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性未善”:董仲舒教化思想的逻辑起点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春兰 《衡水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36-38,117,共4页
人性未善,待教而为善,这是董仲舒思考教化何以可能的逻辑起点。在他看来,"未善"的人性是个"质朴的东西",它包含着潜在的"善质"和"恶质"。教化在潜在的"善质"和"恶质"向现... 人性未善,待教而为善,这是董仲舒思考教化何以可能的逻辑起点。在他看来,"未善"的人性是个"质朴的东西",它包含着潜在的"善质"和"恶质"。教化在潜在的"善质"和"恶质"向现实之善恶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一方面使潜在的善质转变为现实之善,另一方面抑制潜在的恶质转变为现实之恶。而这个"未善"的人性对应的是广大的"中民之性",教化好这一部分人,对于大一统王朝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性未善 恶质 教化 中民之
下载PDF
“性未善”与“成性之教”:董仲舒论人性与教化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慧子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1-6,14,共7页
董仲舒批判性地继承了孟子性善论:他一方面认同孟子将人性中的仁义归因于天,另一方面又批评孟子把人性中的善质当成美德,把“性未善”说成“性已善”,忽略圣人与普通人资质的差异。董仲舒认为天人相副,天道有阴阳,人性也有善恶。人所以... 董仲舒批判性地继承了孟子性善论:他一方面认同孟子将人性中的仁义归因于天,另一方面又批评孟子把人性中的善质当成美德,把“性未善”说成“性已善”,忽略圣人与普通人资质的差异。董仲舒认为天人相副,天道有阴阳,人性也有善恶。人所以能为善去恶,不仅是因为人性好善憎恶,还由于心有栣之节制功能。他提出“民性”的概念,说明“民有善质”,但“民未能善”,因此“性待教而为善”。教化的目的是成就善性,“继天而成于外”。董仲舒的教化论分成四点。其一,天子的根本使命是教化民众,只有人民实现善性,国家才能实现善治;其二,以礼教度制防乱、安情导志;其三,以乐教感动人心、移风易俗;其四,正心养气、以义养心以培养圣人之心。董仲舒的人性论与教化论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性未善 之教 教化思想
下载PDF
试论董仲舒的“性未善说”
3
作者 李荣亮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8年第6期9-11,18,共4页
董仲舒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性未善说"是其人性论的核心,也是教化理论的逻辑起点。董仲舒的"性未善说"主要强调的是人的可塑性,实际上是为他的教化说服务,是为其"德政"理想服务。其人具... 董仲舒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性未善说"是其人性论的核心,也是教化理论的逻辑起点。董仲舒的"性未善说"主要强调的是人的可塑性,实际上是为他的教化说服务,是为其"德政"理想服务。其人具有可教性的思想对当代教育也具有启迪意义。本文主要从性三品说的提出、性之含义及性待教而善说三个方面来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化 德政 性未善
下载PDF
儒家人性论的社会政治化及其影响——以董仲舒人性论的内在逻辑结构为视角 被引量:3
4
作者 崔迎军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1-74,共4页
人性论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论题,先秦儒家从伦理和教化的视角对其展开了深入讨论。汉代董仲舒一改先秦儒家人性善恶的理路,以天人关系立论,引"情"入"性",从社会政治的视角提出了"性未善"、"性待教... 人性论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论题,先秦儒家从伦理和教化的视角对其展开了深入讨论。汉代董仲舒一改先秦儒家人性善恶的理路,以天人关系立论,引"情"入"性",从社会政治的视角提出了"性未善"、"性待教而善"的人性理论,不仅为王道教化提供了人性依据,而且从现实社会政治层面对人性论展开了探讨,他的这一创举,深刻影响了汉代以来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伦理的融合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感应 性未善 三品 教化
下载PDF
董仲舒人性论浅议 被引量:1
5
作者 高春菊 《衡水师专学报》 2003年第1期11-13,共3页
西汉中期 ,董仲舒在批判地继承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基础上 ,阐述了自己对人性的认识 :性未善 ;教而后善 ;性三品之分 ;义重于利。他的人性论观点是对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综合 ,它的提出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
关键词 董仲舒 孟子 荀子 性未善 恶论 学说 思想家
下载PDF
董仲舒人性论的特质及其影响
6
作者 崔迎军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38-41,共4页
董仲舒在汉代"大一统"政治建构的特殊历史时期,总结并改造先秦诸子人性论,从天人关系的高度为人性寻求终极依据,引情入性,对人性善恶做了"性未善"的悬置判断,并将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三个等级,提... 董仲舒在汉代"大一统"政治建构的特殊历史时期,总结并改造先秦诸子人性论,从天人关系的高度为人性寻求终极依据,引情入性,对人性善恶做了"性未善"的悬置判断,并将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三个等级,提出"性待教而善",为王道教化提供人性依据,其人性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汉代"大一统"皇权专制政治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稳定奠定了伦理基础,深刻地影响了后来人性理论的发展,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未善 天人关系 待教而 大一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