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9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汉市输入性恶性疟原虫kelch13基因C580Y位点突变监测分析
1
作者 贾西帅 周水茂 +1 位作者 罗华堂 杨燕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23年第9期998-1001,共4页
目的 了解武汉市输入性恶性疟原虫kelch13基因C580Y位点突变情况,为输入性恶性疟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09—2015年,采集武汉市从非洲和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区回国人员中确诊为恶性疟的患者血样。提取患者血样中的疟原虫DNA,利用环介导... 目的 了解武汉市输入性恶性疟原虫kelch13基因C580Y位点突变情况,为输入性恶性疟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09—2015年,采集武汉市从非洲和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区回国人员中确诊为恶性疟的患者血样。提取患者血样中的疟原虫DNA,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法扩增kelch13基因,了解C580Y位点突变分布情况。结果 LAMP检测恶性疟患者血样208份,检出C580Y位点突变16份。其中2009—2012年69例非洲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未检出突变,2013—2015年114例非洲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检出C580Y位点突变13份,突变率为11.4%,其中南非、西非和中非的突变率分别为12.5%,9.6%和19.0%,北非和东非未检出突变病例。2009—2013年25例东南亚地区恶性疟,共检出3例,全部来自缅甸,缅甸的突变率为14.3%(3/21),东南亚地区的突变率为12.0%(3/25),和非洲地区2013—2015年的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武汉市输入性恶性疟原虫kelch13基因C580Y位点存在不同程度突变,应该加强相关抗性基因的监测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环介导等温扩增 kelch13基因 位点突变
原文传递
我国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感性的现状 被引量:49
2
作者 刘德全 刘瑞君 +5 位作者 张春勇 蔡贤铮 唐铣 杨恒林 杨品芳 董莹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了解恶性疟原虫对各种常用抗疟药的敏感性,以指导合理应用抗疟药。方法:采用WHO标准体外微量法。结果:甲氟喹和奎宁分别测定36例和33例,未发现抗性病例。氯喹、氨酚喹和哌喹抗性率分别为84.6%、86.1%和38... 目的:了解恶性疟原虫对各种常用抗疟药的敏感性,以指导合理应用抗疟药。方法:采用WHO标准体外微量法。结果:甲氟喹和奎宁分别测定36例和33例,未发现抗性病例。氯喹、氨酚喹和哌喹抗性率分别为84.6%、86.1%和38.0%。有8.3%病例对咯萘啶有抗性,少数病例对青蒿素类药物敏感性下降。结论:云南和海南两省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氨酚喹和哌喹有高度抗性,但停用氯喹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敏感性有所恢复。对哌喹抗性率和抗性程度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对咯萘啶和青蒿素类药物的敏感性在逐渐降低。上述抗疟药抗性之间有一定交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抗药性 敏感性 氯喹 抗疟药 疟疾
下载PDF
海南省乐东县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变化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德全 蔡贤铮 +4 位作者 任道性 刘瑞君 林世干 曾林海 唐铣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监测海南省停用氯喹后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消长。方法:选择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有高度抗性且恶性疟发病率较高的海南省乐东县为观察点,采用WHO标准体外微量法和体内四周法,间隔一定时间检测一次。结果:停用氯喹18... 目的:监测海南省停用氯喹后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消长。方法:选择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有高度抗性且恶性疟发病率较高的海南省乐东县为观察点,采用WHO标准体外微量法和体内四周法,间隔一定时间检测一次。结果:停用氯喹18年,体外法,抗性率由1981年的97.9%下降至1997年的26.7%(P<0.001),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平均药浓度由10.46±7.14pmol/μl血降至1.63±1.47pmol/μl血(P<0.001);体内法,抗性率由1981年的84.2%降为1997年的18.4%(P<0.001),RⅢ占抗性病例的比例由53.1%降为1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抗药性 敏感性 氯喹 疟疾 治疗
下载PDF
套式PCR检测滤纸干血滴中恶性疟原虫的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孙明林 陈培霞 +2 位作者 薛采芳 万磊 刘忠湘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建立简易、实用的套式PCR检测恶性疟原虫(P.f.)的方法。方法:以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SSUrDNA)为目的片段的双温度点套式PCR扩增滤纸干血滴中P.f.DNA,并将结果与镜检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目的:建立简易、实用的套式PCR检测恶性疟原虫(P.f.)的方法。方法:以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SSUrDNA)为目的片段的双温度点套式PCR扩增滤纸干血滴中P.f.DNA,并将结果与镜检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43例标本中两法均阳性和均阴性分别有55份和51份,镜检阴性而PCR阳性者34份,镜检阳性而PCR法阴性3份。套式PCR总阳性率为62%,显著高于镜检法的41%,两者符合率为74%。结论:本法简便、快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具有一定的现场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 疟原虫 滤纸干血滴 检测
下载PDF
标签引物-套式/多重PCR检测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黄天谊 王世海 +4 位作者 黎学铭 郭传坤 徐建军 唐丽娜 卢丽丹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0-142,共3页
目的建立简便、灵敏、低本底、可同时检测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套式/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系统。方法应用标签引物扩增技术、PrimerPremier5.0软件、美国生物信息中心(NCBI-BLAST)网络资源和矩阵试验法优化套式/多重PCR,检测疟疾... 目的建立简便、灵敏、低本底、可同时检测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套式/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系统。方法应用标签引物扩增技术、PrimerPremier5.0软件、美国生物信息中心(NCBI-BLAST)网络资源和矩阵试验法优化套式/多重PCR,检测疟疾患者滤纸血样并与镜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新建立的标签引物套式/多重PCR,检测模拟现场滤纸血样的敏感性为恶性疟原虫1~2个虫/μl血,间日疟原虫5~10个虫/μl血。检测71份现场采集的镜检疟原虫阳性滤纸血样(恶性疟24份和间日疟47份)的结果与镜检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87.5%和100%。结论通过标签引物扩增技术优化的套式/多重PCR系统,适用于检测现场采集的滤纸血样,其检出低原虫血症的敏感性和鉴定虫种的准确性均优于镜检法,是很有潜力的疟疾诊断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间只疟原虫 聚合酶链反应 标签引物 疟疾诊断
下载PDF
量子点荧光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定量检测恶性疟原虫 被引量:32
6
作者 段宏 陈雪岚 +4 位作者 江湖 沈骏 董胜明 熊勇华 Andrew Wang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8-343,共6页
以羧基化Cd Te/Zn Se量子点荧光微球为荧光标记物,采用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EDC)法偶联抗恶性疟原虫富组氨酸蛋白(Pf)单克隆抗体制备荧光探针;以羊抗恶性疟原虫组氨酸多克隆抗体和驴抗鼠二抗分别喷涂硝酸纤维膜,... 以羧基化Cd Te/Zn Se量子点荧光微球为荧光标记物,采用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EDC)法偶联抗恶性疟原虫富组氨酸蛋白(Pf)单克隆抗体制备荧光探针;以羊抗恶性疟原虫组氨酸多克隆抗体和驴抗鼠二抗分别喷涂硝酸纤维膜,形成试纸条检测线和质控线,建立了免疫层析试纸条定量检测血清中恶性疟原虫的方法。所使用的羧基化量子点荧光微球的荧光强度为单个量子点的2800倍。实验结果表明,该荧光试纸条定量检测血清中恶性疟原虫线性范围为5.8-8010 Parasite/μL,最低灵敏度达到5.8 Parasite/μL,单个样品检测时间只需15 min。加标回收实验显示,试纸条批内回收率为93.0%-111.8%,批间回收率为98.3%-115.1%,且批内、批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点荧光微球 免疫层析试纸条 恶性疟原虫 定量检测
下载PDF
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乳酸脱氢酶基因的序列和重组抗原表位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江莉 王真瑜 +2 位作者 马晓疆 张小萍 蔡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3-107,共5页
目的对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乳酸脱氢酶(LDH)基因的序列及重组抗原的表位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根据GenBank中已知的pLDH基因序列(登录号为DQ198262和DQ060151)设计特异性引物,体外扩增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LDH的全长基因,对两序列进... 目的对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乳酸脱氢酶(LDH)基因的序列及重组抗原的表位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根据GenBank中已知的pLDH基因序列(登录号为DQ198262和DQ060151)设计特异性引物,体外扩增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LDH的全长基因,对两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用SYFPEITHI软件进行表位预测分析。将Pv-LDH和Pf-LDH基因克隆入pET28a表达载体,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株,加入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Westernblotting和中和ELISA法鉴定重组蛋白。结果Pv-LDH和Pf-LDH基因的编码区全长均为951bp,编码316个氨基酸,Pf-LDH与参考序列DQ198262完全一致,而Pv-LDH与参考序列DQ060151仅在第666位有一个核苷酸的变异;两者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75.1%和90.2%。T细胞表位预测分析结果显示,能识别pLDH抗原表位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分子类型共28种,预测的表位数约为180个,相同或相似的表位约占总表位数的75%,Pv-LDH和Pf-LDH特异性表位分别为38个和45个。Westernblotting分析显示,Pv-LDH重组抗原可被疟疾患者血清识别,但反应强度明显低于Pv-LDH重组抗原免疫兔血清。中和ELISA试验结果显示,Pv-LDH抗原对多克隆抗体最高抑制率可达70.3%,而Pf-LDH抗原的最高抑制率仅为30.5%。结论Pv-LDH和Pf-LDH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其重组抗原均有差异,特异性表位诱导的抗体在整个抗体谱中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乳酸脱氢酶 抗原表位
下载PDF
复式PCR检测恶性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的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姝 陆惠民 +1 位作者 高琪 唐学恒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80-383,共4页
目的: 建立在同一次扩增中即可鉴别患者感染的疟原虫虫种的复式PCR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恶性疟原虫(P.f.)中度重复基因序列pBRK1-14 和间日疟原虫(P.v.)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基因COIII合成引物,采用... 目的: 建立在同一次扩增中即可鉴别患者感染的疟原虫虫种的复式PCR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恶性疟原虫(P.f.)中度重复基因序列pBRK1-14 和间日疟原虫(P.v.)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基因COIII合成引物,采用经优化的PCR反应体系, 对疟原虫DNA模板进行扩增。结果: P.f.与P.v.分别被扩增出206 和370 bp 大小的DNA片段,与人白细胞DNA 无交叉;用该反应体系至少可检测出原虫血症为5×10- 7的P.f.感染和1.02×10- 6 P.v.感染; 自云南疟疾流行区采集的783份滤纸干血滴样本中, 复式PCR法阳性检出率为85.8% , 误诊率为0, 漏诊率为0.1% , 而镜检法依次分别为84.9% 、3.1% 和1.0% , 两者符合率为95.8% 。结论: 本复式PCR检测疟原虫较镜检敏感、特异, 适用于我国恶性疟与间日疟混合流行区的疟疾诊断、流行病学调查、药物的疗效考核和献血员的筛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云南省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氨酚喹、哌喹、甲氟喹、奎宁敏感性的体外测定 被引量:13
9
作者 杨恒林 刘德全 +4 位作者 黄开国 杨亚明 杨品芳 廖明铮 张春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氨酚喹、哌喹、甲氟喹及奎宁的敏感性。方法:采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定采自云南省瑞丽11个县、市的恶性疟原虫对以上药物的敏感性。结果:云南省南部、东南部及西部恶性疟原虫对氯喹... 目的:了解云南省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氨酚喹、哌喹、甲氟喹及奎宁的敏感性。方法:采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定采自云南省瑞丽11个县、市的恶性疟原虫对以上药物的敏感性。结果:云南省南部、东南部及西部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率分别为96.7%、78.9%及95.7%,ID50依次为125nmol/L、136nmol/L、及176nmol/L;对氯酚喹的抗性率分别为100%、85.3%及88.9%,ID50依次为52nmol/L、54nmol/L及72nmol/L;对奎宁均为敏感,ID50依次为480nmol/L、352nmol/L及608nmol/L。南部及东南部原虫对哌喹的抗性率分别为68及88nmol/L;结论:云南省恶性疟原虫对4-氨基喹啉类药物普遍产生抗性,其抗性程度来自滇西及其相连的缅甸感染的疟原虫明显高于滇东南;对奎宁及甲氟喹敏感。氯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体外测定 疟疾 治疗 氯喹 氨酚喹
下载PDF
我国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消长 被引量:24
10
作者 刘德全 冯晓平 +3 位作者 杨恒林 林世干 陈文江 杨品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 监测停止或减少使用氯喹防治恶性疟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变化。 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制定的体外微量法和体内四周法 ,在停用氯喹后不同时间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 结果 海南省乐东县抱由镇体外法测定抗... 目的 监测停止或减少使用氯喹防治恶性疟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变化。 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制定的体外微量法和体内四周法 ,在停用氯喹后不同时间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 结果 海南省乐东县抱由镇体外法测定抗性率由 1981年的 97 9%降至 1997年的 2 6 7% (P <0 0 1) ,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平均药浓度由 10 46± 7 14 pmol/μl血 降至 1 63± 1 47pmol/μl血 (P <0 0 1) ,用较高药浓度 (>6 4pmol/μl血)才能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病例所占比例由 83 3 %降为 6 7% (P <0 0 1)。体内法测定抗性率由 1981年的 84 2 %降为 1997年的 18 4% (P <0 0 1) ,三级抗性 (RⅢ )占抗性病例的比例由 5 3 1%降为 14 3 % (P <0 0 1) ,血中无性体疟原虫平均消失时间由 72 0± 2 1 6h变为 5 0 7± 16 1h。2 0 0 1年三亚市雅亮乡体外法测定抗性率为 5 9 8% ,平均抑制药浓度 3 5 6± 2 12 pmol/μl血 。 2 0 0 3年乐东县福抱乡体内法测定抗性率为 62 5 % ,RI、RⅡ和RⅢ分别占抗性病例 5 0 %、 3 0 %和 2 0 % ,无性体疟原虫平均消失时间 5 6 9± 17 2h。云南省勐腊县体外法测定抗性率由 1981年的97 4%降至 1999年的 77 8% (P <0 0 1) ,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平均药物浓度由 17 2± 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氯喹抗性 体内 抑制 性病 药物浓度 病例 体外法 体形 消长
下载PDF
双氢青蒿素和奎宁对恶性疟原虫早期配子体作用的随机比较 被引量:14
11
作者 陈沛泉 简华香 +3 位作者 符林春 范梨盛 王炳西 李国桥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1期22-24,29,共4页
【目的】研究双氢青蒿素对恶性疟原虫早期配子体的抑杀作用。【方法】仅骨髓带恶性疟原虫早期配子体而骨髓与外周血液均无成熟配子体的患者 11例 ,随机分为A、B 2组。A组 6例口服双氢青蒿素片 7d总量 4 80mg ;B组 5例口服硫酸奎宁片 7d... 【目的】研究双氢青蒿素对恶性疟原虫早期配子体的抑杀作用。【方法】仅骨髓带恶性疟原虫早期配子体而骨髓与外周血液均无成熟配子体的患者 11例 ,随机分为A、B 2组。A组 6例口服双氢青蒿素片 7d总量 4 80mg ;B组 5例口服硫酸奎宁片 7d总量 10 50 0mg ,定时取骨髓和外周血液涂片 ,观察两组配子体密度的变化。【结果】A组骨髓早期配子体药后 10d全部转阴 ;而B组全部阳性 ,至药后 14d仍有 2 / 5例阳性。外周血液配子体转阴时间 ,A组为 ( 4 .8± 0 .9)d ;B组为 ( 2 2 .0± 5.8)d。【结论】双氢青蒿素能杀灭恶性疟原虫早期配子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疾 药物疗法 恶性疟原虫 配子体 双氢青蒿素 奎宁 治疗
下载PDF
体外测定恶性疟原虫对七种抗疟药的敏感性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杨恒林 刘德全 +4 位作者 董莹 杨品芳 刘瑞君 詹斌 张春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11-113,共3页
1992年应用体外微量法在中老边境测得我国境内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哌喹、青蒿琥酯、蒿甲醚、蒿乙醚、还原青蒿素及咯萘啶抗性率,分别为97.0%、96.4%、12.1%、16.0%、6.2%、12.5%、34.5%;半数抑... 1992年应用体外微量法在中老边境测得我国境内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哌喹、青蒿琥酯、蒿甲醚、蒿乙醚、还原青蒿素及咯萘啶抗性率,分别为97.0%、96.4%、12.1%、16.0%、6.2%、12.5%、34.5%;半数抑制量(ID50)依次为119.0、320、7.2、295.0、74.4、5.4及31.9nmol/L。老挝境内恶性疟原虫分离株对氯喹、哌喹及咯萘啶的抗性率分别为9/10、8/10及1/5;ID50依次为114.0、166.9及16.4nmol/L;对青蒿琥酯、蒿甲醚、蒿乙醚及还原青蒿素均敏感,ID50分别为5.0、91.6、56.7及4.4nmol/L。结果提示境内外恶性疟原虫株对氯喹的抗性程度相似,但对哌喹的抗性程度境外明显低于境内。对青蒿琥酯、蒿甲醚、蒿乙醚及还原青蒿素的敏感性境外明显高于境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原虫 恶性 测定 氯喹 哌喹 青蒿素类 咯萘啶
下载PDF
用pfcrt点突变基因检测技术检测恶性疟原虫氯喹抗药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安平 高琪 +5 位作者 顾亚萍 周华云 王善青 王光泽 林世干 蒙锋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目的 建立一种恶性疟原虫氯喹抗药性基因pfcrt点突变的检测方法,以判断是否存在氯喹抗药性。方法 根据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序列设计巢式PCR引物,以恶性疟原虫DNA为模板扩增出一条包含第76位密码子的DNA片段;扩增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Ap... 目的 建立一种恶性疟原虫氯喹抗药性基因pfcrt点突变的检测方法,以判断是否存在氯喹抗药性。方法 根据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序列设计巢式PCR引物,以恶性疟原虫DNA为模板扩增出一条包含第76位密码子的DNA片段;扩增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Apo I消化,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恶性疟原虫pfcrt等位基因是否为突变型。结果 31份样本经巢式PCR扩增均出现14 0 bp左右的特异性片段。酶切消化后,9份滤纸血样本中有4例出现1条14 0 bp左右的片段,为突变型pfcrt等位基因,其余5份出现97bp与4 8bp两种酶切片段,为野生型pfcrt等位基因;2 2份血涂片样本中有10份突变型,突变率为4 5 .16 %。14例突变样本中,有1例体内实验氯喹治疗有效。结论 巢式PCR- RFL P法可以快速、高效的检测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76位密码子的点突变,并且能够初步应用于恶性疟原虫氯喹抗药性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氯喹抗药性 pfcrt基因 巢式PCR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乳酸脱氢酶的表达及免疫活性鉴定 被引量:13
14
作者 吴英松 李明 +1 位作者 董文其 李英杰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0-83,共4页
目的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恶性疟原虫乳酸脱氢酶 (LDHp)与谷胱甘肽S 转移酶 (GST)融合蛋白 ,测定重组蛋白的免疫活性。方法 采用PCR方法特异性扩增恶性疟原虫 (海南株 )乳酸脱氢酶基因 ,经双酶切后克隆入 pGEX 4T 1表达载体中 ,重组蛋白... 目的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恶性疟原虫乳酸脱氢酶 (LDHp)与谷胱甘肽S 转移酶 (GST)融合蛋白 ,测定重组蛋白的免疫活性。方法 采用PCR方法特异性扩增恶性疟原虫 (海南株 )乳酸脱氢酶基因 ,经双酶切后克隆入 pGEX 4T 1表达载体中 ,重组蛋白纯化后免疫小鼠制备特异性血清 ,并用琼脂双向扩散法检测效价 ,ELISA、Western bloting检测重组抗原的免疫活性。结果 得到了重组表达的蛋白抗原 ,表达产物能与兔抗恶性疟原虫血清发生反应 ,并能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 ,免疫琼脂扩散法抗体滴度为 1∶16。结论 LDHp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且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乳酸脱氢酶 表达 免疫活性
下载PDF
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延缓恶性疟原虫抗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恒林 高白荷 +3 位作者 杨品芳 李春富 李兴亮 张志勇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26-428,共3页
目的 探讨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是否能延缓恶性疟原虫抗性。方法 用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A组)和单用青蒿琥酯(B组)间断刺激体外连续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在接触药物前后不同时间用Reickmann体外微量测定恶性疟原虫的敏感性,同时观察每次... 目的 探讨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是否能延缓恶性疟原虫抗性。方法 用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A组)和单用青蒿琥酯(B组)间断刺激体外连续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在接触药物前后不同时间用Reickmann体外微量测定恶性疟原虫的敏感性,同时观察每次接触药物后恶性疟原虫恢复正常生长时间。结果 A组用药前及用药后65d青蒿琥酯/萘酚喹的ID50分别为2.42/37.81、1.70/26.73nmol/L。B组用药前及用药后68、129d青蒿琥酯的ID50分别为9.60、30.61nmol/L和85.10nmol/L。A组接触药物后恶性疟原虫第1、2次恢复正常生长时间分别为24、37d,第3次接触药物后连续观察90d,疟原虫未能恢复正常生长。B组疟原虫平均恢复正常生长时间为16.7d。结论 可用体外间断药物刺激培育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能有效延缓恶性疟原虫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抗性 青蒿琥酯 萘酚喹
下载PDF
PCR-RFLP检测输入性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多态性 被引量:6
16
作者 周水茂 杨燕 +4 位作者 吴凯 陈智 徐明星 刘勇 王重新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了解来自不同流行区输入性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K76T的点突变情况,探讨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多态性。方法采集2008-2012年从非洲(尼日利亚、赤道几内亚、刚果、利比里亚、安哥拉和马里)和东南业(缅甸和印度尼西亚)等疟疾流行区回国人... 目的了解来自不同流行区输入性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K76T的点突变情况,探讨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多态性。方法采集2008-2012年从非洲(尼日利亚、赤道几内亚、刚果、利比里亚、安哥拉和马里)和东南业(缅甸和印度尼西亚)等疟疾流行区回国人员恶性疟现症患者血样共72份,根据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序列设计巢式PCR引物,以血样中的恶性疟原虫DNA为模板,进行巢式PCR,扩增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ApoⅠ酶切后鉴定。结果 72份输入性恶性疟现症患者血样中,71份扩增出目的条带。扩增产物酶切结果显示,突变型Pfcrt等位基因41份(57.7%,41/71),野生型Pfcrt等位基因30份(42.3%,30/71)。其中非洲6国.50份血样中,野生型和突变型各25份(50%,25/50);缅甸和印度尼西亚21份血样中,野生型5份(23.8%,5/21),突变型16份(76.2%,16/21)。结论来自不同流行区的恶性疟原虫分离株Pfcrt基因突变出现率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病例 恶性疟原虫 Pfcrt基因 多态性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传播阻断抗原Pfs25和Pfs48/45基因编码序列的体外扩增 被引量:32
17
作者 罗树红 余新炳 +1 位作者 李学荣 陈观今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6,共4页
目的:体外扩增编码恶性疟原虫传播阻断抗原Pfs和Pfs48/45的基因序列,为进一步对其进行克隆和体外高效表达创造条件。方法:特定寡核苷酸引物的设计、合成与纯化;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体外培养;利用碱裂解法从培养的恶性疟原虫FCC1... 目的:体外扩增编码恶性疟原虫传播阻断抗原Pfs和Pfs48/45的基因序列,为进一步对其进行克隆和体外高效表达创造条件。方法:特定寡核苷酸引物的设计、合成与纯化;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体外培养;利用碱裂解法从培养的恶性疟原虫FCC1/HN株提取染色体DNA;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DNA中特异扩增出编码Pfs25和Pfs48/45基因序列,其片段大小分别为657bp和1,359bp。而用间日疟原虫基因组DNA为模板作对照,无扩增条带出现。结论:体外扩增编码恶性疟原虫传播阻断抗原Pfs25和Pfs48/45基因序列与预期长度相符合,从而,为该基因的克隆、测序和表达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 疟原虫 传播阻断抗原 pfs25 pfs48/45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海南分离株裂殖子表面蛋白1基因的分型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江钢锋 洪佳冬 +2 位作者 陈沛泉 王善青 蒙锋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 了解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 1(PfMSP1)等位基因型的分型特征。方法 采用套式PCR方法 ,用几对PfMSP1特异引物扩增疟原虫虫株PfMSP1基因第 2区与第 3区部分片段 ,并对等位基因型代表株的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39... 目的 了解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 1(PfMSP1)等位基因型的分型特征。方法 采用套式PCR方法 ,用几对PfMSP1特异引物扩增疟原虫虫株PfMSP1基因第 2区与第 3区部分片段 ,并对等位基因型代表株的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39份血样中有 36份恶性疟患者共扩增出 44个PfMSP1基因片段 ,以MAD2 0型为主导型 (占 75 % ) ,K1型为次要型 ,未检出RO33型。两种不同等位基因型的混合感染率为 19 4%。序列分析表明 ,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虫株的MAD2 0型和K1型第 2区序列与MAD2 0和K1原型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 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虫株存在MAD2 0型和K1型两种等位基因型 ,以MAD2 0型为优势虫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裂殖体表面蛋白1 基因分型 序列分析
下载PDF
云南和海南两省不同地区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2基因型的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诸欣平 周蕾 +2 位作者 张新梅 杨静 杨雅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 分析云南和海南两省恶性疟原虫的基因型及其分布。方法采用套式PCR法特异扩增MSP2基因中间多态区 ,对恶性疟原虫群体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检测云南省 31例和海南省 2 9例恶性疟原虫患者血清 ,其中分别有 14和 18种不同的MSP2等位... 目的 分析云南和海南两省恶性疟原虫的基因型及其分布。方法采用套式PCR法特异扩增MSP2基因中间多态区 ,对恶性疟原虫群体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检测云南省 31例和海南省 2 9例恶性疟原虫患者血清 ,其中分别有 14和 18种不同的MSP2等位基因型 ,其等位基因株存在高度的多态性 ,基因片段大小及分布频率具有地区差异。海南省不同等位基因型虫株混合感染及多重感染现象比云南省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裂殖子表面蛋白2 基因分型 等位基因 云南 海南
下载PDF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恶性疟原虫的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杨秋林 许丽芳 +2 位作者 沈元琼 王可耕 张愉快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45-1046,共2页
目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检测恶性疟原虫。方法酚氯仿法提取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设计四条扩增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的LAMP引物,以间日疟原虫、弓形虫、卡氏肺孢子虫、人全血DNA为对照,进行LAMP反应。LAMP产物经显色、电泳... 目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检测恶性疟原虫。方法酚氯仿法提取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设计四条扩增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的LAMP引物,以间日疟原虫、弓形虫、卡氏肺孢子虫、人全血DNA为对照,进行LAMP反应。LAMP产物经显色、电泳鉴定。将原虫血症为1.5%的恶性疟原虫血样用正常人血按1∶10倍比稀释为1.5×10-3、1.5×10-4、1.5×10-5、1.5×10-6、1.5×10-7、1.5×10-86个浓度后进行LAMP,检测其敏感性。结果恶性疟原虫检测管经显色后呈绿色(阳性),对照组均呈棕色(阴性)。恶性疟原虫LAMP产物经电泳后呈LAMP特征性梯状条带,对照组均无扩增产物。LAMP可检测恶性疟原虫的敏感度为1.5个疟原虫/107RBC。结论检测恶性疟原虫的LAMP方法特异、敏感及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环介导等温扩增法 酚氯仿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