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德的人性善恶论是“性善质恶”说吗——对谢文郁教授《性善质恶——康德论原罪》一文的商榷 被引量:5
1
作者 舒远招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18年第4期86-100,126,共16页
谢文郁教授从奥古斯丁、路德的原罪—恩典思想传统出发,对康德的原罪思想展开分析。他依据康德的"向善的原始禀赋"认为康德是性善论者,同时依据康德对人的本性的新界定,认为康德所说的"趋恶倾向"并非"本性之恶... 谢文郁教授从奥古斯丁、路德的原罪—恩典思想传统出发,对康德的原罪思想展开分析。他依据康德的"向善的原始禀赋"认为康德是性善论者,同时依据康德对人的本性的新界定,认为康德所说的"趋恶倾向"并非"本性之恶",而是"本质之恶"("质恶"),由此把康德宗教学著作中的人性善恶论归结为"性善质恶"说。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冲击性的新概括,但这一概括是建立在奥古斯丁、路德和康德之间的扭曲而错位的比较框架的基础上的,过于凸显了路德的"原罪"与康德的"向善的原始禀赋"之间的对应关系,未能把康德的"趋恶倾向"说视为对路德原罪说的批判改造。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概括不是按照康德本人对人的本性的新界定而得出的,因而偏离了康德的基本思想。康德虽然肯定了人的原始向善禀赋是善的,但这种自然禀赋仅仅是人的善良本性的可能性而非现实性,他所说的普遍趋恶倾向则是一种现实的、恶的本性,因此,就人的现实的、由人自己所造就的本性而言,康德恰好是一位性恶论者,尽管他也认为人的原始向善禀赋应该而且能够获得重建。谢文郁教授的解读固然具有极大的启发性,但也值得从方法论上加以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性善 性善质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