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治理视角下的总体性社会情绪
1
作者 张彦 李汉林 《社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共35页
总体性社会情绪主要是指弥散在不同社会群体之中、容易形成共鸣并分享的一种相对一致的群体表达,是人们在社会认知、社会认同以及行为取向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信念、精神和价值观。总体性社会情绪主要由社会认知、社会认同与行... 总体性社会情绪主要是指弥散在不同社会群体之中、容易形成共鸣并分享的一种相对一致的群体表达,是人们在社会认知、社会认同以及行为取向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信念、精神和价值观。总体性社会情绪主要由社会认知、社会认同与行为取向组成,并通过满意度、社会信任与社会信心实现操作化,其功能则主要在于社会整合与结构维持。总体性社会情绪嵌入社会的结构之中,其结构的二重性表现为在总体性社会情绪引导下的社会行为既维持结构,又改变结构;对人们的行为有制约作用,同时也是行为的前提与条件。国家治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这种总体性社会情绪的建构、解构和重构。通过总体性社会情绪来认识时代与社会,并将其作为国家治理政策工具的努力,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启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 总体性社会情绪 嵌入 结构与功能 结构二重性
下载PDF
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社会革命观的恢复
2
作者 李福岩 李雨瞳 《武陵学刊》 2024年第3期48-55,共8页
为克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把对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界定为恢复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社会革命观的理论尝试,是柯尔施一生理论著述活动的主旨。坚持批判第二国际正统派及苏联官方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教条化阐释,恢复原初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社... 为克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把对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界定为恢复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社会革命观的理论尝试,是柯尔施一生理论著述活动的主旨。坚持批判第二国际正统派及苏联官方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教条化阐释,恢复原初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社会革命观,为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是柯尔施的理论初衷。在柯尔施看来,原初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社会批判与社会发展、内容与方法、科学性与价值性等相统一的总体性社会革命理论。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社会革命观的理论坚守,对创新阐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时代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尔施 原初马克思主义 总体性社会革命观 西方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公共卫生危机、决策约束和总体性社会的基础能力:新冠疫情应对的社会学考察 被引量:9
3
作者 刘能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18,共7页
本文从新冠疫情暴发后社会学界的两篇主流解读入手,尝试提出一个关于传染性疾病所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之应对的整合主义视角。首先,从人类应对传染性疾病疫情的总体模式——回应不足+容纳——出发,引入了关于公共卫生危机应对的一个长时... 本文从新冠疫情暴发后社会学界的两篇主流解读入手,尝试提出一个关于传染性疾病所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之应对的整合主义视角。首先,从人类应对传染性疾病疫情的总体模式——回应不足+容纳——出发,引入了关于公共卫生危机应对的一个长时段的社会学视角;其次,本文把疫情应对的整个决策过程看作是一个又一个微观决策空间内应对高度不确定性的分散行动的集合,在这一进程中,关于风险、责任、成本、资源和优先性的认知,架构了各级决策者的动机、判断以及两者间的互动,论述了决策者所面临的决策约束的多样性;最后,借助于总体性社会的基础能力(infrastructural capacity)这一概念,本文系统描述了有助于中国社会控制并战胜疫情的多种社会的和制度的资产(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assets),从而将人类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之类的紧急治理场景,放置于一个坚实的嵌入性取向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卫生危机 决策约束 总体性社会 基础能力 社会—制度的资产
下载PDF
总体性社会中社团组织发展特征浅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黄粹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第8期5-6,共2页
1949~1978年政府全面控制社会生活的阶段被称为"总体性社会"。总体性社会中,整个社会生活几乎完全依靠国家机器驱动,源自社会的社团组织缺少发展的空间,政府供给型社团占据社团组织的主流。自治性社团组织的勃兴需要改善总体性社会的... 1949~1978年政府全面控制社会生活的阶段被称为"总体性社会"。总体性社会中,整个社会生活几乎完全依靠国家机器驱动,源自社会的社团组织缺少发展的空间,政府供给型社团占据社团组织的主流。自治性社团组织的勃兴需要改善总体性社会的制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体性社会 社团 政府供给
下载PDF
刍议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解放——基于总体性社会结构的视角
5
作者 王旭涛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9-23,共5页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兑现革命时期给予妇女解放的政治承诺,运用高度集权政治体制下的政治安排、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保障和一元化意识形态指导下的文化控制等国家干预手段继续推进妇女解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这样一...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兑现革命时期给予妇女解放的政治承诺,运用高度集权政治体制下的政治安排、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保障和一元化意识形态指导下的文化控制等国家干预手段继续推进妇女解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这样一种总体性社会结构下开展的妇女解放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脱离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等。吸收国家干预妇女解放的成功经验,反思这一模式下的局限对于当今妇女解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初期 中国共产党 妇女解放 总体性社会结构
下载PDF
总体性社会与即时性治理——探源“社会底蕴” 被引量:8
6
作者 门豪 《社会科学动态》 2017年第11期11-22,共12页
在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内部,长期维系的大一统帝国形态具有典型的结构刚性,形塑出多元融汇的华夏文明与家国同构的宗法制传统。在实际的权力运作与政策执行中,应然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国家与民众的关系充分地浸润于在地场景,促使了... 在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内部,长期维系的大一统帝国形态具有典型的结构刚性,形塑出多元融汇的华夏文明与家国同构的宗法制传统。在实际的权力运作与政策执行中,应然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国家与民众的关系充分地浸润于在地场景,促使了结构分化与再生产的产生。地方政府为达政策目的和执行效果而采取的"权宜性"的实践逻辑,带来了行政手段的变通,也带来了"行政过程软化制度刚性"的效果。这为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总体性结构中持续的制度供给及地方治理创新提供了合法性来源。市场嵌入和经济转轨后,由开放促改革的范式概未脱离既有路径,转型社会因循一元化管理与即时性治理互嵌的逻辑,促使"自上而下"的制度刚性与"自下而上"的地方运作弹性交织与并构。这是"变中之未变"与"恒常在场",亦即"社会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底蕴 总体性社会 社会结构 社会治理
下载PDF
国家治理视角下的总体性社会情绪
7
作者 张彦 李汉林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4年第5期133-134,共2页
总体性社会情绪主要是指弥散在不同社会群体之中、容易形成共鸣并分享的一种相对一致的群体表达,是人们在社会认知、社会认同以及行为取向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信念、精神和价值观,反映的是人们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极具认同感。
关键词 总体性社会 行为取向 社会认知 社会认同 不同社会群体 特定环境 认同感 情绪
原文传递
国家治理视角下的总体性社会情绪
8
作者 张彦 李汉林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4年第5期91-93,共3页
个体层面上的主观感受一旦融入总体性社会情绪,它就能够具有反映一个社会总体性社会事实的特征,能够反映民心,反映人们的普遍诉求和呼声。通过把握一个时期人们的总体性社会情绪,我们就能够把握人们的普遍诉求与呼声,由此,可以适时调整... 个体层面上的主观感受一旦融入总体性社会情绪,它就能够具有反映一个社会总体性社会事实的特征,能够反映民心,反映人们的普遍诉求和呼声。通过把握一个时期人们的总体性社会情绪,我们就能够把握人们的普遍诉求与呼声,由此,可以适时调整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政策 总体性社会 主观感受 社会总体性 个体层面 情绪 适时调整 诉求
原文传递
从“总体性社会”到“个体化社会”:中国武术发展问题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韩政 骆红斌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0-145,共6页
中国武术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其当时的发展受到"总体性社会"的制约。"个体化社会"的到来,打破了"总体性社会"的束缚与控制,个体的崛起对群体意识、集体利益产生了影响,对中国武术的门派延承,家族、师徒传... 中国武术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其当时的发展受到"总体性社会"的制约。"个体化社会"的到来,打破了"总体性社会"的束缚与控制,个体的崛起对群体意识、集体利益产生了影响,对中国武术的门派延承,家族、师徒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基于此,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总体性"到"个体化"的社会转型视角,客观分析中国武术当下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认为:"个体化社会"的到来,打破了"总体性社会"的束缚,使武术的发展脱离了国家控制的单一发展模式,转向了多元的发展方向;然而,逐步发展的"个体化社会"的某些基质却打破了中国武术生成与发展的文化场域,削弱了其家族、师徒传承方式,动摇了武术门派存在与延承的社会基础;但是,新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使得个体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对武术处于一种健身、休闲的消费行为,又可满足中国武术再度勃发的客观要求和主观观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体性社会 个体化社会 中国武术 村落家族文化 宗法社会
原文传递
“总体性社会”结构背景下中国社会建设的特点浅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金伟 《理论界》 2013年第9期11-13,共3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起了以国家政权为核心,国家、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总体性社会"。在"总体性社会"结构背景下,社会建设依附在国家政权体系下,以政府为主体,依靠政治动员的力量,服务于政治目标。国家依靠强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起了以国家政权为核心,国家、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总体性社会"。在"总体性社会"结构背景下,社会建设依附在国家政权体系下,以政府为主体,依靠政治动员的力量,服务于政治目标。国家依靠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与计划体制,控制了一切社会资源,整个社会结构封闭、凝滞。这种社会建设模式虽然有利于国家集中有限的社会资源,在短时间内解决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实现社会整合的目标,但其形成的一系列僵化体制对今后我国社会建设的推进产生了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体性社会 社会建设 社会结构 特点
原文传递
社会学作为总体性社会科学——重识瞿秋白的唯物史观社会学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建民 《社会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5,共21页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危机是总体性危机,任何止于局部观察的研究可能都无法把握社会问题的核心,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塑造了瞿秋白的社会学观。瞿秋白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把"社会"看作由"互动的关系&qu...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危机是总体性危机,任何止于局部观察的研究可能都无法把握社会问题的核心,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塑造了瞿秋白的社会学观。瞿秋白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把"社会"看作由"互动的关系"构成的"现实的总和",将社会学视为"总体性"社会科学,注重把握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变迁的规律性。瞿秋白的唯物史观社会学处在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变的阶段,重识其理论视野和方法原则,有助于我们完整地认识中国社会学的源流及其当代发展的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秋白 唯物史观社会 总体性社会科学
原文传递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总体性在场探析——兼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逻辑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其昂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40-46,共7页
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它总是在场。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总体性""在场"是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在场",它具有客观性、总体性、始终性、系统... 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它总是在场。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总体性""在场"是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在场",它具有客观性、总体性、始终性、系统性、选择性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有四重空间,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社会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活动,"社会总体性""在场"在这四重空间有不同的体现。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逻辑为指导,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有"社会"始终"在场"的观点,建构新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担当思想政治教育独立角色,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上下和谐的社会生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双向互动,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总体性 在场
下载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总体性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被引量:1
13
作者 田启波 邢立军 《湖北社会科学》 2006年第12期51-53,共3页
对社会历史与社会结构作总体性把握,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特征。卢卡奇在主客体辩证法的意义上强调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进步过程,阿尔都塞则把社会理解为一种结构性总体,从而发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总体性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 对社会历史与社会结构作总体性把握,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特征。卢卡奇在主客体辩证法的意义上强调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进步过程,阿尔都塞则把社会理解为一种结构性总体,从而发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总体性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总体性的认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社会总体性思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下载PDF
人的自由的社会总体性中介视域论
14
作者 尚东涛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3-47,共5页
人的自由,在西方主流思想史中往往被归结为“纯粹化”的抽象的自由。但是,人的自由只存在于人的生产劳动实践和社会关系的社会总体中。只有经由社会总体性中介,才能展示人的自由的全面性规定。社会总体性在时空层面,展示为社会结构总体... 人的自由,在西方主流思想史中往往被归结为“纯粹化”的抽象的自由。但是,人的自由只存在于人的生产劳动实践和社会关系的社会总体中。只有经由社会总体性中介,才能展示人的自由的全面性规定。社会总体性在时空层面,展示为社会结构总体性与社会历史总体性的统一。社会总体性中介视域内的人的自由,不是任何形式的“纯粹化”的抽象自由。在全面性规定上,人的自由既与不自由相异又与不自由相融,既与不自由冲突又向不自由开放,是生成性的否定或否定性的生成。人应从“纯粹化”自由的虚幻向往中抽身,让自由从“彼岸”渡回“此岸”,从“神圣”归回“世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社会总体性 社会结构总体性 社会历史总体性 中介
下载PDF
社会总体性想象的东方表征——巴尔扎克与中国
15
作者 钱林森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7-106,共10页
巴尔扎克对体系化和总体化有执着的追求,这使他对中国的论述有一种将片面印象上升为全体的化约倾向。他悖论性地将中国的滞后性视为优势,这其中蕴含了他保守的社会政治主张。而在中国方面,巴尔扎克的形象在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化运动... 巴尔扎克对体系化和总体化有执着的追求,这使他对中国的论述有一种将片面印象上升为全体的化约倾向。他悖论性地将中国的滞后性视为优势,这其中蕴含了他保守的社会政治主张。而在中国方面,巴尔扎克的形象在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化运动中被固化为现实主义,这一定位推动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影响力。这在典型作家如茅盾身上体现为对社会面貌的总体化再现,而对巴尔扎克的解释和借鉴,则成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尔扎克 中国形象 社会总体性 现实主义
下载PDF
物化幻影背后的抵抗——试论詹姆逊的社会历史总体性思想
16
作者 邢立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2-66,共5页
总体性思想是詹姆逊的社会历史观的主要特征之一。詹姆逊认为,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观念存在于文本的深层,而文化阐释的目的,就是发掘出这种"否定的"意识形态,展现文本的乌托邦冲动。在詹姆逊看来,尽管晚期资本主义无所不在的物... 总体性思想是詹姆逊的社会历史观的主要特征之一。詹姆逊认为,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观念存在于文本的深层,而文化阐释的目的,就是发掘出这种"否定的"意识形态,展现文本的乌托邦冲动。在詹姆逊看来,尽管晚期资本主义无所不在的物化现象使文化作品也蒙上了一层物化的幻影,但是,社会历史的总体性思想以及变革旧有的社会秩序的乌托邦愿望却仍然存在于作品的无意识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历史总体性 否定的解释学 乌托邦冲动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性——学习十八大报告的一点体会
17
作者 孙显元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5-10,共6页
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的中国化,具有最鲜明的中国特色。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性作了新的阐述,尤其对"三个规律"、"总根据、总布局、总任务"和&qu... 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的中国化,具有最鲜明的中国特色。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性作了新的阐述,尤其对"三个规律"、"总根据、总布局、总任务"和"道路、理论、制度"的总体性阐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和新境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总体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性 总体性的中国特色
下载PDF
转型社区的“总体性”组织及其破解 被引量:20
18
作者 蓝宇蕴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9-58,共10页
我国改革开放前的"总体性"社会结构,对改革开放后的社区组织建构产生直接影响。转型社区是城市化中产生的特殊社区,其"总体性"社区组织的结构,既是"总体性"社会作用于微观社区的呈现,也是农村社区进行适... 我国改革开放前的"总体性"社会结构,对改革开放后的社区组织建构产生直接影响。转型社区是城市化中产生的特殊社区,其"总体性"社区组织的结构,既是"总体性"社会作用于微观社区的呈现,也是农村社区进行适应性变迁的结果。但转型社区伴随产业结构与居民职业方式的非农化转换,各种社区关系变得复杂多元化,"总体性"社区组织越来越丧失其合理性价值并诱发诸多的问题,如"总体性"组织的公共"代表性"不足、权力及职能关系产生"异化"、基本的社区整合难以实现等。改革"总体性"的社区组织结构,建构多元共存的、权力及职能关系清晰的、整合度高的组织系统,是转型社区实现现代转型与有效治理的组织化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社区 总体性社会 总体性”社区组织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性要求和特征
19
作者 赫庆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第4期31-33,共3页
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思想和方法从社会总体性、实践总体性、方法总体性和人的总体性四个方面从整体上规定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特征;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性要求和特征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思想和方法。二者在全面建设小康... 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思想和方法从社会总体性、实践总体性、方法总体性和人的总体性四个方面从整体上规定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特征;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性要求和特征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思想和方法。二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共同实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和生态良好的系统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社会总体性 实践总体性 方法总体性 人的总体性
下载PDF
东亚乡村振兴社会政策的内涵及其体系构建 被引量:2
20
作者 田毅鹏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4-122,共9页
与欧美国家社会政策天然带有城市中心和工业主义的偏向不同,东亚国家在关注城市社会政策的同时,面对乡村的转型和衰败,还将乡村振兴社会政策作为其社会政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以乡村振兴为总体目标,形成了包括总体性社会政策、领域性社... 与欧美国家社会政策天然带有城市中心和工业主义的偏向不同,东亚国家在关注城市社会政策的同时,面对乡村的转型和衰败,还将乡村振兴社会政策作为其社会政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以乡村振兴为总体目标,形成了包括总体性社会政策、领域性社会政策、发展型社会政策在内的庞大的社会政策体系。其中,总体性社会政策带有总体原则性、法理性和指导性,它决定了诸多具体领域性社会政策的构建。而领域性社会政策则具有较强的实体性和对象性,包括老人、妇女、儿童在内的弱势群体被纳入政策保护体系中。发展型社会政策则是在反思以往社会政策运行局限的基础上,试图改变以往单一的福利和救助的社会政策取向,将资产建设、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提升等与社会政策结合在一起,努力激发起乡村内生性的发展力量,从而进一步拓展了乡村振兴社会政策的视域,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乡村振兴社会政策表现出较强的体系性和进取性,为乡村社会良性运行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社会政策 总体性社会政策 领域性社会政策 发展型社会政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