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零反向恢复损耗的交错并联Buck电路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海疆 蒋献伟 杨卫星 《电工技术》 2006年第9期64-65,共2页
介绍了一种交错并联的buck电路,利用该电路中的耦合电感实现buck电路的二极管零反向恢复损耗,从而提高了电路的效率并减少了EMI。最后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关键词 交错并联 BUCK 反向恢复损耗
下载PDF
PWM逆变器中IGBT的损耗计算 被引量:18
2
作者 谢勤岚 陈红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1期39-41,共3页
针对目前应用广泛的 PWM逆变器中的 IGBT,提出了一种其功率损耗的计算方法 ,该法根据厂家已提供的器件特性参数 ,可以方便地估算各种工况下 IGBT的功率损耗 .实验证明 ,该方法兼顾了简单和精确两个方面 ,效果较好 .
关键词 PWM逆变器 IGBT 功率损耗 计算方法 绝缘栅极晶体管 导通损耗 开关损耗 恢复损耗
下载PDF
一种提高Buck低压大电流电源效率的新方法 被引量:3
3
作者 毛昭祺 陈绍聂 吕征宇 《电力电子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5-126,共2页
低电压大电流开关电源大多采用基于同步整流的Buck拓扑,而随着输出电流的不断提高,同步整流管中体二极管的导通损耗和反向恢复损耗越来越成为提高效率的瓶颈。为了减小这些损耗,本文介绍的这种输入电压为12V,输出电压为1.5V,输出电流为... 低电压大电流开关电源大多采用基于同步整流的Buck拓扑,而随着输出电流的不断提高,同步整流管中体二极管的导通损耗和反向恢复损耗越来越成为提高效率的瓶颈。为了减小这些损耗,本文介绍的这种输入电压为12V,输出电压为1.5V,输出电流为20A的开关电源采用了TI公司的TPS40071型PWM控制器,它使用了新的驱动逻辑控制方法,模块满载时的效率提高了一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流管/同步整流管 体二极管 导通损耗 反向恢复损耗
下载PDF
1.2 kV氧化槽交替隔离型RC-IGBT的结构设计及特性研究
4
作者 马丽 康源 +2 位作者 李旖晨 王云飞 王馨梅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3-168,共6页
提出了一种1.2kV氧化槽交替隔离型RC-IGBT结构。通过采用和正面栅极工艺相同的沟槽刻蚀技术,在器件背面形成交替出现的氧化槽,氧化槽结构增大了RC-IGBT背部N^+ Collector和P^+ Collector之间的短路电阻,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了传统结构的电... 提出了一种1.2kV氧化槽交替隔离型RC-IGBT结构。通过采用和正面栅极工艺相同的沟槽刻蚀技术,在器件背面形成交替出现的氧化槽,氧化槽结构增大了RC-IGBT背部N^+ Collector和P^+ Collector之间的短路电阻,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了传统结构的电压折回(Snapback)现象。为了不增加工艺难度,氧化槽的宽度和栅极的宽度完全一致。研究了氧化槽的深宽比对Snapback现象的影响规律,以及氧化槽之间N^+ Collector与P^+ Collector掺杂长度对器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结构的设计能完全消除Snapback现象,且相较传统结构,元胞尺寸减小了一半,并且器件恢复损耗降低了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IGBT 电压折回 氧化槽 恢复损耗
下载PDF
能量交换式全软开关Boost变换器的分析
5
作者 张驰 许平勇 朱忠尼 《空军雷达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40-43,共4页
针对目前软开关发展中多关注主开关管的软化、而忽略对辅助开关管的软化问题,提出了一种能量交换式带有源缓冲电路的全软开关Boost变换器的拓扑结构,论述了其实现降低整流二极管反向恢复损耗、实现主开关管和辅助开关管均为软开关的原理... 针对目前软开关发展中多关注主开关管的软化、而忽略对辅助开关管的软化问题,提出了一种能量交换式带有源缓冲电路的全软开关Boost变换器的拓扑结构,论述了其实现降低整流二极管反向恢复损耗、实现主开关管和辅助开关管均为软开关的原理,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电路拓扑结构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源缓冲电路 BOOST变换器 全软开关 反向恢复损耗
下载PDF
A routing and positioning algorithm based on a K-barrier for use in an undergroun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被引量:5
6
作者 Wang Ke Wang Qianping Jiang Dong Xu Qin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11年第6期773-779,共7页
Deployment of nodes based on K-barrier coverage in an undergroun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is described. The network has automatic routing recovery by using a basic information table (BIT) for each node. An RSSI positi... Deployment of nodes based on K-barrier coverage in an undergroun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is described. The network has automatic routing recovery by using a basic information table (BIT) for each node. An RSSI positioning algorithm based on a path loss model in the coal mine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path loss in real time within the actual lane way environment.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cket loss can be controlled to less than 15% by the routing recovery algorithm under special recovery circum- stances. The location precision is within 5 m, which greatly enhances performance compared to tradi- tional frequency location systems. This approach can meet the needs for accurate location undergr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derground WSN K-barrier Basic information table Path loss model RSSI position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