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兴城市入海河流总氮污染风险源调查及防控对策
1
作者 王国龙 《水利技术监督》 2023年第2期19-22,共4页
兴城河流域部分入海河流水质恶化,造成渤海生态环境恶化。通过对兴城河流域总氮排放源进行调查,发现兴城河流域总氮排放污染源来自于工业排放、城镇和农村污水排放、农业种植排放污染、河道垃圾污染、河道底泥污染。为了控制兴城河总氮... 兴城河流域部分入海河流水质恶化,造成渤海生态环境恶化。通过对兴城河流域总氮排放源进行调查,发现兴城河流域总氮排放污染源来自于工业排放、城镇和农村污水排放、农业种植排放污染、河道垃圾污染、河道底泥污染。为了控制兴城河总氮污染,采取相应工程与管理措施,有效控制河流水质恶化。研究结果可提高兴城河流域水环境提升提供指导,为类似河道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氮污染 污染 生态修复 污染治理
下载PDF
面向行政区的总氮污染源解析——以新安江流域重点区县GWLF模型应用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李国光 赵兴华 +2 位作者 沙健 赵越 王玉秋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4年第6期118-123,共6页
提出了一种面向行政区总氮污染源解析的流域模型技术方法,基于广义流域负荷模型(GWLF),结合净氮负荷输入系统(NANI),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衔接子流域分区和行政区管理边界,实现面向人为定义空间区域模拟的流域模型应用,... 提出了一种面向行政区总氮污染源解析的流域模型技术方法,基于广义流域负荷模型(GWLF),结合净氮负荷输入系统(NANI),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衔接子流域分区和行政区管理边界,实现面向人为定义空间区域模拟的流域模型应用,并在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新安江流域针对重点区县开展了案例研究。结果表明:休宁县、屯溪区、歙县对街口国控断面总氮污染物的比例分别为15.5%、41.4%、43.1%;不同区县内对流域出口的总氮污染物所占比例呈现行政区域特征。本研究方法能够实现对新安江流域总氮污染负荷来源的行政区差异性解析,进而针对不同区县污染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污染治理措施,为水环境分区化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总氮污染源解析 面向行政区 GWLF流域模型 新安江流域
下载PDF
山美水库总氮污染趋势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林青峰 林志杰 陈云镇 《海峡科学》 2008年第11期28-28,38,共2页
对2007年山美水库水质监测进行评价,分析总氮超标原因,提出整治建议。
关键词 山美水库 总氮污染 整治建议
下载PDF
入海河流总氮浓度反弹现象的成因与影响分析
4
作者 王晶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年第14期150-152,共3页
近年来,入海河流总氮通量已成为近岸海域水质改善的关键,备受关注。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但入海河流总氮均值却出现了反弹现象,渤海入海河流总氮浓度持续反弹的问题严重影响河流水质改善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效果。海... 近年来,入海河流总氮通量已成为近岸海域水质改善的关键,备受关注。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但入海河流总氮均值却出现了反弹现象,渤海入海河流总氮浓度持续反弹的问题严重影响河流水质改善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效果。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海里,根子在陆上。本文旨在分析入海河流总氮均值反弹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我国沿海地区的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海河流 总氮污染 反弹成因 水环境治理 生态保护
下载PDF
沱江流域总氮面源污染负荷时空演变 被引量:14
5
作者 肖宇婷 姚婧 +1 位作者 谌书 樊敏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773-3784,共12页
根据四川省沱江流域水环境受总氮(TN)面源严重污染的现状,采用排污系数法估算2007~2017年该流域来自各面源污染源的TN污染负荷,并利用空间重心统计法和空间分析技术揭示沱江流域TN污染负荷时空分布特征及转移趋势,以期为相关部门精准防... 根据四川省沱江流域水环境受总氮(TN)面源严重污染的现状,采用排污系数法估算2007~2017年该流域来自各面源污染源的TN污染负荷,并利用空间重心统计法和空间分析技术揭示沱江流域TN污染负荷时空分布特征及转移趋势,以期为相关部门精准防控和预警沱江流域面源污染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007~2017年畜禽养殖污染源对整个流域的TN污染负荷贡献率每年均在45%以上,是TN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农村生活和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源的贡献率呈逐年减少趋势,农田固废和农田径流污染源的贡献率则呈增加趋势.TN总污染负荷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年污染负荷最大,达到5.7×10^(4)t,2017年最小,为4.69×10^(4)t.污染负荷在空间上的异质性变化及降雨径流的不均匀分布驱使畜禽养殖、农田固废类和农田径流污染源的TN污染负荷重心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流域东南部是畜禽养殖、农田固废类和农田径流TN污染的重点防控区域.东南部各区县的农业人口大量向城市人口转化,进而驱动农村生活和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源的TN污染负荷重心由东南向西北方向转移,其转移范围高达66.35 km2,由此确定的最小边界圆是污染源污染负荷变化的重点识别区域,沱江流域西北部则是农村生活和农村生活垃圾TN污染的重点防控区域.本研究拓展了环境科学领域对流域污染负荷时空演变的探究方法,对于改善水环境质量,促进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总氮污染负荷 重心统计分析法 时空演变 沱江流域
原文传递
Characteristics of diffuse pollution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ous from a small town in the hilly area of the central Sichuan Basin,China 被引量:1
6
作者 YANG Xiao-lin SHEN Xi ZHU Bo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2期292-301,共10页
Hydrological and hydro-chemical monitoring of nitrogen(N) and phosphorus(P) in a small urbanized catchment was conducted in the hilly area of the central Sichuan Basin,China,from 2010 through 2011.The diffuse N and P ... Hydrological and hydro-chemical monitoring of nitrogen(N) and phosphorus(P) in a small urbanized catchment was conducted in the hilly area of the central Sichuan Basin,China,from 2010 through 2011.The diffuse N and P loadings in different forms of total nitrogen(TN) and phosphorus(TP),dissolved nitrogen(DN) and phosphorus(DP),as well as particulate nitrogen(PN) and phosphorus(PP) 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runoff discharges and chemical analyses.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diffuse pollution concentrations of TN,DN,PN,TP,DP and PP exhibited large variations during rainfall events,with peak concentrations occurring during the initial period.For all of the measured parameters,the event mean concentrations(EMCs) were observed to clearly vary among rainfall events.The EMCs of TN,DN,PN,TP,DP and PP(for all of the observed rainfall events) were 10.04,6.62,3.42,1.30,0.47 and0.83 mg/L,respectively.The losses of diffuse N and P exhibited clear seasonal patterns and mainly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uly through September,when the losses totaled 99.3 and 9.6 kg/ha for TN and TP,respectively,accounting for 75% and 74% of the total annual loadings.The mean annual loadings of TN and TP were 124.6 and 12.9 kg/ha,respectively.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esidential areas in the hilly areaof the central Sichuan Basin are subject to high diffuse N and P loadings,posing a serious risk to the receiving water quality.Ecological buffering belts are recommended to incorporate into the urbanized catchment to reduce diffuse pol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rogen transport Phosphorus transport Event mean concentration Pollution loading Pollution sources Non-point-source pollution Yanting Agro-ecological St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