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恒电位自动滴定法分析脂肪酶水解活性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
作者 赵炜 黄卓楠 李娜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1-355,共5页
利用恒电位自动滴定法分析了脂肪酶(Candida rugosa lipase,CRL)催化橄榄油水解活性的影响因素,确定了适宜的酶活性测定条件,对比了传统表面活性剂和咪唑类离子液体对酶活性的影响。37℃时,与酶蛋白浓度呈线性关系的酶活性测定范围为1~... 利用恒电位自动滴定法分析了脂肪酶(Candida rugosa lipase,CRL)催化橄榄油水解活性的影响因素,确定了适宜的酶活性测定条件,对比了传统表面活性剂和咪唑类离子液体对酶活性的影响。37℃时,与酶蛋白浓度呈线性关系的酶活性测定范围为1~14 mmol/min;酶蛋白浓度范围为0.01~0.07 g/L;水解反应的米氏常数Km=4.828×10-4mol/L,最大反应速率3.498×10-3mol/min;缓冲液pH值7.2、温度37℃,搅拌速度为1200 r/min;PVA、AOT和卵磷脂对酶活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其浓度有关,最大相对酶活力分别为297%,255%和154%;离子液体对酶活的最大促进效果为[OMIM][Br]>[BMIM][Br]>[EMIM][Br]>[OMIM][BF4]>[BMIM][BF4]>[EMIM][BF4];最大相对酶活力分别可达到1734%,1709%,1579%,1063%,1030%和960%;阴离子种类对酶活性的影响大于阳离子种类的影响;离子液体的烷基链长对酶活性的影响与其浓度密切相关,烷基链越长,其达到最大酶活促进效果的浓度越低。本研究为筛选合适的离子液体种类及浓度提供了快速有效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电位滴定 假丝酵母脂肪酶 酶活性 离子液体 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利用湿法反应制备的LiV_3O_8的锂离子扩散特性(英文) 被引量:8
2
作者 刘恩辉 李新海 +2 位作者 侯朝辉 何则强 邓凌峰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7-381,共5页
利用v2O5·nH2O湿凝胶和Li2CO3作原料,通过溶液反应和低温焙烧的方法合成了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的LiV3O8.对其前驱体和产品分别进行DTA—TG、XRD表征.LiV3O8用作锂离子电池正极的电化学性能利用恒电流充放电测试进行研究.实验表明活... 利用v2O5·nH2O湿凝胶和Li2CO3作原料,通过溶液反应和低温焙烧的方法合成了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的LiV3O8.对其前驱体和产品分别进行DTA—TG、XRD表征.LiV3O8用作锂离子电池正极的电化学性能利用恒电流充放电测试进行研究.实验表明活性材料LiV3O8具有较高的充放容量和良好的循环性能.Liv3O8电极的锂离子化学扩散系数由恒电位间歇滴定技术(PITT)来确定,其DLi+值依据Li1+xV3O8中x值的不同在10-8~10-10 cm2·s-1的变化范围内.获得的锂离子的扩散活化能为:Ea=25~42 kJ·mol-1(x=0.18.2.5).认为锂离子扩散的最大活化能是由锂离子在Li4V3O8相中的扩散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湿法反应 电化学性能 锂离子化学扩散系数 活化能 电位间歇滴定技术 钒酸锂
下载PDF
磷酸铁锂在饱和硝酸锂溶液中的电极过程动力学 被引量:6
3
作者 黄可龙 杨赛 +1 位作者 刘素琴 王海波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9-133,共5页
利用循环伏安法(CV)、充放电测试和恒电位间隙滴定技术(PITT)研究了LiFePO4在饱和LiNO3溶液中的电极过程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LiFePO4在饱和LiNO3溶液中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可逆性,其首次放电比容量达116.2mAh·g-1,首次充放电效率达92... 利用循环伏安法(CV)、充放电测试和恒电位间隙滴定技术(PITT)研究了LiFePO4在饱和LiNO3溶液中的电极过程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LiFePO4在饱和LiNO3溶液中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可逆性,其首次放电比容量达116.2mAh·g-1,首次充放电效率达92%.CV法估算出氧化峰和还原峰处锂离子在LiFePO4中的扩散系数分别为4.3×10-11和3.8×10-11cm2·s-1.采用PITT测定出锂离子在LiFePO4中的扩散系数随电位的变化规律,其在充电平台附近达到最小值5.5×10-11cm2·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液锂离子电池 LIFEPO4 循环伏安法 电位间隙滴定技术 扩散系数
下载PDF
三种方法测定电极材料的扩散系数 被引量:2
4
作者 邵素霞 朱振东 +1 位作者 王蓉蓉 彭文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77-581,共5页
采用电化学阻抗谱(EIS)、恒流间歇滴定技术(GITT)和恒电位间歇滴定技术(PITT),测定锂离子电池正极LiNi_(0.65)Co_(0.15)Mn_(0.2)O_(2)及负极石墨的表观化学扩散系数D。通过dU/dQ及阻抗,研究充放电过程中材料相变对D的影响。3种方法测得... 采用电化学阻抗谱(EIS)、恒流间歇滴定技术(GITT)和恒电位间歇滴定技术(PITT),测定锂离子电池正极LiNi_(0.65)Co_(0.15)Mn_(0.2)O_(2)及负极石墨的表观化学扩散系数D。通过dU/dQ及阻抗,研究充放电过程中材料相变对D的影响。3种方法测得的正、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的D变化趋势一致。正极的D随脱锂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过充时,D逐渐降低。负极的D随着嵌锂量的增加,出现两个最小值,整体表现为“W”形。正极LiNi_(0.65)Co_(0.15)Mn_(0.2)O_(2)的D大于负极石墨。3种方法测得的正、负极的D,数量级上存在一定差异,其中PITT测得的最大,EIS测得的最小。正极材料在充电过程中,c轴先增加、后减小,D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负极材料单相区的D较大,两相共存区的D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扩散系数 电化学阻抗谱(EIS) 流间歇滴定技术(GITT) 电位间歇滴定技术(PIT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