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2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跳前控制性温血停跳液灌注的心肌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巫国勇 钟佛添 +3 位作者 张希 罗红鹤 孙培吾 童萃文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4年第12期941-943,共3页
目的 探讨复跳前自体氧合温血停跳液控制性灌注在体外循环手术中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 2 5 6例复杂或重症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 12 8例 ,实验组 12 8例。常规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各种手术 ,均采用 4℃ThomasⅡ号液... 目的 探讨复跳前自体氧合温血停跳液控制性灌注在体外循环手术中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 2 5 6例复杂或重症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 12 8例 ,实验组 12 8例。常规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各种手术 ,均采用 4℃ThomasⅡ号液间断顺灌行心肌保护。实验组在主动脉开放前约 5min ,用 4∶1自体氧合温血停跳液控制性灌注 (压力 :5 0mmHg ,量 :10ml kg ,流量 :10 0~ 2 0 0ml min ,温度 :35℃ )。分别在阻断主动脉前和开放主动脉后 0 ,1,6 ,2 4h测定心肌酶 ,比较二组自动复跳率、复跳后血流动力学、围术期升压药应用、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术后心功能等指标。结果 实验组心肌酶含量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其余各指标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复跳前控制性温血灌注对心肌缺血有良好保护作用 ,方法简单、可行 ,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跳 控制性温血停跳液灌注 体外循环手术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密集性温针灸结合中药薰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体会 被引量:7
2
作者 裘胜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26-727,共2页
目的:观察密集性温针灸结合中药薰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用密集性温针灸结合中药薰洗的方法,对照组用常规单纯针刺疗法,治疗时间相同,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的差... 目的:观察密集性温针灸结合中药薰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用密集性温针灸结合中药薰洗的方法,对照组用常规单纯针刺疗法,治疗时间相同,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密集性温针灸结合中药熏洗可更好地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集性温针灸 中药熏洗 强直脊柱炎
下载PDF
控制性温血灌注用于心脏瓣膜置换心肌保护的探讨
3
作者 刘琴湘 黄素清 +1 位作者 李嘉维 邹冬玲 《新医学》 1998年第S1期20-21,共2页
目的:寻求更为理想的心肌保护法,提高重症瓣膜置换心肌保护与心脏复苏效果,减少术后低心排发生率及死亡率。方法:选择20例心脏手术病例,以复跳前不用控制性温血灌注(n=10)和复跳前控制性温血灌注(n=10),观察主动脉... 目的:寻求更为理想的心肌保护法,提高重症瓣膜置换心肌保护与心脏复苏效果,减少术后低心排发生率及死亡率。方法:选择20例心脏手术病例,以复跳前不用控制性温血灌注(n=10)和复跳前控制性温血灌注(n=10),观察主动脉开放后,心脏复跳率,心律失常变化,转流后及术后低心排发生率,评价心肌保护效果。结果:温血组自动复跳8例,电击复跳3例,复跳后心率失常2例,转流后低心排1例,术后低心排1例,对照组分别为6例,5例,2例,4例。结论:控制性含氧温血灌注是安全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置换 控制性温血灌注 心肌 保护
下载PDF
玛咖性温健脾功效及对脾虚证小鼠物质、能量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费文婷 侯燕 +5 位作者 王玉杰 周雪 乐娜 李爱民 王林元 张建军 《环球中医药》 CAS 2019年第2期171-176,共6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采用饮食失节、劳倦伤脾双因素法建立脾虚证动物模型,观察玛咖对脾虚小鼠物质、能量代谢的影响,"以证测性"探讨玛咖偏温药性与健脾功效的相关性。方法雄性昆明小鼠72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 目的本研究通过采用饮食失节、劳倦伤脾双因素法建立脾虚证动物模型,观察玛咖对脾虚小鼠物质、能量代谢的影响,"以证测性"探讨玛咖偏温药性与健脾功效的相关性。方法雄性昆明小鼠72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人参对照组(0. 75 g/kg)、玛咖高剂量组(1. 5 g/kg)、中剂量组(0. 75 g/kg)、低剂量组(0. 25 g/kg),每组12只。给药14天,建立由饮食失节、劳倦伤脾造成的脾虚证小鼠模型,观察玛咖对脾虚小鼠体重、力竭游泳时间、肝糖原(liver glycogen,LG)、肌糖原(muscle glycogen,MG)、乳酸(lacticacid,LA)、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肌酐(creatinine,CREA)、尿素氮(urea,UREA)、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及环核苷酸系统cAMP/cGMP比值的影响。结果玛咖能够增加脾虚小鼠体重,缓解脾虚小鼠体力疲劳增加力竭游泳时间(P <0. 01),促进MG、LG储存(P <0. 05、P <0. 01、P<0. 001),抑制代谢产物LA、FFA、CREA、UREA的生成(P <0. 05、P <0. 01、P <0. 001),促进能量代谢酶LDH、CK活性(P <0. 05、P <0. 01),升高环核苷酸系统cAMP/cGMP比值(P <0. 01、P <0. 001)。结论玛咖能够促进脾虚小鼠物质、能量代谢,减少脾虚小鼠代谢产物的堆积,玛咖药性偏温,对脾虚小鼠具有健脾益气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咖 物质代谢 能量代谢 性温 健脾
下载PDF
姜黄性寒与性温的辨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社利 康根祥 安秀群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646-647,共2页
本文从文献资料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姜黄的性“寒”与性“温”进行了考证辨析。并通过对姜黄的方义分析,认为姜黄的药性应为性“温”,并指出“中专教材”
关键词 姜黄 性温 药效学 中药药材
下载PDF
密集性温针灸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涛 王冰 《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2011年第10期345-346,共2页
肩关节周围炎(the frozen shoulder,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简称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肌肉、韧带、肌腱、滑囊、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主要症状是肩痛,有时放射到上臂... 肩关节周围炎(the frozen shoulder,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简称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肌肉、韧带、肌腱、滑囊、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主要症状是肩痛,有时放射到上臂,夜间疼痛明显,肩关节活动受限,影响洗脸、背手、梳头和穿衣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周炎 密集性温针灸 关节松动术 关节活动度训练
下载PDF
板栗性温 生吃补肾 熟吃健脾
7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1年第11期77-77,共1页
手中拿一纸袋刚出锅的栗子,伴着秋风爽爽,边吃边走,这是秋天最惬意的事。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板栗生熟都能吃,且益处不同。
关键词 板栗 性温 生吃 健脾 熟吃
下载PDF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期间中高层大气行星波研究进展
8
作者 马铮 龚韵 张绍东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年第1期109-119,共11页
极区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是冬季半球最剧烈的大气扰动现象之一.SSW期间温度和风场的剧烈变化被认为是冬季半球中高层大气波动能量异常增强的主要原因.流星雷达是能够稳定连续探测中间层和低热层风场的重要地基探测设备.主要依托国家... 极区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是冬季半球最剧烈的大气扰动现象之一.SSW期间温度和风场的剧烈变化被认为是冬季半球中高层大气波动能量异常增强的主要原因.流星雷达是能够稳定连续探测中间层和低热层风场的重要地基探测设备.主要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子午工程”,我国已建设了多个流星雷达观测台站,对中间层和低热层风场进行了长期稳定连续的监测,为揭示SSW期间中间层和低热层波动异常变化的物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观测资料.本文简述了近年来以我国“子午工程”流星雷达监测数据为核心,SSW期间中高层大气行星波的研究进展和成果;深入讨论了冬季半球中高层大气行星波发生异常变化的主要激发机制.随着“子午工程”二期十个流星雷达台站即将建成,本文对利用“子午工程”流星雷达监测台网进一步研究SSW期间中高层大气波动的变化特性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爆发 子午工程 流星雷达 大气行星波
下载PDF
基于增温敏感性指数的城市功能区升温效应空间分异研究
9
作者 杨慧 徐伟铭 +2 位作者 邵尔辉 廖云婷 林馨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7-568,共12页
利用福州市三环内的POI数据和Place2vec模型识别城市功能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各功能区的热场等级空间分异特征,借助增强回归树算法(Boosting Regression Tree, BRT)构建功能区增温敏感性指数,对不同功能区在地表升温过程中的敏感性差异... 利用福州市三环内的POI数据和Place2vec模型识别城市功能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各功能区的热场等级空间分异特征,借助增强回归树算法(Boosting Regression Tree, BRT)构建功能区增温敏感性指数,对不同功能区在地表升温过程中的敏感性差异进行定量测度,进而对区域尺度上的城市热环境空间分异机制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1)基于Place2vec模型的城市功能区识别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2)除绿地与广场区外的4类功能区均具有高温现象,其中产业区的热场强度最高;3)各类功能区整体增温敏感性由高至低依次是:产业区、生活服务与住宅区、商业区、公共管理与服务区、绿地与广场区;不同升温阶段的功能区增温敏感性存在差异,在高温梯度下差异显著;地表覆被增温敏感性具有明显的功能区域分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功能区 城市热环境 地表升 敏感 Place2vec模型 BRT算法 福州市
下载PDF
2021年北极典型平流层爆发性增温事件研究与预报
10
作者 吴少华 牛迎丽 谢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2-1026,共15页
本文选取了对我国2021年冬季寒潮事件可能有重要影响的2021年1月北半球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事件为例,利用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和预报模式,探讨了2021年1月的SSW事件的特征和机制并对其进行了预报研究。此次SSW事件(简称为“事件”)... 本文选取了对我国2021年冬季寒潮事件可能有重要影响的2021年1月北半球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事件为例,利用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和预报模式,探讨了2021年1月的SSW事件的特征和机制并对其进行了预报研究。此次SSW事件(简称为“事件”)发生期间,北极平流层温度几天内上升近30°C,绕极西风环流减弱甚至在此次事件中出现了三次逆转为东风环流的现象。事件发生前期,太平洋海温和巴伦支—喀拉海(BK)海冰的出现异常的降低和减少现象;使用Eliassen-Palm通量(E-P通量)研究发现,这导致更多的对流层异常行星波活动上传到平流层;海温和海冰所导致的行星波活动的异常增多可能是导致此次SSW事件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还发现,事件期间平流层位势高度正异常下传到对流层,与2021年1月中旬亚欧大陆出现的极端低温事件,存在显著的联系。最后,本文使用基于WACCM6模式和DART同化工具建立的平流层预报模型对此次事件进行了回报研究。该模型成功的预报了2021年1月发生的这次SSW事件,预报的温度大小和纬向风强度基本和观测结果一致。对回报试验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同化平流层温度、臭氧和水汽,减少预报初始场中平流层环流和温度误差,对准确预报这次SSW事件有重要的作用。初始场中没有同化平流层温度、臭氧和水汽的预报试验结果,与观测结果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甚至结果完全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爆发 E-P(Eliassen-Palm)通量 行星波活动 平流层同化 平流层预报
下载PDF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及其在ENSO影响中的作用 被引量:26
11
作者 李琳 李崇银 +1 位作者 谭言科 陈超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529-1542,共14页
本文通过分析1957~2002年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的环流特征,研究平流层爆发性增温可能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平流层爆发性增温发生后平流层高纬地区有异常的环流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不仅局限于平流层内部,其产生的环流异常能够向下传播... 本文通过分析1957~2002年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的环流特征,研究平流层爆发性增温可能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平流层爆发性增温发生后平流层高纬地区有异常的环流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不仅局限于平流层内部,其产生的环流异常能够向下传播,并对对流层的天气和气候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平流层出现强爆发性增温后,平流层异常温度场和位势高度场在中、高纬度形成AO型振荡并向下传播,使得对流层低层西伯利亚高压增强、阿留申低压加深,500 hPa东亚大槽加深且偏西,导致东亚冬季风增强,我国北部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而在爆发性增温前,强行星波扰动使得东亚大槽加深,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同时增强,也可能导致东亚冬季风偏强.El Nino可能激发出强行星波,有利于强SSW事件的发生.通过上述的两个过程可能造成东亚冬季风的加强,这将会对"ElNino事件通过对流层过程而引起东亚冬季风减弱"的结论有一定影响.因此,ENSO事件影响东亚冬季风及中国的天气气候存在不止一种途径,具体影响情况应该是几种途径的综合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爆发 大气环流异常 中国天气气候 ENSO
下载PDF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期间行星波的活动 被引量:15
12
作者 邓淑梅 陈月娟 +1 位作者 陈权亮 毕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36-1248,共13页
利用逐日的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78-2004年期间发生的18次强爆发性增温时平流层中下层行星波1波和2波的异常以及极涡崩溃的形式。分析表明,爆发性增温前期1波都异常增幅,波振幅达到峰值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发生爆发性增温,然而在增温... 利用逐日的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78-2004年期间发生的18次强爆发性增温时平流层中下层行星波1波和2波的异常以及极涡崩溃的形式。分析表明,爆发性增温前期1波都异常增幅,波振幅达到峰值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发生爆发性增温,然而在增温过程中行星波2波的变化却有明显不同,可分为三种情况:(1)在增温前期,行星波2波很弱;在增温期间,行星波2波异常发展,伴随着极涡崩溃的形式是由偏心型向偶极型过渡。(2)在增温前期,行星波2波较强;在增温期间,行星波2波明显减弱,极涡的变化形式是远离极地,在极地外围活动,但不发生分裂。(3)在增温前期,行星波2波不太强;在增温期间,行星波2波有所发展,但始终强不过1波,极涡的变化是先偏离极地,然后发生不对称的变形。作者还计算和分析了EP通量及其散度,利用波流相互作用理论对这三种行星波的异常变化及其与爆发性增温的关系进行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发 谐波分析 EP通量 波流相互作用
下载PDF
2003~2004年冬季平流层爆发性增温动力诊断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陆春晖 刘毅 +1 位作者 陈月娟 管兆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26-736,共11页
利用逐日的欧洲中尺度天气预报中心(ECMWF)60层模式资料,对2003年12月~2004年2月期间发生的一次非典型的爆发性增温中平流层结构的变化过程进行动力学诊断分析。充分利用资料层次高(最高层为0.1hPa)和垂直分辨率高(垂直方向共60层)的优... 利用逐日的欧洲中尺度天气预报中心(ECMWF)60层模式资料,对2003年12月~2004年2月期间发生的一次非典型的爆发性增温中平流层结构的变化过程进行动力学诊断分析。充分利用资料层次高(最高层为0.1hPa)和垂直分辨率高(垂直方向共60层)的优势,通过对不同高度等熵面位涡分布的分析,研究了极涡在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发生前后的变化发展;通过对EP通量及其散度的分析,研究了SSW过程中行星波的变化特点;通过对剩余环流的分析,研究了在SSW过程中经圈环流的变化及其对动力过程的影响。得出:(1)2003/2004年SSW增温过程持续时间长、强度大;(2)增温最早发生在平流层上层并向下传播,在10hPa形成较强东风带后,上层西风环流迅速恢复,极涡再度形成,下层则增温持续;(3)SSW前后行星波活动频繁,有长时间多次的上传,且以1波作用为主,2波对其进行了补充;(4)在SSW过程前后,平流层中的剩余环流发生反转,影响了平流层中、高纬地区和低纬地区的物质交换以及上下层物质的重新分配。这一系列的工作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平流层、对流层交换,发展完善气候模式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发 Eliassen-Palm通量 波流相互作用 剩余环流 行星波
下载PDF
实用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稳定性鉴定方法的初步研究Ⅰ.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的光温反应分析 被引量:22
14
作者 邓启云 欧爱辉 +1 位作者 符习勤 朱全仁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3-27,共5页
1991~1994年,在人工气候条件下,通过设宜不同的光温条件对64个不同类型、不同基因来源的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品系的育性光温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供试材料中未发现典型的光敏雄性不育系,现阶段选育导致不育的起... 1991~1994年,在人工气候条件下,通过设宜不同的光温条件对64个不同类型、不同基因来源的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品系的育性光温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供试材料中未发现典型的光敏雄性不育系,现阶段选育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较低的实用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是正确的;(2)日均温在23.8℃以下,光强为45001×的低温弱光条件对幼穗发育进度有一定影响,但15d以内的短期处理影响不明显;(3)不同基因来源或不同类型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其育性对温度的最敏感期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核不育 水稻 反应 最敏感期
下载PDF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过程中臭氧的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邓淑梅 陈月娟 +1 位作者 罗涛 毕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59-467,共9页
利用ECMWF资料分析了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过程中臭氧体积混合比的垂直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平流层爆发性增温过程中臭氧体积混合比增大,而其极大值大多数形成在增温盛期。同时臭氧体积混合比的高值区在爆发性增温过程中随高度发生一... 利用ECMWF资料分析了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过程中臭氧体积混合比的垂直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平流层爆发性增温过程中臭氧体积混合比增大,而其极大值大多数形成在增温盛期。同时臭氧体积混合比的高值区在爆发性增温过程中随高度发生一定的变化,据此对其变化分为两类:(1)下传型:在增温初期臭氧体积混合的高值区随高度下传至一定高度,在增温盛期形成极大值然后随高度抬升到大致增温前的高度。(2)增厚型:在增温过程中臭氧体积混合比的高值区厚度增加,同时附近区域的臭氧体积混合比也增大,而且在增温前臭氧体积混合比高值区在高度上没有多大变化,增温开始后有所抬升。平流层爆发性增温过程中臭氧高值区随高度变化的这两种类型,是由于平流层爆发性增温期间剩余环流对臭氧输送的结果。臭氧变化的下传型是由于在爆发性增温前剩余环流存在着中纬度向极地的明显输送,并且伴随着极地强烈的下沉运动,这就使得中纬度输送来的臭氧向下输送,因此出现了臭氧高值区的下传;而臭氧变化的增厚型是由于在爆发性增温期间剩余环流不但有中纬度向极地的输送,而且在极地附近5 hPa高度处出现了上下两支输送气流,向上的输送气流使中纬度输送来的臭氧向上输送,而向下的输送气流使中纬度输送来的臭氧向下输送,进而使增温期间极地附近的臭氧的高值区增厚。同时分析还表明:平流层爆发性增温过程中中纬度臭氧体积混合比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爆发 臭氧 下传型 增厚型
下载PDF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6
作者 邓淑梅 陈月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5-452,共8页
利用1950~2003年逐日平均NCEP资料,对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果:北半球SSW具有多发性,在这53年里共发现了69次增温事件,平均每年一次以上,有些年份甚至出现2~3次;SSW中心位置随高度变化,在较低层(1... 利用1950~2003年逐日平均NCEP资料,对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果:北半球SSW具有多发性,在这53年里共发现了69次增温事件,平均每年一次以上,有些年份甚至出现2~3次;SSW中心位置随高度变化,在较低层(16 km附近)中心位置大部分偏于西半球的北美北部到北极地区,高层(30 km附近)附近其中心多偏于东半球欧亚大陆的北边到北极地区;北半球SSW最先发生在30 km附近的欧亚大陆以北地区,然后由上向下延伸和传递,同时中心位置也逐渐转到西半球的北美大陆北端;在北半球发生SSW期间,平流层温度场和环流场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对流层,引起对流层温度场和环流场的变化.对2002年9月发生在南半球平流层的一次强爆发性增温进行分析表明,南半球的这次SSW发生时表现出的特征与北半球稍有不同,在较低层(16 km附近)SSW中心出现在东半球的南端,在较高层(25~30 km)SSW中心位于西半球的南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大气 爆发 环流场
下载PDF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及其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杨光 李崇银 李琳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94-708,共15页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SSW)是冬季平流层大气环流结构的一种突变现象,在短时间内平流层中高纬度的温度、风和极涡都会发生剧烈变化。因此,SSW也就成为平流层大气环流及其变化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在强SSW期间...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SSW)是冬季平流层大气环流结构的一种突变现象,在短时间内平流层中高纬度的温度、风和极涡都会发生剧烈变化。因此,SSW也就成为平流层大气环流及其变化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在强SSW期间,高纬地区温度急剧升高,西风被东风取代,极涡几乎全部崩溃。SSW极大地影响着北半球对流层大气,甚至整个中高层大气,包括对平流层乃至中层大气微量气体分布的重要影响。随着临近空间飞行平台的研究应用,以及由此而提出的临近空间环境条件的保障问题,作为临近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平流层环流变化将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就SSW的特征、发生机制、对上下层相互作用的重要影响,以及SSW与准两年振荡、ENSO等的密切关系和SSW的数值模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爆发 大气微量气体 进展论述
下载PDF
近50a平流层强爆发性增温事件及其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盛日锋 王盘兴 闵凡花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1-247,共7页
按WMO提供的标准,提出了划分强爆发性增温(SuddenStratosphericWar ming,简称SSW)事件的指标,用NCEP/NCAR30hPa层逐日温度、高度资料,确定了1950—2002年1—3月期间的35次强SSW事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强SSW事件发生的气候及异常特征,... 按WMO提供的标准,提出了划分强爆发性增温(SuddenStratosphericWar ming,简称SSW)事件的指标,用NCEP/NCAR30hPa层逐日温度、高度资料,确定了1950—2002年1—3月期间的35次强SSW事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强SSW事件发生的气候及异常特征,并从北半球中高纬臭氧及日照年际变化及其年际异常出发,给出了这些特征的部分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 强爆发 大气臭氧
下载PDF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中平流层环流及化学成分变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毅 刘传熙 陆春晖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7-307,共11页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气象分析场、欧洲空间局ENVISAT/MIPAS卫星观测资料以及平/对流层大气化学输送模式MOZART-3综合分析了2003-2004年冬季北半球爆发性增温事件对于平流层大气环流、物质输送以及对流层顶附近臭氧通量...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气象分析场、欧洲空间局ENVISAT/MIPAS卫星观测资料以及平/对流层大气化学输送模式MOZART-3综合分析了2003-2004年冬季北半球爆发性增温事件对于平流层大气环流、物质输送以及对流层顶附近臭氧通量等多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本次增温过程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平流层极涡从高层向下逐层分裂,增温效应作用到大气较低层,当纬向东风形成并维持后极涡又自上向下逐层恢复;②SSW过程前后行星波活动频繁,有长时间多次的上传,且以1波作用为主,2波对其进行补充;⑧在θ-PVLAT坐标中分析发现SSW扰动过程中平流层中存在一对向极、向下的传播模态,相应的对流层中有一向赤道的传播模态,不同符号的纬向风、温度异常信号沿这两个模态传播,且上、下层传播模态在时间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④增温过程中行星波活动引起的向极输送以及极区垂直运动的变化,共同影响了平流层的物质输送过程,从而导致北半球平流层N2O、O3、CH4、H2O等微量气体成分的垂直、水平分布发生显著变化;⑤增温过程中活跃的行星波可以造成平流层Brewer-Dobson环流增强,同时导致高纬度地区(60~90°N)穿越对流层顸的臭氧通量(Cross-Tropopause Ozone Flux,CTOF)显著增强,与行星波相联系的等熵物质运动引起“middleworld”区域内向赤道的臭氧通量也有所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发 极涡 行星波 臭氧 上对流层—下平流层
下载PDF
不同光温条件谷子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17
20
作者 贾小平 袁玺垒 +4 位作者 李剑峰 张博 张小梅 郭秀璞 陈春燕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2429-2441,共13页
【目的】通过在海南省、吉林省2个不同光温环境调查100份春谷材料和60份夏谷材料抽穗期、株高、叶片数、穗长、穗粗、穗码数、码粒数、穗重、穗粒重、千粒重10个主要性状,揭示春谷、夏谷光温反应特性,筛选出适合用于谷子光温敏感性评价... 【目的】通过在海南省、吉林省2个不同光温环境调查100份春谷材料和60份夏谷材料抽穗期、株高、叶片数、穗长、穗粗、穗码数、码粒数、穗重、穗粒重、千粒重10个主要性状,揭示春谷、夏谷光温反应特性,筛选出适合用于谷子光温敏感性评价的性状指标。【方法】在连续两年两个地点对100份春谷材料和60份夏谷材料10个主要农艺性状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方差分析,建立光温敏感性综合评价指标D值进行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光温相对敏感度比较分析3种方法评价春谷、夏谷10个性状对光温反应的敏感性。【结果】方差分析表明春谷、夏谷10个性状在不同光温条件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说明光温条件对春谷和夏谷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无论春谷还是夏谷,抽穗期、株高、叶片数、穗长、穗粗、穗码数、码粒数、穗重、穗粒重9个性状在吉林光温条件下的调查值高于海南光温条件下的调查值,相反,千粒重在吉林光温条件下的调查值要低于在海南光温条件下的调查值;通过主成分分析建立光温敏感性综合评价指标D值,10个性状对D值进行回归分析、通径分析,春谷2个调查年份穗重、穗粒重、穗长、码粒数对D值直接效应较大,均表现较强的光温敏感性,夏谷2个调查年份结果差异较大,只有穗重、穗长2个性状对D值的效应较明显,均表现较强的光温敏感性;通过比较10个性状的光温相对敏感度,发现春谷2个调查年份穗重、穗粒重、抽穗期、穗长、穗码数光温相对敏感度较其他性状高,表现出更强的光温敏感性,夏谷2个年份穗重、穗长、抽穗期、穗码数光温相对敏感度较其他性状高,表现出更强的光温敏感性。综合D值回归分析、光温相对敏感度比较分析2个年份的结果及水稻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春谷穗重、穗粒重、穗长、穗码数、抽穗期光温敏感性较强,其次为叶片数与株高,穗粗与千粒重光温敏感性较弱,码粒数光温敏感性不能确定;夏谷穗重、穗长、抽穗期、叶片数、穗码数光温敏感性较强,穗粗、码粒数、千粒重3个性状的光温敏感性较弱,穗粒重与株高的光温敏感性不确定。春谷和夏谷的穗重、穗长、抽穗期3个性状均稳定表现对光温较强敏感性。【结论】春谷、夏谷均受光温条件的显著影响,穗重、穗长、抽穗期3个性状在春谷和夏谷中均稳定表现对光温强敏感性,适合作为谷子光温敏感性评价的指标性状,叶片数适合作为夏谷光温敏感性评价指标,株高不适合用来评价谷子光温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敏感 综合评价 穗长 抽穗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