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植被总初级生产力对持续性干旱水分亏缺的响应
1
作者 薛联青 王文壮 +2 位作者 刘远洪 韩强 杨明杰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51,共8页
利用植被总初级生产力和高精度分层土壤含水量数据分析了2001—2020年黄河流域生长季总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量化了流域不同深度土壤湿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探究了不同植被类型在生长季的总初级生产力对土壤连续水分亏缺事件的响... 利用植被总初级生产力和高精度分层土壤含水量数据分析了2001—2020年黄河流域生长季总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量化了流域不同深度土壤湿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探究了不同植被类型在生长季的总初级生产力对土壤连续水分亏缺事件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总初级生产力空间上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生长季耕地累积总初级生产力最大、林地次之、草地最小,研究期内流域总初级生产力整体呈上升趋势,耕地相对增速最大、草地次之、林地最小;流域土壤湿度在空间和时间上均有显著差异,表层土壤含水量波动对深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林地和耕地表层与深层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远高于草地;流域草地和耕地总初级生产力对土壤水分的深度敏感区间为0~40 cm,林地的深度敏感区间为0~100 cm,在深度敏感区间内,随着土壤连续水分亏缺天数的增加,草地和耕地总初级生产力依次经历短暂平稳、加速下降、降速趋缓的变化过程,而林地总初级生产力则表现出短暂下挫、长时间平稳、加速下降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初级生产力 土壤含水量 持续性干旱 水分亏缺 黄河流域
下载PDF
中国温带草地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对总初级生产力的贡献
2
作者 袁沫汐 文佐时 +2 位作者 何利杰 李鑫鑫 赵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376,共23页
气候变暖引起的植物物候变化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碳循环。目前研究着重关注温带和热带森林物候变化趋势、驱动因素,关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物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影响仍知之甚少。... 气候变暖引起的植物物候变化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碳循环。目前研究着重关注温带和热带森林物候变化趋势、驱动因素,关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物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影响仍知之甚少。因此,开展草地植物物候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对预测草地生态系统响应未来气候变化和区域碳循环至关重要。基于1982—2015年气象资料和GIMMS NDVI3g数据,分析了中国温带草原植被返青期(start of the growing season, SGS)和枯黄期(end of the growing season, EGS)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并借助一阶差分法量化物候对GPP动态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季前1—2个月的夜间温度增温会显著提前SGS,而当月至季前2个月的白天温度对SGS有着微弱的促进作用;季前3个月的累积降水对SGS提前作用最为强烈,累积太阳辐射在各个时期对SGS影响相对较弱。(2)不同季前时间尺度昼夜温度对草地EGS均表现出相反的作用,短期累积降水对EGS起到显著延迟的区域范围最大,太阳辐射随着季前时间的增加对草地枯黄期的延迟作用逐渐转变为提前作用。(3)EGS对草地GPP年际变化趋势的相对贡献率强于返青期。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碳循环之间相互作用的认识,为草地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物候 气候变化 总初级生产力 响应 温带草地
下载PDF
人工灌丛总初级生产力和蒸散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拟——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区为例
3
作者 袁洪艺 杜灵通 +5 位作者 乔成龙 王玉霞 薛斌 魏采用 周峰 李明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515-3524,共10页
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GPP)和蒸散(ET)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化,不仅是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关乎干旱半干旱风沙区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利用参数优化后的生物群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me⁃BGC)模型和气象环... 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GPP)和蒸散(ET)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化,不仅是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关乎干旱半干旱风沙区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利用参数优化后的生物群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me⁃BGC)模型和气象环境驱动数据,考虑不同气候变化情景和未来趋势,模拟了盐池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GPP和ET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增温会显著抑制生态系统的GPP,大幅度的增温(3℃)会导致GPP急剧下降,但增温对ET的抑制作用非常微弱;(2)降水是限制ET变化的重要因素,相对于增温诱发干旱胁迫所引起的ET小幅下降,降水多寡则更直接地控制着生态系统的ET大小;(3)中国西北地区未来气候的“暖湿化”趋势和大气CO_(2)浓度升高会对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产生综合驱动效应,增强陆地和大气间的碳水交换通量。研究成果可为干旱半干旱区应对全球变化及指导地方政府制定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灌丛生态系统 生物群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me⁃BGC)模型 总初级生产力 蒸散 气候变化 盐池县
下载PDF
新疆植被总初级生产力对大气水分亏缺的响应
4
作者 姜萍 袁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3-412,共10页
近几十年来新疆气候变化显著,“暖湿化”转型与“湿干转折”先后出现,势必对地区植被生产力、大气干旱状况以及二者间的响应关系产生影响。以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和大气水分亏缺(VPD)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1982—2018年新疆地区植被GPP... 近几十年来新疆气候变化显著,“暖湿化”转型与“湿干转折”先后出现,势必对地区植被生产力、大气干旱状况以及二者间的响应关系产生影响。以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和大气水分亏缺(VPD)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1982—2018年新疆地区植被GPP、VPD的时空分布与演变规律,并揭示了大气水分胁迫对植被GPP的影响。结果表明:(1)新疆植被GPP整体具有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年均值为256.6 g C·m^(-2)·a^(-1),呈显著上升趋势。GPP增加趋势占植被总面积的82.00%,其中增加显著区约占42.81%,多分布于南疆绿洲和北疆山前农业区;GPP下降趋势占比较小且分布零散。(2)新疆地区VPD具有“山区低、平原/盆地高”的鲜明格局,年均值为0.66 kPa,呈不显著波动上升趋势。全疆大部地区表现出VPD显著性上升,下降趋势零星出现在昆仑山脉高海拔山区。(3)新疆植被GPP对VPD的响应“正负共存”,并具有明显空间异质性。GPP与VPD的负相关占植被区总面积的54.52%,主要出现在山前草地地带;正相关则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边缘和天山北坡及其东段,以栽培作物和灌木类型为主。VPD对GPP的影响在不同植被类型间差异鲜明,而在同一植被类型内正、负响应共存。分析认为,虽然大气水分胁迫尚未成为地区植被生产力变化的主导驱动力,但在新疆干旱化急剧增加背景下,仍需加强对GPP与VPD响应关系的跟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 大气水分亏缺(VPD) 时空变化 相关分析 新疆
下载PDF
南京地区城市化对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5
作者 陆婋泉 刘颖 +2 位作者 李波 陈宇沁 苏慧玲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以南京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和降尺度植被生产力数据,分析了2000~2020年南京城市扩张进程及对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直接影响的时空变化,同时分析了气候变化与城市化的间接效应对直接影响的补偿作用... 以南京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和降尺度植被生产力数据,分析了2000~2020年南京城市扩张进程及对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直接影响的时空变化,同时分析了气候变化与城市化的间接效应对直接影响的补偿作用。结果表明,南京地区在2000~2020年城区范围出现明显扩张,不透水面的覆盖面积由620.31 km^(2)增长至2020年的1245.66 km^(2),增加了一倍以上。由于城市化强度提高,土地覆盖变化产生的直接影响导致南京城区GPP下降−345.98 g(C)m^(-2)a^(-1),而区域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间接效应使城区GPP增加298.67 g(C)m^(-2)a^(-1),抵消了直接效应的86.33%。城区范围内间接影响的增加趋势和贡献率高于郊区,证明城市环境促进了城区剩余植被生长。在全球变暖和城市化继续发展的背景下,了解城市扩张如何影响植被生产力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全球变化挑战、推动构建生态文明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总初级生产力(GPP) 直接影响 间接影响
下载PDF
退耕还草对锡林郭勒草原总初级生产力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连浩宇 李愈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9733-9744,共12页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部分区域是农牧交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锡林郭勒草原位于内蒙古东中部,属典型温性草原,深入开展退耕还草对其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的影响、探究相关环境因子,对深入了解退耕还草过程中区域植被生...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部分区域是农牧交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锡林郭勒草原位于内蒙古东中部,属典型温性草原,深入开展退耕还草对其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的影响、探究相关环境因子,对深入了解退耕还草过程中区域植被生长状况变化和生物固碳潜力时空分布以及制定更加科学精准的退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遥感、气象观测和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残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2010—2015年间锡林郭勒草原退耕还草区域的植被GPP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不同环境因子对GPP变化量的影响,揭示了退耕还草活动造成的GPP变化特征及其受环境因子影响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锡林郭勒盟退耕还草区域5年内GPP平均变化量为0.47 g C/m^(2),其中GPP增加面积占退耕还草总面积的67.2%,退耕还草初期GPP变化不显著;(2)退耕还草区域内,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碳与GPP变化量显著负相关,而气温、降水、高程和坡度均与GPP变化量显著正相关;(3)坡度和土壤含水量与GPP变化量的相关程度最强,对退耕还草后GPP变化的影响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固碳潜力 残差分析 相关性分析 锡林郭勒草原
下载PDF
基于双叶光能利用率模型反演毛竹总初级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聚中 徐怀兴 +3 位作者 胡璐璐 周忠生 唐燕 徐小军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9-146,共8页
毛竹林是重要的碳库之一,准确估算毛竹总初级生产力(GPP)对评估毛竹在碳中和中的贡献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1—2014年安吉通量塔观测气象数据和遥感数据驱动双叶光能利用率DTEC(diffuse-fraction-based two-leaf terrestrial ecosyste... 毛竹林是重要的碳库之一,准确估算毛竹总初级生产力(GPP)对评估毛竹在碳中和中的贡献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1—2014年安吉通量塔观测气象数据和遥感数据驱动双叶光能利用率DTEC(diffuse-fraction-based two-leaf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flux model,DTEC)模型模拟安吉毛竹8 d尺度GPP,估算毛竹GPP,有助了解毛竹林对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本研究不仅考虑光饱和效应,还采用实测叶面积校准的LAI(leaf area index,LAI)产品(LAIi)驱动模型,最后将模拟GPP与实测GPP进行精度分析。结果显示:DTEC模型在估算毛竹的GPP上精度高于MOD17算法。相比MOD17算法,DTEC的拟合RMSE(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由1.95 g·C/(m^(2)·d)下降到1.41 g·C/(m^(2)·d),拟合RMSEr(relative 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r)由41.80%下降到30.25%;相比MOD17算法,DTEC的验证RMSE由2.44 g·C/(m^(2)·d)下降到2.24 g·C/(m^(2)·d),RMSEr由55.59%下降到50.91%。相比MODIS LAI,采用LAIi产品驱动DTEC模型时,拟合和验证阶段的精度均提高,其中拟合RMSE下降了0.10 g·C/(m^(2)·d),RMSEr下降了2.12%;验证RMSE下降了1.01 g·C/(m^(2)·d),RMSEr下降了22.78%。耦合了光饱和效应的DTEC-GPPmax模型,在使用LAIi产品驱动时,反演毛竹GPP精度最高,拟合RMSE为1.09 g·C/(m^(2)·d),RMSEr为23.40%;验证RMSE为1.18 g·C/(m^(2)·d),RMSEr为26.81%。本文考虑光饱和效应和使用LAIi产品驱动模型均能提高毛竹GPP模拟精度。上述成果为区域尺度准确反演毛竹GPP提供一种有效方法,便于评估其碳汇价值和生态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总初级生产力 双叶光能利用率模型 叶面积指数 光饱和
下载PDF
基于植被羰基硫通量估算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研究进展
8
作者 王鹏远 王绍强 +6 位作者 陈斌 汪磊 杨风亭 乔云峰 陈敬华 王震宇 刘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7841-7860,共20页
羰基硫(COS)是大气中的长周期痕量气体,其分子结构、对流层大气混合比的昼夜和季节动态类似于二氧化碳(CO_(2))。植物光合作用及其水解过程中,受扩散通路导度和酶活性影响,气孔的COS与CO_(2)吸收紧密相关,同时,植物自养呼吸并不释放COS... 羰基硫(COS)是大气中的长周期痕量气体,其分子结构、对流层大气混合比的昼夜和季节动态类似于二氧化碳(CO_(2))。植物光合作用及其水解过程中,受扩散通路导度和酶活性影响,气孔的COS与CO_(2)吸收紧密相关,同时,植物自养呼吸并不释放COS。最新研究中,采用植被COS通量直接指示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综述了植被COS通量与光合作用中碳固定过程的关联机制,以及采用涡度相关观测、整合大气COS监测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等方法开展植被COS通量与GPP研究的最新进展,探讨了关键生态过程和参数,发现方法存在以下瓶颈:(1)生理过程、尺度效应和解析效应影响了COS与CO_(2)的叶片相对吸收率,(2)观测与模拟手段有待进一步耦合,(3)全球COS观测密度限制了方法验证,(4)硫循环过程影响了多区域模拟精度。方法发展的前沿领域包括:(1)开展重点地区植被COS通量观测,(2)提高COS卫星柱浓度的覆盖范围,(3)完善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的COS吸收机理。展望未来研究关注的科学问题是:对于亚热带等尚待开展COS连续观测的区域,采用植被COS通量直接代理GPP的精度和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羰基硫 通量 涡度相关 生态系统过程模型 总初级生产力
下载PDF
2000-202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总初级生产力数据集
9
作者 范仁雪 朱先进 +44 位作者 陈智 于贵瑞 张维康 韩朗 王秋凤 陈世苹 刘绍民 王辉民 闫俊华 谭俊磊 张法伟 赵风华 李英年 张一平 石培礼 朱教君 吴家兵 赵仲辉 郝彦宾 沙丽清 张玉翠 姜世成 顾峰雪 吴志祥 张扬建 周莉 唐亚坤 贾丙瑞 李玉强 宋清海 董刚 高艳红 蒋正德 孙聃 王建林 何其华 李新虎 王飞 魏文学 邓正苗 郝翔翔 李彦 刘晓利 章熙锋 朱治林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2期155-167,共13页
陆地生态系统年总初级生产力(AGPP)是粮食生产和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的基础。分析AGPP的时空变化可以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减缓气候变化趋势提供理论依据,但需以准确评估区域AGPP为基础。基于ChinaFLUX的长期联网观测数据和公开的数据集,... 陆地生态系统年总初级生产力(AGPP)是粮食生产和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的基础。分析AGPP的时空变化可以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减缓气候变化趋势提供理论依据,但需以准确评估区域AGPP为基础。基于ChinaFLUX的长期联网观测数据和公开的数据集,本研究构建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AGPP数据集,并结合生物、气候和土壤因素,利用随机森林回归树通过模拟单位叶面积的AGPP构建了中国AGPP评估模型,生成了2000–202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AGPP数据,空间分辨率为30arcsecond,数据格式为tiff。本数据可以为模型模拟提供验证数据,也可以为区域生产力、生态质量、陆地碳汇评估及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 随机森林回归树模型 时空格局
下载PDF
干旱对中亚草地总初级生产力时滞和累积效应的影响评估
10
作者 陆建涛 彭建 +5 位作者 李刚勇 关靖云 韩万强 刘亮 王仁军 郑江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9745-9757,共13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干旱对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更加复杂。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最大组成部分,总初级生产力(GPP)对整个陆地碳循环具有深远影响,因此,探讨干旱对草地GPP的影响,对于理解区域碳循环机制,维护草地生态系统...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干旱对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更加复杂。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最大组成部分,总初级生产力(GPP)对整个陆地碳循环具有深远影响,因此,探讨干旱对草地GPP的影响,对于理解区域碳循环机制,维护草地生态系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中亚为研究区,基于NIRv-GPP和SPEI base v.2.7数据集,利用Theil-Sen Median斜率估计结合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M-K突变检验和相关分析方法,探究1982—2018年干旱对草地GPP的时滞和累积效应。结果表明:(1)中亚地区草地GPP年平均值随时间变化整体上呈下降趋势,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年平均值呈降低趋势;(2)干旱对中亚绝大多数草地(95.6%)产生了时滞效应,滞后时间尺度集中在2—3个月;随着干旱状况的加重,滞后时间变长,滞后效应对草地GPP影响减弱;(3)中亚绝大多数草地(95.8%)对干旱存在累积响应,累积时间尺度以4、5、10月为主;随着干旱状况的加重,累积时间变短,累积效应对草地GPP影响增强;(4)通过对比研究时滞效应和累积效应发现:中亚超过四分之三(76.84%)的草地区域,干旱对草地GPP的时滞效应大于累积效应。研究结果可为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中亚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特征及区域碳循环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滞效应 累积效应 总初级生产力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碳循环
下载PDF
散射辐射对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11
作者 万家鸣 律江 +2 位作者 石云 许行 张志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0,共10页
【目的】在量化生态系统阳冠层和阴冠层光合参数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其季节动态变化和主要生物物理调控因子,揭示散射辐射变化对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的影响,为人工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碳汇能力的准确评估提供参考。【方... 【目的】在量化生态系统阳冠层和阴冠层光合参数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其季节动态变化和主要生物物理调控因子,揭示散射辐射变化对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的影响,为人工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碳汇能力的准确评估提供参考。【方法】以北京顺义区共青林场的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和微气象观测系统,对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和生物物理因素进行了连续4年(2015—2018年)的定位观测;采用非线性拟合方法将生态系统最大光合速率(A_(max))和表观量子效率(α)拆分为受直接辐射(A_(max),dir、αdir)和散射辐射(A_(max,dif)、α_(dif))影响的两部分。由于直角双曲线模型(Michaelis-Menten model)在模拟GPP时会出现不饱和现象,本研究采用PAR为2000μmol·m^(–2)s^(–1)时的GPP作为最大光合速率(A_(2000))。【结果】采用晴空指数和太阳高度角模拟的散射辐射与实测值接近(斜率为0.82,R^(2)=0.87,RMSE=51.67 W·m^(–2),P<0.01)。2015—2018年生长季杨树人工林的α_(dif)、A_(2000,dir)和A_(2000,dif)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α_(dif)和A_(2000,dif)显著高于αdir和A_(2000,dir)(pα=0.02;p A_(2000)=0.03),α_(dif)/αdir和A_(2000,dif)/A_(2000,dir)分别为5.6和6.1,二者的比例在夏季表现出明显差异。生长季GPP呈单峰变化模式,且GPP与A_(2000,dif)显著相关(P<0.01),随着PAR_(dif)/PAR_(dir)的增加,GPP显著增加(P<0.01)。在夏季,A_(2000,dif)主要受Ta的影响,随着Ta的增加而增加(偏相关系数为0.74,R^(2)=0.49,P<0.05);在春季和秋季,LAI主导着A_(2000,dif)的变化(偏相关系数为0.69,R^(2)=0.53,P<0.01),而PrestleyTaylor系数(η)和晴空指数(CI)无论是在春秋还是夏季,对A_(2000,dif)都无显著影响。【结论】α和A_(2000)会随季节发生变化,散射辐射对A_(2000)和α的影响要显著高于直接辐射的影响,且在生长季中期更加明显,A_(2000,dif)在春秋季和夏季的变化分别主要受生物因素(LAI)和环境因素(Ta)主导。A_(2000,dif)是调控GPP变化的最关键因素,因此,散射辐射是影响该人工林生态系统光合生产力的重要环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射辐射 表观量子效率 最大光合速率 总初级生产力 杨树人工林
下载PDF
干旱对中国北方草原总初级生产力影响的时滞和累积效应
12
作者 乌日娜 刘步云 包玉海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44-1660,共17页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干旱事件的增加对植被的光合作用产生更加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严重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本文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 base v.2.7)和总初级生产力数据集(GOSIF GPP)研究了干旱对中国北方草原GPP的累积和时...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干旱事件的增加对植被的光合作用产生更加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严重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本文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 base v.2.7)和总初级生产力数据集(GOSIF GPP)研究了干旱对中国北方草原GPP的累积和时滞效应,利用Sen’s斜率、Mann-Kendall(MK)趋势检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研究了GPP和SPEI在研究期内的时空变化,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探究了干旱对北方草原GPP的累积和时滞效应。结果表明:(1)2001—2020年期间北方草原多年平均GPP呈现东北地区高、西南地区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多年平均SPEI呈现东北地区低、西南地区高的空间分布格局,且SPEI和GPP的年平均值都随时间变化呈现上升趋势。(2)干旱对北方草原84.99%的区域有累积效应,最长累积时间尺度主要集中在3~4个月,覆盖北方草原的39.82%;干旱对北方草原63.11%的区域有滞后效应,且主要发生在7个月,覆盖北方草原的19.73%。(3)通过对比不同水分条件下二者的变化趋势,发现干旱对草原GPP的累积效应强于时滞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草原 干旱 总初级生产力 时滞效应 累积效应
下载PDF
祁连山国家公园2001—2020年植被总初级生产力变化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13
作者 王义贵 饶日光 +2 位作者 李怡燃 张秀芬 刘道平 《自然保护地》 CSCD 2023年第3期1-10,共10页
【目的】探究2001—2020年祁连山国家公园植被总初级生产力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区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基于MOD17A3GPP数据,结合同期气象、土地利用等数据,运用趋势分析法、Hurst指数和偏相... 【目的】探究2001—2020年祁连山国家公园植被总初级生产力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区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基于MOD17A3GPP数据,结合同期气象、土地利用等数据,运用趋势分析法、Hurst指数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2001—2020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不同类型植被G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1)2001—2020年祁连山国家公园植被GPP在空间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其中其值为200~400 gC/(m^(2)·a)的面积占比最多,为25.35%,有99.0%的面积为增加趋势;2)2001—2014年与2015—2020年祁连山国家公园的GPP呈现增长趋势,不同植被类型增速为林地>灌丛>草地,且2015—2020年增长速率大于2001—2014年;3)祁连山国家公园有65.37%的面积未来变化趋势将由增加转为减少,变化的同向特征要高于反向特征;4)祁连山国家公园GPP与气温、降水的关系存在一定空间异质性,与海拔呈线性关系,即海拔每升高1m,GPP下降0.51gC/(m^(2)·a)。【结论】近20年来祁连山植被恢复在不断向好发展,国家公园的设立对当地的生态恢复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环境因子 时空变化 祁连山国家公园
下载PDF
气溶胶辐射强迫与总初级生产力的关系研究
14
作者 韩贺南 邓楚兵 袁飞 《陕西水利》 2023年第3期8-12,15,共6页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对光合有效辐射(PAR)有重要影响,而PAR又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总初级生产力(GPP)。为更深入了解AOD对GPP的影响,根据实测数据,采用MOD17模型和PAR驱动的TL-LUE模型对GPP进行模拟。分析2001年~2020年ChinaFLUX 8个站点...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对光合有效辐射(PAR)有重要影响,而PAR又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总初级生产力(GPP)。为更深入了解AOD对GPP的影响,根据实测数据,采用MOD17模型和PAR驱动的TL-LUE模型对GPP进行模拟。分析2001年~2020年ChinaFLUX 8个站点AOD和PARdir、PARdif、PARtotal以及DF(散射分数)的趋势,以研究AOD-radiation-GPP之间的相互关系。模拟结果表明,TL-LUE模型在GPP模拟中具有较好的性能以及不同站点的AOD对GPP的影响不尽相同,其影响机理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光学厚度 总初级生产力 TL-LUE模型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人工草地的生态系统CO_2净交换、总初级生产力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27
15
作者 吴力博 古松 +7 位作者 赵亮 徐世晓 周华坤 冯超 徐维新 李英年 赵新全 唐艳鸿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70-780,共11页
为了揭示三江源区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人工草地生态系统(100°26′-100°41′E,34°17′-34°25′N,海拔3980m)的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该研究利用2006年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数据分析了该人工草地的NEE,总初级... 为了揭示三江源区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人工草地生态系统(100°26′-100°41′E,34°17′-34°25′N,海拔3980m)的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该研究利用2006年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数据分析了该人工草地的NEE,总初级生产力(GPP)、生态系统呼吸(Reco)以及Reco/GPP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CO2日最大吸收值为6.56g CO2·m-2·d-1,最大排放值为4.87g CO2·m-2·d-1。GPP年总量为1761g CO2·m-2,其中约90%以上被生态系统呼吸所消耗,CO2的年吸收量为111g CO2·m-2。5月的Reco/GPP略高于生长季的其他月份,为90%;6月Reco/GPP比值最低,为79%。生态系统的呼吸商(Q10)为4.81,显著高于其他生态系统。该研究表明:生长季的NEE主要受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温度和饱和水汽压差(VPD)的影响,生态系统呼吸则主要受土壤温度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 总初级生产力 净生态系统CO2交换 人工草地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我国北方地区植被总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鹤松 贾根锁 +2 位作者 冯锦明 赵天保 马柱国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82-890,共9页
本研究通过集成TerraMODIS卫星影像数据与地面通量台站的观测数据,改进了基于遥感的VPM光能利用率模型,模拟了我国北方地区2008年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研究表明:(1)我国北方地区植被GPP在空间分布上表... 本研究通过集成TerraMODIS卫星影像数据与地面通量台站的观测数据,改进了基于遥感的VPM光能利用率模型,模拟了我国北方地区2008年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研究表明:(1)我国北方地区植被GPP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高西低的特征,年均值为518.36g/m2(C重量,下同)。(2)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植被类型的GPP有较强的季节动态,大体上都表现出单峰变化趋势。GPP值按照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夏绿阔叶林(DBF)>针阔混交林(MF)>农田(Crop)>落叶针叶林(DNF)>常绿针叶林(ENF)>草地(Grass)>稀疏灌丛(Oshrub)>裸地或稀疏植被(BSV)。(3)整个区域的GPP季相变化表现为:夏季最高,达到32.80g.m-2.(8d)-1,为全年最大值;春季GPP为5.67g.m-2.(8d)-1,与秋季的5.08g.m-2.(8d)-1较为接近,冬季GPP最弱,仅为0.07g.m-2.(8d)-1。与通量台站实测值及前人研究结果的比较表明,本文所模拟的GPP与观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绝对值多小于15%,表明模拟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靠性。这说明通过集成遥感观测数据与台站观测数据的方法来模拟GPP,可以较准确地模拟区域尺度的GPP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这为深入研究陆气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光能利用效率模型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遥感 中国北方
下载PDF
毛竹林总初级生产力年际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以安吉县为例 被引量:8
17
作者 徐小军 周国模 +2 位作者 杜华强 孙少波 高国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36-1644,共9页
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年际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是了解森林碳收支动态变化以及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森林碳收支影响的重要理论基础,对评估森林应对气候变化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结合MODIS叶面积指数(LAI)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产品、MERR... 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年际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是了解森林碳收支动态变化以及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森林碳收支影响的重要理论基础,对评估森林应对气候变化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结合MODIS叶面积指数(LAI)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产品、MERRA气象数据和通量塔观测数据,采用光能利用率模型模拟2004—2011年安吉县毛竹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空间分布,并分析GPP年际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小年毛竹林GPP稍高于大年GPP;(2)2004—2011年安吉县毛竹林年日均GPP呈下降趋势,东部、西部和整个安吉县毛竹林年日均GPP变化速率分别为-0.064、-0.033和-0.045g C m-2W-1,年均温度持续下降是主要驱动因素;(3)LAI年际变化是GPP年际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主要原因是毛竹林大小年交替规律引起了有效LAI年际间差异;(4)西部GPP年际变化幅度大于东部,环境和生物因素对GPP年际变化的作用方向决定了毛竹林GPP年际变化的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初级生产力 年际变化 叶面积指数 毛竹林 大小年
下载PDF
长江流域陆地植被总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候驱动因子 被引量:17
18
作者 叶许春 杨晓霞 +2 位作者 刘福红 吴娟 刘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6949-6959,共11页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和生态安全屏障。深入开展长江流域陆地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因子研究,对了解变化环境下区域植被生长状况和生物固碳能力、掌握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 GPP遥感数据...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和生态安全屏障。深入开展长江流域陆地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因子研究,对了解变化环境下区域植被生长状况和生物固碳能力、掌握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 GPP遥感数据产品、土地利用和气象观测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法,系统研究了2000—2015年间长江流域陆地植被GPP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二级水资源区内气候因子对GPP变化影响的空间差异,揭示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GPP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因子作用。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陆地植被覆盖区GPP在0.3—2765 gC m^(-2) a^(-1)之间,均值约990.46 gC m^(-2) a^(-1),多年平均GPP总量为1.735 P gC;2)近年来,长江流域GPP呈不显著上升趋势,趋势率为2.39 gC m^(-2) a^(-1)。空间上,GPP上升区和下降区分别占总流域面积的68%和32%。各二级水资源区内,除了洞庭湖流域和太湖流域GPP呈下降趋势外,其他区GPP均呈上升趋势;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GPP均值在198.50—1276.90 gC m^(-2) a^(-1)之间。各土地利用类型中除水田GPP呈微弱下降外,其他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高、中、低覆盖度草地GPP上升趋势较为显著;4)不同气候因子对植被GPP变化的影响程度在不同二级水资源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均存在一定差异,但就长江流域整体而言,GPP年际变化受温度影响显著,其次是蒸发,而降水等其他气候因子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时空变化 趋势分析 偏相关分析 长江流域
下载PDF
基于陆面过程模式CLM4的中国区域植被总初级生产力模拟与评估 被引量:15
19
作者 王媛媛 谢正辉 +1 位作者 贾炳浩 于燕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7-110,共14页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决定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初始物质和能量,是陆地碳循环与大气碳库的重要联系纽带.利用陆面过程模式CLM4-CN(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 with Carbon- Nitrogen interactions)...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决定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初始物质和能量,是陆地碳循环与大气碳库的重要联系纽带.利用陆面过程模式CLM4-CN(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 with Carbon- Nitrogen interactions)模拟和分析中国区域1982~2004年GPP(CLM4_GPP)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与基于观测数据升尺度所得到的MTE_GPP(Model Tree Ensemble,MTE)进行比较,评估CLM4在中国区域GPP的模拟能力,同时探讨了不同土地覆盖资料对GPP的影响.结果表明:(1)CLM4-CN能够较好地刻画中国区域GPP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但在量值上大部分区域尤其是30°N以南地区存在高估,CLM4-CN模拟的GPP多年平均值为13.7 PgC a^-1,而MTE_GPP仅为6.9 PgC a^-1;(2)CLM4-CN可以合理模拟GPP的季节变化(与MTE_GPP相关系数大于0.9),在量值上对温带阔叶落叶林、寒带阔叶落叶林、寒带阔叶落叶灌木、C3极地草地、C3非极地草地和农作物模拟较好(均方根偏差RMSD 〈 100 gC m^-2 month^-1);(3)不同植物功能型CLM4_GPP表现出的年际变率均大于MTE_GPP,仅热带针叶常绿林、寒带阔叶落叶林和C3极地草地的CLM4_GPP与MTE_GPP变化趋势一致;(4)降水是研究时段内控制整个中国区域GPP的主要气候因子,但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5)两种不同土地覆盖资料GPP模拟结果的显著差异表明,精确的土地覆盖是准确模拟GPP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模式 CLM4模式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MTE_GPP数据
下载PDF
散射辐射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总初级生产力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任小丽 何洪林 +4 位作者 张黎 葛蓉 曾纳 李攀 于贵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98-1907,共10页
太阳辐射的散射组分能够增强植被冠层LUE(light use efficiency,光能利用率),因此需要在生产力模型中显式地加入散射辐射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模拟植被冠层光合作用.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改进光能利用率模型,增加散射辐射模块,... 太阳辐射的散射组分能够增强植被冠层LUE(light use efficiency,光能利用率),因此需要在生产力模型中显式地加入散射辐射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模拟植被冠层光合作用.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改进光能利用率模型,增加散射辐射模块,利用站点通量观测数据估计模型关键参数;结合区域尺度气象数据和遥感数据,模拟了2003—2008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区域尺度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on,总初级生产力),并量化了GPP模拟的不确定性,进而通过分析模型改进前后GPP空间分布及其不确定性的差异量化了散射辐射的作用.结果表明:考虑散射辐射对LUE的影响后,模型参数优化效果明显提升,青藏高原高寒草地GPP的模拟效果得到提升;2003—2008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GPP模拟值呈现东南部较大,西北部较小的空间格局,与不考虑散射辐射的结果一致,但GPP平均值由312.3 g/(m^2·a)增至341.7 g/(m^2·a),增幅约9.4%,说明不考虑散射辐射会低估青藏高原高寒草地GPP;GPP模拟值不确定性的空间分布与不考虑散射辐射的结果一致,但是平均不确定性大小有所降低,从9.15%降至8.66%.研究显示,若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GPP模拟中不考虑散射辐射,虽不会影响其空间格局,但会低估GPP模拟值的大小,同时增加其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射辐射 光能利用率 总初级生产力 不确定性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