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中的恐惧文化研究——来自美国的经验 被引量:3
1
作者 周全 刘向辉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1-28,共8页
近十年来,教育中的恐惧文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得到了初步发展。已有的研究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对教育中恐惧文化的内涵、表现、后果以及走出恐惧文化的教育作为等问题进行了一定数量的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这些研究为理... 近十年来,教育中的恐惧文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得到了初步发展。已有的研究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对教育中恐惧文化的内涵、表现、后果以及走出恐惧文化的教育作为等问题进行了一定数量的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这些研究为理解中国情境下教育中的恐惧文化提供了可资参考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教育 恐惧文化 控制
下载PDF
“恐惧文化”的社会建构及其政治社会后果 被引量:8
2
作者 袁光锋 赵扬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2-91,共10页
"恐惧文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恐惧文化的盛行,既与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有关,也与媒介技术的发展相关。现代社会具有的"不确定性"是恐惧文化形成的核心原因。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周边世界日益变成不确定... "恐惧文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恐惧文化的盛行,既与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有关,也与媒介技术的发展相关。现代社会具有的"不确定性"是恐惧文化形成的核心原因。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周边世界日益变成不确定的东西,科技带来无法预料的风险,社会网络和共同体解体,而日常化的预测造成想象的风险无处不在,甚至"恐惧诉求"被当作营销手段等这些带来了新的恐惧。现代媒介在恐惧文化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媒介是人们形成"想象的恐惧"的必不可少之物,主要体现在:恐惧感通过媒介网络跨空间、跨文化传染;媒体报道影响人们对于风险的认知;现代媒介将各种风险以最为直接的方式带到人们面前;媒体提供了关于风险的零散知识与文化表达系统;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使恐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随时可遇的体验。人们的恐惧感催生改变的愿望,在这一过程中,恐惧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的政治和社会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惧文化 媒介逻辑 不确定性 社会排斥
原文传递
技术恐惧文化形成的中西方差异探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刘科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3-28,共6页
技术发展及其社会后果总会对人们的心理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技术恐惧作为一种非主流的社会心理现象,表现为实践操作、社会文化、社会运行三个层次。西方技术恐惧文化与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伴而生,发挥着其特有的透视和批判功能。中... 技术发展及其社会后果总会对人们的心理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技术恐惧作为一种非主流的社会心理现象,表现为实践操作、社会文化、社会运行三个层次。西方技术恐惧文化与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伴而生,发挥着其特有的透视和批判功能。中国社会却没有产生系统的技术恐惧文化,这是由东西方文化传统、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和思维方式等差异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恐惧文化 差异 技术崇尚 中国 西方国家
原文传递
封闭社区与街区制:一个边界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8
4
作者 陈越鹏 王蒲生 李雪石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6-95,128,共11页
域外对封闭社区的研究主要沿着恐惧文化与消费者俱乐部两种进路,后者对我国封闭社区的勃兴更具解释力。我国封闭社区在历史因素形塑下展现出不同特点,而在社会转型背景下表现得更为突出。在改革开放后重塑的法秩序中,封闭社区为公民社... 域外对封闭社区的研究主要沿着恐惧文化与消费者俱乐部两种进路,后者对我国封闭社区的勃兴更具解释力。我国封闭社区在历史因素形塑下展现出不同特点,而在社会转型背景下表现得更为突出。在改革开放后重塑的法秩序中,封闭社区为公民社会发展带来契机。应当重视封闭社区背后的"边界"问题,将围墙放于社会整体关系中去剖析深层关系,分析有形墙体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因素,才能真正理解封闭与开放间的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社区 街区制 恐惧文化 消费者俱乐部 边界理论
下载PDF
短期出国留学与语言熟练程度对跨文化交际恐惧和跨文化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吴建设 刘青 +1 位作者 郎建国 荣永昌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9-99,共11页
出国留学语境下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变化仍是个有待进一步澄清的问题。本文以中国某高校33名赴美国或澳大利亚参加为期3周的短期出国留学项目的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基于跨文化交际恐惧量表和跨文化敏感度量表以及个人访谈,探... 出国留学语境下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变化仍是个有待进一步澄清的问题。本文以中国某高校33名赴美国或澳大利亚参加为期3周的短期出国留学项目的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基于跨文化交际恐惧量表和跨文化敏感度量表以及个人访谈,探索短期出国留学以及语言熟练程度对跨文化交际恐惧和跨文化敏感性的可能影响。研究发现:短期出国留学显著降低了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恐惧水平,但却未对他们的跨文化敏感性产生显著影响;而英语学习者语言熟练程度越高,其跨文化敏感性亦随之提高,但跨文化交际恐惧程度却没有改变。此外,跨文化交际恐惧水平较低的学习者,其跨文化敏感性更强,两者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出国留学语境下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与长期出国留学语境有所不同,而语言熟练程度对它的影响亦值得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国留学 语言熟练程度 文化交际恐惧 文化敏感性
原文传递
Representation of London as the Centre of Power, Hopes and Fears in Naipaul's The Mimic Men
6
作者 Bema Koeseoglu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2年第1期254-261,共8页
London,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settings in literature, is portrayed in many literary works not only as the centre of power, dreams, expectations, and fears, but also as the city of plurality and multiplicity of cultu... London,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settings in literature, is portrayed in many literary works not only as the centre of power, dreams, expectations, and fears, but also as the city of plurality and multiplicity of cultures. Considering V. S. Naipaul's The Mimic Men (1967) in terms of the depiction of London, what comes to the fore is that Naipaul's own background has an undeniable impact upon his illustration of London. Naipaul, as an in-between individual belonging to his hometown Trinidad and also to England, where he received his education, has experienced a metaphorical colonization due to his inner conflicts because of his hybridity. In this sense, in The Mimic Men, he creates his character Ralph Singh, who is struggling with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forces and trying to find a place not only in his own country on the Caribbean Island of Isabella, but also among the English in London as a politician. In the novel, London is regarded as the city of freedom and hopes as well as the city of disillusionments and hopelessness.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hybridity, otherness in London, and the influence of Naipaul's own biography upon his portrayal of London in The Mimic Men will be explo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 S. Naipaul The Mimic Men LONDON POWER postcolonial identity HYBRIDITY othemess
下载PDF
阿巴拉契亚中部黑肺病重现:矿工的沉默和有毒职业暴露
7
作者 艾莎·A.博登海默 郝静萍 《医疗社会史研究》 2019年第1期137-163,267-268,共28页
煤矿工人尘肺病通常被称为'黑肺病',人们曾经以为这种病已成为过去。在历史上,为了让黑肺病获得法律承认,矿工罢工,一些抱有同情的医疗界和政界人物也一起为之斗争,促成美国《煤矿健康与安全法》(Coal Mine Health and Safety A... 煤矿工人尘肺病通常被称为'黑肺病',人们曾经以为这种病已成为过去。在历史上,为了让黑肺病获得法律承认,矿工罢工,一些抱有同情的医疗界和政界人物也一起为之斗争,促成美国《煤矿健康与安全法》(Coal Mine Health and Safety Act)在1969年被签署立法。《煤矿法》成为法律之后,曾经患病率极高的这种疾病在头30年就大幅减少。然而,最近在阿巴拉契亚中部的煤矿工人中,黑肺病重现,且致命性更强。与之前相比,今天矿工们感染黑肺病的病情更为严重,患病年龄也降低。但是,对于这种有毒职业暴露,矿工大多保持沉默。本研究采取定性分析方法,所依据数据形式包括:半结构式访谈、直接观察、报纸新闻,以及政府数据和报告。其主要发现表明,'煤炭危机'(即煤层贫化、机械化、监管疏漏、天然气竞争和大规模倒闭)加剧了阿巴拉契亚中部黑肺病的重现,并助长了实际工作的矿工中的'恐惧文化'。这种'恐惧文化'源于缺乏替代就业机会和工作场所保护措施以及去工会化,让在职矿工担心会因为直言真相而失去工作、受到污蔑并遭受报复。外界维权人士和专家的工作带来一些有益的改变;但是,矿工们在预防黑肺病并获得赔偿方面还需要进行艰苦的斗争。本研究为讨论一种被掩盖的疾病提供可行的机会,希望能减轻今后黑肺病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 黑肺病 阿巴拉契亚 恐惧文化 煤炭危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