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der”革命与性别建构论的两种形态 被引量:4
1
作者 孙明哲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8-94,159,共8页
所谓"gender"革命,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发生的一场以"gender"替代"sex"的语言和文化变革。当"sex"被"gender"替代后,性别与生理之间的关联被理论性地否定了,促进和强化了... 所谓"gender"革命,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发生的一场以"gender"替代"sex"的语言和文化变革。当"sex"被"gender"替代后,性别与生理之间的关联被理论性地否定了,促进和强化了多元性别论成为一种正当化的社会观念。这是一次具有独特西方特征的文化变迁,不仅不具有一般性,而且值得反思与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性别 性别建构论 “社会性别 “gender”革命 女性主义
下载PDF
家庭教育中性别话语的社会建构——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
2
作者 齐学红 张怡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72-78,124,共8页
社会建构论认为,个体生而为男为女,没有天生的性别认知,经过后天的社会建构之后才会成为男人和女人。家庭是个体自出生起就存在的日常活动场所,性别观念潜藏于其中,通过各种形式影响个体的性别建构。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12名研究生开展... 社会建构论认为,个体生而为男为女,没有天生的性别认知,经过后天的社会建构之后才会成为男人和女人。家庭是个体自出生起就存在的日常活动场所,性别观念潜藏于其中,通过各种形式影响个体的性别建构。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12名研究生开展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提炼出学业、性格、外貌、婚姻、性认知五个维度,以及性别区隔和性别定势两个层级的性别话语建构过程,对家庭教育中性别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提出批判性思考,以期拓展性别气质自由发展的社会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性别观念 性别建构 扎根理论 性别气质
下载PDF
基础教育领域中的职场性别建构--践行性别、消解性别与“玻璃扶手梯”效应
3
作者 冯静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8-66,共9页
研究职场性别建构可加深对性别和劳动力市场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通过对19名师范生出身的新入职教师做半结构访谈,探讨男性进入“女性职业”对职场性别构建的影响,研究发现,教师行业中的“玻璃扶手梯”效应存在于教师招聘阶段以及教师... 研究职场性别建构可加深对性别和劳动力市场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通过对19名师范生出身的新入职教师做半结构访谈,探讨男性进入“女性职业”对职场性别构建的影响,研究发现,教师行业中的“玻璃扶手梯”效应存在于教师招聘阶段以及教师工作场域,该效应源自“男女有别,各就其位”的教师工作性别分工。在教师招聘阶段,师范生采取弱消解性别策略应对“玻璃扶手梯”效应,即面试官的额外关注、倾向男性的“灰色操作”以及不平等的入职门槛。在教师工作阶段,男教师选择践行性别策略,通过承担非教学类工作及女教师生育期间的额外任务,获得晋升优势并构建男教师身份合理性,达到教师职业上消解性别的效果。研究结论表明职业消解性别与工作上践行性别存在矛盾之处,男性进入基础教育领域,看似打破了职业性别隔离,实际加强了社会性别遵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建构 践行性别 消解性别 “玻璃扶手梯”效应
下载PDF
“她题材”剧集中的性别建构和文化表达——以《我在他乡挺好的》为例
4
作者 徐诗雨 《文教资料》 2024年第6期29-32,共4页
近年来“她题材”剧集逐渐兴盛,尤其在塑造女性角色方面有着突出表现。热播剧《我在他乡挺好的》中的女性形象打破了传统电视剧中的固化形象,以独立自主的形象特征彰显了新时代女性的精神价值,表达了创作者对当下性别建构和文化意蕴的... 近年来“她题材”剧集逐渐兴盛,尤其在塑造女性角色方面有着突出表现。热播剧《我在他乡挺好的》中的女性形象打破了传统电视剧中的固化形象,以独立自主的形象特征彰显了新时代女性的精神价值,表达了创作者对当下性别建构和文化意蕴的思考。这种女性意识的新言说与新呈现对于审美价值取向的引导、社会文化的反思和女性主义与大众文化的实现等方面将产生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在他乡挺好的》 她题材 性别建构 文化表达 符号
下载PDF
赵清阁改译剧的改编策略与性别建构研究
5
作者 谭默涵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4年第2期212-223,共12页
赵清阁是抗战时期大后方最活跃的女性剧作家。她的三部改译剧《活》、《生死恋》、《此恨绵绵》融入女性体验而加以中国化、抗战化改编。这些改译剧采用“恋爱减抗战”的改编策略以及“双性同体”、“同性异构”的女性成长模式,将原作... 赵清阁是抗战时期大后方最活跃的女性剧作家。她的三部改译剧《活》、《生死恋》、《此恨绵绵》融入女性体验而加以中国化、抗战化改编。这些改译剧采用“恋爱减抗战”的改编策略以及“双性同体”、“同性异构”的女性成长模式,将原作或译作中深陷精神困境的女性,重塑为爱情意识、生命意识觉醒的女性形象。在抗战语境下,赵清阁改译剧在性别建构及话剧的多元化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清阁 改译剧 改编策略 性别建构
下载PDF
民间宗教文化与女性社会性别的建构——以河北涉县女娲信仰为例 被引量:10
6
作者 侯艳娜 李凤缓 孙鑫煜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25-228,共4页
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来看,民间宗教文化与女性社会性别建构的关系极为复杂和微妙。以河北涉县女娲信仰为例,一方面,民间宗教文化积极地参与到女性社会性别角色的建构过程中;另一方面,由于女性主动地参与到民间宗教活动中,自觉地"篡改&... 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来看,民间宗教文化与女性社会性别建构的关系极为复杂和微妙。以河北涉县女娲信仰为例,一方面,民间宗教文化积极地参与到女性社会性别角色的建构过程中;另一方面,由于女性主动地参与到民间宗教活动中,自觉地"篡改"民间宗教活动特定的社会意义,民间宗教文化又反过来成为消解女性社会性别建构的有力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宗教文化 女性社会性别建构 河北涉县 女娲信仰
下载PDF
童话中的性别书写与儿童社会性别的建构 被引量:6
7
作者 刘丽群 曲茜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3-48,共6页
3~6岁是儿童性别角色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童话作为儿童最早的启蒙读物,其中的性别书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建构儿童的社会性别。在绝大部分经典童话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刻板印象,如女性出现的场景以家庭为主、女主人公多年轻貌美且温柔... 3~6岁是儿童性别角色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童话作为儿童最早的启蒙读物,其中的性别书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建构儿童的社会性别。在绝大部分经典童话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刻板印象,如女性出现的场景以家庭为主、女主人公多年轻貌美且温柔顺从等,这有可能严重影响儿童尤其是女童的性别角色定位。儿童社会性别的正确建构,需要我们树立科学的性别观、精心挑选不带性别偏见的童话作品、正确解读童话中的性别角色、改编或创作更多的不带性别歧视的童话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话 性别 性别刻板印象 社会性别建构
下载PDF
广告文化的性别建构问题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张殿元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4-29,共6页
广告文化带有鲜明的性别属性,而两性也被广告文化所规定,接受广告信息并依此而进行的消费活动实际上成了“性别训练”,在整体上并不客观的性别展示只会歪曲人们的性别意识。广告文化对女性的贬损表现在对女性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否定,女性... 广告文化带有鲜明的性别属性,而两性也被广告文化所规定,接受广告信息并依此而进行的消费活动实际上成了“性别训练”,在整体上并不客观的性别展示只会歪曲人们的性别意识。广告文化对女性的贬损表现在对女性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否定,女性形象在广告文化中被物化了。广告文化所建构的女性典范形象在现代广告传媒的推动下很容易成为某一特定地区团体的经验,最后形成一种类型化的社会性格。这要求女性保持独立的、自主的意识,正视造成性别差异的文化结构,透析男权意识形态对广告文化的支配法则,并拆穿广告文化所散布的性别迷思,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颠覆广告文化所建构的不平衡的两性权力结构,帮助女性摆脱男权社会的宰制,实现性别构成和性别特质的多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告文化 性别建构 意识形态 社会性格
下载PDF
档案与性别——从《南部县衙门档案》看州县司法档案中女性形象的建构 被引量:11
9
作者 毛立平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4-61,共8页
以《列女传》为代表的女性史料往往只记录典范妇女的言行,并不能反映历史上普通女性的形象和声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明清档案的挖掘,为我们研究普通中下层妇女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但是,司法档案中妇女的诉状和供词是否真实?是否... 以《列女传》为代表的女性史料往往只记录典范妇女的言行,并不能反映历史上普通女性的形象和声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明清档案的挖掘,为我们研究普通中下层妇女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但是,司法档案中妇女的诉状和供词是否真实?是否代表了妇女自己的声音?本文通过《南部县衙门档案》中官员、丈夫和妇女本人对司法档案记录的影响,探析州县档案中女性形象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建构 中下层妇女 南部县衙门档案
下载PDF
西方性别理论变迁及其对性别定义的影响——当代性别理论的两极:两性平等与性别建构 被引量:8
10
作者 孙明哲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6-124,共9页
现代性别理论以性别平等为基础,在一系列女权运动的基础上,获得了丰硕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然而,随着女权运动目标的达成和性解放运动的深入,性别理论的内核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从两性平等变迁为性别建构。这次理论变迁并不是一次理论转型,... 现代性别理论以性别平等为基础,在一系列女权运动的基础上,获得了丰硕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然而,随着女权运动目标的达成和性解放运动的深入,性别理论的内核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从两性平等变迁为性别建构。这次理论变迁并不是一次理论转型,而是一次理论分裂。两性平等论与性别建构论并非是新旧关系,而是竞争关系。它们分别服务着不同的群体,指向不同的目标。可是,学界对这一理论现象并不重视,且没有注意到其背后所特有的西方文化特征。当前,我国正处于引进西方理论并本土化的阶段,在历史和理论层面区分和剖析两性平等论与性别建构论的差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理论 两性平等 女权主义运动 “社会性别 性别建构论
下载PDF
广告文化的性别建构问题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殿元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26-129,共4页
以阿尔都塞的主体建构理论来解读广告文化中的性别展示,似乎过分夸大了广告文化的建构功能,忽略了人的主动性。广告文化只不过是人的社会化进程中性别意识获得参考框架的一部分而非全部。但是,在一个无法从广告文化中脱身的商业社会里,... 以阿尔都塞的主体建构理论来解读广告文化中的性别展示,似乎过分夸大了广告文化的建构功能,忽略了人的主动性。广告文化只不过是人的社会化进程中性别意识获得参考框架的一部分而非全部。但是,在一个无法从广告文化中脱身的商业社会里,在性别成为广告创作利用最多的社会资源的背景下,又有谁能忽视广告文化的“性别规训”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告文化 性别建构 意识形态 社会性格
下载PDF
试论家庭伦理剧的性别建构策略 被引量:5
12
作者 贺艳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8年第6期121-126,共6页
1990年代以来的家庭伦理剧是一种颇受欢迎的大众文化形式,在家庭伦理剧中,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之间的复杂纠葛成为其叙事主线,并由此而表达了复杂的文化意蕴。家庭伦理剧通过"夫妇之伦"这一叙事主线,对当下中国现实图景以大... 1990年代以来的家庭伦理剧是一种颇受欢迎的大众文化形式,在家庭伦理剧中,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之间的复杂纠葛成为其叙事主线,并由此而表达了复杂的文化意蕴。家庭伦理剧通过"夫妇之伦"这一叙事主线,对当下中国现实图景以大众文化的形式做了自己的表达;通过性别建构的各种策略,家庭伦理剧复制了男女两性的性别"神话"、表达着吸纳了情感自由伦理的传统责任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伦理剧 夫妇之伦 性别建构
下载PDF
论文学叙述与性别建构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传霞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5-80,共6页
人的自我主体性是现代西方哲学的核心理论,而这种理论是建立在少数男性精英知识分子的立场之上的。后现代主义哲学瓦解了人的主体说,认为主体是被建构的,而不是完整独立、恒定不变的。女性主义者将这些研究成果纳入性别研究领域,提出主... 人的自我主体性是现代西方哲学的核心理论,而这种理论是建立在少数男性精英知识分子的立场之上的。后现代主义哲学瓦解了人的主体说,认为主体是被建构的,而不是完整独立、恒定不变的。女性主义者将这些研究成果纳入性别研究领域,提出主体性是男权压迫和男权控制的形式,作为人的主体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性别主体,也是被建构的,而文学叙述是现代性别建构的重要场域。现代社会不平等的性别权力秩序和男性主体地位的确立,在于掌握了话语权的男性建立了一套"男性化主体"的自我再现系统,而女性的屈从和他者地位的形成,也是在于女性被剥夺了再现自我和他人的权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客体 自我 他者 性别建构 文学叙述
下载PDF
人工智能题材科幻电影的性别建构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简瑷 李享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14,共3页
从人工智能学科尚未确立时的《大都会》,到《她》中让人类为爱痴狂的无实体程序,人工智能题材科幻电影凭借光怪陆离的想象,折射着人类对技术、环境、末日、战争等的恐惧以及对现实情感、未来命运等的疑虑。本文从"性别"角度切... 从人工智能学科尚未确立时的《大都会》,到《她》中让人类为爱痴狂的无实体程序,人工智能题材科幻电影凭借光怪陆离的想象,折射着人类对技术、环境、末日、战争等的恐惧以及对现实情感、未来命运等的疑虑。本文从"性别"角度切入,分析银幕上人工智能形象性别建构的流变以及其性别权力的变化,继而探寻人类如何将自身对所处困境的反思植入人工智能形象的性别建构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电影 人工智能 性别建构
下载PDF
“家国同构”与妇女性别角色的双重建构——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社会的国家与妇女 被引量:16
15
作者 蒋永萍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6,共6页
从历史情境的视角对社会转型期中国城市女性的性别建构进行透视,不仅有利于正确判断计划体制时期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政策的得失成败,而且对于正确认识30年改革对两性平等的影响,建立更加完善的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 从历史情境的视角对社会转型期中国城市女性的性别建构进行透视,不仅有利于正确判断计划体制时期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政策的得失成败,而且对于正确认识30年改革对两性平等的影响,建立更加完善的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治理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国同构"及其对新中国政府治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家国同构"下性别建构的特征就是作为国家人和家庭人的双重建构;"家国同构"下性别建构的途径是单位制;"家国同构"下性别角色建构的模式为:两性同样是国家人前提下的"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对于谁是计划经济体制受益者可以展开进一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国同构 性别建构 计划体制
下载PDF
论中国文学现代性叙事与性别意识建构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传霞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9-123,共5页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由前现代到现代的转换与确立时期,处于各种身份认同的危机之中,人们迫切需要重整性别秩序来组织他们所遭遇的充满断裂与动荡的现代生活,借助现代性别意识形态来解决他们由中国现代性的演...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由前现代到现代的转换与确立时期,处于各种身份认同的危机之中,人们迫切需要重整性别秩序来组织他们所遭遇的充满断裂与动荡的现代生活,借助现代性别意识形态来解决他们由中国现代性的演变所引发的诸多现代身份危机与困惑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文学叙述 性别建构
下载PDF
存在的不完满性与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的性别建构——兼论《霜叶红似二月花》的个体生命存在主题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玲 《扬子江(评论)》 2011年第5期59-66,共8页
茅盾1940年代初发表的《霜叶红似二月花》(以下简称《霜叶》)①精美残篇,综合其早期创作中的两类女性形象,塑造了“既具有东方女性文化的阴柔资旨,又富于雄强的质素”②的张婉卿形象。作品关于张婉卿以母性情怀包容生命陷于颓丧状... 茅盾1940年代初发表的《霜叶红似二月花》(以下简称《霜叶》)①精美残篇,综合其早期创作中的两类女性形象,塑造了“既具有东方女性文化的阴柔资旨,又富于雄强的质素”②的张婉卿形象。作品关于张婉卿以母性情怀包容生命陷于颓丧状态的丈夫黄和光这一艺术想象,在已有研究中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同隐含作者的立场,赞赏张婉卿的母性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霜叶红似二月花》 生命存在 性别建构 茅盾 个体 女性形象 母性情怀 40年代
下载PDF
《白雪公主与猎人》的女性性别形象建构 被引量:2
18
作者 阮世勤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9-141,共3页
电影《白雪公主与猎人》改编自格林童话,颠覆了经典童话的传统女性性别形象建构模式,放弃了童话叙事中父权社会对女性性别形象建构的刻板印象,将邪恶女王非自然状态的主体建构归源于父权男性压迫女性个体所造成的创伤,将白雪公主的女性... 电影《白雪公主与猎人》改编自格林童话,颠覆了经典童话的传统女性性别形象建构模式,放弃了童话叙事中父权社会对女性性别形象建构的刻板印象,将邪恶女王非自然状态的主体建构归源于父权男性压迫女性个体所造成的创伤,将白雪公主的女性主体建构从传统的"家庭天使"发展到具有生态自我的女性个体主体。通过这样的性别形象建构叙事,电影为观众揭示了现代女性重构自我性别形象建构的归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性别形象建构 主体
下载PDF
论赵宝刚“话题电视剧”的性别建构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传霞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6-20,91,共5页
现代媒介在性别知识、性别影像的建构与传播中存在着将男女两性形象刻板化的倾向,影响了健康合理的现代性别形象、性别关系的建构。赵宝刚的"话题电视剧"对现代社会两性形象、两性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僵化... 现代媒介在性别知识、性别影像的建构与传播中存在着将男女两性形象刻板化的倾向,影响了健康合理的现代性别形象、性别关系的建构。赵宝刚的"话题电视剧"对现代社会两性形象、两性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僵化的性别刻板印象,打破了传统二元对立的性别结构与性别秩序,试图建立多元并存、平等和谐、互为主体的现代性别关系与性别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宝刚 刻板印象 性别建构
下载PDF
从体育运动看古希腊人对女性的性别建构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大庆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103-108,共6页
古代希腊人开创了包括奥林匹亚赛会在内的竞技体育运动,但这种活动的参加者大多仅限于男性公民,参加体育锻炼和比赛成为男性权力的重要体现。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女性并没有被完全排除在体育运动之外。从体育运动的角度,对古希腊... 古代希腊人开创了包括奥林匹亚赛会在内的竞技体育运动,但这种活动的参加者大多仅限于男性公民,参加体育锻炼和比赛成为男性权力的重要体现。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女性并没有被完全排除在体育运动之外。从体育运动的角度,对古希腊社会女性的性别建构进行初步探讨后,发现希腊的女性对体育运动和比赛活动的参与度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完全不能和男性同日而语。这种参与度的较低水平是由希腊社会对女性运动的种种明确的限定所决定的,而这些限定正是建立在希腊人对女性的性别角色和性别形象建构的基础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希腊 体育运动 女性 性别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