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3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房颤:心源性脑梗塞的重大疑凶
1
作者 刘祖春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7年第11期20-21,共2页
缺血性脑梗塞,俗称脑卒中,是指脑组织因为供血的血管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细胞死亡,所引起的局灶性(部分性)神经功能缺损。若脑梗塞的体积较小或位于“功能哑区”(不影响运动或感觉的脑区),则患者没有明显的躯体运动... 缺血性脑梗塞,俗称脑卒中,是指脑组织因为供血的血管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细胞死亡,所引起的局灶性(部分性)神经功能缺损。若脑梗塞的体积较小或位于“功能哑区”(不影响运动或感觉的脑区),则患者没有明显的躯体运动或感觉异常,不易被发现,被称为“静息性脑梗塞”或“无症状性脑梗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脑梗塞 无症状性脑梗塞 组织缺血 房颤 缺血性脑梗塞 神经功能缺损 感觉异常 躯体运动
下载PDF
对比分析MSCT、MRI检查诊断老年人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价值
2
作者 张广洋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9期0134-0137,共4页
分析老年人腔隙性脑梗塞使用多层螺旋CT(MSCT)、磁共振成像(MRI)的诊断价值,以更好地为老年人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病例选择时间段在2022年2月到2023年8月,研究对象为116例老年人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MSCT、MR... 分析老年人腔隙性脑梗塞使用多层螺旋CT(MSCT)、磁共振成像(MRI)的诊断价值,以更好地为老年人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病例选择时间段在2022年2月到2023年8月,研究对象为116例老年人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MSCT、MRI检查,回顾性分析不同方法的实际检查与诊断效果。结果 MRI对应的病灶总检出率、疾病诊断准确率均高于MSCT,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MRI在<5mm病灶检出率方面高于MSCT,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整体病灶检出直径小于MSCT,而检查时间大于MSCT,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与MRI在老年人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MRI对病灶的检出率、诊断准确率更高,尤其是在小病灶检出方面有优势,不过MRI检查耗时较多,实际应用中可结合具体情况灵活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腔隙性脑梗塞 MSCT MRI 检查诊断 临床价值
下载PDF
急性脑梗塞合并无症状脑梗塞4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任显芝 曹文晓 王宝平 《青岛医药卫生》 2006年第4期262-262,共1页
关键词 无症状梗塞 性脑梗塞 临床分析 无症状梗死 症状性脑梗塞 影像检查 磁共振成像 对比分析 梗死灶 老年人
下载PDF
探讨糖尿病性脑梗塞与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病因及预后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华慧 《糖尿病新世界》 2016年第12期93-94,共2页
目的对该院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和非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二者的病因与预后特点。方法糖尿病性脑梗塞组选择该院2005年1月—2015年1月确诊为糖尿病性脑梗塞的门诊及住院患者50例,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选择该院同期收治的... 目的对该院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和非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二者的病因与预后特点。方法糖尿病性脑梗塞组选择该院2005年1月—2015年1月确诊为糖尿病性脑梗塞的门诊及住院患者50例,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选择该院同期收治的非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50例,比较两组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病例数。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采用抗凝药物、他啶类药物、抗血小板凝聚药物、甘露醇进行治疗,糖尿病性脑梗塞组基于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降糖治疗。结果 1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治疗有效率达到90%,致残率为10%;糖尿病性脑梗塞组治疗有效率达到50%,致残率为50%。糖尿病性脑梗塞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更低,致残率明显更高,P<0.05。2与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对比,糖尿病性脑梗塞组患者肾功能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脂异常、感染的病例数明显更多,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对比,糖尿病性脑梗塞组患者偏瘫、双瘫、意识障碍、失语、球麻痹的病例数明显更多,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中,有效控制血糖是重点所在,尤其是餐后血糖务必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有利于减少糖尿病性脑梗塞的发生,促进预后情况的改善,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同时需要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有效地控制,提高胰岛素敏感度,减少血液粘稠度,改善高血脂症,避免感染的发生,保护肾功能,有利于预防和治疗脑梗塞,这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脑梗塞 非糖尿病性脑梗塞 病因及预后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多灶性脑梗塞的护理观察
5
作者 叶雪梅 欧阳景华 +2 位作者 周民芳 钟细娣 叶向红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年第15期124-125,共2页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治疗 多灶性脑梗塞 性脑梗塞 护理观察 CEREBRAL 抗凝治疗 血管事件 病理特征 血管闭塞 异常变化
下载PDF
无症状性脑梗塞50例临床分析
6
作者 朱明霞 朱济修 王恰如 《华夏医学》 CAS 1997年第6期51-52,共2页
无症状性脑梗塞50例临床分析朱明霞朱济修王恰如(广西柳州铁路局中心医院内科柳州市545001)关键词无症状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分析我院自1994年以来,由于CT应用于临床,无症状性脑梗塞(SBI)的发现日渐增多,... 无症状性脑梗塞50例临床分析朱明霞朱济修王恰如(广西柳州铁路局中心医院内科柳州市545001)关键词无症状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分析我院自1994年以来,由于CT应用于临床,无症状性脑梗塞(SBI)的发现日渐增多,现将我院经CT确诊的50例患者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症状性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塞 分析
下载PDF
光化学诱导老年大鼠局灶性脑梗塞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27
7
作者 杨渊 郭瑞友 +3 位作者 张苏明 张旻 徐广润 王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 探讨年龄对脑缺血的影响 ,建立一个稳定的、与人类卒中年龄相关的老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方法 采用Watson法制作光化学脑缺血模型 ,对比观察老年鼠及青年鼠缺血诱导后血脑屏障、梗塞灶大小及光镜、电镜下缺血区的病理变化。... 目的 探讨年龄对脑缺血的影响 ,建立一个稳定的、与人类卒中年龄相关的老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方法 采用Watson法制作光化学脑缺血模型 ,对比观察老年鼠及青年鼠缺血诱导后血脑屏障、梗塞灶大小及光镜、电镜下缺血区的病理变化。结果  (1 )缺血诱导的大鼠存活率 1 0 0 % ,梗塞灶恒定出现。 (2 )与青年鼠相比 ,缺血老年鼠的精神差、血脑屏障破坏重、梗塞灶大 ,神经细胞受损、炎性细胞浸润严重而胶质细胞及微血管增生等组织修复反应轻。结论 同等缺血打击下 ,老年鼠的缺血性损害重、修复能力低。光化学诱导老年大鼠局灶性脑梗塞模型稳定性好、死亡率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梗塞 光化学诱导 动物模型 衰老
下载PDF
216例腔隙性脑梗塞中医证候学观察及临床资料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高颖 吴燕 +1 位作者 任占利 王永炎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0期29-30,共2页
对216例腔隙性脑梗塞急性期的中医证候学特征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风、火、痰、瘀是腔隙性脑梗塞的主要致病因素,而风痰上扰、脑脉痹阻为其基本病机;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与性别、年龄及既往病史有密切关系,其中高血压是最直接的... 对216例腔隙性脑梗塞急性期的中医证候学特征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风、火、痰、瘀是腔隙性脑梗塞的主要致病因素,而风痰上扰、脑脉痹阻为其基本病机;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与性别、年龄及既往病史有密切关系,其中高血压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眩晕、肢体麻木为较常见的先兆症状;单纯运动性轻偏瘫、感觉运动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单纯感觉性卒中为主要表现形式,与Fisher所归纳的腔隙性综合征的主要类型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塞 中风病 中医证候 诊断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脑内微出血的发生、分布及其意义 被引量:25
9
作者 范玉华 莫仲棠 +3 位作者 许志辉 黄家星 黄如训 曾进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44-248,共5页
目的 探讨脑内微出血在腔隙性梗塞病人中的发生率及在脑内各区域的分布情况,以及与其他微小血管病变包括脑白质改变和腔隙性梗塞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腔隙性脑梗塞病人82例。记录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神经精神功能评分包括... 目的 探讨脑内微出血在腔隙性梗塞病人中的发生率及在脑内各区域的分布情况,以及与其他微小血管病变包括脑白质改变和腔隙性梗塞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腔隙性脑梗塞病人82例。记录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神经精神功能评分包括入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和发病三个月时的Barthel生活指数(BI)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所有病人均进行头颅MR检查观察脑内微出血的数目及部位,脑白质改变的程度和腔隙性脑梗塞的数目及部位。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软件进行。结果 22例患者(27%)存在脑内微出血,数目由1~42个,分布于脑内不同部位包括皮层-皮层下、丘脑基底节区、小脑和脑干。微出血的数目与腔隙性梗塞的数目以及脑白质改变的程度显著相关(r=0.297,0.552;P=0.007,<0.001)。3个月时微出血组病人的MMSE和BI有低于无微出血组病人的趋势(22.56 vs 24.53,16.71 vs 19.11),但无统计学差异(P=0.162,0.052)。结论 脑内微出血在腔隙性脑梗塞中发生率较高,且与脑白质改变的严重程度以及腔隙性梗塞的数目相关。提示脑内微出血是另外一种微小血管病损的标志,可能代表着更为严重的小血管壁的损害,更为直接地提示出血倾向,在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及预防过程中应予以相应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塞 内微出血 发生率 分布 治疗 预防
下载PDF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CT诊断 被引量:13
10
作者 赵滨 王春祥 李欣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949-950,共2页
关键词 外伤性脑梗塞 儿童 CT 诊断
下载PDF
无症状性脑梗塞 被引量:18
11
作者 雄鹰 于正荣 +3 位作者 董文燕 王莉萍 刘辉 王宏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51-352,共2页
本文报告了326例无症状性脑梗塞,占同期缺血性中风病人的27.93%。其中234例其后发生了有症状的脑梗塞。高血压、TIA、冠心病和年龄的增长是无症状性脑梗塞的主要危险因素。无症状性脑梗塞的CT特点是病灶小,多位于基... 本文报告了326例无症状性脑梗塞,占同期缺血性中风病人的27.93%。其中234例其后发生了有症状的脑梗塞。高血压、TIA、冠心病和年龄的增长是无症状性脑梗塞的主要危险因素。无症状性脑梗塞的CT特点是病灶小,多位于基底节和内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症状性脑梗塞 危险因素 CT 诊断
下载PDF
外伤性脑梗塞 被引量:51
12
作者 张治平 蒋宇钢 尹畅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366-367,共2页
关键词 外伤性脑梗塞 CT检查 MRI检查 血管造影 影像学特征 病理机制
下载PDF
老年无症状性脑梗塞的神经心理学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唐勇 马洪胜 +1 位作者 张伟强 张华芳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6-27,共2页
目的 :确定老年无症状性脑梗塞 (SCI)对于记忆、空间构象、逻辑思维、情感等多方面的影响。方法 :应用韦氏记忆量表 (WMS)、老年抑郁量表 (GDS)、视觉保持测验 (VRT) ,对 6 1名老年SCI患者的神经心理学改变进行了测量。结果 :老年SCI组... 目的 :确定老年无症状性脑梗塞 (SCI)对于记忆、空间构象、逻辑思维、情感等多方面的影响。方法 :应用韦氏记忆量表 (WMS)、老年抑郁量表 (GDS)、视觉保持测验 (VRT) ,对 6 1名老年SCI患者的神经心理学改变进行了测量。结果 :老年SCI组和对照组WMS测试结果记忆商 (MQ)明显降低 ,其错误分明显提高 ,老年SCI组情绪抑郁人数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老年SCI病人记忆能力、视觉空间能力、注意能力均明显下降 ,尤以短时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无症状性脑梗塞 神经心理学
下载PDF
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继发癫痫8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7
14
作者 郭振华 郭宗成 +1 位作者 刘昌林 马晓海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年第5期296-297,共2页
目的:了解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继发癫痫的发作类型及有关因素。方法:本文收集我院自1993~1998年住院病人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继发癫痫83例,就其发作类型、发病年龄、梗塞后癫痫发生的时间、及梗塞部位、体积与癫痫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动脉... 目的:了解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继发癫痫的发作类型及有关因素。方法:本文收集我院自1993~1998年住院病人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继发癫痫83例,就其发作类型、发病年龄、梗塞后癫痫发生的时间、及梗塞部位、体积与癫痫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继发癫痫以单纯部分性发作为主,迟发性癫痫以老年人多见,常于梗塞6个月后发生,与脑梗塞的部位、体积有关。结论: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继发癫痫以部分性发作为主,多发生于脑叶梗塞和较大体积的脑梗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继发癫痫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外伤性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5
15
作者 韩微 夏义容 《海南医学》 CAS 2014年第19期2958-2960,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改善外伤性脑梗塞患者的语言、肢体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外伤性脑梗塞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干预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和生...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改善外伤性脑梗塞患者的语言、肢体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外伤性脑梗塞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干预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结果康复护理后,干预组运动功能恢复总有效率为60.67%,对照组为40.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87,P<0.05);干预组MBI评分为(70.21±7.15)分,对照组为(36.75±17.9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P<0.05);干预组语言功能评分为(176.34±9.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0.66±7.61)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07,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外伤性脑梗塞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语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脑梗塞 早期康复护理 语言 生活能力
下载PDF
药氧针疗法对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丁敏 王艳君 +2 位作者 赵亚萍 尹清波 薛维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23-624,共2页
目的:观察药氧针疗法对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药氧针组(A),氧针组(B)和针刺组(C)分别予以治疗。结果:A、B、C 3组病人治疗前后红细胞压积数值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全血还原黏... 目的:观察药氧针疗法对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药氧针组(A),氧针组(B)和针刺组(C)分别予以治疗。结果:A、B、C 3组病人治疗前后红细胞压积数值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在A组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B、C两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结论:通过以药氧针疗法为主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异常指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性脑梗塞 针灸疗法 氧吸入疗法 针药并用 血流变
下载PDF
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的CT诊断 被引量:24
17
作者 周伟 周晖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37-139,共3页
目的 :探讨CT在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的价值及其特征。材料与方法 对 3 6例头颈外伤后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偏瘫患者均行横断位CT扫描。结果 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好发于基底节 内囊区 ,均位于豆状核、尾状核及内囊区 ,呈... 目的 :探讨CT在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的价值及其特征。材料与方法 对 3 6例头颈外伤后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偏瘫患者均行横断位CT扫描。结果 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好发于基底节 内囊区 ,均位于豆状核、尾状核及内囊区 ,呈小片腔隙性低密度影。结论 CT扫描检查对外伤性脑梗塞的准确诊断、估计病变程度、预后及法医学鉴定有肯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 腔隙性脑梗塞 CT 诊断
下载PDF
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敏忠 李春霞 +1 位作者 王凤焰 闫荣娟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10,共2页
对 38例外伤性脑梗塞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 ,发现其外伤的主要原因是车祸伤和跌落伤 ,主要损伤部位为颅脑外伤和颈部外伤。颅脑 CT扫描显示脑梗塞多位于基底节和脑叶 ,脑血管造影发现 8例有颈动脉狭窄。提示外伤时颈动脉直接或间接受损是... 对 38例外伤性脑梗塞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 ,发现其外伤的主要原因是车祸伤和跌落伤 ,主要损伤部位为颅脑外伤和颈部外伤。颅脑 CT扫描显示脑梗塞多位于基底节和脑叶 ,脑血管造影发现 8例有颈动脉狭窄。提示外伤时颈动脉直接或间接受损是外伤性脑梗塞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应引起临床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脑梗塞 血管造影 CT 治疗
下载PDF
外伤性脑梗塞3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庄之剑 王青松 +1 位作者 林婷婷 李钢 《海南医学》 CAS 2013年第1期80-82,共3页
目的分析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33例颅脑创伤后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结果 33例患者良好18例,中残7例,重残6例,死亡2例。结论外伤性脑梗塞是颅脑创伤后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虽然不高,但会加重患者的致死、致残风险... 目的分析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33例颅脑创伤后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结果 33例患者良好18例,中残7例,重残6例,死亡2例。结论外伤性脑梗塞是颅脑创伤后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虽然不高,但会加重患者的致死、致残风险,治疗过程中应高度重视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脑血管损伤和脑灌注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外伤性脑梗塞 血管 灌注
下载PDF
磁共振T2WI、FLAIR、DWI及rADC值对腔隙性脑梗塞的综合诊断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振强 郭岳霖 +2 位作者 刘国瑞 饶海冰 郑文斌 《河北医学》 CAS 2005年第8期718-721,共4页
目的:探讨综合应用磁共振T2WI、FLAIR、DWI及rADC值对腔隙性脑梗塞病灶的发现和发病时间的定性诊断能力。方法:搜集83例经临床诊断并有MRI证实的腔隙性脑梗塞病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腔隙性脑梗塞综合征表现。根据发病时间分为三组:... 目的:探讨综合应用磁共振T2WI、FLAIR、DWI及rADC值对腔隙性脑梗塞病灶的发现和发病时间的定性诊断能力。方法:搜集83例经临床诊断并有MRI证实的腔隙性脑梗塞病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腔隙性脑梗塞综合征表现。根据发病时间分为三组:急性期腔隙性脑梗塞组,25例,发病时间<3d;亚急性期腔隙性脑梗塞组,41例,发病时间3d~1月;慢性期腔隙性脑梗塞组,17例,发病时间>1月。所有病例均行颅脑轴位DWI、ADC图、FLAIR及T1WI、T2WI检查,资料录入SPSS10.0软件做相关性分析及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对于急性期腔隙性脑梗塞病灶的诊断,DWI和rADC明显优于其他序列;对于亚急性期腔隙性脑梗塞病灶的诊断,FLAIR明显优于其他序列;对于慢性期腔隙性脑梗塞病灶的诊断,FLAIR具有特征性表现,结合T2WI可以确诊;腔隙性脑梗塞病灶rADC值与发病时间呈正相关(r=0.871);各不同时间段腔隙性脑梗塞病灶的rADC值有极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不同时期腔梗灶在DWI、T2WI和FLAIR上各有特点,综合该三个序列能更好地发现病灶并评估病灶的性质;结合rADC值,更精确地估计病灶的发病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腔隙性脑梗塞 弥散加权成像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