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勤荒漠区人工梭梭种群自然更新与人工辅助恢复机理分析
1
作者 张俊年 张裕年 +2 位作者 赵鹏 段晓峰 许明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2期22-24,共3页
本文探讨了民勤荒漠区内人工梭梭种群的自然更新和人工辅助恢复机理,文章通过调查民勤县荒漠区的概况,采用样地选择的调查方法收集了梭梭种群的相关数据,经过结果分析,发现不同土壤质地中盐碱度含量对梭梭种群的自然更新产生了影响,而... 本文探讨了民勤荒漠区内人工梭梭种群的自然更新和人工辅助恢复机理,文章通过调查民勤县荒漠区的概况,采用样地选择的调查方法收集了梭梭种群的相关数据,经过结果分析,发现不同土壤质地中盐碱度含量对梭梭种群的自然更新产生了影响,而灌溉对梭梭种群的水分利用和幼苗存活也有显著影响,最后深入分析了人工辅助恢复与梭梭种群自然更新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了人工辅助恢复措施在增加种群数量和维护种群健康方面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荒漠区 梭梭种群 自然更新 人工辅助恢复机理
下载PDF
硅橡胶憎水性的恢复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2
作者 郑知敏 任长玉 +2 位作者 蒋舰 高伟 谢择民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8-41,共4页
作为一种优异的户外高压绝缘材料 ,硅橡胶的憎水性恢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总结了有关硅橡胶憎水性恢复的各种机理 ,并指出了尚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硅橡胶绝缘子 憎水性恢复机理 基因
下载PDF
覆冰损伤后天然超疏水表面湿润性恢复机理研究
3
作者 胡琴 杨航 +1 位作者 蒋兴良 舒立春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06-312,共7页
目的针对目前缺乏超疏水表面损伤后的湿润性恢复机理,揭示覆冰损伤后天然超疏水表面湿润性的恢复机理,以期为制备自恢复超疏水表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荷叶置于低温低压人工试验室中,在不同“覆冰–脱冰”循环损伤次数后,使用共聚焦显... 目的针对目前缺乏超疏水表面损伤后的湿润性恢复机理,揭示覆冰损伤后天然超疏水表面湿润性的恢复机理,以期为制备自恢复超疏水表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荷叶置于低温低压人工试验室中,在不同“覆冰–脱冰”循环损伤次数后,使用共聚焦显微镜分别测量样品的湿润性、粗糙度,分别评价荷叶植株在“覆冰–脱冰”损伤后的湿润性及表面粗糙度的恢复过程,根据恢复过程特征分析恢复机理。结果经“覆冰–脱冰”循环处理后的样品,其静态接触角降至105.34°~123.07°,滚动角增至39.5°~70.2°,表面算术平均高度(Sa)降至3.123~2.624μm,表面均方根高度(Sq)降至3.542~3.113μm;对于“覆冰–脱冰”循环损伤1次的荷叶植株,在48 h后其静态接触角恢复到150°以上。滚动角在24 h后降至10°以下。经3次“覆冰–脱冰”循环(约72 h)后,静态接触角、滚动角恢复到初始值。经过5次“覆冰–脱冰”循环损伤后,荷叶无法完成恢复过程,部分恢复湿润性后逐渐枯萎。结论荷叶表面的静态接触角和滚动角恢复过程由表皮细胞重新扩张、表皮蜡层恢复2个因素决定。植株存活且表面局部损伤后,其静态接触角和滚动角都完全恢复,静态接触角更依赖于植物细胞和表皮蜡层所形成的微观粗糙度,而滚动角更依赖于微观粗糙度之上的纳观粗糙度,即滚动角比静态接触角更依赖于纳观粗糙度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冰环境 超疏水 湿润性 恢复机理
下载PDF
盐碱地土壤状态恢复机理的研究与探讨
4
作者 杨少奇 李广宇 +6 位作者 孟长伊 李剑飞 郝宇佳 张磊 张含思 王安 李子林 《农业与技术》 2012年第7期3-3,共1页
把现代土壤管理理念引入到对盐碱地土壤状态治理的认识方面,土壤的状态和质量是盐碱地治理和生态恢复的主要矛盾或者中心内容。在充分认识土、盐碱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做到治碱先治土,治盐碱和治土有机结合,才能收到持续发展效果。所以,&q... 把现代土壤管理理念引入到对盐碱地土壤状态治理的认识方面,土壤的状态和质量是盐碱地治理和生态恢复的主要矛盾或者中心内容。在充分认识土、盐碱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做到治碱先治土,治盐碱和治土有机结合,才能收到持续发展效果。所以,"治碱先治土,治土先治状态"原则应该作为今后盐碱地治理理念来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土壤状态 恢复机理
下载PDF
复杂网络中带有应急恢复机理的级联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23
5
作者 李钊 郭燕慧 +1 位作者 徐国爱 胡正名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409-420,共12页
提出带有应急恢复机理的网络级联故障模型,研究模型在最近邻耦合网络,Erdos-Renyi随机网络,Watts-Strogatz小世界网络和Barabasi-Albert无标度网络四种网络拓扑下的网络级联动力学行为.给出了应急恢复机理和网络效率的定义,并研究了模... 提出带有应急恢复机理的网络级联故障模型,研究模型在最近邻耦合网络,Erdos-Renyi随机网络,Watts-Strogatz小世界网络和Barabasi-Albert无标度网络四种网络拓扑下的网络级联动力学行为.给出了应急恢复机理和网络效率的定义,并研究了模型中各参数对网络效率和网络节点故障率在级联故障过程中变化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中应急恢复概率的增大减缓了网络效率的降低速度和节点故障率的增长速度,并且提高了网络的恢复能力.而且网络中节点负载容量越大,网络效率降低速度和节点故障率的增长速度越慢.同时,随着节点过载故障概率的减小,网络效率的降低速度和节点故障率的增长速度也逐渐减缓.此外,对不同网络拓扑中网络效率和网络节点故障率在级联故障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网络拓扑节点度分布的异质化程度的增大,提高了级联故障所导致的网络效率的降低速度和网络节点故障率的增长速度.以上结果分析了复杂网络中带有应急恢复机理的网络级联动力学行为,为实际网络中级联故障现象的控制和防范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级联动力学 复杂网络 应急恢复机理 级联故障
原文传递
中医药对运动性疲劳的恢复作用 被引量:13
6
作者 郭德兵 吴红梅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41-43,共3页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注意到运动性疲劳的恢复在体育训练中的作用,由于西药副作用较大,人们尤其关注中医药对运动性疲劳恢复作用的研究。本文对我国的中医药对运动性疲劳的恢复作用机理进行了归纳。
关键词 中医药 运动性疲劳 恢复机理
下载PDF
农村金融生态功能恢复原理与政策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李爱喜 章玲超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5-60,共6页
本文从生态学角度来研究我国农村金融生态问题,运用恢复生态学有关理论研究表明,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功能正在逐步退化。农村金融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是:农村金融资源外流;农村金融改革不彻底;政府行政干预和配套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因此... 本文从生态学角度来研究我国农村金融生态问题,运用恢复生态学有关理论研究表明,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功能正在逐步退化。农村金融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是:农村金融资源外流;农村金融改革不彻底;政府行政干预和配套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因此,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就是要恢复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功能,依靠农村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难以恢复,必须运用非自然恢复模式,即依靠政策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金融生态系统 退化 恢复机理
下载PDF
不同温度条件下HTPB推进剂干燥恢复研究
8
作者 张旭东 董可海 +1 位作者 曲凯 周红梅 《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 CAS 2014年第2期90-93,97,共5页
以在30℃、RH为100%条件下湿老化5 d的丁羟(HTPB)推进剂试样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了在10、30、50℃3种温度下的干燥恢复试验,测试了干燥恢复过程中推进剂试样的失水率和力学性能。综合分析了试验数据,得到了不同温度下干燥时初始阶段推... 以在30℃、RH为100%条件下湿老化5 d的丁羟(HTPB)推进剂试样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了在10、30、50℃3种温度下的干燥恢复试验,测试了干燥恢复过程中推进剂试样的失水率和力学性能。综合分析了试验数据,得到了不同温度下干燥时初始阶段推进剂试样的失水率、抗拉强度恢复速率,以及各力学性能参量恢复度>90%且伸长率比值<1.2的恢复时间。对抗拉强度测试中得到的断面照片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将样品30℃干燥恢复1、4、9 d后的单向拉伸曲线绘制在一张图上进行比较寻找规律,在对试验数据和试验现象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探讨了HTPB推进剂干燥恢复过程中氢键的作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TPB推进剂 温度 力学性能 氢键 恢复机理
下载PDF
鹤山丘陵草坡的水文特征及水量平衡 被引量:20
9
作者 申卫军 彭少麟 +2 位作者 周国逸 林永标 任海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62-168,共7页
在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开放实验站的草坡集水区对大气降水和径流进行了连续4年的观测,并于1994年对该集水区的蒸散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鹤山丘陵区年均降水量1761.37mm,大气降水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干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 在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开放实验站的草坡集水区对大气降水和径流进行了连续4年的观测,并于1994年对该集水区的蒸散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鹤山丘陵区年均降水量1761.37mm,大气降水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干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12.47%,湿李占87.53%。年均降水量中有62.24%可引起地表产流,即年均产流降水量1096.3mm。产流降水以中、小雨额度为大,但产流水量主要由大、暴雨供给。文中根据降雨量较大地区的降水、产流特征和规律,提出了产流降水和产流水量的概念。2)鹤山丘陵草坡集水区年总径流系数50.12%,地表径流系数17.33%。地表径流主要集中在湿季产生,与降水量呈二次抛物线型回归关系,与降水强度关系不大。3)1994年水量平衡各分量中,实际降水输入1841.55mm,年径流量970.28mm,径流系数52.69%,径流是系统的最大输出项;蒸散量851.56mm,意味着年降水收入中46.24%的水量以汽态形式返回了大气。蒸散的月变化呈双峰型,不同于降水的季节分配,径流的月变化则与降水同步。系统蓄水年变化量19.71mm,约占年降水量的1.07%,但其月变化却非常大,在-68~104mm之间。草坡集水区的水量平衡是一种收入对支出的补给和收支项目中可变性的动态平衡。4)鹤山丘陵草坡水热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坡生态系统 水文特征 水量平衡 恢复机理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弃耕地群落演替与土壤性质演变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郝文芳 梁宗锁 +1 位作者 陈存根 唐龙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8期226-231,共6页
通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2a、68、9a、13a、16a、19a、25a、30a、40a的弃耕地土壤性质演变分析,初步总结出:①土壤含水量在整个的演替过程中,弃耕9a的群落,每一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大于其它群落相对应土层的土壤含水量;②土壤容重的平均... 通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2a、68、9a、13a、16a、19a、25a、30a、40a的弃耕地土壤性质演变分析,初步总结出:①土壤含水量在整个的演替过程中,弃耕9a的群落,每一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大于其它群落相对应土层的土壤含水量;②土壤容重的平均值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弃耕6a>9a>13a>16a>19a>25a>2a>30a>40a的群落.除受耕作影响弃耕2a的群落外,从6a到40a随着演替的进展,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土壤容重逐渐变小;③随着演替时间的延续,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都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在不同阶段,其变化趋势有所差异;④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弃耕草地上,土壤的理化性质在0~60cm易发生变化,而在60~100cm土层随着演替时间的增加,土壤的理化性质变化缓慢.⑤尽管演替进行的缓慢,但从土壤发展的角度来看,仍属进展演替,所以在黄土丘陵沟壑区,若排除人为干扰(开垦、放牧等),在现有的气候与环境条件下,植被有望得到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弃耕地 群落演替 土壤性质 土壤含水量 土壤容重 土壤养分 植被恢复机理
下载PDF
木本植物木质部栓塞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1
作者 申卫军 张硕新 张存旭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3-41,共9页
木质部栓塞化是木本植物对水分等环境因子的胁迫反应之一,从发现至今已有近80年的研究历史。本文对近年来这一研究领域的几个热点作以综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木质部栓塞的诱因及形成机理;(2)木质部栓塞的季节变化和日变... 木质部栓塞化是木本植物对水分等环境因子的胁迫反应之一,从发现至今已有近80年的研究历史。本文对近年来这一研究领域的几个热点作以综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木质部栓塞的诱因及形成机理;(2)木质部栓塞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规律;(3)木质部栓塞脆弱性及其与植物耐旱性间的关系;(4)木质部栓塞恢复机理。并结合笔者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部栓塞 栓塞脆弱性 栓塞恢复机理
下载PDF
Impacts of Drought and Human Activity on Vegetation Growth in the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Region,China 被引量:7
12
作者 WANG Hao LIU Guohua +3 位作者 LI Zongshan YE Xin FU Bojie LV Yihe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3期470-481,共12页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dopted six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grams to improve its natural environments. Although these programs have proven successful in improving local environments, some studies have questioned thei...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dopted six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grams to improve its natural environments. Although these programs have proven successful in improving local environments, some studies have questioned their performance when regions suffer from drought. Whether we should consider the effects of drought on vegetation change in assessments of the benefit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grams is unclear. Therefore, taking the Grain for Green Program(GGP) region as a study area, we estimated vegetation growth in the region from 2000–2010 to clarify the trends in vegetation and their driving forces. Results showed that: 1) vegetation growth increased in the GGP region during 2000–2010, with 59.4% of the area showing an increase in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This confirmed the benefits of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gram. 2) Drought can affect the vegetation change trend, but human activity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altering vegetation growth, and the slight downward trend in the NDVI was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severity of the drought. Positive human activity led to increased NDVI in 89.13% of areas. Of these, 22.52% suffered drought, but positive human activity offset the damage in part. 3)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suggest that appropriate human activity can maximize the benefit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grams and minimize the effects of extreme weather. We therefore recommend incorporating eco-risk assessment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mechanisms in the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ecosystem restoration progr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climate fluctuation human activity Chi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