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春秋时期“烝”婚制的合“礼”性 |
刘宗棠
张泰
|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2
|
物性与礼性:列维纳斯与儒家的礼物观念对照 |
林建武
|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3
|
中国传统景观意境的礼制性表意模式研究 |
莫娜
张伶伶
|
《新建筑》
|
2011 |
1
|
|
4
|
论中国传统服饰的“合礼性”与“合理性” |
许星
|
《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
|
2000 |
2
|
|
5
|
国际商务信函“礼”性的模糊选择 |
王青
范凡
|
《宿州学院学报》
|
2012 |
0 |
|
6
|
中国古代科学的“诗性”与“礼性” |
孙小淳
刘未沫
|
《科学文化评论》
|
2017 |
4
|
|
7
|
论宫廷音乐的社会属性——从西周礼乐制度与宫廷音乐的关系谈起 |
谢芳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2017 |
1
|
|
8
|
先秦儒家对“合礼性”和合秩序的追求 |
高晓锋
|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8 |
4
|
|
9
|
社会网络理论视角下农村“礼物流动”的“理性”与“礼性”——以山东某村庄为例 |
赵敏
|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7 |
0 |
|
10
|
儒家的“德性-礼-政治”模式--进步儒学视角下的政治哲学 |
安靖如(Stephen Angle)
黄玉顺
|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11
|
中国人的“礼”性思维 |
张立升
|
《社会学家茶座》
|
2005 |
0 |
|
12
|
从燕尾服的敬畏精神到走出“礼崩乐坏”——“优雅绅士社交着装读本”序跋 |
刘瑞璞
|
《服饰导刊》
|
2016 |
1
|
|
13
|
为教师减负的逻辑路向:从政策“理”性到执行“礼”性 |
马丽娅
|
《中国教师》
|
2024 |
0 |
|
14
|
礼乐相成 斯文宗主——书院建筑文化初探 |
陈新民
|
《南方文物》
|
2001 |
0 |
|
15
|
语言艺术与造型艺术的审美共性——基于《拉奥孔》诗与画的界限 |
张甜蕊
|
《内蒙古艺术》
|
2021 |
0 |
|
16
|
京味文化的一面镜子——对老舍《茶馆》的一种文化解读 |
陈黎明
胡艳玲
|
《洛阳大学学报》
|
2002 |
5
|
|
17
|
《安塞腰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刘建东
|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2016 |
0 |
|
18
|
“礼性”与“理性” “礼单”与“菜单”——社会群视角下的文化对比 |
李德昌
崔延红
|
《理论界》
|
2006 |
0 |
|
19
|
秘书的传话技巧 |
马勇
|
《秘书之友》
|
1991 |
0 |
|
20
|
《美国甜心》 |
派翠克
|
《电影世界》
|
201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