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怪怖者母亲——雪莉·杰克逊《邪屋》中的死亡驱动
1
作者
姚铭
《海外英语》
2024年第15期194-196,共3页
在雪莉·杰克逊的小说《邪屋》中,主人公伊莲娜因疏忽造成母亲死亡,这种负罪感成为她内心中恐惧的源头,促使着她的生命走向终点。文章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根据弗洛伊德的“怪怖者”原理,解读《邪屋》中母亲对于女儿的“怪怖者”形象,...
在雪莉·杰克逊的小说《邪屋》中,主人公伊莲娜因疏忽造成母亲死亡,这种负罪感成为她内心中恐惧的源头,促使着她的生命走向终点。文章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根据弗洛伊德的“怪怖者”原理,解读《邪屋》中母亲对于女儿的“怪怖者”形象,结合南希·乔杜罗和克莱尔·卡亨的女性主义理论分析文中的母女关系结构,并运用朱莉娅·克里斯蒂娃的精神分析观点解读主人公伊莲娜迫切追求独立的心理,从而呈现出小说中的死亡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怪怖者
雪莉·杰克逊
《邪屋》
死亡驱动
母亲
母女关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熟悉的陌生人:品特戏剧《轻微的疼痛》中的怪怖者
2
作者
李赛男
《戏剧之家》
2022年第19期30-32,共3页
品特的《轻微的疼痛》通过一个简单的视角展示了一对乡村夫妇过着舒适生活的场景以及他们与卖火柴的老人相遇的故事。但是,通过弗洛伊德式的怪怖者分析,我们对这个品特式的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品特世界中人物之间的交流不是为了沟通,...
品特的《轻微的疼痛》通过一个简单的视角展示了一对乡村夫妇过着舒适生活的场景以及他们与卖火柴的老人相遇的故事。但是,通过弗洛伊德式的怪怖者分析,我们对这个品特式的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品特世界中人物之间的交流不是为了沟通,而是用语言来掩盖危险,熟悉孕育陌生,过去复影现在,家园浮生非家幻觉。品特的作品《轻微的疼痛》呈现了一个令人困惑、扑朔迷离、近在咫尺、危机四伏、情感压抑却无法宣泄的错综复杂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熟悉
品特戏剧
《轻微的疼痛》
怪怖者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怪怖者”到“自动机”:对《摸彩》的精神分析解读
被引量:
6
3
作者
于洋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24,共11页
《摸彩》是美国现代小说家雪莉·杰克逊的短篇小说代表作,问世之后因在主题和情节上的强烈的反常理倾向饱受争议。本文试图以精神分析理论从小说的恐怖特点和主体关系两个方面对此进行阐释。本文认为,《摸彩》故事的费解和恐怖之处...
《摸彩》是美国现代小说家雪莉·杰克逊的短篇小说代表作,问世之后因在主题和情节上的强烈的反常理倾向饱受争议。本文试图以精神分析理论从小说的恐怖特点和主体关系两个方面对此进行阐释。本文认为,《摸彩》故事的费解和恐怖之处既不在于无端杀人的习俗和仪式,也不在于投石暴行本身,而在于全村人对杀人习俗的习以为常和由民主流程所确保的杀人暴行的不断重复。本文将结合杰克逊的其他小说,以弗洛伊德的"怪怖者"理论解读杰克逊式恐怖对日常生活暴虐一面的揭示,再以拉康的能指理论和"自动机"概念说明小说对秩序之恶和主体关系僵局的深刻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
怖
怪怖者
自动机
能指
主体关系
原文传递
《木精灵》中的“双重自我”与“替身”
4
作者
何炅励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3年第2期190-192,共3页
《木精灵》用一个来自故乡的幽灵展现纳博科夫对祖国故土的复杂感情,故事中的“怪怖”之感其核心在于故事中“我”和木精灵的自我双重性。弗洛伊德在《怪怖》中谈道,人因恐惧死亡构造出象征永恒的“双重性替身(double)”。这篇故事很好...
《木精灵》用一个来自故乡的幽灵展现纳博科夫对祖国故土的复杂感情,故事中的“怪怖”之感其核心在于故事中“我”和木精灵的自我双重性。弗洛伊德在《怪怖》中谈道,人因恐惧死亡构造出象征永恒的“双重性替身(double)”。这篇故事很好地展现了这种“双重自我替身”,表达作者作为流亡者,在新家故土之间的境况,对失去旧身份的恐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博科夫
木精灵
怪
怖
双重性替身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物性、姿态与存在:作为超物体的AI影像研究
5
作者
黄莺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6-45,共10页
AI技术正在推动着一个“新自然界”的生成,AIGC则成为了其中重要的技术产物。在这个“新自然界”中,人与AI影像应如何共存呢?解析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对AI物与AI艺术品进行界定。海德格尔在《林中路》中分析过艺术定义问题,弗卢塞尔则对数...
AI技术正在推动着一个“新自然界”的生成,AIGC则成为了其中重要的技术产物。在这个“新自然界”中,人与AI影像应如何共存呢?解析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对AI物与AI艺术品进行界定。海德格尔在《林中路》中分析过艺术定义问题,弗卢塞尔则对数字技术发明之后的艺术家与艺术品界定进行了探讨。将他们的哲学思想相结合后,本文先对AI物与AI艺术品进行定义,接着指出了AI影像时代创作姿态中的间离与凝想,最后探讨AI影像形成的超物体中,人与AI影像的共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GC
AI物
AI艺术品
超物体
怪
怖
原文传递
题名
怪怖者母亲——雪莉·杰克逊《邪屋》中的死亡驱动
1
作者
姚铭
机构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出处
《海外英语》
2024年第15期194-196,共3页
文摘
在雪莉·杰克逊的小说《邪屋》中,主人公伊莲娜因疏忽造成母亲死亡,这种负罪感成为她内心中恐惧的源头,促使着她的生命走向终点。文章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根据弗洛伊德的“怪怖者”原理,解读《邪屋》中母亲对于女儿的“怪怖者”形象,结合南希·乔杜罗和克莱尔·卡亨的女性主义理论分析文中的母女关系结构,并运用朱莉娅·克里斯蒂娃的精神分析观点解读主人公伊莲娜迫切追求独立的心理,从而呈现出小说中的死亡驱动。
关键词
怪怖者
雪莉·杰克逊
《邪屋》
死亡驱动
母亲
母女关系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熟悉的陌生人:品特戏剧《轻微的疼痛》中的怪怖者
2
作者
李赛男
机构
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出处
《戏剧之家》
2022年第19期30-32,共3页
文摘
品特的《轻微的疼痛》通过一个简单的视角展示了一对乡村夫妇过着舒适生活的场景以及他们与卖火柴的老人相遇的故事。但是,通过弗洛伊德式的怪怖者分析,我们对这个品特式的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品特世界中人物之间的交流不是为了沟通,而是用语言来掩盖危险,熟悉孕育陌生,过去复影现在,家园浮生非家幻觉。品特的作品《轻微的疼痛》呈现了一个令人困惑、扑朔迷离、近在咫尺、危机四伏、情感压抑却无法宣泄的错综复杂的世界。
关键词
熟悉
品特戏剧
《轻微的疼痛》
怪怖者
分类号
I106.3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怪怖者”到“自动机”:对《摸彩》的精神分析解读
被引量:
6
3
作者
于洋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英语系
出处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24,共11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语言与逻辑:语言转向视域下的拉康中后期思想研究”(17YJC752039)。
文摘
《摸彩》是美国现代小说家雪莉·杰克逊的短篇小说代表作,问世之后因在主题和情节上的强烈的反常理倾向饱受争议。本文试图以精神分析理论从小说的恐怖特点和主体关系两个方面对此进行阐释。本文认为,《摸彩》故事的费解和恐怖之处既不在于无端杀人的习俗和仪式,也不在于投石暴行本身,而在于全村人对杀人习俗的习以为常和由民主流程所确保的杀人暴行的不断重复。本文将结合杰克逊的其他小说,以弗洛伊德的"怪怖者"理论解读杰克逊式恐怖对日常生活暴虐一面的揭示,再以拉康的能指理论和"自动机"概念说明小说对秩序之恶和主体关系僵局的深刻批判。
关键词
恐
怖
怪怖者
自动机
能指
主体关系
Keywords
horror
the uncanny
automaton
signifier
inter-subjective relationship
分类号
I71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木精灵》中的“双重自我”与“替身”
4
作者
何炅励
机构
上海大学
出处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3年第2期190-192,共3页
文摘
《木精灵》用一个来自故乡的幽灵展现纳博科夫对祖国故土的复杂感情,故事中的“怪怖”之感其核心在于故事中“我”和木精灵的自我双重性。弗洛伊德在《怪怖》中谈道,人因恐惧死亡构造出象征永恒的“双重性替身(double)”。这篇故事很好地展现了这种“双重自我替身”,表达作者作为流亡者,在新家故土之间的境况,对失去旧身份的恐惧。
关键词
纳博科夫
木精灵
怪
怖
双重性替身
Keywords
Nabokov
Wood Sprite,Uncanny
Double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物性、姿态与存在:作为超物体的AI影像研究
5
作者
黄莺
机构
澳门科技大学电影学院
出处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6-45,共10页
基金
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中国影像艺术物质载体变迁史研究(1905—2024)”(项目编号:24CC200)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AI技术正在推动着一个“新自然界”的生成,AIGC则成为了其中重要的技术产物。在这个“新自然界”中,人与AI影像应如何共存呢?解析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对AI物与AI艺术品进行界定。海德格尔在《林中路》中分析过艺术定义问题,弗卢塞尔则对数字技术发明之后的艺术家与艺术品界定进行了探讨。将他们的哲学思想相结合后,本文先对AI物与AI艺术品进行定义,接着指出了AI影像时代创作姿态中的间离与凝想,最后探讨AI影像形成的超物体中,人与AI影像的共生关系。
关键词
AIGC
AI物
AI艺术品
超物体
怪
怖
分类号
TP18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J05 [艺术—艺术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怪怖者母亲——雪莉·杰克逊《邪屋》中的死亡驱动
姚铭
《海外英语》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熟悉的陌生人:品特戏剧《轻微的疼痛》中的怪怖者
李赛男
《戏剧之家》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从“怪怖者”到“自动机”:对《摸彩》的精神分析解读
于洋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6
原文传递
4
《木精灵》中的“双重自我”与“替身”
何炅励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物性、姿态与存在:作为超物体的AI影像研究
黄莺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