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1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胸姬蜂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及姬蜂总科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1
作者 高成龙 扈丽丽 +4 位作者 黄华毅 陈刘生 黄咏槐 崔高峰 赵丹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87-996,共10页
【目的】测定花胸姬蜂Gotra octocinctus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并探讨其基因组结构及姬蜂总科(Ichneumonoidea)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采用Illumina NovaSeq测序平台,首次对花胸姬蜂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其基因组结构特点和... 【目的】测定花胸姬蜂Gotra octocinctus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并探讨其基因组结构及姬蜂总科(Ichneumonoidea)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采用Illumina NovaSeq测序平台,首次对花胸姬蜂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其基因组结构特点和碱基组成。基于13个蛋白编码基因序列,结合GenBank已有的姬蜂总科47个种的完整线粒体基因组序列,选取小蜂总科(Chalcidoidea)2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作为外群,分别使用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ML)构建姬蜂总科系统发育树。【结果】花胸姬蜂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6003 bp(GenBank登录号:OP850580.1),由22个tRNA基因、13个蛋白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控制区(control region,CR)组成。线粒体基因组碱基组成呈现明显的AT偏向性,AT偏斜和GC偏斜均小于0。花胸姬蜂线粒体基因组存在4处基因重排,基因组中有13处基因重叠区,共85 bp,以及17处基因间隔区,共1072 bp。基于13个PCG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优姬蜂亚科(Eucerotinae)为自然单系群,蚜茧蜂亚科(Aphidiinae)与茧蜂科(Braconidae)的“圆口类”构成姐妹群。【结论】本研究测定并分析了花胸姬蜂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发现姬蜂科(Ichneumonidae)昆虫线粒体基因组普遍存在trnI-trnQ-trnM区域的基因重排现象,为进一步系统的研究姬蜂总科线粒体基因组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姬蜂总科 花胸姬蜂 线粒体基因组 基因重排 系统发育
下载PDF
天然阔叶混交林-人工红松幼龄林交错区不同生境金龟总科昆虫多样性及指示作用
2
作者 王佳生 赵红蕊 +3 位作者 佟佳琦 张闯 王宇翔 李洪业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2-523,共12页
为了解我国北方天然林-人工林交错区金龟总科Scarabaeoidea昆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于2017—2018年每年的4—9月,选取天然阔叶混交林(阔叶林)及其毗邻的人工红松Pinus koraiensis幼龄林(红松林)为研究区域,采用巴氏罐诱捕法进行连续诱集... 为了解我国北方天然林-人工林交错区金龟总科Scarabaeoidea昆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于2017—2018年每年的4—9月,选取天然阔叶混交林(阔叶林)及其毗邻的人工红松Pinus koraiensis幼龄林(红松林)为研究区域,采用巴氏罐诱捕法进行连续诱集。共计捕获金龟总科昆虫7科23属35种1498头。金龟科Scarabaeidae与花金龟科Cetoniidae与红松林的相关性高于其他生境,小青花金龟Oxycetonia jucunda、白星花金龟Protaetia brevitarsis、中华嗡蜣螂Onthophagus sinicus、黑圆嗡蜣螂Onthophagus ater、瘤圆嗡蜣螂Onthophagus atripennis个体数在不同生境间的差异显著(P<0.05)。个体数与物种数在不同生境间的差异显著(P<0.05)。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与置换多元方差分析表明,阔叶林与红松林、交错区与红松林中的金龟总科昆虫群落结构差异显著(P<0.05),将β多样性分解后,3种生境空间物种转换均大于物种集群镶嵌。金龟总科昆虫在交错区呈现出较弱的负边缘效应。本研究表明金龟总科昆虫偏好红松林生境,尤其是花金龟科,可通过指示监测物种持续监测生境变化,并防止花金龟种群大规模暴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龟总科 多样性 边缘效应 指示物种
下载PDF
牡丹江市三道关林区野生鼠总科动物感染绦虫和蛔虫的情况调查
3
作者 王芷元 李强 +1 位作者 王宇航 金志民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8期54-58,66,共6页
为调查牡丹江市三道关林区野生鼠总科(Muroidea)动物组成情况以及鼠总科动物感染绦虫和蛔虫的情况,采用铗日法,于2023年3—10月在牡丹江市三道关林区利用捕鼠笼捕捉野生鼠总科动物。将捕捉到的野生鼠总科动物根据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并解... 为调查牡丹江市三道关林区野生鼠总科(Muroidea)动物组成情况以及鼠总科动物感染绦虫和蛔虫的情况,采用铗日法,于2023年3—10月在牡丹江市三道关林区利用捕鼠笼捕捉野生鼠总科动物。将捕捉到的野生鼠总科动物根据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并解刨,将小肠用生理盐水冲洗,取出虫体后,在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分析并判断其种属,分析并记录各种野生鼠总科动物感染绦虫和蛔虫的情况。结果表明:在牡丹江市三道关林区不同生境共捕获野生鼠总科动物247只,隶属于1目2科3属5种,其中包括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棕背鼠平(Myodes rufocanus)、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大仓鼠(Tscherskia triton),种类组成以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为主,分别占40.89%和34.01%;经形态学鉴定,感染的绦虫均为缩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mula),三道关林区野生鼠类感染缩小膜壳绦虫和蛔虫的概率分别为2.43%、1.62%。其中,大林姬鼠感染缩小膜壳绦虫的概率为2.97%,黑线姬鼠感染缩小膜壳绦虫的概率为4.76%,黑线姬鼠感染蛔虫的概率为4.76%,其余鼠未见有感染。综上所述,三道关野生鼠总科动物感染缩小膜壳绦虫的概率较全国其他省份低,但出现蛔虫感染现象,对人类健康构成一定威胁,相关部门应加强鼠患和寄生虫的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科 大林姬鼠 黑线姬鼠 缩小膜壳绦虫 蛔虫
下载PDF
江西省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刺蛾科(鳞翅目:斑蛾总科)新组合和新记录种记述
4
作者 刘文宇 韩辉林 吴俊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7-21,31,共6页
该文通过对江西省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蛾类调查,整理出刺蛾科1中国新记录种:珠小刺蛾Trichogyia gemmia Solovyev&Witt,2009,4江西省新记录种:赭眉刺蛾Narosa(Penicillonarosa)ochracea Hering,1931、宽颚眉刺蛾N.eurygnatha(W... 该文通过对江西省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蛾类调查,整理出刺蛾科1中国新记录种:珠小刺蛾Trichogyia gemmia Solovyev&Witt,2009,4江西省新记录种:赭眉刺蛾Narosa(Penicillonarosa)ochracea Hering,1931、宽颚眉刺蛾N.eurygnatha(Wu&Fang,2008)comb.nov.、黑条刺蛾Striogyia obatera Wu,2011和四面山条刺蛾S.simianshana Wu,Wu&Han,2021;其中宽颚眉刺蛾为新组合种,并且在文中首次记述了其雌性。同时该研究对成虫和外生殖器形态、分布等信息予以了详细记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蛾总科 刺蛾 新记录 新组合 井冈山
下载PDF
长额负蝗和黄星蝗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定及蝗总科系统发生分析
5
作者 常会会 刘玄增 +1 位作者 严可欣 谢朝晖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0-711,共12页
【目的】对长额负蝗Atractomorpha lata和黄星蝗Aularches miliaris的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定和分析,从线粒体基因组水平探讨蝗总科(Acridoidea)内部尤其是锥头蝗科(Pyrgomorphidae)和瘤锥蝗科(Chrotogonidae)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方... 【目的】对长额负蝗Atractomorpha lata和黄星蝗Aularches miliaris的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定和分析,从线粒体基因组水平探讨蝗总科(Acridoidea)内部尤其是锥头蝗科(Pyrgomorphidae)和瘤锥蝗科(Chrotogonidae)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方法】基于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平台测定长额负蝗和黄星蝗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对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碱基组成、蛋白质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 genes,PCGs)密码子使用频率(relative synonymous codon usage,RSCU)、tRNA二级结构等进行分析。以已知的蝗总科34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为内群,以蜢总科(Eumastacoidea)2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为外群,构建13 PCGs+2 rRNA基因序列联合数据集,并分别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贝叶斯推断法(Bayesian inference,BI)构建蝗总科系统发生关系。【结果】长额负蝗和黄星蝗线粒体基因组全长分别为15561和15798 bp,均为闭合环状分子(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OR544953和OR253923),均包含37个基因(13个PCGs、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及1个控制区,且均存在KD基因重排现象(即trnK-trnD发生重排形成trnD-trnK),A+T含量分别为74.4%和75.8%,存在明显的AT偏好性,基因排序、碱基组成、氨基酸组成和RSCU均与锥头蝗科和瘤锥蝗科其他物种相似。22个tRNA基因中有21个均能形成三叶草结构,只有trnS AGN缺少DHU臂。ML和BI法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具有相同的拓扑结构,癞蝗科(Pamphagidae)、斑腿蝗科(Catantopidae)、斑翅蝗科(Oedipodidae)、网翅蝗科(Arcypteridae)、槌角蝗科(Gomphoceridae)及剑角蝗科(Acrididae)聚为一支,且支持癞蝗科、斑翅蝗科和槌角蝗科的单系性;锥头蝗科和瘤锥蝗科物种聚为一支,并与蝗总科其他物种形成姐妹群关系;锥头蝗科负蝗亚科(Atractomorphinae)具有单系性,瘤锥蝗科因锥头蝗科物种的加入而不具有单系性。【结论】本研究首次对长额负蝗和黄星蝗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从线粒体基因组水平构建了蝗总科系统发生树,结果支持锥头蝗科、癞蝗科、斑翅蝗科和槌角蝗科单系性。锥头蝗科和瘤锥蝗科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两个科的物种相互嵌套形成一个分支,支持将中国蝗总科分类系统中的锥头蝗科和瘤锥蝗科合并为一个科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发生 总科 锥头蝗 瘤锥蝗
下载PDF
甘肃东南部拟步甲总科的物种多样性与区系组成
6
作者 刘琦 霍书芹 任国栋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0-261,共12页
【目的】为了解甘肃省东南部地区拟步甲总科昆虫物种的多样性组成及其与生态环境和海拔分布的关系,对于揭示其区系组成格局和生态分布特点具有重要价值。【方法】在2020~2022年对4个不同海拔梯度的72个样地使用扫网法、搜索法、埋罐法... 【目的】为了解甘肃省东南部地区拟步甲总科昆虫物种的多样性组成及其与生态环境和海拔分布的关系,对于揭示其区系组成格局和生态分布特点具有重要价值。【方法】在2020~2022年对4个不同海拔梯度的72个样地使用扫网法、搜索法、埋罐法和震落法进行调查采样,收集整理拟步甲标本。【结果】鉴定拟步甲总科昆虫1450头11科48属116种(亚种),包括甘肃省1新纪录科-长颈甲科、6新纪录属及35新纪录种。甘肃省东南部3市的拟步甲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以古北界与中日界成分为主,占59.48%;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以华北区与西南区共有成分高达56.87%;α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拟步甲在不同样区中,以天水市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1;在不同海拔中,以1000~1500 m海拔段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0;β多样性分析显示:天水市与陇南市的拟步甲物种组成相似度最高,在0.77时聚为一支;1000~1500 m和1500~2000 m海拔段的拟步甲物种组成相似性最高,在0.80时聚为一支。【结论】甘肃省东南部拟步甲的物种多样性以天水市最高且与陇南市最相似,区系组成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以古北界与中日界成分为主,在国内地理区划以华北区与西南区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翅目 拟步甲总科 物种多样性 区系组成 甘肃省东南部
下载PDF
阿夏省级自然保护区扣甲总科昆虫调查初报
7
作者 张成都 丁娅萍 +2 位作者 白兆林 何顺文 李丹春 《陕西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98-99,116,共3页
近年来,阿夏保护区不断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并开展针对性的有害生物监测调查,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本文主要对林地和苗圃地调查过程中采集的扣甲总科的叩甲科、红萤科和花萤科部分昆虫种类进行整理分析,共发现扣甲总科昆虫共6... 近年来,阿夏保护区不断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并开展针对性的有害生物监测调查,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本文主要对林地和苗圃地调查过程中采集的扣甲总科的叩甲科、红萤科和花萤科部分昆虫种类进行整理分析,共发现扣甲总科昆虫共6属12种,其中甘肃省新纪录种5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夏自然保护区 扣甲总科 新纪录
下载PDF
靛灰蝶和彩斑尾蚬蝶线粒体基因组及基于线粒体基因的凤蝶总科系统发育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闫振天 罗斯特 +1 位作者 范真槐 陈斌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46-958,共13页
【目的】对靛灰蝶Caerulea coeligena和彩斑尾蚬蝶Dodona maculosa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和分析,并基于已知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探析凤蝶总科(Papilionoidea)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利用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测定靛灰蝶和彩斑... 【目的】对靛灰蝶Caerulea coeligena和彩斑尾蚬蝶Dodona maculosa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和分析,并基于已知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探析凤蝶总科(Papilionoidea)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利用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测定靛灰蝶和彩斑尾蚬蝶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对其进行拼装和注释,并对其tRNA基因二级结构进行预测;基于NCBI数据库中已报道的凤蝶总科6科48种蝴蝶线粒体基因组13个蛋白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 genes,PCGs)核苷酸序列,对凤蝶总科50个种的13个PCGs的选择压力进行分析;利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分析这50个种及其所属科和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靛灰蝶和彩斑尾蚬蝶线粒体全基因组长分别是15164和15486 bp(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MZ489120和MZ489121),其基因组大小、结构和组成、基因排列、核苷酸组成、密码子使用和tRNA结构预测等均与已知近缘种蝴蝶相似;凤蝶总科线粒体基因组进化经历了高水平的纯化选择,13个PCGs非同义替换率和同义替换率比值(K a/K s)明显小于1。凤蝶总科重建的系统发育关系为:(凤蝶科(Papilionidae)+弄蝶科(Hesperiidae)+粉蝶科(Pieridae)+(蛱蝶科(Nymphalidae)+(灰蝶科(Lycaenidae)+蚬蝶科(Riodinidae))))。【结论】基于凤蝶总科已报道的48种和本研究新测序两种线粒体基因组重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蚬蝶科与灰蝶科为单系且互为姐妹群关系,且与蛱蝶科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凤蝶科可能是凤蝶总科中最早进化的类群。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蝴蝶的系统进化和完善其分类系统提供了新的分子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靛灰蝶 彩斑尾蚬蝶 凤蝶总科 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
下载PDF
蚤蝼总科(昆虫纲:直翅目)研究进展
9
作者 曹成全 杨开颜 +1 位作者 陈申芝 荣华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01-720,共20页
蚤蝼总科Tridactyloidea是直翅目Orthoptera中研究最匮乏的一个总科,国内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分类学(包括化石分类和分子系统学等)、形态学(包括微观结构)、生物学、行为学及其他方面的研究(包括基因组学、细胞学、生理学、仿生... 蚤蝼总科Tridactyloidea是直翅目Orthoptera中研究最匮乏的一个总科,国内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分类学(包括化石分类和分子系统学等)、形态学(包括微观结构)、生物学、行为学及其他方面的研究(包括基因组学、细胞学、生理学、仿生学等)全面阐述了世界范围内的蚤蝼总科研究进展、意义和价值,总结了蚤蝼总科的形态和行为特点,讨论了其分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蚤蝼总科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翅目 蚤蝼总科 分类学 生物学 行为学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鼠总科动物感染刚地弓形虫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强 万祥旭 +4 位作者 黄笑然 周宝丽 王芷元 王宇航 金志民 《黑龙江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6-10,共5页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典型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而鼠总科动物分布广泛,与人类生活领域有一定重合,其感染弓形虫情况应该得到重视。文章对鼠总科动物种类、分布,以及其感染弓形虫的研究概况及在弓形虫传播中的作用等进行综...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典型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而鼠总科动物分布广泛,与人类生活领域有一定重合,其感染弓形虫情况应该得到重视。文章对鼠总科动物种类、分布,以及其感染弓形虫的研究概况及在弓形虫传播中的作用等进行综述,以期为小型野生动物寄生虫病研究及弓形虫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科 刚地弓形虫 流行病学 基因型 血清学调查
下载PDF
云南瘤蚱线粒体基因组特征与蚱总科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韦春梦 陈亚珍 +2 位作者 刘静 邓维安 李晓东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03-1316,共14页
【目的】通过分析云南瘤蚱(Thoradonta yunnana)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重建蚱总科系统发育关系,为进一步明确蚱总科各类群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平台的二代测序技术对云南瘤蚱线粒... 【目的】通过分析云南瘤蚱(Thoradonta yunnana)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重建蚱总科系统发育关系,为进一步明确蚱总科各类群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平台的二代测序技术对云南瘤蚱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并结合已有的23种蚱类昆虫及2种蚤蝼科昆虫的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 genes,PCGs)分别利用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推断法(BI)构建蚱总科系统发育关系。【结果】云南瘤蚱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7859 bp,包括2个rRNA基因、22个t RNA基因、13个PCGs及一段非编码控制区。13个PCGs中,除nad6基因以TTG为起始密码子、nad5基因以不完整的T为终止密码子外,其余PCGs均以ATN作为起始密码子且以完整的TAA或TAG密码子终止。22个tRNA基因中,仅trnS1基因缺少DHU臂,其余基因均能折叠成三叶草二级结构。在云南瘤蚱线粒体基因组控制区中共发现6种重复序列,重复单元长度在29~204 bp不等。基于13个PCGs构建的ML法和BI法系统发育进化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股沟蚱科和三棱角蚱科位于系统发育进化树的基部,属于较为原始的类群;刺翼蚱科、枝背蚱科及短翼蚱科位于发育进化树中部,属于中间类群;蚱亚科所有物种聚为一支,位于发育进化树顶部,属于较进化类群。【结论】研究结果支持蚱亚科为单系群,刺翼蚱科为并系群的观点,并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股沟蚱科属于较原始类群,蚱亚科属于较进化类群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科 云南瘤蚱 线粒体基因组 全序列测定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吉林省叶甲总科昆虫区系分析
12
作者 刁雪微 王振 +3 位作者 于艳芬 姜春波 苏连辉 陈玉宝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441-448,共8页
整理吉林省叶甲总科(Chrysomeloidea)昆虫标本,研究吉林省叶甲总科昆虫区系组成.结果发现:吉林省叶甲总科昆虫共有139种,隶属5科72属,其中,吉林省新纪录2种,分别为黑脊萤叶甲(Galeruca nigrolineata)、粉筒胸叶甲(Lypesthes ater).在属... 整理吉林省叶甲总科(Chrysomeloidea)昆虫标本,研究吉林省叶甲总科昆虫区系组成.结果发现:吉林省叶甲总科昆虫共有139种,隶属5科72属,其中,吉林省新纪录2种,分别为黑脊萤叶甲(Galeruca nigrolineata)、粉筒胸叶甲(Lypesthes ater).在属级区系组成中,单种属区系组成占主导地位;在种级区系组成中,多种属的区系地位稍高.吉林省叶甲总科昆虫广布种占绝对优势,占总种数的78.42%;区系成分以古北区为主,成分来源主要是中国-喜马拉雅区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甲总科 区系分析 吉林省
下载PDF
白星驼蛾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及分析(鳞翅目∶驼蛾总科)
13
作者 付海云 项兰斌 +1 位作者 谢强 张丹丹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87-1602,共16页
驼蛾总科Hyblaeoidea隶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类Obtectomera,其系统发育位置一直存在争议,驼蛾幼虫取食柚木和红树植物,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其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在生态和进化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获得了白星驼蛾... 驼蛾总科Hyblaeoidea隶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类Obtectomera,其系统发育位置一直存在争议,驼蛾幼虫取食柚木和红树植物,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其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在生态和进化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获得了白星驼蛾Hyblaea constellata Guenée, 1852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其主要特征开展分析,结果表明:(1)白星驼蛾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5 317 bp,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转运RNA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和一个非编码控制区,其基因排列顺序与大多数已报道的鳞翅目昆虫相同,呈tRNA-Met-tRNA-Ile-tRNA-Gln排列。(2)除COI以CGA作为起始密码子,COII和ND5以T作为不完全的终止密码子以外,其余蛋白质编码基因都以典型的ATN作为起始密码子,以典型的TAN作为终止密码子。除tRNA-Ser(GCU)缺少DHU臂以外,其余tRNA均可形成典型的三叶草二级结构。16S rRNA的结构域IV和V比结构域I、II、VI更保守,12S rRNA的结构域III比结构域I和II更保守。(3)核苷酸组成和密码子使用都表现出了很高的AT偏向性,使用最频繁的密码子均由AT组成且多数不与tRNA反密码子严格配对。此外,结合11总科27种已报道的鳞翅目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开展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支持驼蛾总科与螟蛾总科+大鳞翅类互为姐妹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基因组 驼蛾总科 白星驼蛾 系统发育 螟蛾类
下载PDF
山东鞘翅目一新记录科小丸甲科(鞘翅目:长蠹总科)
14
作者 李泽川 姜日新 《四川林业科技》 2023年第2期153-155,共3页
2020年的野外考察中,于山东省采集到小丸甲科(Nosodendridae)的甲虫,该科未曾在山东有记录,因此对其进行鉴定与描述。对其成虫进行解剖后根据其形态学特征进行鉴定,并在野外观察其生活状态。经鉴定该种为台湾小丸甲(Nosodendron taiwane... 2020年的野外考察中,于山东省采集到小丸甲科(Nosodendridae)的甲虫,该科未曾在山东有记录,因此对其进行鉴定与描述。对其成虫进行解剖后根据其形态学特征进行鉴定,并在野外观察其生活状态。经鉴定该种为台湾小丸甲(Nosodendron taiwanense Yoshitomi,Kishimoto&Lee,2015),这是本种首次记录于中国内地地区,同时也是小丸甲科在山东省的首次记录。本文对该种进行了重新描述,并且对其生态与行为学信息进行了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翅目 长蠹总科 小丸甲 山东省份 新记录
下载PDF
rRNA及MaSp1基因证据不支持圆网蛛类(蜘蛛目:妖面蛛总科+园蛛总科)的单系起源 被引量:2
15
作者 潘鸿春 吴宝山 +2 位作者 宋大祥 郝家胜 朱国萍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89-501,共13页
圆网蛛类(妖面蛛总科+园蛛总科)是否为单系,圆网究竟经历一次进化还是多次进化,这是多年来有争论的、悬而未决的蛛形学难题之一。本文测定了包括妖面蛛总科、园蛛总科和非圆网蛛类等类群在内的9科10种蜘蛛线粒体12S rDNA、16S rDNA及核1... 圆网蛛类(妖面蛛总科+园蛛总科)是否为单系,圆网究竟经历一次进化还是多次进化,这是多年来有争论的、悬而未决的蛛形学难题之一。本文测定了包括妖面蛛总科、园蛛总科和非圆网蛛类等类群在内的9科10种蜘蛛线粒体12S rDNA、16S rDNA及核18S rDNA、28S rDNA等4个基因片段序列,并基于4个基因序列的整合数据,分别通过邻接(NJ)法、最大简约(MP)法、最大似然(ML)法和贝叶斯法(Bayesian)分析,对园蛛总科和妖面蛛总科蜘蛛之间的分子系统关系进行了探讨。系统发生结果表明:1)园蛛总科和妖面蛛总科蜘蛛不是姊妹群,从而支持这两个类群的圆网是平行演化而非同源演化的观点;2)筛器类蜘蛛并非单系发生而为多系发生。另外,依据编码大壶状腺丝蛋白-1(MaSp1)C末端非重复氨基酸序列区段的核酸序列重建的系统发生树也证实圆网蛛类并非单系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网蛛类 妖面蛛总科 园蛛总科 rDNA 大壶状腺丝蛋白-1 分子系统发生
下载PDF
宜兴市蚕蛾总科昆虫种类研究
16
作者 朱彬 王美玲 +1 位作者 翁琴 梁照文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5期94-103,106,共11页
为保护生态环境,采用灯诱和踏查等方法对宜兴市危害林木的蚕蛾总科昆虫种类进行了采集调查。结果表明,宜兴市鉴定出蚕蛾总科昆虫有5科(蚕蛾科、箩纹蛾科、带蛾科、大蚕蛾科、天蛾科)32种,蚕蛾总科各鉴定种的鉴别特征、寄主、地理分布等... 为保护生态环境,采用灯诱和踏查等方法对宜兴市危害林木的蚕蛾总科昆虫种类进行了采集调查。结果表明,宜兴市鉴定出蚕蛾总科昆虫有5科(蚕蛾科、箩纹蛾科、带蛾科、大蚕蛾科、天蛾科)32种,蚕蛾总科各鉴定种的鉴别特征、寄主、地理分布等均有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蛾总科 昆虫 特征 寄主 分布 江苏宜兴
下载PDF
黔中经济区苗圃蚧总科昆虫种类调查初探——以贵州省惠水县为例
17
作者 万飞 《现代园艺》 2023年第14期48-50,共3页
通过设置固定样地定期观察的方法,对黔中经济区惠水县苗圃绿化植物蚧总科昆虫进行抽样调查。经调查鉴定,惠水县苗圃地内有蚧总科昆虫6个科,14个属,17个种,寄主植物25种,蚧虫种类最多的是蜡蚧科和盾蚧科,寄主植物最多的蚧虫是角蜡蚧;惠... 通过设置固定样地定期观察的方法,对黔中经济区惠水县苗圃绿化植物蚧总科昆虫进行抽样调查。经调查鉴定,惠水县苗圃地内有蚧总科昆虫6个科,14个属,17个种,寄主植物25种,蚧虫种类最多的是蜡蚧科和盾蚧科,寄主植物最多的蚧虫是角蜡蚧;惠水县苗圃地没有优势蚧虫,有少见蚧虫8种,一般蚧虫6种,次要蚧虫3种;蚧虫为害部位多为枝、干,为害枝干的蚧虫有9种,为害枝、干、叶片的蚧虫有4种,为害叶片的害虫2种,为害枝条的蚧虫为1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中经济区 苗圃 总科昆虫 调查
下载PDF
大兴安岭落叶松毛虫的卵寄生蜂(膜翅目:细蜂总科,小蜂总科)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忠岐 谷亚琴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23-232,共10页
调查发现,大兴安岭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superanssibiricusTschetverikov共有5种卵寄生蜂(其中包括1个新种)。它们的总寄生率达54.63%(±1.70%),在自然控制这种害虫... 调查发现,大兴安岭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superanssibiricusTschetverikov共有5种卵寄生蜂(其中包括1个新种)。它们的总寄生率达54.63%(±1.70%),在自然控制这种害虫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对5种卵寄生蜂作了较为详细的形态描述,并对一些误名作了更正。这5种卵寄生蜂为:落叶松毛虫黑卵蜂TelenomustetratomusThomson(细蜂总科);松毛虫卵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solitarium(Hartig),松毛虫迈金小蜂MesopolobussuperansiYangetGu(新种),落叶松毛虫卵跳小蜂Ooencyrtuspinicolus(Matsumura)和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dendrolimiMatsumura(小蜂总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毛虫 卵寄生蜂 膜翅目 细蜂总科 小蜂总科
下载PDF
蝼蛄总科及蚤蝼总科染色体分类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尤平 李延清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年第3期66-70,共5页
染色体分类学是应用染色体数目,结构和行为等研究生物分类问题,是应用现代新技术,把分类学和细胞学及遗传学结合交融的产物,可以解决现代分类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本文比较详尽的叙述了当今世界上蝼蛄总科和蚤蝼总科的染色体及染... 染色体分类学是应用染色体数目,结构和行为等研究生物分类问题,是应用现代新技术,把分类学和细胞学及遗传学结合交融的产物,可以解决现代分类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本文比较详尽的叙述了当今世界上蝼蛄总科和蚤蝼总科的染色体及染色体分类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蝼蛄总科 蚤蝼总科 染色体分类法 直翅目
下载PDF
蝗总科部分种类16S rDNA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 被引量:32
20
作者 印红 张道川 +3 位作者 毕智丽 印展 刘勇 印象初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766-772,共7页
将自测的我国直翅目蝗总科 8科 8个种和从互联网GenBank中检索到相关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 16SrDNA序列片段进行同源性比较 ,计算核苷酸使用频率 ,并构建分子系统树。在获得的 4 80bp的序列中 ,A +T约占70 7% ,G +C为 2 9 3% ,颠换取代 (... 将自测的我国直翅目蝗总科 8科 8个种和从互联网GenBank中检索到相关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 16SrDNA序列片段进行同源性比较 ,计算核苷酸使用频率 ,并构建分子系统树。在获得的 4 80bp的序列中 ,A +T约占70 7% ,G +C为 2 9 3% ,颠换取代 (transversion)的速率大于或接近转换取代 (transition)的速率 ,其中 188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研究结果表明 :在直翅目蝗总科有差异的 188bp中 ,属内种间的碱基序列差异仅为 1 5 % ,科内属间为 3 5 %~ 3 6 % ,科间差异为 4 8%~ 15 8% ,亚目间差异达到 15 2 %~ 2 5 6 %。分子系统树表明 :科内的属和属内的种均优先聚在一起 ;蝗总科 8科的起源关系为 :锥头蝗科→瘤锥蝗科→癞蝗科→斑翅蝗科→剑角蝗科→网翅蝗科和槌角蝗科→斑腿蝗科 ;锥头蝗科与瘤锥蝗科关系较近 ,是蝗总科内最原始的类群 ;槌角蝗科和网翅蝗科互为姐妹群 ,与最进化的斑腿蝗科关系较近 ;蚤蝼科为独立的一支 ,最先分出 ,似为一个亚目 ,与现用的分类系统有明显差别 ;哈螽科 (螽总科 )和蟋蟀科聚在一起为剑瓣亚目 (Ensifera) ,蚱科和蝗总科的 8科组成短瓣亚目 (Caelifera) ,同现用的分类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科 16S RDNA 分子系统发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