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差分非色散红外法测量不同盐度海水样品的总溶解无机碳研究
被引量:
3
1
作者
王聪
《海洋技术》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0-84,共5页
海洋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全球变化的关键控制环节。海洋是地球最大的碳库,是地球吸纳CO2的重要缓冲器。海水中溶解无机碳是海洋CO2系统的重要参数,利用AS-C3型溶解性无机碳分析仪进行不同盐度海水溶解无机碳的测量...
海洋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全球变化的关键控制环节。海洋是地球最大的碳库,是地球吸纳CO2的重要缓冲器。海水中溶解无机碳是海洋CO2系统的重要参数,利用AS-C3型溶解性无机碳分析仪进行不同盐度海水溶解无机碳的测量,利用t检验法检验使用仪器的测量精度,探寻盐度与海水总溶解无机碳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AS-C3型溶解性无机碳分析仪的测量精度在±0.3μmol/L左右,测量过程中无系统差异;海水盐度与总溶解无机碳呈正相关关系,即盐度增大,海水总溶解无机碳增加。最后总结了海水总溶解无机碳测量时的影响因素,如N2纯度、气流状况、实验过程中的温度控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
总溶解无机碳
盐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太平洋海气CO_2通量对气候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
3
2
作者
李阳春
徐永福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1-582,共12页
应用一个嵌套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太平洋环流碳循环模式,分析了1960~2000年太平洋不同海区海气碳通量随时间的变化。模拟结果显示,赤道太平洋为大气CO2的排放区,南、北太平洋(南、北纬15°至模式计算区域南、北边界)为吸收区...
应用一个嵌套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太平洋环流碳循环模式,分析了1960~2000年太平洋不同海区海气碳通量随时间的变化。模拟结果显示,赤道太平洋为大气CO2的排放区,南、北太平洋(南、北纬15°至模式计算区域南、北边界)为吸收区。3个海区海气碳通量随时间均存在显著的波动,其中赤道太平洋海气碳通量年际波动最显著。3个海区海气碳通量年际波动对气候事件的响应并不一致,在El Nio年赤道太平洋冷舌的强度和总溶解无机碳(DIC)的浓度以及输出生产力均会受到上升流减弱的影响而降低,La Nia年这些海气碳通量控制要素的分布情况则正好相反,但在南北太平洋副热带以及高纬度海区,El Nio和La Nia对这些要素带来的影响却并不一定相反,对输出生产力的影响甚至是一致的。以海表温度(SST)为例考察海气碳通量与物理场之间的关系表明,在赤道太平洋上升流对DIC的影响是控制海气碳通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在其他海区,尤其是副热带海区,由于垂直运动的年际变化较小,且生物生产力水平较低,SST的波动对海气碳通量年际变化的影响更加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海气
碳
通量
波动
海表温度
总溶解无机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白令海BR断面海-气CO_2通量及其参数特征
被引量:
2
3
作者
高众勇
孙恒
陈立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5-92,共8页
通过对2008年夏季白令海大气和海水pCO2连续观测资料,结合BR断面上站位水体垂直采样测量,对白令海不同海区pCO2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理化参数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将白令海划分为4个具有不同CO2吸收能力的海区,其中陆坡流区碳通...
通过对2008年夏季白令海大气和海水pCO2连续观测资料,结合BR断面上站位水体垂直采样测量,对白令海不同海区pCO2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理化参数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将白令海划分为4个具有不同CO2吸收能力的海区,其中陆坡流区碳通量高达-18.72mmol/(m2.d),是海盆北区的近2倍,比海盆南区高一个量级;在海盆北区和陆坡流区pCO2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在海盆南区和陆架区两者的关系不明显,表明这两个海区的温度可能不是pCO2变化的主要调控因子;在海盆北区与陆架区pCO2与盐度呈显著的相关,这很可能受到水团混合的影响,而在海盆南区与陆坡流区两者的变化幅度比较小,关系也不显著。在海盆南区有充分混合的高温、高盐、高溶解总无机碳(DIC)和高总碱度(TA)的水体,这是导致该海区CO2吸收能力最弱的主要原因。在陆坡流区与此相反,呈现出低温、低盐、低TA和低DIC的水体特征,明显不同于白令海盆或白令海陆架区,这可能是形成表层海水pCO2低值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令海
白令陆坡流
海-气CO2通量
溶解
总
无机
碳
总
碱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差分非色散红外法测量不同盐度海水样品的总溶解无机碳研究
被引量:
3
1
作者
王聪
机构
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出处
《海洋技术》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0-84,共5页
基金
中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控区监测业务
文摘
海洋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全球变化的关键控制环节。海洋是地球最大的碳库,是地球吸纳CO2的重要缓冲器。海水中溶解无机碳是海洋CO2系统的重要参数,利用AS-C3型溶解性无机碳分析仪进行不同盐度海水溶解无机碳的测量,利用t检验法检验使用仪器的测量精度,探寻盐度与海水总溶解无机碳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AS-C3型溶解性无机碳分析仪的测量精度在±0.3μmol/L左右,测量过程中无系统差异;海水盐度与总溶解无机碳呈正相关关系,即盐度增大,海水总溶解无机碳增加。最后总结了海水总溶解无机碳测量时的影响因素,如N2纯度、气流状况、实验过程中的温度控制等。
关键词
海水
总溶解无机碳
盐度
Keywords
seawater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
salinity
分类号
P714.4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太平洋海气CO_2通量对气候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
3
2
作者
李阳春
徐永福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1-582,共12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0CB9518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30106
+1 种基金
41075091
41105087
文摘
应用一个嵌套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太平洋环流碳循环模式,分析了1960~2000年太平洋不同海区海气碳通量随时间的变化。模拟结果显示,赤道太平洋为大气CO2的排放区,南、北太平洋(南、北纬15°至模式计算区域南、北边界)为吸收区。3个海区海气碳通量随时间均存在显著的波动,其中赤道太平洋海气碳通量年际波动最显著。3个海区海气碳通量年际波动对气候事件的响应并不一致,在El Nio年赤道太平洋冷舌的强度和总溶解无机碳(DIC)的浓度以及输出生产力均会受到上升流减弱的影响而降低,La Nia年这些海气碳通量控制要素的分布情况则正好相反,但在南北太平洋副热带以及高纬度海区,El Nio和La Nia对这些要素带来的影响却并不一定相反,对输出生产力的影响甚至是一致的。以海表温度(SST)为例考察海气碳通量与物理场之间的关系表明,在赤道太平洋上升流对DIC的影响是控制海气碳通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在其他海区,尤其是副热带海区,由于垂直运动的年际变化较小,且生物生产力水平较低,SST的波动对海气碳通量年际变化的影响更加重要。
关键词
太平洋
海气
碳
通量
波动
海表温度
总溶解无机碳
Keywords
Pacific Ocean, Air-sea CO2 flux, Variations, SST, Total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分类号
P467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白令海BR断面海-气CO_2通量及其参数特征
被引量:
2
3
作者
高众勇
孙恒
陈立奇
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5-92,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白令海入流水对北冰洋生态系统及碳汇的影响研究"(40976116)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北极碳汇十年变化及其对北极海冰快速变化的响应"(海三科2010011)
+3 种基金
"夏季白令海二氧化碳体系关键问题研究"(海三科2010001)
国家863项目"极区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2008AA121703)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对外合作支持项目"中美合作开展北冰洋酸化研究"(IC2010013)
"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项目支持"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对海冰快速变化响应的评价技术(201105022)"
文摘
通过对2008年夏季白令海大气和海水pCO2连续观测资料,结合BR断面上站位水体垂直采样测量,对白令海不同海区pCO2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理化参数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将白令海划分为4个具有不同CO2吸收能力的海区,其中陆坡流区碳通量高达-18.72mmol/(m2.d),是海盆北区的近2倍,比海盆南区高一个量级;在海盆北区和陆坡流区pCO2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在海盆南区和陆架区两者的关系不明显,表明这两个海区的温度可能不是pCO2变化的主要调控因子;在海盆北区与陆架区pCO2与盐度呈显著的相关,这很可能受到水团混合的影响,而在海盆南区与陆坡流区两者的变化幅度比较小,关系也不显著。在海盆南区有充分混合的高温、高盐、高溶解总无机碳(DIC)和高总碱度(TA)的水体,这是导致该海区CO2吸收能力最弱的主要原因。在陆坡流区与此相反,呈现出低温、低盐、低TA和低DIC的水体特征,明显不同于白令海盆或白令海陆架区,这可能是形成表层海水pCO2低值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白令海
白令陆坡流
海-气CO2通量
溶解
总
无机
碳
总
碱度
Keywords
Bering Sea
Bering slope current
air-sea CO2 flux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total alkalinity
分类号
P72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P714.4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差分非色散红外法测量不同盐度海水样品的总溶解无机碳研究
王聪
《海洋技术》
北大核心
2014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太平洋海气CO_2通量对气候事件的响应
李阳春
徐永福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白令海BR断面海-气CO_2通量及其参数特征
高众勇
孙恒
陈立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