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5篇文章
< 1 2 7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例初始表现为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胃低分化腺癌伴多发转移:^(18)F-FDG PET/CT显像所见
1
作者 杨红杰 孙倩 +3 位作者 刘军 王子阳 胡疏 董孟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4-635,共2页
患者女,20岁,无明显诱因阵发性下腹部疼痛伴牙龈出血、皮肤散在瘀斑及肛门坠胀感9天;既往体健。查体:贫血貌,全身皮肤散在片状瘀斑,四肢皮肤干燥;腹部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实验室检查:红细胞2.49×10^(12)/L,血小板36×10^(9)... 患者女,20岁,无明显诱因阵发性下腹部疼痛伴牙龈出血、皮肤散在瘀斑及肛门坠胀感9天;既往体健。查体:贫血貌,全身皮肤散在片状瘀斑,四肢皮肤干燥;腹部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实验室检查:红细胞2.49×10^(12)/L,血小板36×10^(9)/L,血红蛋白70 g/L,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实验(+),D-二聚体>20 mg/L,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50.00 mg/L,糖类抗原12573.40 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胃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下载PDF
液体复苏与产后出血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风险的关系
2
作者 郭蕊 蔡恒宇 +2 位作者 郜红艳 杨静 丛建萍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探究产后出血患者液体复苏中液体用量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沈阳市妇婴医院收治的产后出血量≥1000 ml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根据妊娠校正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 目的:探究产后出血患者液体复苏中液体用量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沈阳市妇婴医院收治的产后出血量≥1000 ml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根据妊娠校正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TH)评分将患者分为两组:ISTH评分>26分组、ISTH评分≤26分组,两组样本进行1∶4倾向性评分匹配,比较两组输入晶体液与出血量比值、胶体液与出血量比值、输注红细胞量与出血量比值、输注血浆量与出血量比值及纤维蛋白原下降峰值之间差异,并对各项观察指标与发生DIC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晶体液与出血量比值、胶体液与出血量比值、纤维蛋白原下降峰值、输注红细胞量与出血量比值、输注血浆量与出血量比值预测产后出血患者发生DI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0(95%CI 0.589~0.751)、0.532(95%CI 0.440~0.623)、0.771(95%CI 0.706~0.837)、0.530(95%CI 0.439~0.621)、0.563(95%CI 0.473~0.653),最佳界值分别为1.23、0.29、0.77、0.48、0.24。晶体液与出血量比值、纤维蛋白原下降峰值与产后出血患者DIC的发生有关,OR分别为0.256(95%CI 0.111~0.590)、0.074(95%CI 0.024~0.228)。胶体液与出血量比值、输注红细胞量与出血量比值、输注血浆量与出血量比值与产后出血患者DIC的发生无相关性。结论:晶体液输注量与DIC的发生有关,限制性的液体复苏可以降低DIC的发生率。同时发现当纤维蛋白原下降超过0.77 g/L时,增加产后出血患者DIC的发生风险,应该及时补充纤维蛋白原或冷沉淀以降低DIC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出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妊娠校正国际栓与止协会评分 倾向评分匹配
下载PDF
十味蛇伤清毒丸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及抗蛇毒血清治疗蛇咬伤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志刚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4期99-102,共4页
目的 观察十味蛇伤清毒丸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及抗蛇毒血清治疗蛇咬伤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7月—2021年7月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收治的竹叶青蛇咬伤致DIC患者9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成... 目的 观察十味蛇伤清毒丸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及抗蛇毒血清治疗蛇咬伤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7月—2021年7月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收治的竹叶青蛇咬伤致DIC患者9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成观察组(30例)和对照1组(31例)、对照2组(31例)。对照1组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抗蛇毒血清治疗,对照2组予十味蛇伤清毒丸联合抗蛇毒血清治疗,观察组予十味蛇伤清毒丸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及抗蛇毒血清治疗,3组均治疗3 d。比较3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1组的74.19%(χ^(2)=6.122,P=0.013)和对照2组的77.42%(χ^(2)=4.957,P=0.026);对照1组与对照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8,P=0.757)。治疗3 d后,对照2组与观察组APTT及3组PT较治疗前缩短,3组FD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对照1组与观察组PLT水平及3组Fib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或P<0.01);对照1组APTT及对照2组PL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APTT、PT、FDP、PLT、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6.67%)低于对照1组(45.16%)(χ^(2)=5.772,P=0.016)和对照2组(41.94%)(χ^(2)=4.680,P=0.031);对照1组与对照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6,P=0.798)。结论 十味蛇伤清毒丸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及抗蛇毒血清治疗竹叶青蛇咬伤致DIC可提升治疗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凝血指标,降低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竹叶青蛇咬伤 十味蛇伤清毒丸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抗蛇毒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联合血栓前分子标志物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价值研究
4
作者 杨旺 汤晓霞 +1 位作者 胡聪 李龙平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5期186-189,共4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血栓前分子标志物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益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0例疑似DI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血栓前分子标志物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益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0例疑似DI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分为非显性DIC组和显性DIC组。比较两组TEG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值)、最终强度(MA值)、凝血形成时间(K值)、凝血形成速率(α角)及血栓前分子标志物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血栓前分子标志物与TEG参数相关性;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血栓前分子标志物、TEG参数及其联合检测进行诊断效能评估。结果显性DIC组患者R值、K值大于非显性DIC组,TAT、TM、PIC水平高于非显性DIC组,而α角、MA值均小于非显性D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性DIC组患者K值、R值与TAT、TM、PIC呈正相关,而MA值、α角与TAT、TM、PIC呈负相关(P<0.05);TEG参数联合检测和血栓前分子标志物联合检测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8和0.841,TEG参数和血栓前分子标志物联合检测时曲线下面积为0.914,灵敏度为90.5%,特异度为98.86%。结论血栓前分子标志物与TEG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且TEG参数与分子标志物联合应用,在诊断早期DIC方面较单独检测更具评估价值,适合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栓前分子标志物 栓弹力图 评估价值
下载PDF
血小板、纤维蛋白原与C反应蛋白比值预测脓毒症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效能及其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交互作用分析
5
作者 王青青 焦煜茜 王丽群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687-691,共5页
目的分析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与C反应蛋白比值(FIB/CRP)预测脓毒症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效能及其对DIC的交互作用。方法根据是否并发DIC将88例脓毒症患者分为DIC组(32例)和无DIC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 目的分析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与C反应蛋白比值(FIB/CRP)预测脓毒症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效能及其对DIC的交互作用。方法根据是否并发DIC将88例脓毒症患者分为DIC组(32例)和无DIC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FIB/CRP、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及DIC评分。再根据PLT计数将所有患者分为PLT降低组(51例)和PLT正常组(37例)。采用LASSO回归初步筛选脓毒症并发DIC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脓毒症并发DIC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对脓毒症并发DIC的预测价值。采用交互作用系数γ和比值比(OR)分析PLT、FIB/CRP交互作用是否存在及其类型。结果DIC组CRP、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DIC评分、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高于无DIC组,抗凝血酶(AT)、FIB、PLT计数、FIB/CRP均低于无DIC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T计数、FIB/CRP及DIC评分均是脓毒症并发DIC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LT、FIB/CRP两者联合预测脓毒症并发DIC的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两者单独预测(P<0.05)。PLT降低组患者FIB/CRP低于PLT正常组(P<0.001)。PLT降低对FIB/CRP降低的效应具有正向交互作用,且两者交互作用符合超相乘模型。结论PLT、FIB/CRP均为脓毒症并发DIC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可通过其早期预测脓毒症并发DIC风险,以针对性展开后续治疗,降低DIC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小板 纤维蛋白原 C反应蛋白 预测价值
下载PDF
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联合检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临床意义
6
作者 毕菲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2024年第3期242-245,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联合检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至金乡县人民医院检测的120例确诊DI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12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联合检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至金乡县人民医院检测的120例确诊DI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12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两组D-二聚体和FDP水平,分析D-二聚体和FDP单独与联合检测的诊断敏感度、准确度、特异度。结果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和FD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D-二聚体(mg/L):7.13±1.21比0.36±0.10;FDP(mg/L):12.32±2.75比4.66±1.14;均P<0.05〕。D-二聚体和FDP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准确度、特异度均显著高于单独检测(敏感度:100.00%比73.33%、76.67%;准确度:100.00%比70.83%、75.00%;特异度:100.00%比68.33%、73.33%;均P<0.05)。结论对DIC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和FDP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效能,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为疾病的诊疗提供可靠依据,便于临床采纳并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浆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联合检测
下载PDF
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为首发症状的晚期前列腺癌诊治1例
7
作者 张新梅 管子华 《中国乡村医药》 2024年第9期45-46,共2页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常见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常侵犯局部组织和远处脏器,并会发生骨转移,其发病率高,进展较快,预后通常不良,化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晚期前列腺癌是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高危因素,但以DIC为...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常见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常侵犯局部组织和远处脏器,并会发生骨转移,其发病率高,进展较快,预后通常不良,化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晚期前列腺癌是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高危因素,但以DIC为首发症状的并不多见。现将我院收治的以DIC为首发症状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1例诊治情况报道如下,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功能障碍
下载PDF
脓毒症诱导凝血障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进展
8
作者 赵森林 姜海明 《医药前沿》 2024年第9期53-56,共4页
凝血障碍通常发生在脓毒症时,是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可发展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增加病死率。最近的研究进一步确定了导致血栓炎症反应和血管内血栓形成的因素。诊断DIC有助于脓毒症的管理,并与改善预后相关。尽管国际血栓和止血学会(... 凝血障碍通常发生在脓毒症时,是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可发展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增加病死率。最近的研究进一步确定了导致血栓炎症反应和血管内血栓形成的因素。诊断DIC有助于脓毒症的管理,并与改善预后相关。尽管国际血栓和止血学会(ISTH)提出了诊断显性DIC的标准,但这些标准不适用于早期检测。因此,ISTH DIC科学标准化委员会提出了一个新的类别,称为“脓毒症诱导的凝血病(SIC)”,以促进DIC的早期诊断和对这些危重患者更快速的干预。SIC的治疗包括潜在感染的治疗和凝血病的纠正,大多数治疗方法集中于抗凝治疗。本文就脓毒症诱导凝血障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进展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脓毒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栓调节素
下载PDF
凝血新型分子标志物对脓毒血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
9
作者 崔海玲 徐晓艳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24年第9期20-23,50,共5页
目的:研究脓毒症患者凝血新型指标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脓毒血症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将其分为DIC组42例和非DIC组60例。检测两组凝血新型分... 目的:研究脓毒症患者凝血新型指标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脓毒血症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将其分为DIC组42例和非DIC组60例。检测两组凝血新型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原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根据90d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死亡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该指标诊断价值,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该指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DIC组患者凝血新型分子标志物TAT、TM、t-PAI-C及PIC水平均高于非DIC组(P<0.05)。死亡组合并DIC比例及凝血新型分子标志物TAT、TM、t-PAI-C、PIC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0.05);两组性别、原发疾病、年龄、BMI比较(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凝血新型分子标志物TAT、TM、t-PAI-C及PIC联合检测诊断脓毒血症合并DI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8,敏感度为89.0%,特异度为84.2%,均高于TAT、TM、t-PAI-C及PIC单独检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DIC比例及凝血新型分子标志物TAT、TM、t-PAI-C、PIC水平是影响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凝血新型分子标志物在诊断脓毒血症合并DIC中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且可作为脓毒血症患者预后评估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新型分子标志物 诊断效能 预后评估
下载PDF
产后出血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例报道
10
作者 黄浩 《妇儿健康导刊》 2024年第1期78-80,共3页
产后出血是产科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产后出血是指自然分娩后24 h内阴道出血量>500 ml,剖宫产术后24 h内阴道出血>1000 ml,严重时还会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造成产妇溶血性贫血、休克,甚至死亡... 产后出血是产科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产后出血是指自然分娩后24 h内阴道出血量>500 ml,剖宫产术后24 h内阴道出血>1000 ml,严重时还会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造成产妇溶血性贫血、休克,甚至死亡。本文报道平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因停经40周+,少量阴道流血>3 h就诊,患者分娩后出现难治性产后出血,并发DIC、腹腔弥漫渗血,病情危重转入重症医学科进一步诊治。现回顾性分析该病例的特点及诊治情况,为临床诊治产后出血并发DIC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出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重症监护室 治疗
下载PDF
CBL教学法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11
作者 苏海燕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 2024年第7期0005-0008,共4页
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带教中,运用CBL教学法,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以2022年7月-2024年2月为实验时间,研究场地为本医院,以接受血液科带教的45名实习医生为观察操作对象。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观察组(n=23,CBL教学法)、对照组... 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带教中,运用CBL教学法,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以2022年7月-2024年2月为实验时间,研究场地为本医院,以接受血液科带教的45名实习医生为观察操作对象。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观察组(n=23,CBL教学法)、对照组(n=22,传统教学法)。结果 统计组间教学考核成绩,教学前两组数据差异相当(P>0.05),经执行不同教学方案后,观察组在DIC疾病知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等数据评分值均为更高水准(P<0.05)。统计组间教学质量,观察组的复杂疾病应对能力、学习兴趣能力、疾病分析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发现问题能力等评估分值上为更高水准(P<0.05)。评判组间实习医师对带教老师的带教满意度评价,观察组在带教态度评估项目、带教效果评估项目、带教质量评估项目、带教方法评估项目上的得分数据均为更高水准(P<0.05)。结论 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带教中,运用CBL教学法,相较传统的带教方法而言更具优越价值,即:可助于提高对DIC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强化实习医师的综合素养,得到较高的带教满意度,应用价值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科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CBL教学法 应用价值
下载PDF
脓毒性休克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及乳酸/白蛋白比值的变化及意义
12
作者 路明顺 燕鑫鑫 刘泽玉 《临床研究》 2024年第11期25-28,共4页
目的探究脓毒性休克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乳酸/白蛋白比值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安阳市人民医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102例脓毒性休克合并DIC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106例为脓毒性休克患者作... 目的探究脓毒性休克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乳酸/白蛋白比值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安阳市人民医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102例脓毒性休克合并DIC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106例为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对照组。受试者均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乳酸/白蛋白比值检测并进行对比。评估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乳酸/白蛋白比值联合检测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合并DIC的诊断价值。同时分析影响脓毒性休克患者合并DIC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乳酸/白蛋白比值(0.50±0.05)高于对照组(0.15±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57.97±8.18)%]低于[(73.40±10.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血钠、血钾、血小板计数、血液净化情况、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血小板计数、肝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气管切开、血钠紊乱、平均动脉压、白细胞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脓毒性休克患者合并DIC为因变量,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乳酸/白蛋白比值为自变量,二元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酸/白蛋白比值为脓毒性休克患者合并DIC的危险因素,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为脓毒性休克患者合并DIC的保护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乳酸/白蛋白比值与脓毒性休克患者合并DIC相关,可加强检测脓毒性休克合并DIC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乳酸/白蛋白比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休克 小板最大聚集率 乳酸/白蛋白比值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下载PDF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0例护理体会
13
作者 金飞 吴箐 《贵州医药》 CAS 2007年第7期667-667,共1页
关键词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护理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严重并发症 抢救治疗 分娩期 死亡率
下载PDF
产后出血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实验诊断探讨 被引量:33
14
作者 侍庆 毛建平 +4 位作者 王敏敏 王玮 刘纹琰 王学锋 王鸿利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35-638,共4页
目的 探讨早期诊断产后出血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可能性。方法 对 6 9例产妇按分娩时产后出血量分为 3组 ,第 1组 2 8例 ,出血量为 5 0 0~ 80 0ml;第 2组 11例 ,出血量 >80 0ml;第 3组 ,出血量<5 0 0ml,作为正常对照... 目的 探讨早期诊断产后出血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可能性。方法 对 6 9例产妇按分娩时产后出血量分为 3组 ,第 1组 2 8例 ,出血量为 5 0 0~ 80 0ml;第 2组 11例 ,出血量 >80 0ml;第 3组 ,出血量<5 0 0ml,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发色底物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产时及产后 72h止凝血的分子标志物及常规凝血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产时 :第 1组的抗凝血酶活性 (AT :A)降低 ,D 二聚体(DD)升高 ;第 2组的AT :A、凝血酶 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纤维蛋白原 (Fg)、血小板 (BPC)下降 ,DD纤溶酶 抗纤溶酶复合物 (PAP)、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上升。产后 :第 1组的TAT降低 ,DD升高 ;第 2组的AT :A、TAT下降 ,DD升高。产时第 2组Fg的下降及PT的上升与第 1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产后第 2组的抗凝血酶抗原 (AT :Ag)比第 1组下降更显著 (P <0 .0 0 5 )。每组的产后与产时比较 ,第 1组的AT :Ag、Fg明显上升 ,DD、PAP明显下降 ;第 2组的BPC显著上升 ,而第 2组的Fg上升较第1组更明显 (P <0 .0 0 5 )。结论 检测止凝血的分子标志物有助于早期诊断D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出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分子标志物 早期诊断
下载PDF
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经验性治疗分析 被引量:32
15
作者 杨华 朱成英 +7 位作者 王全顺 牛建花 张琪 朱海燕 姚子龙 徐媛媛 靖彧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5-322,共8页
本研究旨在探索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及最佳治疗方法,以便指导临床治疗。对APL合并DIC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 本研究旨在探索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及最佳治疗方法,以便指导临床治疗。对APL合并DIC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初治APL患者25例,给予全反式维甲酸20mg,每日2次口服;三氧化二砷1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诱导分化治疗。待早幼粒细胞脱颗粒后加用化疗。在患者治疗同时给予血小板补充、新鲜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适当应用氨甲苯酸、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DIC。根据血常规、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调整用药。应用多因素分析初诊时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年龄等因素与出血严重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5例APL患者中(低危组5例,中危组13例,高危组7例)合并DIC 22例,DIC发生率为88%。22例合并DIC患者中经系统治疗后,DIC得到纠正21例(95.5%),死亡1例(4.5%)。第1疗程获得完全缓解(CR)23例(92%),平均CR时间为31.8±7.2 d。诱导至完全缓解期平均输注血小板7.68±5.88 U,红细胞8.90±5.69U;发生DIC患者中平均输注新鲜冰冻血浆21.92±19.32 U,血小板数恢复时间29.3±9.3 d,PT恢复时间12.7±9.5 d,APTT恢复时间为11.6±8.6 d,FDP恢复时间16.0±9.3 d,纤维蛋白原恢复时间12.3±8.3 d。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时白细胞数>10×109/L及APTT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初治APL易发生DIC,因此早期积极输注血制品,积极应用抗凝血及抗纤溶的药物及肝素,尽快使凝血功能恢复正常水平,达到早期纠正DIC,可明显降低早期APL因DIC造成的死亡,高白细胞血症及APTT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幼粒细胞白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高白细胞
下载PDF
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9例分析
16
作者 郏容增 《医学信息(西安上半月)》 2005年第7期823-824,共2页
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5-2004年收治的29例慢性肺心病并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并DIC,出血29例,上消化道出血18例,休克15例,11例痊愈,18例死亡,... 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5-2004年收治的29例慢性肺心病并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并DIC,出血29例,上消化道出血18例,休克15例,11例痊愈,18例死亡,病死率62.1%。结论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并DIC病死率高,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心病急加重期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上消化道出 回顾分析 2004年 DIC 临床特点 临床资料 早期预防 早期诊断 病死率
下载PDF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3例临床诊治 被引量:28
17
作者 赵红琴 周凯 诸海燕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1-61,共1页
关键词 产科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诊断 治疗 抢救
下载PDF
血栓四项指标与血栓弹力图参数检测对脓毒血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30
18
作者 张彤 董夏昕 +6 位作者 雷娜 张雯 李雯 徐阳 王金华 王琰 张磊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100-102,110,共4页
目的:比较血栓四项与血栓弹力图对脓毒血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脓毒血症患者215例,根据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ICS)评分分为显性DIC组(CDICS评分≥7分)、非显性DIC组(5分≤CDICS评分<7... 目的:比较血栓四项与血栓弹力图对脓毒血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脓毒血症患者215例,根据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ICS)评分分为显性DIC组(CDICS评分≥7分)、非显性DIC组(5分≤CDICS评分<7分)以及未发生DIC的对照组(CDICS评分<5分)。比较三组血栓四项[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及血栓弹力图参数[凝血因子激活时间(R)、血块形成的速率(K)、弹力图最大切角(α角)、弹力图最大振幅(MA)]。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的诊断效能。对两种检测方法与CDICS评分结果进行Kappa一致性分析。结果:显性DIC组TM、TAT、PIC、t-PAI-C、R、K、α角均高于非显性DIC组,MA低于非显性DIC组(P<0.05)。血栓四项和血栓弹力图单独检测结果虽然有效,但诊断效能低于CDICS评分。血栓四项及血栓弹力图参数与CDICS评分具有弱至中等的一致性(P<0.05)。结论:在脓毒血症合并DIC的早期诊断中,血栓四项阳性诊断率更高,但无法快速、全面地评估凝血全貌,不可代替血栓弹力图的动态监测,临床可以将两者联合应用,进而提高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脓毒 栓四项 栓弹力图 一致评价 ROC曲线
下载PDF
普通肝素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治疗中价值的探讨 被引量:11
19
作者 宋志芳 朱赟琳 +8 位作者 王树云 郭晓红 谢伟 张悦 殷娜 李文华 单慧敏 陈列彬 谢伟霖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5-46,共2页
目的 评价小剂量普通肝素持续静脉滴注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内科ICU 2 0 0 0年 1 2月所有接受肝素治疗的DIC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分析原发病、肝素治疗时机与用量、治疗前后休克与出血倾向纠正... 目的 评价小剂量普通肝素持续静脉滴注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内科ICU 2 0 0 0年 1 2月所有接受肝素治疗的DIC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分析原发病、肝素治疗时机与用量、治疗前后休克与出血倾向纠正情况 ,实验室指标变化、预后与死亡原因等。结果  1 1例 (男∶女 =8∶3) ,年龄 2 8~ 82岁 ,平均 (60 0± 1 1 6)岁 ;所有患者肝素治疗前均有顽固性休克 ,普通肝素持续静脉滴注 (1~ 5mg/h)后 ,顽固性休克缓解率 90 9% (1 0 /1 1 ) ;8例肝素治疗前就合并出血倾向患者 ,治疗后明显好转 7例 (87 5 % ) ;所有患者中痊愈 3例 (2 7 3 % ) ,死亡 8例 (72 7% ) ,仅 1例死亡原因与DIC直接有关。结论 小剂量普通肝素持续静脉滴注治疗DIC不但安全有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肝素 顽固休克
下载PDF
新型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3
20
作者 万鹏 童华生 +3 位作者 张兴钦 段鹏凯 唐柚青 苏磊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89-793,I0001,共6页
目的:评价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Sonoclot )对重症患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DIC潜在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疑诊DIC患者,依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 ISTH)评分分为显性DIC组237... 目的:评价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Sonoclot )对重症患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DIC潜在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疑诊DIC患者,依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 ISTH)评分分为显性DIC组237例,非显性DIC组261例。观察年龄、性别、APACHE Ⅱ评分,并根据不同时间段进行常规凝血指标、血常规、D-二聚体、Sonoclot仪器指标检测。 ROC曲线分析评价Sonoclot 仪器指标的DIC诊断价值。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STH评分、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Sonoclot仪器各量化指标中,在早期(入院6 h内)激活凝血时间( ACT )、ACT联合凝血速率( CR)在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1和0.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T诊断DIC特异度为96.2%,敏感度为76.7%,当ACT联合CR后敏感度上升至93.3%,特异度为86.8%。6~12 h指标检测中,ACT联合CR特异度最高达87.5%。而在后期(12 h后) Sonoclot 分析仪指标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则远小于传统的凝血指标。结论 Sonoclot 分析仪对DIC患者发生的凝血功能障碍作出早期的判断,为临床早期诊断DIC的有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板功能分析仪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早期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