI0~1,溶栓后8例部分/完全再通,其中7例结果良好(MRS0~3)。发生症状性脑出血2例(10%)。结论症状发作6h内的动脉溶栓可明显改善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颈内动脉闭塞 动脉内溶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症状性急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临床与影像 被引量:10
7
作者 方凯 贾建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0-111,共2页
关键词 急性颈内动脉闭塞 临床表现 症状性 影像 脑血管造影技术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动脉闭塞性疾病 卒中患者
下载PDF
动脉溶栓介入治疗老年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瑞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第8期137-138,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动脉溶栓介入治疗老年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120例老年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取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对比观察...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动脉溶栓介入治疗老年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120例老年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取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NIHSS评分、再发脑卒中以及死亡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1个月的NIHSS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死亡率和再发脑卒中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采取动脉溶栓介入治疗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效果,降低病死率和再发脑卒中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溶栓介入治疗 急性颈内动脉系统 脑梗死
下载PDF
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6
9
作者 程福璋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第31期64-66,共3页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阿替普酶动脉溶栓,对...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阿替普酶动脉溶栓,对照组采用常规措施,比较两组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替普酶 动脉溶栓 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 临床效果
下载PDF
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黄亚珍 《中国医学工程》 2020年第7期115-117,共3页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对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中选择108例纳入本次的研究当中,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静脉溶栓治疗,54例)与观察组(静脉...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对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中选择108例纳入本次的研究当中,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静脉溶栓治疗,54例)与观察组(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54例),对比两组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4%,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9.6%,可见观察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χ2=5.252, P=0.022);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别为(12.7±3.5)分、(12.3±2.9)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47, P=0.519);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均有显著下降,且在治疗后7 d,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为(9.3±1.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0.1±2.5)分(t=2.086, P=0.039);此外,在治疗后3个月的随访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13.0%,死亡率为3.7%,而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及死亡率为14.8%、5.6%,两组患者的再发率与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077, P1=0.781;x22=0.210, P2=0.647)。结论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在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确切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且不会造成复发率及死亡率的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 介入治疗 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
下载PDF
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双支架取栓技术治疗的应用体会
11
作者 丁桂兵 吴岩峰 +1 位作者 陈亮 吴晋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23期249-253,共5页
目的急性颈内动脉颈内动脉末端闭塞预后差,本研究旨在观察双支架取栓技术在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中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2016年9月~2018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采用双支架取栓技术治疗的6例心源性栓塞导致的急... 目的急性颈内动脉颈内动脉末端闭塞预后差,本研究旨在观察双支架取栓技术在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中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2016年9月~2018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采用双支架取栓技术治疗的6例心源性栓塞导致的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患者。所有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使用Solitaire AB(6×30mm)支架,大脑前动脉闭塞使用Solitaire AB(4×20mm)支架。结果 5例(5/6)例取栓后再通成功,mTICI达到3级;1例血栓负荷太大向远端前移未成功,mTICI 1级。穿刺到再通时间为58~126min,中位时间90min;术中新发远端栓塞1例,大面积脑梗死脑疝形成死亡2例,其中1例行去骨瓣减压术。随访3个月期间无新发脑卒中、短暂性脑血缺血发作及死亡等事件,无再次闭塞发生。结论使用双支架取栓技术治疗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安全可行,能够取得较高的开通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颈内动脉颈内动脉末端闭塞 双支架取栓技术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病人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勇 惠凯 +1 位作者 徐树军 周典贵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年第8期756-756,共1页
关键词 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 血管超声检查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临床意义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部 动脉斑块
下载PDF
纳洛酮对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池松鹤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第18期83-84,共2页
目的探讨采用纳洛酮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和临床效果,并研究纳洛酮与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11年7月~2012年12月收治的90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 目的探讨采用纳洛酮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和临床效果,并研究纳洛酮与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11年7月~2012年12月收治的90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性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纳洛酮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功能缺损评分(NDS)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项目的数据变化。结果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NDS和hs—CRP浓度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两项指标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颈内动脉脑梗死的患者,采用纳洛酮对其联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病症,减轻其痛苦,还能提高对患者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洛酮 急性颈内动脉 脑梗死
下载PDF
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动脉溶栓介入治疗的临床探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津 《系统医学》 2019年第1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动脉溶栓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诊疗的100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以计算机表法的形式将患者划为2组各50例。即使用常规药物救治的患者,为A组;使用动脉溶... 目的探讨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动脉溶栓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诊疗的100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以计算机表法的形式将患者划为2组各50例。即使用常规药物救治的患者,为A组;使用动脉溶栓介入救治的患者,为B组,比较2组患者再发率、死亡率及NIHSS评分。结果 B组患者再发率为4.00%、死亡率为0.00%,A组患者再发率为16.00%,死亡率为10.00%,即2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 0、5.263 2,P<0.05)。入院时,B组和A组患者NIHSS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A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B组,即2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例如:治疗6个月时,B组患者NIHSS评分为(23.9±2.6)分,A组患者NIHSS评分为(20.3±2.4)分(t=7.194 2,P<0.05)。结论针对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介入治疗能够显著控制患者再发率和死亡率,且还可改善机体NIHSS评分,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颈内动脉系统 脑梗死 动脉溶栓介入 NIHSS评分
下载PDF
急性颈内动脉闭塞的动脉溶栓治疗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天奇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4年第11期1521-1522,共2页
目的对急性颈内动脉闭塞的动脉溶栓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6例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患者使用动脉溶栓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对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6例经过头颅CT检查后显示正常,经患者家属同意后进... 目的对急性颈内动脉闭塞的动脉溶栓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6例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患者使用动脉溶栓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对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6例经过头颅CT检查后显示正常,经患者家属同意后进行急诊DSA检查和颈内动脉溶栓,3例患者溶栓成功,成功率为50%,且在溶栓处理之后,2例患者失访,4例患者1月后NIHSS评分下降,溶栓成功者NIHSS评分下降明显。未通与再通的患者的NIHSS评分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结论溶栓治疗在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治疗中的发展较为完善,但是受到患者血管发育、操作人员水平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动脉溶栓将成为急性颈内动脉闭塞防治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颈内动脉闭塞 动脉溶栓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双路途指导下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的疗效观察
16
作者 程娅雯 韩香凝 +5 位作者 朱宁 何彩莲 张润宁 于嘉 韩建峰 刘福德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4期330-337,共8页
目的探讨对于血管闭塞时间超过24 h的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SNA-ICAO)患者,在双路途技术指导下行血管内治疗(EVT)开通颈内动脉颅内段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陕西中... 目的探讨对于血管闭塞时间超过24 h的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SNA-ICAO)患者,在双路途技术指导下行血管内治疗(EVT)开通颈内动脉颅内段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二科住院,并在双路途技术指导下行EVT的SNA-ICAO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包括基线资料、影像学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及临床预后与随访结果等,对上述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综合评价该技术对于此类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共纳入32例患者。血管成功再通者30例(93.8%,30/32);术中发生血栓逃逸者1例(3.1%,1/32)、血管夹层者3例(9.4%,3/32),未发生任何血管穿孔出血事件;术后发生高灌注综合征者4例(12.5%,4/32),其中1例患者于术后24 h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完成术后12个月影像学随访者26例,其中发生支架内再狭窄者4例(15.4%,4/26);90 d良好预后者28例(93.3%,28/30)。Ⅰ型闭塞(前交通动脉开放型)和Ⅱ型闭塞(后交通动脉开放型)患者均能获得较高的血管成功再通率(90.9%vs 95.2%)及良好预后率(90 d良好预后:81.8%vs 90.5%;12个月良好预后:72.7%vs 90.5%)。结论对于SNA-ICAO(颅内段)患者,在双路途技术指导下行EVT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路途技术 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原文传递
症状性颈内动脉非急性闭塞开通治疗微栓子监测研究
17
作者 赵新宇 朱良付 +8 位作者 吴立恒 周志龙 徐田明 管民 马振凯 孟淑辉 贺迎坤 周腾飞 周佳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788-792,F0002,共6页
目的 对症状性颈内动脉非急性闭塞(NA-ICAO)开通治疗中的微栓子(microemboli signal,MES)数量进行监测,遴选术中发生MES的危险步骤,以提高血管内治疗(EVT)的安全性。方法 收集2022年4月1日—2023年6月30日期间,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的5... 目的 对症状性颈内动脉非急性闭塞(NA-ICAO)开通治疗中的微栓子(microemboli signal,MES)数量进行监测,遴选术中发生MES的危险步骤,以提高血管内治疗(EVT)的安全性。方法 收集2022年4月1日—2023年6月30日期间,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的56例患有症状性颈内动脉非急性闭塞并接受EVT的患者进行了前瞻性数据收集。并分别于再灌注治疗的7个步骤中记录了MES发生的次数,使用经颅多普勒(TCD)进行统计。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前和术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据MES结果以及术后患者扩散加权成像(DWI)中是否存在新的梗死灶,将其分为两组:DWI阳性(+)和DWI阴性(-)。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MES产生数量较多步骤均为微导丝通过闭塞段探寻真腔(均数21.81、17.75,P<0.05)、第1次预扩张(均数23.29、17.43,P<0.05)操作;且术后有新发梗死灶与术中MES总数具有显著正相关性。结论 闭塞开通术中微导丝通过闭塞段探寻真腔、球囊预扩张很可能会诱发MES。在手术过程中MES的数量与术后并发性梗死灶有显著相关性。推测术中MES与患者术后新发梗死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 颈内动脉急性闭塞 血管内治疗 磁共振成像 经颅超声多普勒 微栓子
下载PDF
rT-PA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少石 杨建道 +7 位作者 李威 翟宇 陆勤 石楠 朱宁 严为宏 方晶 金嘉翔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1年第3期259-261,共3页
目的:探讨rt-PA治疗发病6h内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得失。方法:rt-PA0.8mg·kg-1,低分子肝素、右旋糖酐40和复方丹参联合应用。结果:3个月后痊愈或基本痊愈7例,预后较好6例,较差2例,死亡6例。死亡病例... 目的:探讨rt-PA治疗发病6h内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得失。方法:rt-PA0.8mg·kg-1,低分子肝素、右旋糖酐40和复方丹参联合应用。结果:3个月后痊愈或基本痊愈7例,预后较好6例,较差2例,死亡6例。死亡病例的初始中风量表(SSS)低,脑肿胀严重。死于严重的缺血性脑水肿2例,出血性梗死1例,巨大脑内血肿1例。结论:初始SSS越低,预后越差;严重缺血性脑肿胀是导致死亡的值得注意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溶栓治疗 RT-PA 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
原文传递
动脉溶栓治疗颈内动脉急性闭塞的回顾性分析
19
作者 田洪 臧巧利 +2 位作者 宋川 张玉波 刘磊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B09期251-251,共1页
急性颈内动脉(ICA)闭塞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其死亡率可高达55%,治疗难度大。超早期溶栓治疗可使闭塞血管再通,重建血流并恢复缺血半暗带区域的血供,减少神经功能的损伤,被认为是治疗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最有效的方法。... 急性颈内动脉(ICA)闭塞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其死亡率可高达55%,治疗难度大。超早期溶栓治疗可使闭塞血管再通,重建血流并恢复缺血半暗带区域的血供,减少神经功能的损伤,被认为是治疗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最有效的方法。但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再灌注损伤等并发症的出现影响了溶栓疗效的提高。笔者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1年3月的17例患者的病历,就动脉溶栓、溶栓后颅内出血的临床救治体会分析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颈内动脉闭塞 动脉溶栓治疗 急性闭塞 超早期溶栓治疗 再灌注损伤 缺血半暗带区 高死亡率 颅内出血
下载PDF
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晓军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9年第12期175-176,共2页
目的探讨对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进行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38例,均为吉林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根据患者及家属治疗意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栓治疗,... 目的探讨对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进行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38例,均为吉林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根据患者及家属治疗意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栓治疗,观察组采用动脉介入治疗+常规抗栓治疗,观察比较不同时段NIHSS评分。结果入院时、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经评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后,对照组的NIHSS评分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对照组病死率为10.53%(2/19),脑卒再发率为21.05%(4/19),观察组病死率为0.00%(0/19),脑卒中再发率为5.26%(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进行动脉介入治疗,可降低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少病死率和再发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 动脉介入治疗 动脉取栓 动脉溶栓 效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