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恐龙河保护区黑颈长尾雉的分布与栖息地 被引量:12
1
作者 范喜顺 胡德夫 +1 位作者 肖自光 徐荣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2期157-160,共4页
对分布于云南恐龙河自然保护区的黑颈长尾雉的分布与栖息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颈长尾雉在该保护区的29个地点有所分布,分布海拔在1000~2140m;在该保护区虽有多种植被群落类型,但该种雉鸡主要栖息于以云南松为主的生境中;微栖息地... 对分布于云南恐龙河自然保护区的黑颈长尾雉的分布与栖息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颈长尾雉在该保护区的29个地点有所分布,分布海拔在1000~2140m;在该保护区虽有多种植被群落类型,但该种雉鸡主要栖息于以云南松为主的生境中;微栖息地的主要特征是坡上位、坡度小、郁闭度较高;通过样带法调查,黑颈长尾雉的种群密度为0.0599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长尾雉 分布 栖息地 恐龙河
下载PDF
云南双柏恐龙河州级自然保护区区域调整影响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习白羽 余昌元 +3 位作者 郑进烜 杨东 王勇 郑静楠 《林业调查规划》 2021年第3期63-68,共6页
科学规范地开展保护区调整区域影响评价是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部署的切实要求。文章以云南双柏恐龙河州级自然保护区的2个区域调整为例,根据相关法规条例和技术规范,以区域综合科学考察为基础,从... 科学规范地开展保护区调整区域影响评价是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部署的切实要求。文章以云南双柏恐龙河州级自然保护区的2个区域调整为例,根据相关法规条例和技术规范,以区域综合科学考察为基础,从主要保护对象、资源与环境、面积适宜性与完整性、保护区管护工作和当地社会经济等5个方面进行影响评价,认为小江河和窝拖地2个区域不适合调出保护区,并建议重新调整回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区域调整 生物多样性 生态影响评价 恐龙河自然保护区 云南双柏
下载PDF
恐龙河州级自然保护区绿孔雀监测探讨 被引量:12
3
作者 文云燕 谢以昌 李学红 《林业调查规划》 2016年第4期69-71,共3页
2015年在双柏县恐龙河州级自然保护区绿孔雀集中分布区域,利用标图法结合红外触发自动相机开展绿孔雀调查及监测,获得绿孔雀大量的野外图片及相关视频。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保护区有绿孔雀成鸟27只,雏鸟29只,初步确定了绿孔雀求偶... 2015年在双柏县恐龙河州级自然保护区绿孔雀集中分布区域,利用标图法结合红外触发自动相机开展绿孔雀调查及监测,获得绿孔雀大量的野外图片及相关视频。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保护区有绿孔雀成鸟27只,雏鸟29只,初步确定了绿孔雀求偶、交配、孵蛋时间;另外还发现有斑羚、金猫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活动,斑羚为保护区兽类新记录;同域分布有豹猫、金猫等能给绿孔雀幼雏造成威胁的动物。对保护区绿孔雀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孔雀监测 标图法 红外相机 恐龙河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恐龙河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及保护措施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学红 《林业调查规划》 2006年第A01期87-90,共4页
恐龙河自然保护区地处楚雄州双柏县,总面积1.04万hm2,系2003年成立的州级保护区。保护区蕴藏着多样的森林类型,珍稀动植物荟萃、特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篦齿苏铁。分析了保护区重要的保护价值、建立的紧迫性,提出了保护对策。
关键词 恐龙河自然保护区 哀牢山 双柏县
下载PDF
恐龙河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4
5
作者 谢以昌 《林业调查规划》 2009年第A01期10-12,共3页
介绍保护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重点叙述国家工级保护植物苏铁以及I级保护动物绿孔雀和黑颈长尾雉的资源现状。分析了目前保护区存在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异地扶贫搬迁工程侵占林地;水电工程建设建议对苏铁、绿孔雀分布的影响;居民保... 介绍保护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重点叙述国家工级保护植物苏铁以及I级保护动物绿孔雀和黑颈长尾雉的资源现状。分析了目前保护区存在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异地扶贫搬迁工程侵占林地;水电工程建设建议对苏铁、绿孔雀分布的影响;居民保护意识淡薄,资源破坏严重以及森林防火形势严峻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河自然保护区 生物资源 保护对策
下载PDF
云南双柏恐龙河自然保护区滇南苏铁物候监测 被引量:1
6
作者 文云燕 《林业调查规划》 2021年第5期25-28,35,共5页
对位于云南双柏的恐龙河保护区滇南苏铁设置1块样地、1条样带,开展频率为10 d/次,为期1 a的物候监测,探索滇南苏铁发育过程的周期性规律及周围环境影响。结果发现,保护区内滇南苏铁更新较好,但病虫害发生严重;雄花与雌花花期相差达30 d... 对位于云南双柏的恐龙河保护区滇南苏铁设置1块样地、1条样带,开展频率为10 d/次,为期1 a的物候监测,探索滇南苏铁发育过程的周期性规律及周围环境影响。结果发现,保护区内滇南苏铁更新较好,但病虫害发生严重;雄花与雌花花期相差达30 d,雄花先放雌花后放,雌花更不易开放;当地居民花苞采摘食用陋习影响滇南苏铁种群自然更新。认为保护区应持续开展监测,强化保护宣传教育,开展近地保护及种群回归,以提高滇南苏铁的保护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南苏铁 物候监测 开花时间 自然更新 病虫害 恐龙河保护区 云南双柏
下载PDF
恐龙河自然保护区绿孔雀保护思考
7
作者 谢以昌 《林业调查规划》 2016年第S2期79-81,共3页
介绍恐龙河自然保护区范围、保护对象等情况.2014年11月至2015年5月,采用标图法和红外相机法重点调查了保护区绿孔雀种群数量、分布等情况.藉此对保护区级别低,工作人员极少,工程项目使用林地导致栖息地丧失、退化,当地村民保护意识有... 介绍恐龙河自然保护区范围、保护对象等情况.2014年11月至2015年5月,采用标图法和红外相机法重点调查了保护区绿孔雀种群数量、分布等情况.藉此对保护区级别低,工作人员极少,工程项目使用林地导致栖息地丧失、退化,当地村民保护意识有待加强,农药使用等造成绿孔雀中毒死亡,相关研究欠缺等绿孔雀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孔雀 分布区 种群数量 栖息地 恐龙河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双柏恐龙河州级自然保护区绿孔雀保护对策
8
作者 谢以昌 吴晓玲 +1 位作者 李云梅 罗恒玲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1年第7期62-63,共2页
绿孔雀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孔雀,双柏恐龙河保护区作为中国绿孔雀分布最集中、种群数量最大的区域,在绿孔雀保护方面,对于其他地区的绿孔雀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介绍了绿孔雀的生物信息、保护区的基本情况、绿孔雀种群数量及保护方面... 绿孔雀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孔雀,双柏恐龙河保护区作为中国绿孔雀分布最集中、种群数量最大的区域,在绿孔雀保护方面,对于其他地区的绿孔雀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介绍了绿孔雀的生物信息、保护区的基本情况、绿孔雀种群数量及保护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总结了恐龙河保护区绿孔雀保护的经验,以及后续保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相关的保护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河保护区 绿孔雀 保护对策
下载PDF
云南楚雄恐龙河保护区绿孔雀春季栖息地选择和空间分布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旭 刘钊 +1 位作者 周伟 白冰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7-93,共7页
为探索绿孔雀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成因,笔者以云南省楚雄州恐龙河自然保护区磨家湾绿孔雀(Pavo muticus)为对象,设置觅食地与对照样地各36个,夜宿地与对照样地各16个,每个样地均观测了相同的21个环境因子,对比分析了各种环境特征之间的差... 为探索绿孔雀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成因,笔者以云南省楚雄州恐龙河自然保护区磨家湾绿孔雀(Pavo muticus)为对象,设置觅食地与对照样地各36个,夜宿地与对照样地各16个,每个样地均观测了相同的21个环境因子,对比分析了各种环境特征之间的差异,及其对绿孔雀栖息地选择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食物和隐蔽条件是影响绿孔雀觅食地选择的要素,与对照样地相比,绿孔雀偏好选择沿山谷分布坡度较缓的向阳坡面,且常接近水源和小路的区域觅食,该区域乔木高大、郁闭度高、树种和藤本较多;乔木盖度和胸径是影响绿孔雀夜宿地选择的主要因子,绿孔雀偏好选择乔木郁闭、高大的林型作为夜宿地。DCCA分析结果表明,绿孔雀的栖息地选择与环境因子之间具有多维相互作用关系,觅食地和夜宿地在环境特征上存在分化,在觅食地和夜宿地之间呈现垂直迁徙的日活动规律。绿孔雀在纬度-海拔方向上的空间分布趋势较为集中,表现为聚集分布在隐蔽条件好且食物和水源丰富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孔雀 栖息地选择 空间分布 云南楚雄恐龙河保护区
原文传递
恐龙河自然保护区的动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恒颖 孙鸿雁 黎国强 《林业建设》 2013年第1期49-53,共5页
在对恐龙河自然保护区的动植物资源本底及保护区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明确了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对象和保护工作的重点方向,分析了保护区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提出了今后保护区工作的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 恐龙河 自然保护区 动植物资源 保护对策
原文传递
Recent advances on study of hadrosaurid dinosaurs in Heilongjiang(Amur) River area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被引量:3
11
作者 Pascal Godefroit Pascaline Lauters +7 位作者 Jimmy Van Itterbeeck Yuri L. Bolotsky DONG Zhiming JIN Liyong WU Wenhao Ivan Y. Bolotsky HAI Shulin YU Tingxiang 《Global Geology》 2011年第3期160-191,共32页
Four main dinosaur-bearing sit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latest Cretaceous deposits from the Amur/Heilongjiang Region : Jiayin and Wulaga in China ( Yuliangze Formation), Blagoveschensk and Kundur in Russia (Udu... Four main dinosaur-bearing sit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latest Cretaceous deposits from the Amur/Heilongjiang Region : Jiayin and Wulaga in China ( Yuliangze Formation), Blagoveschensk and Kundur in Russia (Udurchukan Formation). More than 90% of the bones discovered in these localities belong to hollow-crested lambeosaurine hadrosaurids: Charonosaurus fiayinensis at Jiayin, Amurosaurus riabinini at Blagoveschensk, Olorotitan arharensis at Kundur, and Sahaliyania elunchunorum at Wulaga. Flat-headed hadrosaurine hadrosaurids are much less numerous, but appear well diversified as well: Kerberosaurus manakini at Blagoveschensk, Wulagasaurus dongi at Wulaga, and a new genus at Kundur. Theropods are represented by shed teeth and isolated bones; isolated scutes and teeth discovered at Kundur are tentatively attributed to nodosaurids. Palynological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se sites are probably synchronous with the Lancian' vertebrate localities of western North America, which represent the youngest dinosaur faunas in this area. However, the latest Cretaceous dinosaur assemblages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in the Amur/Heilongjiang region (lambeosaurines abundant, ceratopsids absent) and in western North America (ceratopsids abundant, lainbeosaurines extremely rare or absent). This probably reflects some kind of geographical barrier between both areas by Maastrichtian time rather than strong differences in palaeoecological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ilongjiang Province Amur Region Late Cretaceous dinosaurs HADROSAURIDAE PALAEOBIOGEOGRAPHY
下载PDF
Dinosaur-bearing strata and K/T boundary in the Luanchuan-Tantou Basin of western Henan Province,China 被引量:4
12
作者 JIANG XiaoJun LIU YongQing +6 位作者 JI ShuAn ZHANG XingLiao XU Li JIA SongHai LO JunChang YUAN ChongXi LI M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8期1149-1155,共7页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geochronology of the terrestrial dinosaur-bearing strata,i.e.,the Qiupa Formation,were poorly studied in the Luanchuan-Tantou Basin in western Henan,China.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se stra...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geochronology of the terrestrial dinosaur-bearing strata,i.e.,the Qiupa Formation,were poorly studied in the Luanchuan-Tantou Basin in western Henan,China.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se strata represent a complete succession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to the early Paleogene,including the K/T boundary,in this area.Here we report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K/T boundary,especially its stratigraphic sequence,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integrity,continuity,and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Henan Luanchuan-Tantou Basin dinosaurs STRATIGRAPHY K/T boundar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