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性命之辨”中的天人关系——孟子“天人观”管窥
- 1
-
-
作者
李长庚
郑中仁
-
机构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
出处
《晋阳学刊》
2022年第6期138-141,共4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研究”(项目编号:19BKS212)。
-
文摘
在孟子的思想中,“性命之辨”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思想阐释,它一方面似乎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所冲突,另一方面又与“尽心、知性、知天”的修养逻辑产生某种张力。结合孟子整体的思想来看,“性命之辨”背后能够反映出孟子在道德本体论与道德实践论中的多层次内涵,特别是能够看到孟子对于天人关系这一重要的哲学命题有着非常多元的解读。在“性命之辨”的思想背景下,孟子将“天”与“人”分别在本体层面和实践经验层面进行了相应的区分。在他看来,需要在经验层面对天人之间的分别进行定位,才能提供一个自下而上的道德修养路径,而这一路径的终点则在于达到“天人合一”这一最高的道德修养目标。在此,孟子的天人观就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形而上学的论证,而进一步具有了道德实践论与方法论的色彩。这也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孟子的天人观提供了一个独特且重要的视角。
-
关键词
性命之辨
天人观
孟子
道德本体论
道德实践
-
分类号
B222.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所禀即所值:朱子解《孟子》性命之辨章
被引量:2
- 2
-
-
作者
李春颖
-
机构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
-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5-64,共10页
-
基金
北京市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情感儒学与孟子性善论”(编号21DTR005)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孟子提出性命之辨,性命关系成为中国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为历代哲学家所关注。赵岐、二程、朱子、戴震、阮元等人对性命之辨的解读,体现出不同哲学体系下对性命的安顿。其中以朱子最具代表性,他会通诸家注释,贯通《孟子》和《中庸》,一方面将性命之辨置于天人视域中,另一方面将其纳入理学体系中,获得了圆融的阐释。朱子以“天命”释“命”,将命限、命运、所禀、所值等多种命的含义都纳入天命,进一步贯通性与命。自天付之于人,是天命;自人之禀赋,是性;自本体言是天命、性理,自流行言是所禀、所值。
-
关键词
性命之辨
天命
所禀
所值
-
分类号
B24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基于肯认的超越:论孟子对后果的思考
被引量:1
- 3
-
-
作者
李宗宜
-
机构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
出处
《管子学刊》
2023年第4期74-84,共11页
-
文摘
《孟子》很多文本可以从与动机相对之后果的角度加以分析。孟子对后果的考量贯穿于整个道德行为之中。良心中内含对理想后果的期待,这是我们真情实感的流露,如果在道德行为中没有对后果的期待,这不是一个君子应有的状态。当正常的道德行为无法实现期待的后果时,基于对后果的预估,可以采取权变的方式加以调整,这是“经权之辨”。虽然后果是外在的,不由自己掌握,“得之有命”,但其实现却有一定的方法可寻,这是“求之有道”。期待与预估的后果都属于设想的后果。当实际的后果与设想的后果不符时,“行有不得”,要以此为契机对自己的行为加以反思,这是“反求诸己”。后果不由自己掌握,这会使得道德行为受到外在限制,但我们仍然要坚持道德的理想,这是“性命之辨”。孟子对后果的态度是基于肯认的超越,对其作义务论或后果论的解读均有失片面。
-
关键词
孟子
后果
经权之辨
反求诸己
性命之辨
-
分类号
B222.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