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百年文学民族身份建构中的性别象征隐喻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宇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1-88,共8页
在中国的现代性语境中,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身份建构一开始就被置于一个东西方比较中,因为没有他者也无所谓自我。而两性关系恰恰是自我与他者关系的最基本单元。百年文学/文化想象对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身份建构/认同充满性别象征隐喻,性别... 在中国的现代性语境中,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身份建构一开始就被置于一个东西方比较中,因为没有他者也无所谓自我。而两性关系恰恰是自我与他者关系的最基本单元。百年文学/文化想象对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身份建构/认同充满性别象征隐喻,性别政治其实一直在参与对民族身份的建构,这样的参与不仅仅影响了女性这个性别在民族身份、民族精神建构中的地位、意义,而且还影响了民族身份、民族精神建构本身。性别本质主义已然与我们对民族身份认同/建构上的本质化、凝固化、单一化密切相关,从而忽略了民族身份、民族精神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丰繁多元、流动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身份 性别象征隐喻 性别本质主义 认同的凝固化 认同的流动性
下载PDF
性别象征符号与婚姻暴力——基于资本运作逻辑的性别排斥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崇俊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5-139,共5页
婚姻暴力的社会根源在于男权社会的潜规则将性别人为地建构成一种有效的象征符号,决定着男女两性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不公平的分配格局。打破性别潜规则、消除性别排斥的现实基础在于建构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加妇女的资本... 婚姻暴力的社会根源在于男权社会的潜规则将性别人为地建构成一种有效的象征符号,决定着男女两性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不公平的分配格局。打破性别潜规则、消除性别排斥的现实基础在于建构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加妇女的资本存量,让增权展能成为妇女运动的主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暴力 性别象征符号 社会排斥 资本 社会支持网络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肺病隐喻与性别象征
3
作者 王冬梅 《晋阳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3-116,共4页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肺病隐喻和性别象征是相互关联的典型意向,既有疾病隐喻的性别化倾向,又有性别象征的疾病叙事,在性别政治的视野下表现出不同的叙事模式。肺病隐喻既有道德化和社会化倾向,又有审美化、意象化取向。男性的性别政治叙事...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肺病隐喻和性别象征是相互关联的典型意向,既有疾病隐喻的性别化倾向,又有性别象征的疾病叙事,在性别政治的视野下表现出不同的叙事模式。肺病隐喻既有道德化和社会化倾向,又有审美化、意象化取向。男性的性别政治叙事主要关注男性肺病身份的道德内涵和社会化倾向,女性肺病身份则主要体现为审美化取向,凸显其符码化和想象性特征。女性叙事呈现出层次性,萧红、丁玲等人的女性叙事描写肺病,关注爱情,心系女性;张爱玲等人的女性叙事割断了肺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审美想象,以丑怪身体呈现了女性在性别政治中的真实处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肺病隐喻 性别象征 性别政治
下载PDF
身体认同与性别象征——对李安电影《色,戒》的身体社会学分析
4
作者 李叔君 景银辉 《时代人物》 2008年第7期137-139,共3页
在当代大导演李安的制作下,电影《色,戒》成为2007年影院的一道商业大餐。《色,戒》中,观众看到的是女性身体成为革命献祭的手段,王佳芝在多重排斥力量和多重诱惑力量的左右下,身体献祭的革命意义完全迷失在色与戒的的诱惑中,价值理性... 在当代大导演李安的制作下,电影《色,戒》成为2007年影院的一道商业大餐。《色,戒》中,观众看到的是女性身体成为革命献祭的手段,王佳芝在多重排斥力量和多重诱惑力量的左右下,身体献祭的革命意义完全迷失在色与戒的的诱惑中,价值理性经受不住"色与戒"工具理性的诱惑,最终湮没在情感非理性之中。然而它并没有更深层地揭示出女性身心二元对立的主体困境、女性在身体认同的过程中所遭遇的重重排斥与规训,以及现代性的无根性。本文的研究正是缘起于李安导演的《色,戒》(删节版)电影,并以影片中的王佳芝为例来探讨女性的身体与社会互动的问题,笔者试图去分析王佳芝的行动逻辑,以期揭示女性的身体认同如何在欲望与秩序之间纠结不清的复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身体认同 性别象征
下载PDF
民间美术中“鱼”的性别象征——由“鱼穿莲”说起 被引量:1
5
作者 谢琳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9-121,共3页
民间美术中的"鱼穿莲"图式暗示的是男女交合及子孙繁衍,该图式中的"鱼"是男性的象征,"莲"是女性的象征。但"鱼"在民间美术中的性别象征并不总是男性,许多古籍、文物以及相关的民俗艺术却提示&q... 民间美术中的"鱼穿莲"图式暗示的是男女交合及子孙繁衍,该图式中的"鱼"是男性的象征,"莲"是女性的象征。但"鱼"在民间美术中的性别象征并不总是男性,许多古籍、文物以及相关的民俗艺术却提示"鱼"具有男、女两种性别象征。"鱼"在母系氏族社会中是女性生殖崇拜的产物,父系氏族社会成型以后,它逐渐衍变成生殖繁衍的象征,随着社会的发展,"鱼"进一步扩展为祈祷丰收与迎祥纳福的吉祥图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美术 鱼穿莲 性别象征
原文传递
现代性民族国家想象与性别的文化象征——阅读中国现代性与文学关系的另一种路径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宇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4-130,共7页
晚清以降,民族国家诉求实际上构筑了中国文学最基本的现代性想象空间。现代性民族国家作为一种叙事,同时也意味着一个知识系统的建造。它无疑要吸纳最广泛的象征资源,要诉诸一系列崭新的文化象征。这其中当然包括对“性别”的文化象征... 晚清以降,民族国家诉求实际上构筑了中国文学最基本的现代性想象空间。现代性民族国家作为一种叙事,同时也意味着一个知识系统的建造。它无疑要吸纳最广泛的象征资源,要诉诸一系列崭新的文化象征。这其中当然包括对“性别”的文化象征模塑。从晚清知识分子对中西文明“中男西女”的联姻想象,到上世纪50-70年代文化空间的“厌女情结”,以及最经典的民族国家叙事对“新时代的女性”的意义设定,现代性民族国家想象实际上一直是被性别化了的。因此,从性别视角介入现代性民族国家想象应该是我们考察中国现代性与文学关系的不容忽视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想象 性别的文化象征 他质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