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潘金莲到曹七巧看中国女性的性悲剧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增城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33-37,共5页
潘金莲和曹七巧,两个女性相距虽然近千年,但却有着类似的婚姻不幸和性的悲剧。她们的性悲剧,导致了她们人生和人性的悲剧;她们的性悲剧,其实也折射了封建专制社会中许多中国女性的性悲剧。
关键词 中国女 不幸婚姻 性悲剧
下载PDF
从潘金莲到曹七巧看中国女性的性悲剧
2
作者 刘增城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53-57,共5页
潘金莲和曹七巧,两个女性相距虽然近千年,但却有着类似的婚姻不幸和性的悲剧。她们的性悲剧,导致了她们人生和人性的悲剧;她们的性悲剧,其实也折射了封建专制社会中许多中国女性的性悲剧。
关键词 中国女 不幸婚姻 性悲剧
下载PDF
中国婚姻制度与潘金莲的性悲剧
3
作者 刘连德 《安康师专学报》 2003年第4期46-48,共3页
在《金瓶梅》中,潘金莲是被当作十恶不赦的"淫妇"来塑造的,但如果将她的一生做个客观地考察,她不仅命运悲惨,而且她的悲剧也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
关键词 中国 婚姻制度 潘金莲 性悲剧 《金瓶梅》 封建社会
下载PDF
谁说洞房花烛甜如蜜?——新婚之夜所发生的性悲剧启示录
4
作者 童健 《健康生活》 1996年第6期7-9,共3页
古人曰:“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此乃人生一大乐事。但,也偶有甜中有苦,乐中有悲之景,君不信,请看下面的新婚之夜所发生的一件件悲剧便是如此。 一曲悲歌 技术员王瑞与护士郭娟娟,相恋二载,终于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在一阵欢声笑语中... 古人曰:“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此乃人生一大乐事。但,也偶有甜中有苦,乐中有悲之景,君不信,请看下面的新婚之夜所发生的一件件悲剧便是如此。 一曲悲歌 技术员王瑞与护士郭娟娟,相恋二载,终于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在一阵欢声笑语中,甜甜蜜蜜地举行了婚礼。宾走客散,新郎新娘拖着疲惫的身躯,踏进了俩人精心设计的洞房。正当新郎新娘饱尝“蜂蕊之情”时,王瑞却尖叫一声,从新娘身上突然软瘫下来,尽管娟娟又哭又喊,但新郎却百呼不应,又经医生多方抢救,仍无济于事。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悲剧 启示录 处女膜破裂 新婚 过敏症 新娘 尿路感染 婚前检查 处女膜闭锁 精液过敏
下载PDF
是性的扭曲毁灭了她们:论蘩漪、曹七巧的性悲剧 被引量:7
5
作者 陆汉军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281-284,共4页
在现代文学史的浩瀚长河里,一系列的女性形象构筑起了一座绚烂而永不褪色的虹桥,每一个女性所具有的个性魅力,成为了这座桥中坚实而又重要的部分。
关键词 曹七巧 蘩漪 性悲剧 周朴园 变态心理 形象 毁灭 扭曲 周萍 魅力
原文传递
是性的扭曲毁灭了她们——论蘩漪、曹七巧的性悲剧 被引量:1
6
作者 陆汉军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0年第3期34-36,共3页
从弗洛伊德的性变态心理学说视角考察,即可发现蘩漪和曹七巧背负的因性的扭曲所造成的性悲剧。蘩漪的性扭曲,主要体现在和周朴园不和谐的性关系而越轨与继子周萍产生乱伦,曹七巧的性扭曲则主要表现在将自己的性苦闷变相地转移到对儿女... 从弗洛伊德的性变态心理学说视角考察,即可发现蘩漪和曹七巧背负的因性的扭曲所造成的性悲剧。蘩漪的性扭曲,主要体现在和周朴园不和谐的性关系而越轨与继子周萍产生乱伦,曹七巧的性扭曲则主要表现在将自己的性苦闷变相地转移到对儿女幸福的屠戮上。她们性的扭曲造成的悲剧,不仅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别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 蘩漪 曹七巧 扭曲 性悲剧
原文传递
“美国梦”——裹着蜜糖的毒药——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人生悲剧的时代性
7
作者 鄢丹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12期41-41,44,共2页
《了不起的盖茨比》主人公盖茨比的悲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美国梦"盛行的年代,盖茨比的爱情、理想、追求、旧梦统统随着他的"美国梦"的破灭而烟消云散,可以说他悲剧的一生深深地打上了浮华的"美国梦"... 《了不起的盖茨比》主人公盖茨比的悲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美国梦"盛行的年代,盖茨比的爱情、理想、追求、旧梦统统随着他的"美国梦"的破灭而烟消云散,可以说他悲剧的一生深深地打上了浮华的"美国梦"的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盖茨比 美国梦 “爵士乐时代”(the JAZZ Age) 悲剧的时代
下载PDF
是喜剧坏蛋,还是悲剧角色——浅析夏洛克 被引量:2
8
作者 杨笛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1期20-22,共3页
自从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问世以来,这个人物就引起许多文学评论家的注意,人们按照各自的理解,对他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本文试从夏洛克这一形象复杂性格的深刻性,丰富性入手,从正反两种“导向”分析,探求剧作家在喜剧人物夏洛克... 自从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问世以来,这个人物就引起许多文学评论家的注意,人们按照各自的理解,对他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本文试从夏洛克这一形象复杂性格的深刻性,丰富性入手,从正反两种“导向”分析,探求剧作家在喜剧人物夏洛克性格中融入的深刻的悲剧美学效果,及寄寓其中人性复归的美好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夏洛克 喜剧悲剧
下载PDF
《雷峰塔》传奇的悲剧美
9
作者 夏雄彪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21-26,共6页
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是富有神话色彩的悲剧。它在白蛇故事的民间传说和前人剧作的基础上,总结性地完成了白娘子这个空前的叛逆者形象,更多地赋予了她的人情味道与反抗精神,具有了人的性格特征和社会属性。剧中的白娘子不光脱掉了妖... 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是富有神话色彩的悲剧。它在白蛇故事的民间传说和前人剧作的基础上,总结性地完成了白娘子这个空前的叛逆者形象,更多地赋予了她的人情味道与反抗精神,具有了人的性格特征和社会属性。剧中的白娘子不光脱掉了妖气,而且成为一个有情有义,为追求合理的生活理想而敢于斗争的女性,成为我国艺术作品中最优美的艺术形象之一。同时对许宣、法海也作了符合生活逻辑的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娘子 《雷峰塔》 白氏 悲剧 性悲剧 方成培 爱情 叛逆者 封建社会 中国古典悲剧
下载PDF
略论《易经》的悲剧理念
10
作者 翁银陶 《江淮论坛》 2002年第6期94-97,共4页
《易经》乃古之筮书,但它同时又是一部展示作《易》者悲剧理念的典籍。《易经》的悲剧理念主要通过以厉、凶为占断结果的卦爻辞得以体现,它与一般的悲剧艺术作品所体现出的悲剧理念有着明显的差异:一、书中所记乃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因而... 《易经》乃古之筮书,但它同时又是一部展示作《易》者悲剧理念的典籍。《易经》的悲剧理念主要通过以厉、凶为占断结果的卦爻辞得以体现,它与一般的悲剧艺术作品所体现出的悲剧理念有着明显的差异:一、书中所记乃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因而对世人的立身处世、言行举止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二、悲剧感简单、单一,唯有道德感的震撼或人生哲理的思考;三、对悲剧的性质、悲剧主人公的地位不加确定;四、全面揭示悲剧产生的原因,如环境险恶、性格气质的阴阳失衡、处世举止的失当、政治决策的失误等,并提出相应的避凶趋吉的方法。《易经》的悲剧理念对我国古代悲剧艺术的“多带有喜剧性结尾”这一特点的形成不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经》 悲剧理念 厉、凶卦爻辞 悲剧的产生原因 悲剧的喜剧结尾
下载PDF
试论电影《十诫》的荒诞性元素
11
作者 杜丹 《戏剧之家》 2015年第21期89-91,共3页
电影《十诫》借用《圣经》中"十诫"的框架,离经离叛道地将"十诫"演绎成十个以现代生活为背景的讽刺性故事。本文从存在主义和荒诞派戏剧文论的角度出发分析电影《十诫》的荒诞性元素,并对影片中展示出的人类普遍面... 电影《十诫》借用《圣经》中"十诫"的框架,离经离叛道地将"十诫"演绎成十个以现代生活为背景的讽刺性故事。本文从存在主义和荒诞派戏剧文论的角度出发分析电影《十诫》的荒诞性元素,并对影片中展示出的人类普遍面临的生存困境,提出有关道德人性、宗教伦理、科学理性等诸多人类精神世界的问题并作进一步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主义 荒诞派戏剧 荒诞 超现实的真实 虚构悲剧与喜剧
下载PDF
《还乡》的悲剧艺术特点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利玲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1年第1期56-61,共6页
《还乡》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从作品悲剧性的三性人物以及悲剧性的时空结构来阐释该作悲剧性的艺术特点,以此阐明该作品艺术魅力之所在。
关键词 、三人物、悲剧、肉、灵肉
下载PDF
试论我国环境保护中的主体缺位问题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润高 李红梅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38,共4页
由于我国法律体系仅在社会集体层面上界定环境主体,不赋予居于自然主体地位的当地居民具体的环境权利,致使我国环境保护与环境资源开发中出现了“为谁保护,为谁开发,为谁发展”等有关环境主体缺位的“公地性悲剧”现象,严重制约着我国... 由于我国法律体系仅在社会集体层面上界定环境主体,不赋予居于自然主体地位的当地居民具体的环境权利,致使我国环境保护与环境资源开发中出现了“为谁保护,为谁开发,为谁发展”等有关环境主体缺位的“公地性悲剧”现象,严重制约着我国环境保护的深化。本文指出,只有赋予当地居民环境权,真实反映环境与自然主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形成环境区居民主导环境保护的新模式,才能从本质上解决“公地性悲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保护 环境主体 类公地性悲剧 环境权
下载PDF
梦的解析——试论《庄子》中梦的哲学内涵与人生指向
14
作者 江梅玲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4年第3期12-14,共3页
《庄子》一书中的"梦"有着丰富的内涵,揭示出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擅长于虚构梦境,借助托梦者的神秘与权威说理。庄子在作品中的梦觉观表现出了其对人生的迷惘及对"人生如梦"的悲哀,而齐物精神的阐发对处理物我关... 《庄子》一书中的"梦"有着丰富的内涵,揭示出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擅长于虚构梦境,借助托梦者的神秘与权威说理。庄子在作品中的梦觉观表现出了其对人生的迷惘及对"人生如梦"的悲哀,而齐物精神的阐发对处理物我关系意义非凡。庄子通过对"其梦不寝"的真人塑造,折射出在物欲横流之社会保持理智清醒眼光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梦的虚构 性悲剧内蕴 齐物 情意妄想
下载PDF
浅论安娜之死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凌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88-89,共2页
本文分析了安娜之死的社会根源、家庭根源以及安娜最终走向毁灭的内在根源。
关键词 《安娜 卡列尼娜》 安娜形象 性悲剧
下载PDF
试论悲剧性与喜剧性 被引量:28
16
作者 彭吉象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26-131,共6页
作为审美类型的悲剧性与喜剧性,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和领域,除戏剧艺术外,还表现在美术、音乐、电影、诗歌、小说等多种文艺样式和体裁之中。悲剧美是一种崇高之美,悲剧感能震撼人的心灵,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坚定对真善美的不... 作为审美类型的悲剧性与喜剧性,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和领域,除戏剧艺术外,还表现在美术、音乐、电影、诗歌、小说等多种文艺样式和体裁之中。悲剧美是一种崇高之美,悲剧感能震撼人的心灵,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坚定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喜剧的美学特征是"寓庄于谐",以诙谐可笑的艺术形式来体现深刻的社会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类型 悲剧与喜剧 本质特征
原文传递
《娇红记》的美学特征及文化探源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颖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67-70,共4页
《娇红记》是元代艺术成就较高的文言小说。在元代特定的文化语境下,《娇红记》形成了两个突出的美学特征,即戏剧性审美和悲剧质性。元代特殊的文化政策及繁荣的戏曲文化孕育滋养了这两种美学特征的形成。
关键词 《娇红记》 戏剧审美 悲剧
下载PDF
《莺莺传》的审美特征及其文化成因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颖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8-61,共4页
《莺莺传》具有两个突出的美学特征,即诗性审美与悲剧质性,而这两种美学特征与唐代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唐代诗歌繁荣、开放、豁达的民族文化心理以及门第观念等都是《莺莺传》美学特征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 《莺莺传》 审美 悲剧 文化成因
下载PDF
On Naipaurs novels from reality and acuity
19
作者 马小强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8年第3期78-81,共4页
Naipaul's novels are real and acute, which reflect many countries and social realities, especially terrible lives and depressed emotions, including human interests, opinions, ideas, consciousnesses, self-acceptance, ... Naipaul's novels are real and acute, which reflect many countries and social realities, especially terrible lives and depressed emotions, including human interests, opinions, ideas, consciousnesses, self-acceptance, idea crisis, looking for identity, spiritual trouble, contradiction between religion and life, cultural conflict in colonized countries and post-colonized areas. Such novels are from actual realities, life facts, street matters with miscellaneous, vicissitudinous, and integrative skills and abil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ipaul's novels social situation life tragedy human civilization reality and acuity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治理美学与当代批评话语的治理转向 被引量:1
20
作者 肖琼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3-150,共8页
当代社会,美学不断地交叉渗透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学科领域,呈现美学的社会学转向和实践转向的发展趋势。其目的在于通过审美或艺术手段来改变人的审美感觉方式,重新形塑社会情感结构,这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 当代社会,美学不断地交叉渗透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学科领域,呈现美学的社会学转向和实践转向的发展趋势。其目的在于通过审美或艺术手段来改变人的审美感觉方式,重新形塑社会情感结构,这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被表述为审美治理。与此同时,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话语也发生了重要转向,从传统美学研究中所强调的文本批评向度转向了当代文化语境中通过艺术和美学话语介入社会文化变革的过程与方式。而悲剧中有关怜悯和恐惧的情感机制,因其情感的治理性再一次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话语体系中关注的重要论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美学 当代批评话语 治理转向 悲剧的情感治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